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习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积累运用。(35 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
    有书作伴, jì mò( )的时光,心灵得以 kuān wèi( )。读书,让我们保持 lǐ zhì( ),不再徘徊( huí huái ),使我们具有锲( qiè qì )而不舍的精神;读书,还可以让我们在司空见( 贯 惯 )的生活中,抵御 wú liá( )的侵袭, 觉( 查 察 )成长的奥秘。打开书吧,那里有增长智慧的bǎ zhàng( ); 打开书吧,让阅读 chōng yíng( )我们的生活!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词语。
    (2)用“✔”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读音或字形。
    【答案】(1)寂寞;宽慰:理智;无聊;保障;充盈
    (2)huái;qiè;惯;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寂寞:jì mò ,1.孤单冷清。 2.清静;寂静。
    宽慰:kuān wèi,意思为宽解安慰(动词),表示宽畅欣慰。
    理智:lǐ zhì,意思是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无聊:wú liá,意思是犹无可奈何。
    保障:bǎ zhàng,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充盈:chōng yíng,意思是充满。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故选“huái”。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故选“qiè”。
    司空见惯:sī kōng jiàn guàn,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故选“惯”。
    觉察:jué chá,指察觉;发觉,看出来。故选“察”。
    2. 下列读音、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诞生(dàn) 举视瞩目 终年不败(凋谢)
    B. 榛子(qín) 直截了当 回眸一笑(头)
    C. 粗犷(guǎng) 美轮美奂 清风徐来(缓慢)
    D. 沏茶(qī) 惟妙惟销 死得其所(地方、处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字义。
    A. 举视瞩目——举世瞩目;
    B.榛子(qín)——zhēn,回眸一笑:意思是指转动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妩媚动人的表情,百般诱惑,引人入胜。因此“回眸一笑”的“眸”意思应该是“眼珠”;
    D.惟妙惟销——惟妙惟肖;
    故选C。
    3. 下面替换加点词“漂亮”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诗词很漂亮,语言漂亮,内容漂亮,读后让人感觉漂亮。
    A. 优异 凝练 优雅 回味无穷B. 优美 凝练 丰富 回味无穷
    C. 优异 简练 丰富 无穷无尽D. 优美 简练 优雅 无穷无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理解
    优异:指特别好。优美:指美好。
    第一空:形容中国诗词“漂亮”,应该是指诗词很美,故用“优美”;
    凝练:指紧凑简练。简练:指简要精练。
    第二空:形容诗词的语言“漂亮”,应该是诗词语言紧凑简练,意蕴丰富,故用“凝练”;
    优雅:指优美雅致;优美高雅。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
    第三空:形容诗词内容的“漂亮”,应该是诗词内容很丰富,各种方面都有,故用“丰富”;
    回味无穷:指吃后余味不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无穷无尽:指没有止境,没有完结。
    第四空:形容读完诗词后的感觉“漂亮”,应指诗歌给人回味无穷、意味深长的感觉,故用“回味无穷”。
    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涛的幽默表演逗得我哄堂大笑起来。
    B. 他是校篮球队主力队员,技术很好,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球。
    C. 语文课上,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D. 我听得入迷,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
    A.哄堂大笑:指的是满屋子人一起大笑起来。这里形容“我”被逗笑的样子,有误;
    B.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是贬义词。这里形容“他”球技高超,可以任意的运球,贬词褒用,使用正确;
    C.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这里形容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课的样子,使用正确;
    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这里形容老师讲课的声音突然停止,使用正确;
    故选A。
    5. 将下列短语分别填到文段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谱就了你明天的华章 ②垫起了你明天的高度 ③给予了你明天的阴凉
    对于梦想而言,今天最重要。你今天搬来的砖石,虽然不足道,却 ;你今天栽下的树苗,虽然不伟岸,却 ;你今天写下的片段,虽然不完整; 却 ……请你珍惜今天,用今天的积淀成就明天的梦想!
    A. ③①②B. ②①③C. ①②③D. 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排序。
    第一空:结合“你今天搬来的砖石”可知砖头可以一块块累积,从而“垫起”高度,故填②;
    第二空:结合“你今天栽下的树苗”可知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给人“阴凉”,故填③;
    第三空:结合“你今天写下的片段”可知今天的故事可以变成明天的乐章,故填①;
    故选D。
    6. 班级举办了一场读书会,下列发言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漂流记》记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
    B.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苦难的童年,外祖父和舅舅常让他惊惧不安,幸好有善良勇敢的母亲安慰和保护他。
    C.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一个个离奇的故事扣人心弦。
    D. 《骑鹅旅行记》不仅讲述了一个顽童变成小英雄的传奇经历,还生动描绘了瑞典的风俗地貌,有浓厚的怀乡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B.《童年》中保护和安慰阿廖沙的是“外祖母”,而不是“母亲”;
    故选B。
    7.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在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不够努力。(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续写句子,写出心情不同时的不同感受。
    心情很好时:我仰望天空,那一颗颗星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情不好时:我仰望天空,那一颗颗星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例句,仿写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语句。
    蜡烛:它虽然没有电灯那么明亮,但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带来光明。
    野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在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努力。(用圆圈圈出“不够”,然后画线删除) ②. 仿佛都在对我微笑,让我充满喜悦。 ③. 仿佛都在嘲笑我,让我感觉心烦意乱。 ④. 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总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运用。
    (1)考查病句修改。这句话属于成分多余,“缺乏”和“不够”作用有重复,删去“聪明”前面的“不够”,注意要用“修改符号”。
    (2)考查续写句子。结合题干可知写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感受”,运用“星星”这一意象,分析人物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心情很好时:我仰望天空,那一颗颗星星仿佛在对我眨眼微笑,我也因此变得欢快;
    心情不好时:我仰望天空,那一颗颗星星好像在议论我,让我无地自容。
    (3)考查仿写句子。结合题干“仿写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语句”可知要写出该事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并与人的情感品质结合起来。“野草”是默默无闻的东西,但是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任凭风吹雨淋,茁壮成长。同时还要参考例句“它虽然没有电灯那么明亮,但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带来光明”,要采用“它虽没有……,但总是……”这样的句式,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野草:它虽然没有高大身姿,但总是傲然挺立给人斗志。
    8. 日积月累。
    (1)一年之计在于春。“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春的朦胧;“日出江花红胜火,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春的灿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唤取归来同住”,这是诗人对春的迷恋。
    (2)诗以言志。唐寅用“平生不敢轻言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远大的志向;郑燮用“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坚定的意志;于谦用“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坚贞的品格……
    (3)六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我想到了《匆匆》中的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__________,如薄雾,被初阳_____________”。感谢老师的教导,当我钻牛角尖时,您用“穷则变,变则通,_____________”启发我;当我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时,您用“___________________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劝慰我; 当我因骄傲而停步不前时,您用“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我。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牢记您的教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案】 ①.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 若有人知春去处 ④. 一叫千门万户开 ⑤. 任尔东西南北风 ⑥.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⑦. 吹散了 ⑧. 蒸融了 ⑨. 通则久 ⑩. 良药苦口 ⑪.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遥、蓝、蒸融、”等字词容易写错。
    9. 在学校与社区联办的“传统文化知多少”活动中,一副对联难住了大家。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上联:端午品粽祭______ 下联:中秋______念嫦娥
    【答案】 ①. 屈原 ②. 赏(望)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和文化常识。
    结合“端午品粽祭”可知,“祭”后面跟的是祭祀的对象,端午节是为了祭祀屈原,并且和下联的“嫦娥”相对应,故第一空填:屈原。
    结合“品棕”可知,第二空是“动词+名词”的格式,内容上要能体现中秋的节日习俗。结合“念嫦娥”可知和“月”相关,故第二空填:望月或赏月。
    二、阅读理解。(25分)
    (一)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③烛乎? ”平公曰:“安④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⑤昧⑥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大师。②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③炳:点燃。④安:怎么, 哪。⑤孰与:相当于“与⋯⋯相比,怎么样?”⑥昧:昏暗。
    10. 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群儿戏于庭
    B. 欲学,恐已暮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C. 孰与昧行乎 / 孰为汝多知乎
    D. 平公曰:“善哉!”/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11. 师旷用三个比喻谈论学习,请根据原文,照样子完成下面的导图。
    (1)____(2)____(3)____
    1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3. 下列说法中,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少年时候学习才有效果,等到壮年或老年时候学习,就什么也学不成了。
    B.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要好。
    C. 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D.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就一定能成功。
    【答案】10. D 11. ①. 老 ②. 日中之光 ③. 炳烛之明
    12. 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13. A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戏弄/嬉戏;
    B.迟,晚/日落的时候,傍晚;
    C.哪个/谁;
    D.都是“好”的意思;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梳理概括。
    结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由此可知,师旷将人一生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年少的时候”像“刚升起的太阳”,“壮年的时候”像“正午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像“点亮的火烛”。据此可知第(1)空为:老;第(2)空为:日中之光;第(3)空为:炳烛之明。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炳:拿;孰与:相当于“与⋯⋯相比,怎么样”;昧:昏暗。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结合“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可知虽然老年学习比不上年少和壮年的学习,精力和记忆力等方面都会衰退,但是总比黑灯瞎火在那里摸索好,这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老年学习也是有收获的。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二)
    风是很重很重的
    ①夏末初秋,我和几位驴友来到偏僻的深山探险,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村外空地的大石头上翻看数学书。
    ②我出了几道题考他,他全都答了出来。我又问他:“那什么东西最轻呢?”
    ③“鸡毛!不,羊毛!”小男孩歪着头说,“还有蒲公英!”我笑笑,告诉他,空气、烟雾、还有风,这些东西才是最轻的。
    ④小男孩想了想,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的!”
    ⑤“风只是流动的空气,与空气是一样的!”
    ⑥小男孩显然对我的话非常不屑,他用极不信任的眼光看了我一眼,嘴里还轻轻地重复着:“风是很重很重的!”
    ⑦休息够了,我和驴友们接着赶路。离开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水壶里没有水了。于是,我们决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
    ⑧翻过一座小坡,终于看见有一座泥房子还开着门。大门里侧的地上,铺着一张竹席,上面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竟然就是我们之前在村口遇见的那位小男孩。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麦秆扇为他扇着风。
    ⑨见有陌生人到来,老人连忙起身。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他非常热心地把我们带到厨房,给我们的水壶灌水。灌到第三只的时候,水壶突然从他手中滑落到地上。老人连忙弯腰捡了起来,面带愧色地接着灌水。
    ⑩灌完水,老人回到竹席上,一边轻声给我们介绍附近的地形山势,一边继续用麦秆扇给小男孩扇着风。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掉在小男孩肚子上。小男孩被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扇扇子了!”
    ⑪“好,好,爷爷不扇了,你接着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着说。
    ⑫小男孩逐渐睡去,虽然他说自己不热,但睡着后,额头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老人边扇着风边对我说起他的孙子: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从病了一场后,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扇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不过小孙子特别懂事,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扇扇子。
    ⑬说到这,老人眼眶湿润了! 他的脸黝[yǒu]黑黝黑的,爬满皱纹。他那双粗糙而且布满青筋老茧的大手,因为怕扇子掉落而使劲地攥[zuàn]着扇柄。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我猛然间意识到,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⑭在起身离开的时候,我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钱,悄悄地塞到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这足够他们买一台电风扇了!
    ⑮我觉得,风不应该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让风轻一点,再轻一点……
    14. 文章以“我”为线索人物,按照地点转换叙述故事,根据提示填空。
    15. 第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攥”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是“用手握住”,文中“使劲地攥着扇柄”说明了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16. “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在前文中有两处明显的伏笔,请用“ ”画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17. 从不同人物的角度,体会第⑬自然段中两处风“很重很重”的含义。
    (1)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
    (2)我猛然间意识到,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18.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14. ①. 村外空地上 ②. “我”回村取水巧遇小男孩和他爷爷,得知小男孩身世,理解他觉得风很重的原因,最后留钱给他们买电风扇。
    15. ①. 外貌 ②. 动作 ③. 爷爷握扇子很艰难、吃力 ④. 对孙子的疼爱
    16. “水壶突然从他的手中滑落到地上”“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
    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了老爷爷对小孙子的疼爱。
    17. (1)爷爷的手有病,拿不牢扇子,天真的小男孩以为是风重的原因。
    (2)爷爷对孙子的爱很深很重。
    18. 爷爷的手有病,拿不牢扇子,天真的小男孩以为是风重的原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看着爷爷给他扇扇子老是掉,小男孩让爷爷不用扇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父母都过世了,小男孩还能跟着爷爷继续生活,可以看出他的坚强、乐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
    结合题干“按照地点转换叙述故事”可知第一空找的是地点,结合内容“偶遇小男孩,和小男孩讨论什么东西最轻”可知定位在文章①-⑥段,结合第①段“夏末初秋,我和几位驴友来到偏僻的深山探险,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村外空地的大石头上翻看数学书”可知地点是:村外空地。
    结合⑦-⑮段可知接下去“我”在小男孩家再次遇到小男孩。结合第⑦段“离开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水壶里没有水了。于是,我们决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可知,“我们”因为没水了前往小村庄取水;结合第⑧段“上面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小男孩,竟然就是我们之前在村口遇见的那位小男孩”可知,再次遇到了小男孩,老人在给他扇扇子;结合第⑫段“小男孩逐渐睡去,虽然他说自己不热,但睡着后,额头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老人边扇着风边对我说起他的孙子: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知,老人讲述了小男孩的身世以及自己扇扇子老是掉落的原因;结合第⑬段“我不禁回想起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我猛然间意识到,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可知,“我”突然意识到小男孩说风很重的原因;结合第⑭段“在起身离开的时候,我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钱,悄悄地塞到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这足够他们买一台电风扇了”可知,最后“我”留钱给他们买风扇。据此可以概括内容:“我”回村取水巧遇小男孩和他爷爷,得知小男孩身世,理解他觉得风很重的原因,最后留钱给他们买电风扇。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结合“他的脸黝黑黝黑的,爬满皱纹。他那双粗糙而且布满青筋老茧的大手”可知这是对老人的外貌描写,“黝黑黝黑”“爬满皱纹”可知他年纪很大且生活很艰苦;结合“因为怕扇子掉落而使劲地攥着扇柄”中的“攥着”可知是动作描写,为了防止扇子掉落他拼命攥着扇柄,可以看出爷爷行动不便,即使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也很吃力,但很有力,很耐心,因为躺在他怀里的是他小孙子,表现了爷爷对孙子的呵护、疼爱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伏笔与作用。
    ‌伏笔‌是指在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的目的是为了前后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在读到下文内容时不会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笔的好处在于交待含蓄,通过预先对读者作些暗示,使情节渐渐隐隐而起,让读者从表面看来无任何直接的联系中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暗示/遥应”,面对一些重大情节的发展时,不会感到突然。伏笔的运用可以是言语不多、有隐含性的细节,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的关系。
    结合“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可知这句话写老人双手无力,握不住东西,那也应该去前文找相关的地方。如第⑨段“灌到第三只的时候,水壶突然从他手中滑落到地上。老人连忙弯腰捡了起来,面带愧色地接着灌水”可知老人灌水的时候水壶突然滑落了;又如第⑩段“灌完水,老人回到竹席上,一边轻声给我们介绍附近的地形山势,一边继续用麦秆扇给小男孩扇着风。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掉在小男孩肚子上”可知老人手中的扇子又滑落了。这些都是伏笔。
    因为前面灌水时水壶掉落,扇扇子时扇子掉落读者可以猜测老人生病了行动不便,于是第⑫段“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从病了一场后,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在讲述小男孩身份时对此进行了解释,后面老人仍继续给男孩扇扇子,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又表现了老人对小孙子的疼爱,而“不过小孙子特别懂事,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扇扇子”也可以看出小男孩特别懂事、孝顺,丰富了人物形象。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1)结合第④段“小男孩想了想,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的’”可知刚开始小男孩说风很重很重,“我”很不理解;结合第⑩段“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掉在小男孩肚子上。小男孩被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扇扇子了’”可知小男孩看到爷爷掉落的扇子,让他不要再给他扇了,这让小男孩觉得风很重很重,体现了小男孩的天真可爱。
    (2)结合第⑫段“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从病了一场后,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扇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可知孩子身世很苦,但爷爷一直陪伴照顾着他,老人很自责因为一场病导致双手使不上劲,所以说“风很重很重”,以致于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扇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从这可以看出爷爷对孙儿的疼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①段“夏末初秋,我和几位驴友来到偏僻的深山探险,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村外空地的大石头上翻看数学书”可知小男孩会独自学习,可见他自觉、好学;结合第④段“小男孩想了想,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的’”可知小男孩天真可爱,觉得风很重;结合第⑩段“小男孩被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扇扇子了’”可知小男孩心疼爷爷经常掉落扇子,让他不要扇了,可见他懂事;结合第⑫段“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世了,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知小男孩身世悲惨,但他不埋怨,反而和爷爷幸福地生活,可见他的乐观、坚强。据此可概括作答。
    三、习作表达。(40分)
    19. 按要求作文。
    提起夏天,你首先想到的什么? 是一次快乐的旅行? 还是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或是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
    请以“那年夏天”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习作中心突出,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习作不少于500字。
    【答案】例文:
    那年夏天
    落叶枯黄,人颜已老,流水不再。
    那年夏天,叶子是绿的,阳光是刺眼的,土地里是有果实的。乡下外婆家是宁静的,安详的。大概是腻了乡下乏味的生活,我和姐姐决定去山上烤红薯。 烤红薯最重要的就是原材料了,当我和姐姐得知外婆的土里并没有红薯的时候,犹如给了我们一个晴天霹雳。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打倒我们的烤红薯的愿望。
    走在那片充满果实红土地上,眼尖的姐姐发现了红薯的苗,我们挖开了那块土地,两个红色的比拳头稍微大一些的果实呈现在我和姐姐的面前。那一刻,感觉好神奇,是我亲手挖开的食物,自豪感油然而生。突然我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毕竟是别人的。我赶紧带着姐姐跑了。炽热的太阳无情的洒在我的身上,想找个阴凉处歇着,却没有。我和姐姐走到了一个稍微平一点的地里,准备将这两个红薯烤了,却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坑。正当我们迷茫不知所措时,一个大概有二十厘米的洞映入眼帘,那个洞的形状着实像狗刨的,但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姐姐麻利的捡了一些“柴火”放在坑中,再掏出打火机,点燃了他们。
    姐姐掏出刀子将一个红薯切成片,用木棒将他们穿进去,放在火上方,另外一个直接放在了火中。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溜走了,红薯也在慢慢的由生变熟。火上面的红薯先熟了,我和姐姐把灰吹掉,就直接将它消灭了,虽然没有好的工具,也没有好的技术,但是,那红薯的滋味是美的,吃着它是高兴的,幸福的。微风吹来,姐姐将另外一个红薯弄了出来,大概是因为在直接丢在里面住的,使这个红薯穿了一件新的黑色的衣裳。拨开它,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咬了一口,甜蜜松软,融入我心。
    吃完美味红薯高兴地回到家,外婆责骂我们说:“你们怎么能偷别人的红薯呢,还有,山上不要随便点火,很危险的,以后去山坡上也不要两个人去,遇上了什么危险怎么办,知道了吗!?”我和姐姐愧疚地点点头。
    或许,再也吃不到那种幸福的滋味了吧;或许,外婆再也不许我去烤红薯了吧;或许,那片土地再也找不到那两个活泼的身影了吧;或许……
    童年走了,燕子去了,花谢了。那年夏天,回不去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审题可知,“那年夏天”表时间,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文章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应写自己在那年夏天经历过的事件,表达自己在那年夏天生发的情思。联系材料中的“提起夏天,你首先想到的什么?是一次快乐的旅行?还是一件让你感动的事?或是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人”可知,可以写那年夏天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可以那年夏天的自然美景,可以写那年夏天亲情的陪伴。“那年夏天”的“那年”,是记忆中的夏天,表达的主旨是对那年夏天的难忘之意。引出这份难忘之意的是那年夏天发生的事件,也是叙事的主要内容。
    2.选材构思。文体适合写记叙文。选材宜小不宜大。可以写那年夏天自己回到了老家,看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结识一些真性情的小伙伴,他们带着我在乡野里自由的玩耍,我与他们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可以写那年夏天的亲情记忆。那年夏天,暑假,自己来到了父母打工的城市,不仅感受到了亲情陪伴的美好与快乐,也感受到父母打工生活的不易。写作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或抒情来点明主旨,抒发真情。
    段 落
    地 点
    主 要 内 容
    ①-⑥
    _____
    偶遇小男孩,和小男孩讨论什么东西最轻
    ⑦-⑮
    小男孩家
    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阳光分班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阳光分班语文试卷,共6页。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