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5 探究运用观点——扣住观点,内析外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5 探究运用观点——扣住观点,内析外用第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5 探究运用观点——扣住观点,内析外用第2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5 探究运用观点——扣住观点,内析外用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5 探究运用观点——扣住观点,内析外用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5 探究运用观点——扣住观点,内析外用,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指手画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复习任务 在整体把握材料尤其是材料观点的前提下,有效进行观点分析和迁移运用。
    考情微观
    知识图要
    活动一 体验真题,探究观点
    (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为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约10分钟)
    请在圈点勾画阅读的基础上,填出本文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材料中心也可在文中画出)
    答案 ①当代青年要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 ②要有“底线意识”,遵守“五不”要求 ③要有“基准意识”,用四种意识规范网络行为
    (约10分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 C
    解析 A项“来规范和管理网络”错。原文是“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见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B项“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原文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较。D项“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错。原文是“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是对线上线下的道德规范要求一致,并非线上线下的行为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答案 B
    解析 “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答案 D
    解析 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项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项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项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不全面。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解析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首先需要明确文章的结构类型;其次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过程,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要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即先后之间的论证关系。本文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提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接着第2段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观点,“引导青年人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的两个“有助于”;第3段和第4、5段分别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即“五不”角度和“能做什么”的基准意识角度即四个“意识”角度,展开对网络行为的具体内容规范的阐述。由此可见,本文结构为总分结构,其中第1、2段为总起段,第3、4、5段为分述段,每个分述段落又分别有细分角度的展开,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种行为只讲技术不计后果,体现了“等效意识”“价值意识”“反身意识”等的缺失,没有做到平等待人和尊重他人,不符合网络行为规范的基准意识。(2)违反了“五不”底线要求中的“不伤害”“不浪费”要求,且已经触犯法律。(3)我认为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对违法行为应严惩并对青年人予以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作为青年人,我们自身也要引以为戒,坚持用“五不”和四个基准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传播健康的信息,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
    像这种针对材料所涉及的现象、话题或观点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一种探究题型。虽然它是探究题型,但开放程度不高,有时还基于多则材料,不允许自由发挥。解答这类题型,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1)分析现象话题与材料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析现象与观点的内在关联时,先要梳理和明确文章本身的主要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再将这种现象的属性、特征与文章中的观点逐一核对与比较。鉴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存在的包含关系,分析时可先从分论点中的各个分支观点着手逐一核对,如上题中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已导致了病毒传播,根据两大分论点中九个分支观点的阐述文字稍作分析可发现,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不伤害”“不浪费”的底线要求,属于逾越了最低层次网络道德规范并触犯了相关法律的行为;也与“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相违背,属于不符合基准意识的网络行为。接下来可以回到中心观点阐述的段落,得出结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根据原文“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是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了网络行为失范。
    (2)答案呈现要严谨、规范
    ①答题步骤要严谨、清晰
    第一步:亮明观点。一般是肯定、赞同材料观点,不要轻易否定。
    第二步:说明理由。这一步很关键。理由在哪里?理由还在材料中。答题的关键、答案的要点还是在材料内。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是同一话题,观点、角度、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所以,寻找理由首先要弄清每则材料的观点和角度。在某一前提下根据题干观点看看信息源分布在哪些材料中、材料中的哪些句子中,对一些表达复杂或隐晦的材料或句子,需要通过分层抽取、转换视角等方式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提取出来,再整合成答案所需的表达形式。这一寻找理由的过程就是精细阅读、精细筛选与思维深加工的过程。要努力做到充分挖掘、多方思考,保证理由充分合理。
    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
    a.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b.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c.发表看法要有代入感,要带入自身或自己所在的群体。如上题,要代入“我们年轻学生”身份,对这种现象所做的行动改变,赞赏则表示要学习,批判则表示要引以为戒。
    ②答案组织要规范
    答案一般包含四点:亮明自己的观点,分要点列出事实、理论依据,联系文本观点做出论证,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简言之:一个观点+若干分条呈现的理由。观点要鲜明,观点要有论据,观点和论据要相互印证,论据要出自材料,表述要清晰、简明、概括性强,论据要丰富、充分。
    活动二 理解概括,运用观点
    文本观点准确理解概括并准确迁移运用是近两年新高考卷出现的主要简答题型。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文本内的观点去分析、评价文本外的现象或材料,考查的是考生真正读懂文本、真正把握文本观点运用的能力(有人称“文科互证题”)。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吃透文本观点,合理进行迁移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
    (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
    1.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已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
    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解析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也要以包容的方式欣赏他人创造的美,使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和谐的理想美。“各美其美”强调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美,对于文化来说,就是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美人之美”就是要懂得欣赏他人的美,也就是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美美与共”就是各种美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最后达到“天下大同”。①材料一谈到“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同时“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②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理念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2.“凡尔赛”“奥力给”“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②a.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b.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使语言有序发展。
    解析 解答此题,有两个关键。一是对题干中提到的网络语言的理解与认识,这一点可以结合材料第2段“语言变项”的理解。二是站在语言规范的角度看如何规范网络语言,这一点可以分两小点来分析:第一小点是语言规范对网络语言的作用,可以参见材料第3段;第二小点是如何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可以从材料第2段中提取出关键词“选择”“有序”等。
    运用材料观点去分析文外材料、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以下三点:
    (1)精准把握文本观点。概括、把握材料观点,要看材料标题(多放在文末材料出处中),抓概括性的句子,注意评析材料中的评论及结论文字。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既要抓住重点材料,又要兼顾其他材料,注意材料间的关联性。
    (2)精准理解文外材料,要抓住关键词语、材料的层次来理解其含意及内容层次。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顾恺之所言“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其中“易”“难”就是关键词。
    (3)抓住两者关联,分析理据关系。材料观点是理,是论点;文外材料是据,是论据。要抓住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与据的角度去分析。
    同时,考生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三点:
    (1)现象与文本观点并非是一对一的数量对等关系,有可能一种现象对应文本的几个观点,这时需要将相关观点进行整合、重组,避免观点交叉、重合。
    (2)现象本身也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其中涉及的要素有时间的、空间的,还有历史的、现实的等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现象体,因此分析现象时,不能笼统、模糊,语焉不详,应该根据现象各要素具体、有侧重、有层次地进行分析。
    (3)答题用语体现答题思维,考生要学会运用“体现出”“表明”“可见”等分析类用语,不能使用“要”“将会”等时态错误、答题角度不当的词语。
    对点练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你们再降一块钱都降不成吗?”“底价是不能改的,请拿出最大诚意为老百姓让利”“为了患者一分一厘都会争取”……一段时间以来,医保谈判的砍价场面,在网上赢得一片叫好声。现场谈判是确定医保支付价格的“临门一脚”,尤其是面对那些价格高昂、科技含量高的国际知名药品时,一分一厘也需“锱铢必较”。同时,谈判过程扣人心弦、牵动人心,毕竟这关系到13.6亿参保人的用药,大量救命救急的好药能否经过谈判降价进入医保,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家庭的稳定安宁。可以说,医保谈判就是为民砍价。这背后是人民至上的信念,尽最大努力提供性价比最优的药品,满足人们基本用药需求。
    价格谈判中分厘变化,叠加庞大的患者基数,都意味着巨大利益的调整,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最大程度地用好有限的医保资源,在坐上谈判桌前,医保谈判方需要收集大量的谈判药品信息,了解生产使用情况、临床使用证据、国内外价格信息等,以知己知彼为百姓赢取更大降价空间。这是一个专业而有担当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开始利用药物经济学等专业工具评估药品价值,同时有支付标准测算组,结合国内外情况、可替代性、医保承受能力等,综合评估谈判药品的真实价值,测算进入医保后的量价效应,最终确定一个预期底价。
    医保谈判公正平等,实现双赢是共识。因而,2020年医保谈判还加大了与企业的沟通力度,增加企业申报环节,组织企业进行沟通,并将纳入谈判范围的药品上市时间延长到公布调整方案的时间。细致完善的谈判规则给了企业更多阐述产品价值的机会,给了创新企业更足的信心。于是,这次获批上市不久甚至获批就经过谈判纳入医保的创新药品较多,群众得以及时享用到最新的创新成果。
    在谈判桌上,要谈下预期底价,谈判现场的技巧、策略非常重要。现场谈判中,最重要的是不被其他任何因素干扰,为群众争取最大的实惠。谈判专家不仅会用话语、手势,还会用眼神、表情,不断引导企业让利、再让利,一直降到预期的医保测算底价。
    我国人口世界最多,参保人数世界最多,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筹资水平有限。要用有限的医保资源满足最多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是一道世界难题,同时也考验着医保人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唯有怀着人民至上的信念,秉持为民谋取最大利益的坚定立场,才能赢得谈判,让人民的“保命钱”用得好、花得值。
    (摘编自《医保谈判的背后是人民至上,让保命钱用得好、花得值》)
    材料二:
    怎样确保谈判工作的公平公正呢?
    一方面,专家廉洁自律是确保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整个测算的制度和流程也为保障谈判工作的公平公正上了一道安全阀。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说:“药物经济学的这一组专家测算,我们每一个专家是独立测算的。对于每一个药品具体的测算方法,药物经济学组的组长、副组长会商把关,告诉专家大概应该怎么测算。”药品和专家一一对应,责任更加明确,再加上组长们统一标准,结果也就更加公平。
    此外,药物经济学专家组和基金测算专家组平行测算,互不干扰。两组的测算结果都影响着最后的底价;而且严格保密,到了谈判的现场才交给谈判组。
    在最终底价确定之前,为打消企业顾虑,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的三位组长和医保局医疗服务管理司的工作人员组成三个小组,分别和各个企业代表,就每个药品的测算方式逐一进行沟通。双方反馈意见之后,国家医保局综合各方内容,最终获得每个药品的谈判价格。
    正是在各流程中的严格保密,底价才成为谈判组手里的底牌。这样,谈判组才能在和企业谈判中通过一次次“灵魂砍价”将价格降下来。
    (摘编自《医保谈判幕后揭秘:不仅有“灵魂砍价”,还有企业代表流泪》)
    材料三:
    一款药要想进入医院,最通畅的路是进入医保目录,而要想进入医保目录,药企参与医保谈判是必经之路。
    谈判分为两轮。第一轮面对面沟通,企业的任务是通过沟通,判断医保局的底价,以应对一星期后的最后谈判。一家外资药企的医保谈判代表说,“医保局的谈判专家非常懂行,问题都在要害,不是网上视频里‘猜个吉利数’那么简单”。
    一星期后的谈判更直接,“就是出价”。企业有两次出价机会,第一次是试探,第二次如果报价仍高于医保局信封价的15%,则出局。“哪怕是16%,都出局。”
    第二轮最为惊险,企业只能根据第一轮报价的结果争取短时间的内部电话会,协商出一个更精准的报价。“一些企业的二轮报价策略是,在公司能接受的底价上打八九折,再上浮15%,这是能报的最低价。”
    当对面的医保局专家说出“恭喜”,企业方代表才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双方就要你来我往,一点点试探,逐渐逼近专家手中的“信封价”,敲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摘编自《国家“药战”》)
    1.下列图示标示了医保谈判的局部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C
    解析 A项原文中没有信息可确定“医保谈判组收集谈判药品信息”和“专家评估和测算”的前后顺序。B项“药物经济学专家组”和”基金专家组”是平行测算,互不干扰,没有先后之分。D项“以能接受的底价报价以免出局”理解错误,实际是“协商出一个更精准的报价”,既能避免出局,又能最大限度维护药企的利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保谈判专家要搜集谈判药品信息、评估药品真实价值、对企业出价进行“砍价”,还需要研究谈判的技巧和策略。
    B.医保谈判专家只有怀着人民至上的信念,从全体公民切身利益出发,才能让人民的“保命钱”用得好,花得值。
    C.专家的廉洁自律是确保谈判工作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而整个测算的制度和流程则是谈判工作公平公正的保证。
    D.医保谈判专家不断引导企业让利,一直让到预期的医保测算底价;进入现场前,这个底价只有医保谈判专家知晓。
    答案 C
    解析 A项“评估药品真实价值”是药物经济学专家组的职责,不是医保谈判专家。B项“从全体公民切身利益出发”错,应该是从“13.6亿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出发。D项“进入现场前,这个底价只有医保谈判专家知晓”错,这个底价“到了谈判的现场才交给谈判组”,所以不是只有医保谈判专家知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到“最终确定一个预期底价”,就是材料三中所提到的“医保局信封价”,而且是现场谈判时的成交价。
    B.医保谈判应尽量让谈判目录上出现更多创新药、专利药或一些独家药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用药需求。
    C.药企要想让一款药进入医保;只能让它进入医保目录;而要进入医保目录,则必须与医保谈判方进行讨价还价。
    D.药企的第二轮谈判惊心动魄,如果第一次报价高于医保局预期底价的15%,就只能出局,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答案 B
    解析 A项“预期底价”就是“信封价”,但未必是谈判成交价。C项“只能”“必须”说法过于绝对,谈判是进入医保目录“最通畅”的路径,不是唯一路径。D项“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错误,第二轮谈判有两次报价机会,不是没有任何挽回余地。
    4.请分别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围绕“医保谈判”所介绍的主要事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重点介绍了医保局代表国家为谈判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②材料二:重点介绍整个测算制度和流程如何确保谈判工作的公平公正。③材料三,重点介绍药企参与医保谈判的过程。
    解析 材料一共有五段,重点介绍了医保局代表国家为谈判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第1段介绍医保谈判情况;第2段指出医保谈判的难度;第3段介绍医保谈判追求双赢;第4段介绍谈判技巧和策略;第5段指出医保人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材料二第1段“怎样确保谈判工作的公平公正呢?”提出问题,然后“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等分析问题,重点介绍整个测算制度和流程如何确保谈判工作的公平公正。材料三第1段指出“一款药要想进入医院,最通畅的路是进入医保目录,而要想进入医保目录,药企参与医保谈判是必经之路”,第2~5段重点介绍药企参与医保谈判的过程。
    5.有观点认为,从人民利益出发,医保谈判价格压得越低越好。你是否也这么认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亮明态度)①医保谈判绝不是无底线地“砍价”,“让企业流泪”。价格太低会伤害企业的发展动力,影响药品的研制创新;最终还是会伤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②公正平等、实现双赢是医保谈判的共识和成功的前提。医保谈判应在满足患者基本用药需求和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合理平衡,达到双方共赢。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探究题,答题首先要亮明观点,即它是片面的,然后重在陈述理由。全文共三则材料,材料三讲述的是一则案例,因此材料一、材料二是寻找理由的关键区域。材料一第一段未说到医保谈判坚持的信念,第三段首句及后面内容表明要保护企业,找一个双方的平衡点。材料二中“独立测算”“三个小组分别进行沟通”等信息表明医保谈判绝不是无底线地“砍价”,“让企业流泪”。价格太低会伤害企业的发展动力,影响药品的研制创新,最终还是会伤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解明各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并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特性。
    文化与文学的双边与多边关系研究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它对于深入探讨双边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引领作用。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传递的过程中,诚如法国文艺学家布吕纳提埃尔所说:“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族一样,也会分解和合成。”例如,在早期中国诗向日本传递,并参与成为和歌“三十一音数律”形成和因素方面,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中国诗被“分解”并和“三十一音数”相“合成”的若干传递轨迹。
    这一层次的研究,还特别注意到“中间媒体”的形态与作用。此处的所谓“中间媒体”,是为了解明异质文化传递中复杂的变异而特别确认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例如,从日本神话、传说等向物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我们也已经找到它们的中间媒体——一种由文人运用汉文或准汉文创作的,类似于中国古传奇的文体。
    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本土文化因子与异文化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本土文化与文学的新样式。这些新样式,它们应当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新的形式。
    这一层次的研究,就双边(与多边)文化的关系来说,具有“定位”的意义。实际上,当我们要对“异质文化关系”作学术界定时,其概念的意义最后将落实在这一层次。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关系”?并不是说两个文本有相似之处,则它们就有了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中,确实内含着异质文化的因子——这些异质文化因子,程度不同地已经被“变异”而融汇于文本之中,只是研究者采用实证的手段使它得以还原。(摘编自严绍璗《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材料二:
    “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最初的起点。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经常是以已有的阅读经验、阅读积累为背景。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现有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式的类同的平行比较,已经揭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的许多普遍现象。然而,一旦要使这种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所谓“同”不是绝对的。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二种功能,是使比较的对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由此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比照式的平行比较模式。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中,平行比较有助于被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事物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比照式平行研究的对象,不必是类同的东西,也不是相反的、对立的东西。他们的关系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比较文学中,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三种功能,是使研究对象处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上的关系,但它们却有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平行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反比式的比较研究,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相反的颜色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它们的对立,使黑者愈见其黑,白者愈见其白。(摘编自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关系研究”只能停留在表层形态,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B.本土文化与文学在异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新样式,仍属于民族文化与文学。
    C.文本的相似不等于文本之间的事实关系,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肤浅、随意的。
    D.要使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研究者就必须以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为唯一目标。
    答案 B
    解析 A项“由于‘关系研究’只能停留在表层形态”错。材料一“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说的是目前的情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肤浅、随意的”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不能作进一步的推进;是从“关系研究”的层次上而言,不能说这种比较研究是肤浅、随意的。D项“研究者就必须以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为唯一目标”错。材料二“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见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并不是唯一目标。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论述有事实关系的“关系研究”,材料二侧重论述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
    B.“关系研究”的三个层次之间为递进关系,“平行研究”的三种功能之间为平行关系。
    C.鲁迅留学时通过阅读日文译著了解西方文化,这里的日文译著即材料一所说的“中间媒体”。
    D.中国人读到西方神话中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时会心一笑,此即材料二所言的“‘发现’的喜悦”。
    答案 C
    解析 “这里的日文译著即材料一所说的‘中间媒体’”错。材料一指出“中间媒体”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选项并没有体现出“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
    8.下列选项中,研究案例与研究模式不匹配的一项是( )
    A.双边文学关系研究:通过实证的手段还原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来自其师沈从文的文化因子,解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B.相类相从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王熙凤与克劳狄斯的相似之处,领会文学中“美”与“善”的关系——伦理上的“非善”也具有审美价值。
    C.相映成趣式平行研究:通过大量经典作品的比照指出中西方诗歌各自的情趣所在,“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
    D.相反相成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德国反思“二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文学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的民族性。
    答案 A
    解析 “双边文学关系研究”错。根据材料一“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可知,汪曾祺与其师沈从文同属于中华民族,不属于双边文学关系研究。
    9.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何其相似乃尔”,它们的含意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对中日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的层次。②材料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相似、相同和相通的文学现象。
    解析 解答该题,先要分析“何其相似乃尔”的含意,再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指向。“何其相似乃尔”意思是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结合材料一“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分析可知,“何其相似乃尔”指的是对中日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的层次。结合材料二“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可知,“何其相似乃尔”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相似、相同和相通的文学现象。
    10.若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行比较探究,请你列出主要的探究方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篇小说都虚构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可以探究两篇作品在情节设计、叙述风格、主题内涵等方面的实质性不同。②探究两篇作品的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作品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心理。
    解析 可从文中提及的平行研究方法的三种功能的角度进行比较探究。类同:异化主题、反讽意识、现实与荒诞交融的手法。互衬:情节设置、叙述风格等方面彼此有别,异曲同工。反比:结尾的差异,体现出民族文化审美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答案不可照抄文本,应结合作品分析。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年新高考Ⅰ卷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观点运用
    新高考卷在文本观点的探究与迁移运用方面突显特色。
    ①命题角度有二:一是针对文内观点的分析、评论和探究;二是利用文内观点去分析文外材料,重在观点的迁移运用。
    ②考查能力重在精准概括并精准理解文本基础之上的探究性。
    ③命题趋势:在不提高试题难度的前提下趋向情境化、综合化命题。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观点探究
    2021年新高考Ⅰ卷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观点运用
    2021年新高考Ⅱ卷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观点探究

    相关学案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10 赏析艺术技巧——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10 赏析艺术技巧——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描写艺术,语言艺术,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6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2 小说阅读 课时6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扣住技巧,共2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小说特点,小说文体特征及其种类,情节技巧,情节段落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4 概括内容要点——精细筛整,精要归纳: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板块1 信息类阅读 课时4 概括内容要点——精细筛整,精要归纳,共1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