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第1页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第2页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古诗文默写,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分钟120分)
    说明:
    1.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2.用蓝、黑色墨水或蓝、黑色笔芯圆珠笔在试卷答题纸上答题。
    3.要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卷面整洁。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15分)
    1. 在“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小语代表小组发言,请阅读下面语段,和他一起完成任务。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发展和生存的强大动力。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不如说是一种fù rú jiē zhī的、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一代代有志之士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浪潮中,用他们_______(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的情怀点缀着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经过亿万次锤炼的民族精神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傲然挺立,气冲霄汉。过去,中华民族就是英雄的民族,中华儿女( )是用热血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篇章。现在,各行各业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与时代同行,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wǔ cǎi bān lán,他们也被时代映照得熠熠生辉。今天我代表新时代青少年郑重承诺:( )祖国需要,我们一直( )在。
    (1)根据上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fù rú jiē zhī______________ wǔ cǎi bān lán______________
    (2)给上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
    锲而不舍_____ 亘古_____
    (3)给文段中的括号内补充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 只要 都B. 更 既 也
    C. 更 倘若 就D. 更 只要 就
    (4)根据文段中括号内的注释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成语( )
    A. 悲天悯人B. 深恶痛绝C. 忧心忡忡D. 以身作则
    (5)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病句,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 ①. 妇孺皆知 ②. 五彩斑斓
    (2) ①. qiè ②. gèn (3)A (4)A
    (5)将“生存”和“发展”交换位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
    妇孺皆知:fù rú jiē zhī,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五彩斑斓:wǔ cǎi bān lán,意思是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注音。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一直刻下去不半途而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是可以镂刻成器的。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亘古:gèn gǔ,意思是自古以来,整个古代。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辨析。
    第一空,由“过去,中华民族就是英雄的民族,中华儿女( )是用热血谱写了新时代的英雄篇章”可知,此处表示递进关系,用“更” 强调了中华儿女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作用。
    第二、三空,由“( )祖国需要,我们一直( )在”可知,此处表示条件关系,应用“只要…… 就……” 突出了只要祖国需要,新时代青少年随时准备奉献决心。
    故选A。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悲天悯人:意思是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B.深恶痛绝:极端地厌恶、痛恨。
    C.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
    D.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结合语境,根据注释“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可知,应选“悲天悯人”。
    故选A。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先“生存”后“发展”,将“生存”和“发展”交换位置。
    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材料二: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1)参考材料一,说说你对“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从对待父母和对待自己两个角度说说该如何行孝。
    (3)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准备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上联已给出,你能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搭配好组成下联吗?
    风尚好 国泰民安 孝亲敬老 脸上开 敬老如花 岁月新
    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
    下联:______________
    【答案】(1)“孝”表示孩子对父母尽心奉养(意思对即可)
    (2)对待父母的角度:要尊敬父母;父母说的正确的话要听从;对待自己的角度:要爱惜身体,珍爱生命,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意思对即可)
    (3)敬老如花脸上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结合材料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知,“孝”就是子女尽心尽意地扶持父母,帮助、侍奉、赡养老人(父母)。据此可概括为:“孝”表示孩子对父母尽心奉养。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理解材料能力。
    ①句意: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都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②句意: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①句中的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②句中孟子也认为,要尊重父母。故从对待父母的角度来说,真正的行孝是不但要赡养父母,还要尊敬父母。
    ③句意: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指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故从对待自己角度来说,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维护好自己的名誉就是一种孝顺。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运用。对联的特点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仄起平收(上联尾字是仄声,下联尾字是平声)。
    根据上联“孝心似籽心里种”可知,“孝心似籽”是主谓短语,并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心里种”是“方位名词+动词”的形式,“种”与前面“籽”意思相关。
    由此可推断,下联前半句选择运用比喻修辞的主谓短语“敬老如花”,“国泰民安”和“孝亲敬老”都是并列短语,可排除;后半句选用与“花”意义相关的、“方位名词+动词”形式的词语“脸上开”,“风尚好”和“岁月新”都是主谓短语,可排除。因此下联为:敬老如花脸上开。
    3. 关于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这副民居对联,“百眼清泉四季诗”是上联,“一湖碧水千秋画”是下联。
    C.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字务观,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他的《卖油翁》。
    D.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儿女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
    B.对联仄起平收,“画”为仄声,“诗”为平声,所以“一湖碧水千秋画”是上联,“百眼清泉四季诗”是下联;
    C.陆游字务观,欧阳修字永叔;
    故选D。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60分)
    二、古诗阅读。(17分)
    4. 古诗文默写。
    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激发人生思考。读一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①______________!”让我们领悟到时空亘古不变而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读一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人借“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让我们有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④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有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读一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⑤“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才恍悟“生活中最好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的道理。
    诵读经典诗文,可以修身养性。读一读王维的《竹里馆》,“⑥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体会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读一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⑦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感染着我们;读一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⑧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保持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读一读周敦颐的《爱莲说》,“⑨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提醒我们要像莲花一样做到洁身自爱,不显媚态。
    【答案】 ①. 独怆然而涕下 ②.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 政入万山围子里 ⑥. 独坐幽篁里 ⑦.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 惟吾德馨 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⑩. 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怆、涕、遮、缘、政、幽、篁、惟、馨、淤、濯、涟。
    5.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C.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层云在身旁围绕,诗人睁大眼睛看着鸟儿飞出山林的情形。
    D. 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2)从“炼字”角度,赏析颔联诗句的妙处。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A (2)“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割”字直截了当,也出了阴阳的分明,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3)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要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巅峰的誓言。(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C.颈联的意思是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裂。选项“层云在身旁围绕”“鸟儿飞出山林”理解有误;
    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和仰慕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壮志豪情,并不是表达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钟” 字,是“聚集”之意。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赋予了它。这个字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仿佛是大自然有意为之,突出了泰山得天独厚的自然之美,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割” 字,是“划分”的意思。泰山雄伟高大,像一把巨斧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一明一暗两个世界,一面是阳光照耀下的明亮,一面是昏暗的阴影。此字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突显了泰山的巍峨高大、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通过拟人、夸张等手法,把泰山的神奇秀丽与高大雄伟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诗句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我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是: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这两句诗表面意思是要攀登到泰山的顶端,内涵则是攀登到人生的顶峰,体现出作者自己与前人孔子一样,拥有远大的报负与目标,借孔子他老人家的话来说明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在这里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12分)。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身!”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①旋疾徐②,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③。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节选自刘元卿《楚人学舟》)
    【注释】①折:掉头。②徐:慢慢地。③柁:同“舵”。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钱孔入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 公亦以此自矜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C. 楚人有习操舟者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 惟舟师之是听 惟手熟尔(《卖油翁》)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 ②岂非前日之幸乎___________
    8. 翻译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9. 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
    10. 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常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孙权劝学》通过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业的进步;《卖油翁》运用动作描写,正面展现了卖油翁的倒油绝活儿。请指出下面这首诗歌中画线句的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木兰诗(节选)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答案】6. D 7. ①. 曾经 ②. 难道(意思对即可)
    8. (1)(卖油翁)看见他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对他点头。(2)(他)就认为完全学会了驾船的技术。
    9. 示例:从甲文中,我懂得了热能生巧的道理,所以我们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从乙文中,我须悟到学习要脚踏实地,不能浅尝辙止,所以我们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言之有理即可)
    10. 示例:侧面描写。画线句用同伴们的惊讶和赞叹,侧面烘托出多年来木兰在军营生活中的谨慎和机敏,形成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辨析。
    A.介词,从/代词,自己;
    B.介词,凭借/连词,用来;
    C.动词,学习/动词,温习、复习;
    D.相同,都是“只、只是”的意思;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句意: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尝:曾经。
    ②句意:难道不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岂:难道。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发矢”:射箭。“但”:只。“微”:微微。“颔”:点头。“之”:代词,指陈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这件事。
    (2)“遂”:于是,就。“以为”:认为。“尽”:完全。“操舟之术”:驾船的技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比较阅读及启示。
    阅读甲文,结合“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等语句,围绕着“熟能生巧”“不能骄傲自满”来阐述即可。如:卖油翁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在实践中取得真正的成果。
    阅读乙文,结合“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分析,主要讲述了楚人学划船的故事,他刚学了一点,就觉得自己学会了全部,没有深入学习便开始实践,以致于遇险。说明了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也是如此,不可浅尝辄止,而要脚踏实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火伴即同火之士兵。火伴们怎能不惊惶?谁知道十二年来一同征战、出生入死之木兰,原来竟是门前这位光彩照人之女郎!全诗悬念至此解开。原来十二年里,木兰是女扮男装从军作战。此一节最具喜剧性效果,亦是全幅诗情之最高潮。然而又令深思。十二年沙场之出生入死,难。十二年乔装而不露痕迹,更难。木兰内心之精神力量,该是何等之大!故这句话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谨慎和机敏、英雄气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认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难道不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善 念
    尤金
    ①那天,我和好友阿展去吃叉烧面,吃着,吃着,阿展突然动情地向我讲述了一桩陈年往事。
    ②读中学时,阿展的父亲失业,在贫穷的夹缝里苟延残喘的母亲,无法挤出多余的钱给他买午餐,每天上学,母亲仅仅给他两片面包,撒点白糖,让他就着自来水草草果腹。
    ③阿展对我说:“不曾试过‘饥火中烧’的人,绝对难以想象饥饿的可怕。起初,你看到什么都想吞,桌子、椅子、书包…甚至,风和雨,你都想吃想喝。接着,痛来了,就像有人在你胃囊里挂了个鱼钩,然后死命拉,每一寸胃壁都在狂喊着疼痛!母亲教我喝大量的自来水,胃沉甸向的,便感觉不到痛了。”
    ④学校里一个卖叉烧面的中年妇人,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了他的窘境,有一天,她主动找到他,温婉地对他说道,“我每天准备的食材都有剩余,带回家去,嫌麻烦;倒掉嘛,又太浪费了。以后,你每天来我摊子,我给你煮碗面吃。”
    ⑤纵然是傻子,也知道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阿姨想保护阿展的自尊心,可阿姨不知道,阿展的自尊心早就被饥饿吞噬了。阿展在心里默默地说:“阿姨,谢谢您。这笔账,我记在心上了。”
    ⑥每天扎扎实实一大碗叉烧面,给了他活力、精力和动力。他埋头苦读,凭借奖学金读到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任职。他始终没有忘记学校里那个善心的面摊阿姨。
    ⑦终于,这一天,他带着一张支票,返回当年的学校。
    ⑧又见面摊,叉烧面的香气依旧,只是阿姨老了,皱纹如叶脉细细铺陈于脸上。
    ⑨阿展报上了姓名,面摊阿姨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喊道:“啊,我一直都记挂着你!你长高了、变壮了,我差一点不认得你了!”
    ⑩阿展简单地述说了自己离校以后的情况,末了,取出支票,请阿姨收下。阿姨看也不看,便把支票推回去。阿展以为她客气,坚持要她收下,双方推来推去,相持不下,最后,阿姨叹了一口气,决定坦陈真相:“老实告诉你吧,当年,是你的年级主任韩老师要我这样做的。几年来,你在学校吃的每一碗面,都是由她付钱,每个月结一次账。不过,她再三地交代,绝对不能让你知道,所以,我才一直保守秘密。现在,时过境迁,告诉你也无妨。”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说啊,韩老师如今也不在了。”
    ⑪阿展错愕地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面摊阿姨,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一下子被搅乱了。韩老师的形象,也快速浮现于脑际—黑白掺杂的头发直直地垂着,眸子含笑,说话慢条斯理的,有着用不完的耐心。她是他的语文老师,只教了他一年。他毕业离校后,韩老师便因为罹患末期乳癌而去世了。记得曾有同学问他要不要去吊唁他当时为了应付初级学院的考试而忙得天昏地暗,就没去。只是想起韩老师的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心里未免有些许遗憾、有些许难过。
    ⑫如今,他和韩老师阴阳两隔了,才知道,韩老师一直像个慈母,默默地关注着他,照顾着他,直到他毕业为止。
    ⑬离开食堂后,阿展走向校长室。不久,学校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
    ⑭当年老师的一个善念,点燃了一个少年心中的火种—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阿展还是学校里那个匿名的赞助者。
    (选自《新民晚报》2021年4月21日有删改)
    11. 请你以阿展为陈述对象,用简洁的语言梳理陈年往事,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
    阿展因家庭变故,每天中午只有两片面包充饥,极度饥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展拿着支票来报答面摊阿姨,却被告知自助他的人是韩老师;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作答。
    (1)阿姨想保护阿展的自尊心,可阿姨不知道,阿展的自尊心早就被饥饿吞噬了。(赏析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2)阿展错愕地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面摊阿姨,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一下子被搅乱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3. 小说与课文《驿路梨花》一样巧妙地设置了误会,请找出一处,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14. 学校校刊设“世间感动”“热点透视”“校园生活”栏目,你认为将本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标题“善念”的含义说明理由。
    【答案】11. ①. 阿展得到面摊阿姨的善意帮助、每天吃一碗叉烧面,填饱肚子。(意思对即可) ②. 阿展受韩老师影响,以校友的名义成立了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意思对即可)
    12. (1)“吞噬”指吃掉、吞没,形象地表现了阿展当时饥饿程度之深,自尊心被饥饿吞没,已不复存在,为下文阿展感激并回报面摊阿姨做了铺垫。(意思对即可)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阿展在得知真相后震惊、慌乱的心情,没想到真正资助他的人是韩老师。(意思对即可)
    13. 误会:阿展始终认为是面摊阿姨一直给他免费提供叉烧面(或“他始终没有忘记学校旁边那个善心的面摊阿姨”)。(意思对即可)
    误会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出乎意料;③为塑造韩老师“默默付出、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服务;④更好地表现“扶贫济困”的主题。
    14. 我会推荐给“世间感动”栏目。
    从题目“善念”可理解为:
    表层含义:①面摊阿姨为维护阿展的自尊心所说的善意谎言;②阿展一直铭记面摊阿姨对他的帮助并主动报答恩情的善意信念;③韩老师默默地在背后资助阿展每天一碗面的善意行为。(意思对即可)
    深层含义:①阿展传承韩老师乐于助人的美德成立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成为长久的匿名赞助者:②关爱贫困学生,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美德新风。(意思对即可)
    面摊阿姨、韩老师、阿展三人的善举善念感动着所有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题干“阿展因家庭变故,每天中午只有两片面包充饥,极度饥饿”定位到第①到③段;
    第一空,由第④段“学校里一个卖叉烧面的中年妇人,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了他的窘境,有一天,她主动找到他,温婉地对他说道,‘我每天准备的食材都有剩余,带回家去,嫌麻烦;倒掉嘛,又太浪费了。以后,你每天来我摊子,我给你煮碗面吃。’”以及第⑥段“每天扎扎实实一大碗叉烧面,给了他活力、精力和动力”可知,阿展得到面摊阿姨的善意帮助,每天能吃到一碗叉烧面,从而填饱了肚子;
    由题干“阿展拿着支票来报答面摊阿姨,却被告知自助他的人是韩老师”定位到第⑩段;
    第二空,由第⑬段“离开食堂后,阿展走向校长室。不久,学校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以及第⑭段“当年老师的一个善念,点燃了一个少年心中的火种—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阿展还是学校里那个匿名的赞助者”可知,阿展受韩老师善念的影响,以校友的名义成立了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1)“吞噬”一词通常用于形容强大的力量将某物完全吞没。由第③段“不曾试过‘饥火中烧’的人,绝对难以想象饥饿的可怕……每一寸胃壁都在狂喊着疼痛!母亲教我喝大量的自来水,胃沉甸甸的,便感觉不到痛了”可知,阿展当时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这种饥饿的程度已经到了让他的自尊心完全消失的地步。“吞噬”一词形象地表现出饥饿的强大力量,强调了阿展当时饥饿程度之深,以至于自尊心被完全吞没,已不复存在。这也为后文阿展对面摊阿姨的感激以及他拿着支票来回报阿姨的行为做了铺垫,因为在那种极度饥饿的情况下,阿姨的帮助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阿展得知真相后的内心比作“有只受惊的麻雀”。由第⑨段“阿展报上了姓名,面摊阿姨非常高兴”,第⑩段“末了,取出支票,请阿姨收下。阿姨看也不看,便把支票推回去……最后,阿姨叹了一口气,决定坦陈真相:‘老实告诉你吧,当年,是你的年级主任韩老师要我这样做的’”可知,阿展原本以为一直是面摊阿姨在帮助他,却突然得知真正资助他的人是韩老师,这个意外的真相让他感到震惊。“心里像有只受惊的麻雀,一下子被搅乱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阿展在得知真相后内心的震惊和慌乱,这个比喻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阿展当时复杂的心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句段作用分析。
    误会:由第⑥段“他始终没有忘记学校里那个善心的面摊阿姨”可知,阿展一直以为是面摊阿姨每天给他煮叉烧面,自助他度过艰难的学生时光。
    误会的作用:从读者角度看,这样的误会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会好奇为什么面摊阿姨会一直帮助阿展,以及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故事,从而吸引着读者继续阅读下去。
    从情节发展角度,由第④段“学校里一个卖叉烧面的中年妇人,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了他的窘境……以后,你每天来我摊子,我给你煮碗面吃”开始,阿展误以为是面摊阿姨的帮助,到后来第⑩段面摊阿姨坦陈真相,原来是韩老师的安排,这个误会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节发展出乎读者意料。
    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由第⑪段“韩老师形象,也快速浮现于脑际—黑白掺杂的头发直直地垂着,眸子含笑,说话慢条斯理的,有着用不完的耐心……记得曾有同学问他要不要去吊唁他当时为了应付初级学院的考试而忙得天昏地暗,就没去。只是想起韩老师的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心里未免有些许遗憾、有些许难过”可知,韩老师在阿展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帮助他,通过这个误会,当真相揭晓时,更加凸显了韩老师默默付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从主题表现方面,韩老师对阿展的帮助以及阿展后来受此影响成立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更好地表现了“扶贫济困、爱心传递”的主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标题含义分析。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和标题“善念”的含义说明理由。
    从标题“善念”的含义来看:
    表层含义:由第④段“学校里一个卖叉烧面的中年妇人,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了他的窘境……以后,你每天来我摊子,我给你煮碗面吃”可知,面摊阿姨为维护阿展的自尊心所说的善意谎言,体现了阿姨的善良。阿姨本可以不这么做,但她却用这样的方式帮助阿展,让人感动;
    由第⑥段“他始终没有忘记学校里那个善心的面摊阿姨”以及第⑦段“终于,这一天,他带着一张支票,返回当年的学校”可知,阿展一直铭记面摊阿姨对他的帮助并主动报答恩情的善意信念。阿展在困境中得到帮助后,没有忘记这份恩情,而是努力回报,这种行为充满善意和感恩之情;
    由第⑩段“老实告诉你吧,当年,是你的年级主任韩老师要我这样做的……几年来,你在学校吃的每一碗面,都是由她付钱”可知,韩老师默默地在背后资助阿展每天一碗面的善意行为。韩老师默默地关心着贫困学生,无私地付出,这种善良让人敬佩。
    深层含义:由第⑬段“离开食堂后,阿展走向校长室。不久,学校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以及第⑭段“当年老师的一个善念,点燃了一个少年心中的火种一直到多年以后的今天,阿展还是学校里那个匿名的赞助者”可知,阿展传承韩老师乐于助人的美德成立基金会资助贫寒学生用餐,成为长久的匿名赞助者。这种善的传承,让人感受到善良的力量在不断延续,令人感动;
    面摊阿姨、韩老师、阿展三人的善举代表着关爱贫困学生,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美德新风,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
    综上所述,本文充满了温暖和感动,故适合“世间感动”栏目。
    (二)(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葵 花 地
    廖静仁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累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养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家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但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筐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卷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籽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待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10日)
    15. 阅读第⑤⑥段,补全祖母侍弄葵花地的经过。
    生芽→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照料
    16. 阅读第⑧段画线句,联系全文,参考示例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批注。
    17. 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祖母?请结合文意内容简析。(答出两个方面)
    18. 文章的第⑩段说“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多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请分析作者难忘家乡葵花地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这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答案】15. ①. 翻地 ②. 移栽
    16. 人生面临的困难、挫折或逆境
    17. 从祖母早年丧夫,拖儿带女,被迫干农活,晚年丧子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个命运坎坷,坚毅勇敢人;从祖母一直精心侍弄葵花地,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个保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人。
    18. 难忘原因:“我”在葵花地得到祖母的关爱;葵花地是祖母尽心侍弄的;“我”在葵花地得到人生的启迪。(意思对即可)
    作用:表达了“我”对葵花地及祖母的怀念;突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感叹句的使用,加强语气。(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已知信息“生芽”对应第⑥段“种在土钵里的葵花籽终于长出了嫩芽”,“照料”对应第⑥段“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第一空,由第⑥段“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可知,应填:翻地;
    第二空,由第⑥段“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可知,应填:移栽。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批注。
    由第③段“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可知,祖母在年轻时遭遇祖父离世的重大打击,独自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这就如同人生中的“阴天或雨天”,充满了困难与挫折。
    由第⑤段“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可知,祖母在侍弄葵花地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辛苦和劳累,但她依然坚持着,就像葵花在“阴天或雨天”中努力寻觅太阳的方向一样。所以,“阴天或雨天”象征人生面临的困难、挫折或逆境。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③段“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子,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以及第⑤段“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可知,祖母命运坎坷。但她在困境中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可见她坚毅勇敢;
    由第④段“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以及第⑨段“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可知,祖母一直精心侍弄葵花地,通过这一行为表现出她始终保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段落作用分析。
    第一问,难忘原因分析:
    由第②段“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家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可知,在葵花地中,即使“我”添乱,祖母也从不生气,总是充满爱意地对待“我”,让“我”感受到了祖母的关爱。
    由第④段“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以及第⑤段“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筐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和第⑥段“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等内容可以看出,祖母对葵花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片葵花地凝聚着祖母的汗水和情感,所以让“我”难以忘却。
    由第⑧段“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以及第⑨段“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可知,在葵花地中,“我”从祖母的话语和葵花的生长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
    第二问,作用分析:
    “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多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这句话直接表达了“我”对乡下老家葵花地的难忘之情,通过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我”对葵花地以及在葵花地中陪伴“我”的祖母的深深怀念。
    文章围绕葵花地展开,讲述了祖母在葵花地中的辛勤劳作以及“我”在葵花地中的成长和感悟,这句话在结尾处再次强调了葵花地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祖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她的坚毅勇敢对“我”的影响,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与文章开头“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另外,这句话以感叹句的形式出现,加强了语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我”对葵花地的难忘之情的强烈程度。
    五、名著阅读。(共8分)
    19.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下面是一段从《骆驼祥子》中摘抄的环境描写片段,请你从表达效果鉴赏的角度分析这段话,并批注。
    选段: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批注:
    【答案】批注:这段话对夏季午后景色进行了细致刻画,通过柳树的无精打采写出了环境的闷热。这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细腻逼真,令人感同身受,有力地烘托出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和遭遇的悲惨。(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批注名著语句。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将柳树拟人化,赋予柳树“病了”“懒得动”“无精打采”等人类的情态,突出了天气的酷热难耐,连柳树都失去了生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夏日午后炎热、沉闷、令人不适的环境氛围。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从视觉角度描写马路的干燥,进一步强化了炎热的感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写出了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毒恶”一词不仅表现出环境的糟糕,也暗示了祥子所处社会环境的险恶。
    这段夏季午后的环境描写与祥子烈日下拉车的情景相互映衬,有力地烘托出祥子生活的艰辛。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祥子还要为了生计奔波,更加凸显了他命运的悲惨,同时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无奈。
    20. 都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什么祥子奋斗了,却没有获得幸福?请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社会原因:祥子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兵匪官绅横行,注定了这是一个没办法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幸福的时代。(意思对即可)
    自身原因:他盲目乐观,不会理财,保守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他缺乏精神支柱,在简单的物质生活目标坠入无望深渊之后,他开始沉沦堕落,所以最终得不到幸福。(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宇宙风》。《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此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社会原因:祥子的变化与当时的黑暗社会有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混乱不堪,军阀混战,战争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兵匪官绅横行;如:孙侦探骗走祥子的钱,刘四爷认为祥子干活勤快,所以也愿意祥子住在人和车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祥子在屡遭欺压、盘剥后开始堕落;一方面祥子的爱情也充满坎坷,虎妞骗祥子说怀了他的孩子,祥子与自己不爱的人(虎妞)结了婚,结果虎妞还难产死了,祥子喜欢的人小福子最后上吊死了,吹熄了祥子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爱情不如愿,也导致祥子最终走向堕落;这也体现了他人对祥子的影响;
    自身原因:祥子盲目乐观,不会理财,高妈劝祥子把钱拿去放高利贷或者存进银行来生利息,祥子不敢;自身顽固迂腐,不懂得变通,缺少精神支柱,自暴自弃,在甘堕落。如:孙侦探说祥子是“屁”“臭虫”的时候不敢反抗,被孙侦探敲诈后也不过是埋怨老天的不公,只是靠傻力气来谋生;小福子死后,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祥子为了喝酒,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
    21. 【跨学科整合】完成填空。
    【地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①_______。尼摩船长和他创造的②______(潜艇名)在海底环球旅行经过该大洋时,发生了③___________ (简要概括)事件。
    【答案】 ①. 印度洋 ②. “诺第留斯号”或者“鹦鹉螺号” ③. 与鲨鱼搏斗救下采珠人(或送珍珠给采珠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及名著内容概括。
    第一空,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海上通道。
    第二空,尼摩船长和他创造的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艇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重要元素。诺第留斯号是一艘先进的潜水艇,它装备精良,能够在深海中自由航行。潜艇内部设施齐全,有图书馆、客厅、卧室等,为船员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尼摩船长是一位神秘的人物,他知识渊博、勇敢无畏,驾驶着诺第留斯号在海底进行了一系列的冒险。
    第三空,在印度洋,尼摩船长为救采珠人与鲨鱼展开搏斗。当时,他们来到了印度洋的珠场,看到一个采珠人正在辛苦地采集珍珠。突然,一条凶恶的巨鲨出现,向采珠人发起攻击。尼摩船长毫不犹豫地冲向鲨鱼,与它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尼摩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这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成功解救了尼摩船长和采珠人。这个事件展现了尼摩船长的勇敢和善良,以及他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危险和神秘。
    第三部分 写作(45分)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二选一)。(40分+5分卷面分)
    22. 写作。
    一声婉转的鸟鸣,一段美妙的旋律,一句真切的祝愿,一阵热烈的掌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总能被一些声音打动。
    请以“最动听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最动听的声音
    记忆中,那些声音如同一串串音符,奏响了生命的乐章。然而,有一种声音,始终在我的耳畔回响,那是最动听的声音。
    一个夏日的午后,骄阳似火,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格外烦躁。突然,一阵悠扬的二胡声传入我的耳中。那声音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静静地聆听着。
    二胡声是从一个小巷子里传来的。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人正坐在那里,专注地拉着二胡。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已经花白,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执着。他的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跳动着,发出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激昂。那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穿透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我静静地站在那里,聆听着老人的演奏。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我只沉浸在那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它带给我的感动和温暖。老人的演奏结束了,我却依然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走上前去,对老人说:“爷爷,您拉得真好!”老人笑了笑,说:“谢谢你的夸奖。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喜欢拉二胡,想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问老人:“您为什么要在这里拉二胡呢?”老人说:“这里比较安静,没有人打扰我。我可以尽情地演奏,享受音乐带给我的快乐。”我和老人聊了很久,他给我讲了很多他的故事。他说他从小就喜欢音乐,曾经梦想着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没有机会接受专业的音乐训练。后来,他参加了工作,忙碌的生活让他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梦想。直到退休后,他才重新拿起了二胡,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旅。
    老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他的二胡声,就是他内心深处最动听的声音。
    从那以后,我每次路过那个小巷子,都会听到老人的二胡声。那声音依然是那么悠扬,那么动听。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让我忘记一切烦恼和疲惫,让我的心灵得到一种深深的慰藉。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包围。但是,真正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声音却很少。老人的二胡声,就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它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有热爱,就一定能够发出最动听的声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最动听”和“声音”。“声音”可以是具体的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雨声等;也可以是人类发出的声音,如话语、歌声、掌声等。“最动听”则强调了这种声音在情感、意义等方面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它不仅仅是听觉上的感受,更是能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立意角度:情感方面,可以写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声音,如父母的叮嘱、朋友的鼓励等,这些声音因为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而显得动听。成长方面,某些声音可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老师的教诲、榜样的演讲等,这些声音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社会方面,可以关注社会中的正能量声音,如志愿者的呼吁、慈善家的善举所带来的声音等,体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要求写记叙文。选择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声音事件。例如,可以写在自己遇到挫折时,母亲温柔的安慰声,这个声音如同温暖的春风,抚慰了自己受伤的心灵;或者写在一次比赛中,观众热烈的掌声,这个声音给予了自己巨大的鼓舞和自信。也可以选择一些特殊场景下的声音,如在敬老院中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体现关爱老人的主题;在医院里新生儿的啼哭,象征着新生命的希望。可以这样构思,开头:可以采用环境描写或者悬念设置等方法引出“最动听的声音”这个主题。比如,描写一个宁静的夜晚,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引发读者的好奇。中间:详细叙述与“最动听的声音”相关的事件。要注重对声音的描写,包括声音的特点、产生的情境以及自己听到这个声音时的感受。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母亲的声音如同一缕阳光,穿透了我心中的阴霾;又似一阵微风,轻轻拂去我脸上的泪水。”结尾:对“最动听的声音”进行升华,点明这个声音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或影响。可以用抒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这个声音的感激和珍惜之情,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例如,“那最动听的声音,将永远在我心中回荡,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23. 按要求作文
    当我们合上七年级语文下册这本书时,总有一些篇章会时时扣击我们的心灵:如紫藤萝瀑布下的生命思考,如小桃树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不屈,还有王安石在飞来峰上抒写抱负,杜甫面对泰山生出万丈豪情……原来,个人情感、意志的表达是可以依托于自然界中的万物的。
    请以“面对________,我终于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刻画,感情真挚,理趣积极向上。
    写作提示: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明确写作目的,注意表达得体;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面对菊花,我终于懂得
    心空是阴霾,几滴泪珠不禁簌簌落下……
    考试成绩下来了,又是一次惨烈的失败,这沉重的打击使我不知如何是好。这段时间我也常常学习到深夜,一心想打场漂亮仗,但成绩却是一落再落,我迷茫了,自信也消失殆尽。我慢慢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萧瑟的秋风吹来,我的心中泛着悲凉,多么期望这只是一场噩梦,但事实终归是事实。
    我不禁想到了停止努力,既然竞争如此激烈,就是努力了也是徒劳的。但是,当我的情绪消极到了极点时,偶然一瞥,看到了那一片金黄,好一片怒放的菊花!它们那墨绿色的“小手”轻摇着,身体微微的摆动着,似乎沉浸于风儿指挥树叶奏出的交响,金黄色的花瓣在风中翩翩起舞,伴着树枝打出的节拍,展现自己窈窕的身姿,尽管没有牡丹那么艳丽,没有芙蓉那么灵动可爱,却也有说不出的美丽。
    恍然间,我明白了,之所以它那么有魅力,是因为它始终有种昂扬向上的斗志,有种永不言败的勇气,这也使它从不会顾及到寒冷和环境的恶劣,即使是在凛冽的寒风里,在霜冻之下,也可以昂首挺立下去,不停止它那花开的脚步。秋天因它的绽放而多彩,它用绽放粉饰了整个金秋。
    这才发现,菊花的临风为她赢得了整个秋天,梅花的傲骨为她赚得了整个冬日,而春夏的花儿们却因没有勇气接受挫折,只能与众生平分春夏的阳光。
    我想通了,再也不会去犯傻要停止努力了,因为从菊花的身上我看到了我应该做的,在社会的激烈角逐中,胜利永远属于那些能像菊花一样忍受艰苦条件的人,所以我们才要加倍努力,鼓起勇气去面对挫折的挑战,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我也相信自己最终必定会赢得自己的季节,用斗志与勇气去装点它,我也将在我的花季,以最绚丽的舞姿绽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一、审题立意。“总有一些篇章会时时扣击我们的心灵:如紫藤萝瀑布下的生命思考,如小桃树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不屈,还有王安石在飞来峰上抒写抱负,杜甫面对泰山生出万丈豪情……”是本题的引子,由课文中学过的篇章引出自然给予人的思考与启迪;“原来,个人情感、意志的表达是可以依托于自然界中的万物的”是对上面引子部分的总结,引导考生思考“个人情感、意志的表达”与“自然界中的万物”的关系;“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刻画”指出了写作的手法“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即在写作时要借助自然界中的万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趣。命题“面对________,我终于懂得”,填写部分要和自然万物有关,“终于懂得”是经过了一番的思考后才懂得,要紧扣住“终于”二字写出懂得的内容。
    二、选材构思。首先要注意选择自然界中的“景”或“物”,可以是名胜,也可以是不知名的风光,还可以是具体事物,例如黄山、家乡的山水、菊花、荷花等;其次,要对所填写的景物进行描摹,即对景物进行描写;最后,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景物给自己的启迪。
    句子
    批注
    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
    “太阳”象征人生的目标。
    “阴天或雨天”象征________
    “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意味着时时刻刻牢记人生目标。

    相关试卷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是,读语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名句名篇默写,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词语中全对的一项是,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综合性学习,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