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 (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17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一览
命题趋势
①物象多考查概括物象特征与情志,人物形象多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属于轮考点。
②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③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设问形式
1.某物或者某人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某景对于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解题方法
(一)物象与人物形象类
(1)借助诗作,了解作者和物象以及人物的基本情况。
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作者及其所写是何物、何人、有何事,为“解物”“解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或者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事物和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由抓住诗歌中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以及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二)意象意境类
(1)关注画面、景象构成。画面构成主体是意象,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然后判断基调,如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具体说明意境的具体构成。
(2)概括氛围特点。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幽静朦胧等。在判定意境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
(3)注意特殊关注点。概括时注意特殊时节、地点。表述时一般要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个别情况还可以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重难点突破: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
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阅读诗歌,勾画出含有意象的诗句。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第三步:阅读全诗,结合上下文,分析诗句深刻含义。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树的盛时,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作答步骤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阅读诗歌,勾画出含有意象的诗句。
第三步:阅读全诗,结合上下文,分析诗句深刻含义。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
一、单项训练
1.(2023上·北京海淀·高一北京市十一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不思收复失地,抗金斗争频频失利。②貔虎:猛兽,指军队,勇士。
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但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的年轻有为,词人借周公瑾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抒发了他内心的忧愤。
②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突出的是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词人借此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抒发了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表现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儒雅风流的气度,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借周公瑾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抒发了他内心的忧愤。
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上阕缅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突出的是周瑜强大的军事力量。用“今如许”转折一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借此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抒发了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2.(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求(节选)
唐 庚
张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
卖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
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
坐此益寒酸,饿理将入口。
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
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兵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形象:①贫穷落魄/落拓不羁/落魄潦倒,如“著帽如破斗”,“性命寄杯酒”。②敢于直言,不趋炎附势/为人有原则,如“一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写张求解卦直言,不借助他人言语说逢迎的话。
塑造手法:①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②对比。将张求敢于直言、不曲意逢迎的精神跟士人品行作对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先看人物形象。
首先开门见山亮出他的身份:一个退伍的老兵,头戴一顶破斗似的帽子,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副落拓不羁的寒伧相。年既老而无以为生,只得在益昌(今四川昭化)市集上靠占卜糊口,又进一步从他的行业点出这是一个下九流的人物。说他寄性命于杯酒之间,可见其平生爱好,嗜酒如命。这些描写刻画出一个贫穷落魄、穷困潦倒的占卜者的形象。
诗歌描写他“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老兵处世有自己的原则,从不假借他人之语,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褒贬,即使得罪了人,也无所畏惧。这个句子刻画了他敢于直言,不趋炎附势的正直形象。
再看塑造手法。
“著帽如破斗”是外貌描写;
“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是正面写其性格特点;
“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以他不畏权势的强项精神与士大夫舐痔吮痈的丑恶嘴脸相对照,抒写了作者对世风日下、士节沦丧的强烈愤慨;将张求的不知“道”和士人的知“道”两相对比,张求不是通晓儒道的人,但议论却无所苟且,那些熟读经书、深知道义的士人却蝇营狗苟,恬不知耻。
3.(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②碛:沙石堆积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答案】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②借环境烘托,“青海月”“黄河冰”等表明疆场的广阔,从而表现“丈夫”的一往无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第三四句“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里的形象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将士们。
塑造形象的技巧方法:“追奔”“夺城”,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战士们勇敢作战的精神。同时用“冷露”“青海月”“黄河冰”等苦寒冷清的边地环境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来衬托战士们不畏严寒,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
4.(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这两首词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苏词运用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等句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2)贺词以细节写人(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通过阅读两首词可知,两首词都是对已逝妻子的怀念之作,都对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两首词在表达这一情感时所用的手法却不相同。
贺铸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谁复挑灯夜补衣”,其中“挑灯夜补衣”是对妻子的回忆,也是细节描写,表现妻子勤劳的品行以及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并与自己“空床卧听南窗雨”的寂寞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苏轼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结合前句“夜来幽梦忽还乡”来看,这是对梦境的描绘,也就是运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想象妻子对镜梳妆的美妙情景以及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加的情景,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尘满面,鬓如霜”的窘迫状态。
5.(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
刘子翚
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②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首联写姿态幽静贤淑,由梅的风流柳的轻,突出海棠柔美的体态;②颔联写海棠生长在幽静临水处,晚春尽情开放,暗示海棠的高洁。③颈联写到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也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也画不成,突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的鉴赏能力。
①首联“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中“幽姿淑态”、“梅借风流柳借轻”写出了海棠姿态幽静贤淑,仿佛是像梅花借来的风流,像柳树借来的飘逸,突出了海棠柔美的体态;
②颔联“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中“静宜”“长是”写出了海棠生长在野外幽静临水处,晚春清明时节尽情开放,暗示出了海棠的高洁,不与百花争艳的形象。
③颈联“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中“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写出了海棠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飘摇,也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也画不完姹紫嫣红的海棠,勾勒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
④尾联,诗歌尾联诗人以杜甫避讳母亲姓名而未能畅咏海棠的典故,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暗示了海棠的形象美好,惹人喜爱。
6.(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晚菊
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两首诗中,菊花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答案】①《晚菊》触景生情,菊花盛开、惹人怜爱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②《问菊》托物言志,诗人以菊自比,表现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情和孤独寂寞的感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晚菊》: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作者写自己不同时期看见菊花时的不同心境,暗含着他命运的变化:少年时,看见菊花非常高兴,而今却总是感叹不已。“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菊花盛开、惹人怜爱,但作者却说“无与语”“奈悲何”,应是菊花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
《问菊》:
在这首诗中,菊花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
首联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
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1061年,苏轼赴凤翔上任,经过渑池。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后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因作此诗相和。②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经过渑池,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两首诗词中的“鸿”这一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和子由渑池怀旧》鸿爪留印、鸿飞东西都是匆匆又偶然的,以此喻人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匆匆、缥缈不定的怅惘;
(2)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惊起”“有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②“无人省”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环境的清幽和鸿的“不肯栖”,又体现了诗人的高洁自许,诗人借鸿抒发了孤高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用雪泥、鸿爪作喻,暗示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人生正如飞鸿踏雪一样,存在偶然的因素,难以追寻。
“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写出了孤鸿孤独寂寞,飘忽不定的特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出了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的特点。此处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突出了孤鸿孤寂的特点。此处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8.(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注】
寇准
其二
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
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其二中的“野云”居无定所、来去自由,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
②其四中的“冻云”难以移动,顾虑重重,是诗人被贬处境的真实写照,以此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其二中写到“却爱野云无定处”,这些“野云”居无定处,飘来飘去,不受约束,自由自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野云”自由、独立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一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野云”的居无定所象征着作者的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所以其二中的“野云”是作者自况,既表现作者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的情感,又表现其旷达自由、独立不羁的精神。
其四中写到的云是“冻云”,“暮天寥落冻云垂”写到傍晚的天空一片寥廓,只有云彩一动不动,用一“冻”字来形容,体现出云难以移动的特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组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所以“冻云”也是作者当时境遇的写照,表明自己像这“冻云”一样难以移动、顾虑重重,而后文写景的诗句却视野开阔,仿佛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所以作者以“冻云”反衬作者高远不俗的情怀。
9.(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皛皛(xiǎ):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通过暮春时节,雷声传来,大雨急下,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的雨中,大雨散去,清新的空气中充满了各种花香,描绘一幅壮丽明快的暮春山居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的意思是: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上句“雷声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笔,也反映了彼时彼地忽晴忽雨的实际风光。而且,正是这一句,写出了壮丽场面。凡写暮春风光,即使能够避免哀愁,却也不易写得壮丽。雷雨千峰,却正是一种壮丽的场面。下句“花气浑如百和香”是由雨写花。如按老套,就会有雨打花落,或者湿花垂枝之类。杜甫摒却这些,却采用前人写雨后花更艳的意境,这里杜甫稍作变化,写雨后花气更浓,描绘一幅壮丽明快的暮春山居图。
10.(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夜赠别友人
卢纶①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归上国,应怜贡禹②未成名。
【注】①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一生仕途坎坷。②贡禹:西汉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有人认为该诗颔联“极富画面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明亮的月色下,暗草、重霜、寒山,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②“侵阶”“遍郭”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③“暗草”“月明”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秋草侵阶,重霜压地,城外寒山耸立,明月高悬。由低到高,层次鲜明,仿佛一幅山水画,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侵阶”为近景,“遍郭”为远景,诗句由近及远,呈现出动态的画面之感,暗含了送别的友人,渐行渐远,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暗草”,草的颜色深邃,“月明”,月亮明亮当空,二者明暗对比,色调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画面感。
11.(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大德歌·冬景①
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
【注】①大德:元成宗年号。此曲是关汉卿晚年漂泊在外时所作。②艖:木筏,小船。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写出了怎样的画面和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在白茫茫的世界中,一条钓鱼的小船正斜揽在枯黄芦苇掩映的清江下,勾画出一种静谧、清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黄芦掩映清江下”写到黄色的芦花倒映在水里,形成一条黄橙色的彩带,给这荒凉环境带来了几分温馨和一丝快意。黄色为暖色。北风的吹拂,白茫茫的世界中,江岸边的黄芦在清江白景映衬下,更显得光彩夺目,摇曳多姿。“斜缆着钓鱼艖”,那岸边泊着一叶钓鱼舟,独览着一清江之景。船泊在岸边,说明天气太晚,渔夫已归家,这样使意境更显得宁静、清远。
作者摄景“钓鱼艖”,描绘出了人活动的足迹,给荒凉宁静的环境增加了生机和魅力,同时给人以期待和希望。作者长年漂泊在外,生活毫无安宁,自然向往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看到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自然而然想到自己,它(他)们有归,为何自己无归?表达了作者对安闲稳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12.(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1]
杜甫〔唐代〕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2]红叶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1]本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时。[2]裛,同“渑”,沾湿。
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多感官)视觉、嗅觉结合。“翠篆娟娟净”“雨裹红藻”诉诸视觉,“冉冉香”诉诸嗅觉,描绘出翠竹轻摇明净悦目,细雨中荷花格外娇艳清香可闻,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②色彩映衬。风中翠竹轻摇,雨中荷花红艳,色彩鲜艳明丽,更有画面美。③动词运用细腻生动。“含”有小心呵护之意,暗示了风的柔和。而“裹”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雨之柔。描写了微风细雨,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④运用叠词。“娟娟”就是美好的样子,“冉冉”本义为渐进的、缓慢的样子,这里指香气一阵一阵地飘来,为诗句平添音韵之美。⑤运用互文。两句分别吟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篆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嗅不到细香)。互文的使用赋予诗句凝练精警之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裹红蕖冉冉香”写的是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从描写角度看,“翠篆娟娟净”“雨裹红藻”属于视觉描写,“冉冉香”属于嗅觉描写,调动多种感官,描绘出翠竹秀美、荷花娇艳、荷香萦绕的美景。
从画面色彩看,翠竹、红花交相辉映,色彩明丽,增添了画面美。
从动词运用看,“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含”与“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风和雨以生命,似乎它们都变得多情,可以想象风的柔情,它轻轻地吹拂幽竹的情景,幽竹在风中摇曳多姿,细雨也滋润了荷花,风中传来它的阵阵幽香;
从语言形式看,“娟娟”与“冉冉”都是叠词,“娟娟”写出了经雨洗后幽竹的秀美,“冉冉”写出了荷花娇柔的姿态。且读起来富有韵味,朗朗上口。
从修辞手法看,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第四句雨中有风。这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练精警的“互文”之妙。
13.(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②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福昌县附近,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②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出现了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意象,芳树葱茏,山花烂漫无人赏,悄然自飘落;春山一路,鸟鸣声声无人听,徒然鸣啭。构成一幅凄凉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的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草萋萋”“涧水”“芳树”“鸟空啼”等分析,诗中出现了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意象。“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涧水东流复向西”,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构成一幅凄凉的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的感情。
14.(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夜闻觱篥
杜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数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颈联描会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凄凉的冬夜飞雪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意思是: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凄凉的冬夜飞雪图。
15.(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题岳阳楼①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②钧天乐③,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④。
东南无此登临地,追我飘飘意欲仙。
注释:①本诗写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诗人从靖康元年春避难南奔,至此已经流浪近三年。②轩帝: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传说黄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乐。③钧天乐:钧天广乐的简称,是神话中天神的音乐。④吟边:思绪所到之处,此处指天边。
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大船乘风破浪从远处山岛之间驶来,晴空里一朵孤云衔着落日沉向吟边,描绘出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画面的能力。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意思是:千帆竞渡乘风从岛外驶来,一片孤云逐日落在天边。本联写诗人湖上所见。洞庭湖是湘北水上交通要区,四通八达,无远不届,当舶舻相接,帆影交横,乘风破浪,低昂前进时,自足以点缀湖上风光。当它们舶舻相接,帆影交横,乘风破浪,低昂前进时,自足以点缀湖上风光。诗人俯视晴川,所听到的是水声,看到的是山色、大舶,最后由“俯”转到“仰”,注视着天空。用“大舶”“海风”“孤云”“落日”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
16.(2023上·辽宁大连·高二大连市第十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资,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D.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错。“延颈”写白鹭的顾盼之姿态,实际上是写诗人盼望赏识和推荐他的人到来。
故选B。
二、综合练习
(一)(2022浙江高考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8.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7.A 18.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二)(2020上·浙江金华·高一浙江省东阳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0.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9.C 20.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19.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20.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三)(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21.B 2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三)(2019下·河北张家口·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23.C 24.第一问: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意,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所以,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选C。
24.本题考查把握诗句含义、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尾联“此中有佳句”中“此”指画作,“有佳句”指意境优美;该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中“断”指尽,“不相关”只没有关联;该句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尾联通过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子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四)(2024上·重庆渝中巴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25.下列对这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B.颈联中作者身为薄宦,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更加怀念家乡,表达与陶渊明一样“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归隐之心。
C.尾联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流露出我虽清贫却不改高洁之志的心声。
D.这首咏物诗抓住蝉的特点,同时结合作者的情思。诗中的蝉,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可以称之“为情而造文”的佳作。
※26.“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较好的艺术效果。有人评论此诗的颔联“无理而妙”,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试做分析。
【答案】25.B 26.①颔联的无理之处在于: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却责怪树的无动于衷。也就是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显无理之处。
②而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作者借蝉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含蓄表达自己无所依靠和无人帮衬的艰难处境。
③借咏叹蝉之“无理之怨”的拟人手法,表明自己孤寂哀怨的复杂心境,含蓄而巧妙。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达与陶渊明一样‘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归隐之心”错。诗中作者只是怀念家乡,有故园之思,并看不出他有归隐之意。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②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作者借蝉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含蓄表达自己无所依靠和无人帮衬的艰难处境,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③借咏叹蝉之“无理之怨”的拟人手法,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五)(2023上·四川成都·高三成都实外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自持”三字,这是首联着点眼,喑示出流营根本无法华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
B.本诗颔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颇相似。但后者强调的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前者所强调的却是不被理解、世无知音的感叹。
C.颈联以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以及万户千门或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寄寓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
D.末句化用前人“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的诗句,写流莺看到春色逝去无限感伤,因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栖息,从而抒发了无枝可依的无奈。
※28.古人评价此诗“含思宛转,独绝古今”,结合全诗,请你从情感和艺术手法上加以分析。
【答案】27.D 28.①诗人借流莺,含蓄表现了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及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②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和比喻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情感。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年华空度的苦闷之情。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因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栖息”错误。尾联“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意为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本句的主语应为作者,是作者不忍心再听流莺哀鸣,而不是流莺想停止啼叫。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理解“含思宛转,独绝古今”的含义,意为包含的情感含蓄曲折,古往今来独一无二。
从情感上,本诗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流莺含蓄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本诗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首联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来表现诗人自己的辗转漂泊的幕府生活。颔联借流莺巧啭本意不被理解,世无知音的感叹,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颈联借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渺茫无尽的等待,含蓄表达诗人佳期不遇的感慨。
从手法上,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写诗人自己。借流莺暗喻自身,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书写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情。颔联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尾联“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比喻诗人如良禽般没有栖居之地,抒写了作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苦闷。
(六)(2023上·四川成都·高一成都七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30.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病马”与诗人的相似之处。
【答案】29.C 30.①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②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③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④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错。颈联意思为:你的毛骨哪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天寒岁晚之时,又患病在身,怎能不令人伤心。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此联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作者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感情深沉。
②“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意思是:骑这匹马儿已经很久了,总是一起冒着天寒,向那偏远的关塞前进。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
③“尘中老尽力”,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
④“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意思是:你的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此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意思是:马儿虽然低微,但蕴藏的情意确是非常深厚,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2
全国
甲卷
《画眉鸟》
《画眉禽》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物象作用分析
2020
新高考Ⅰ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意象作用
全国
Ⅲ卷
《苦笋》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物象特征分析
2018
全国
Ⅱ卷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意象作用
2017
全国
Ⅱ卷
《送子由使契丹》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性格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鉴赏诗歌形象(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鉴赏诗歌形象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鉴赏诗歌形象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20诗歌鉴赏之形象类-(原卷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2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题__不明诗歌形象内涵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物形象,诗中意象,诗中意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