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03387/0-17247177289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03387/0-172471772900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03387/0-1724717729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王贤芝 审题人:吕露
总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 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
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
(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B. 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C. 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D. 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
B. 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
C. 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D. 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
B. 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C. 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
D. 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
4. 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
B. 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
C. 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
D. 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
5. 岳阳楼作为著名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唐风
翠微山下,驿路道旁,两间茅屋,一面酒旗。
茅屋是个小店,夫妻店,只卖三样东西,清面,酱肉,百花酒。
客人都是赶脚的旅人,一落座,免费的大碗茶咕咚咕咚几口,夏祛暑冬生暖。男人切一斤肉,打半壶酒,劳乏尽去,喊一声:“好酒好肉。”打赏,跨马,绝尘而去。女人便一碗清面,吃得粉面生津,暖意洋洋,万福谢过,两声鞭响,车咿咿呀呀被夫妻眺望成一个黑点,消失在驿路尽头。
这日,闲暇无客。小五乐呵呵对老婆夸耀:“瞧瞧,咱卤的肉,咱酿的酒,哪个不说好。夏祛冬生暖,一碗酒下去,母羊羔都能斗恶狼。”
妇人一撇嘴:“我的清面,淡雅鲜香,哪个吃过的夫人小姐不夸,啧啧,连汤都不剩一口呢。”
驿路空阔,四野幽静,山上又隐隐传来琴声。
夫妻二人顿时闭了嘴,这抚琴的人是店里唯一的常客,三年了日日下来打酒,爱吃店家的清汤面,如此常客却是从不曾夸过一句酒好面好。
小五悴悻道:“抚琴的大都是酸臭文人,哪知酒肉之妙,更不懂世故人情。”
妇人低低道:“难不成其他客人都是饥不择食,疲乏饥饿才觉得咱的酒饭香。”
二人不语,琴声入耳,高高低低,悠悠扬扬。
总比四下寂静要好,小五想。
鸟鸣唤出了晨曦,春花烂漫,薄雾流纱,山上下来一个文士,青衣蓝衫,身背琴囊。
几声叩门,一声轻唤。
“谁啊?这么早。”“店家,伯牙多有打扰。”“哦,你呀。”
老面孔,旧相识,小五开门迎客。
“店家哥,我今日学成出山,专程来吃碗面,喝杯酒,与您告别。”
“恭喜先生,贺喜先生,想起来先生光顾小店三年有余了。”
“正是,正是!”伯牙举目望向翠微山,云雾飘绕苍山滴翠,看不见山顶那几栋茅屋。
说话间,妇人已端上来,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没等伯牙开口,妇人先说话了:“先生,清面就酒终显寡淡,今日酒肉是我们夫妻奉送的,权为先生践行。”
小五陪伯牙落座。妇人斟酒。
几杯下肚,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小五问:“先生,酒如何?”妇人也忙插嘴:“先生,面如何?”
“酒是多情酒,好酒;面是阳春面,好面。”夫妇二人紧盯伯牙的脸,充满了期冀,只见伯牙并不再言语,起身打开琴囊,抽出古琴:“临别无以为赠,今抚琴一曲,聊表寸心。”
琴声起,时而婉转千寻,时而珍珠玉盘,伯牙时而慢捻轻拢,时而十指翻飞。小五夫妇肃立垂听,只觉得不似往常隐约遥远,如今声声入耳,倒是敞亮了许多。
曲毕,夫妻拊掌称赞。伯牙告辞,夫妻俩依依送别,伯牙走入两双眼眸深处,消失不见。
花红几度,这日秋高气爽,一乘官轿停在店前。小五出迎,官轿下来一人气度不凡,小五定睛一瞧,居然是翠微山学琴的伯牙。
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三年学琴,五载历练,终让我得遇钟子期,千曲易得,知音难觅,我如此幸运,真不敢再奢求什么了。”
“先生,子期是博学多才的高人?”“不是。”
“贤德智慧的雅士?”“不是。子期乃山中樵夫。”
“是了,知音与高低贵贱学识无关,所不同的是人心罢了。”小五挥手,“取桃花酒来。”“先生品尝,与前者可有不同。”
伯牙小杯浅抿,回味良久,复又饮一杯,再取先前之酒,眉间凝重舒展变幻,恍然有所悟,一揖到地:“店家所言堪称金玉,我饮酒三年,直觉四时不同,其香各异,今日蒙受点化,果觉酒中乾坤奥妙无穷。”
“先生谬赞,愧不敢当!”小五道,“先生高山流水,天下愚人不识。小可之酒春酝桃花,夏酿青荷,秋有金桂,冬选梅花,四时阴阳,合秋藏冬发,春醒夏成,一如先生之高曲,泰山巍巍,流水汤汤,几人能知?”
“妙!”伯牙赞道,“必以此言,言与子期,抚琴饮酒,幸甚至哉。”月余后,伯牙寻子期不遇,子期墓前,摔破琴拉断弦,永不鼓琴。
翠微山下,又结一庐,主人青衣蓝衫,与驿路店家种桃植莲,春酝夏酿,与酒为伍,尽得杜康法门。
店家小五深叹:“世间少了个琴师,我的百花美酒多了个知音。”
其妇愤愤:“终有一日,我的清面也会遇到它的钟子期。”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店家小五对伯牙“酸臭文人”“更不懂世故人情”的评论,说明他开始时对伯牙这类清高的文人雅士不屑一顾。
B. 同样都是“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但两次对饮,小五“慨叹”和伯牙“唏嘘”的心境有所不同。
C. 伯牙两次与店家小五对饮并对百花酒进行评价,第一次并未品出酒中奥妙,第二次经“点化”,方知酒中奥妙
D. “知音与高低贵贱学识无关,所不同的是人心罢了”,小五的话说明知音在于人的心意相通,与身份、学识无关。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而他与店家小五的交往则是艺术的虚构,小说做到了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统一。
B. 小说并未直接描写钟子期,但他对情节发展有重要作用,他是伯牙寻觅到的知音,他的去世使伯牙摔琴断弦转而酿酒。
C. 小说最后以“终有一日,我的清面也会遇到它的钟子期”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也与题目“知音”形成了照应。
D. 小说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店家的酒好面好,赶脚旅人和伯牙的评价是侧面描写,小五夫妇的闲聊是正面描写。
8. 小说在语言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谈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①,二曰戆谏②,三曰降谏③,四曰直谏,五曰风谏④。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二: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⑤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爱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巨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⑥于一剑,非武也;姪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棉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昊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请候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谲谏:婉曲,不明说。②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⑤划:同“铲”,铲除。消灭。⑥诎:网“屈”。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 “子幸记之”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C. 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
D. “勿杀而谢之”与“敬谢不敏”中的“谢”字含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 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 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认为吴国将灭。
D. 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足轻君之危亡也。
(2)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14. 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6. 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比喻的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人喜槐,不仅仅在于槐能遮阴,更在于对花香的期盼。( ① )清明节过后,锦江两岸万木连绵,杂树皆吐新绿,一派__A__的景象。黑黝黝的槐树上细碎的白花渐多,被绿叶掩映着。开白花的洋槐花,为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奉上了一缕清香。母亲曾对我说,老成都到处都是槐树,清明节后她总会提一个小篮子,用竹竿把一枝枝盛开的槐花打下来,一串一串的,像风铃。
( ② )洋槐树干较细,枝条虬曲,成串的白花如璎珞,如青铜摇钱树上的“挂挂钱”,它们迎风飘香,又似乎要随风而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
槐花产的蜂蜜很甜,产量也高。爱吃的老成都人还会用含苞待放的槐花骨朵制作成各种__B__。无论是干蒸、包饺子,还是做成槐花炒鸡蛋、槐花饼、槐花麦饭,都让人垂涎欲滴。( ③ )每当槐花盛开的季节,成都的__C_都弥漫着清甜的花香,仿佛整个城市都被这份美好包圈着。
槐花落尽的季节,总有些离愁别绪萦绕心间。一路的槐花飘洒,仿佛是离家的游子在诉说离别的哀愁。( ④ )远行的路上,游子心中的思念如飘零的槐花,亦如细雨,纷纷扬扬,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沉重却又充满希望。“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槐树就像是家园的消息树,时刻传递着对游子的召唤与期盼。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段中提到,“‘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谐音”作为一种双关手法,在汉语中常用来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以增添韵味与深层含义。下列诗句中,不包含谐音双关的一项是( )
A. 低头弄莲子,建子清如水。——南朝乐府《两洲曲》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D.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0. “槐花忽送潇潇雨,轻装又来长道。”这两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心智有很奇怪的一点,即 ① ,心智的发展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其他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 ② 。但人类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不同之处。
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研究显示,心智萎缩也可能要人的命。比如工作对人们的心智有所要求,那是一种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我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电视等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外界的力量,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 ③ 。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结合文段,概括“人类心智”的特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自古以来,对于人与环境的思考,人们从未停止,社会学家、文学家尤甚。孔乙己、林冲、范进无不反映着这种思考。不仅如此,先哲们还总结出许多警世箴言,譬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等。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