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原卷版).doc
    • 练习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解析版).doc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01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02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03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01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02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答案】D
    【解析】这是曲解文意。老中医有着一个医者仁慈之心,他通过这种方式给予“我”激励,因为老中医认为“我”是学医的料,是对“我”的支持。不是爱财。
    8.老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者,治愈县医院医生都不敢收治的“我”妈的病;②是一位具有扶危济困心肠的医者,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既给“我”妈治了病,又给“我”留钱做学费;③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者,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
    【解析】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常规题,也是最基础的题,要先概括后解说的答题思路:怎样的人,文本中那些情节中体现出来的。
    9.“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
    【解析】情感变化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通过老中医给“我”妈妈医病的所作所为所言,以及“我”对他的误解,使得小说情节起伏,增加了可读性,答题的过程中要先概括后解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谁毒死了村长的狗
    陈永林
    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
    村里人都担心村长怀疑自己毒死了那条狼狗,便都去村长家向村长表明自己的清白。当然去村长家不能空手,都拎着鼓囊囊的包。村长听了村人的表白,说,谁毒死了我的狗,我心里清楚。村里人就说,那就好,那就好。村里人很想知道村长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狼狗,但又不敢问。村长便说,村里这么多狗,可为啥单单毒死我的狗?
    村长这话传到村里那些养了狗的村里人耳朵里。那些养了狗的村人惶惶不安。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都毒死了自己的狗。但他们都装模作样地站在村头骂:哪个短命鬼毒死了我的狗?毒死了我的狗的人有命做二十岁没命做三十岁……啥恶毒的话都骂出口了。他们心里暗笑,自己骂自己还骂得这么起劲。
    村里再没一条狗了,一到晚上村里变得死静。原来村里不是这只狗叫,就是那只狗叫。有时一只狗莫名其妙地叫一声,村里所有的狗都跟着叫起来。村里人总要被吵醒几次。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他们心里都感激那个毒死了村长的狗的人。
    如果不是二狗想讨好村长,那么村长的狗被毒死的事就会成为无头案。可是二狗有许多事要求村长。二狗想当村里竹器厂的厂长,二狗想在公路旁申请一块宅基地,这些事都要村长点头。二狗就找到村长拍着胸说,村长,我一定要查出谁是毒害你狼狗的凶手。村长说,这事就算了,查出谁是凶手又有什么意思呢?村长这态度很让二狗失望。但二狗又一想,村长表面不支持他追查凶手,不见得心里也不支持他追査凶手。二狗这样一想,很为自己的聪明高兴,很得意地笑了。
    二狗四处寻找线索。二狗的工作得到全村人的支持。二狗尽管没说是村长让他追查凶手,但二狗话里弦外之音让村里人觉得二狗追查凶手是村长授意的。村里人很是羡慕二狗。如果村长不信任二狗,会让二狗干这事?因而村里人对二狗极热情,二狗到谁家找线索,谁都会递烟递茶,有的人还下面条下鸡蛋,还留二狗吃饭。吃饭时二狗当然坐上席。谁都不敢怠慢二狗,都担心二狗怀疑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二狗怀疑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那么村长自然也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狗。
    通过几天的调查,鸟蛋成了二狗怀疑的对象。村长的狗在被毒死前的几天,鸟蛋还拿扁担打过村长的狼狗。那时鸟蛋还说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找到鸟蛋说,你拿什么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忙说,二狗,你莫乱说,我哪敢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没毒死村长的狗,那么是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说,我干吗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恨村长的狗!村长的狗咬死了你十几只下蛋的鸡,那天你拿扁担打了村长的狗。这就是你作案的动机。鸟蛋急了,我的好二狗兄弟,你真的别乱猜疑,我有这心也没这胆。我如果毒死了村长的狗,我全家人都没命过年。二狗听不进鸟蛋的话,二狗去村长家报喜,可村长到沿海农村考察去了。
    但全村人都知道鸟蛋毒死了村长的狗。村里人在路上遇见了鸟蛋,都冷着脸不搭理。鸟蛋主动打招呼,村里人也聋子样没听见。村里人都想疏远鸟蛋。如果跟鸟蛋亲近了,会被怀疑是鸟蛋的同谋,谁会那么傻?再说疏远了鸟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那就是亲近了村长。鸟蛋便见一个村里人就解释,我真的没毒死村长的狗,我如毒死了村长的狗,那我就断子绝孙。村里人说,毒没毒死村长的狗,自己心里最清楚。
    鸟蛋去了村长家,对村长的女人说,大嫂,你要救救我,现在全村的人都说我毒死了你家的狗。全村的人都不理我了……
    村长的女人打断鸟蛋的话,村里人咋都说你毒死了我家的狗,咋不说別人毒死了我家的狗?
    鸟蛋的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下来,大嫂,你也以为我毒死了你家的狗,这真冤枉我,我如果毒死了你家的狗,出门就遭雷打死……村长的女人再不理鸟蛋了,任一脸泪水的鸟蛋跪在那儿。
    村长考察回来时,鸟蛋已疯了。疯了的鸟蛋一见人就说,我没毒死村长的狗,我没毒死村长的狗。鸟蛋翻来覆去的就这一句话。村长很痛心,他叫来了二狗,狠狠地扇了二狗一巴掌,都是你这狗日的办的好事!二狗挺委屈,村长,你的狗真是鸟蛋毒死的,他恨你的狗,有作案的动机……
    村长打断二狗的话,放屁!我的狼狗是我自已毒死的!二狗不懂,愕愕地望着村长。村长说,我这狼狗不是条好狗。一到晚上不管什么人到我家里来,它狂叫着要咬人,吓得人都不敢进我家的门了。
    二狗听了村长的话,脑子开窍了,因为有了那条儿狼狗,那些送礼的不敢进村长家的门,村长自然恨它。二狗说,那真不是条好狗,是该毒死。
    后来,二狗当上了竹器厂的厂长了。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村长家的狗被毒死了,村民们怕村长误会是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于是纷纷拿着礼物到村长家表明自己的清白。
    B. 标题“谁毒死了村长的狗”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个疑问,展开情节。
    C. 小说讲述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故事,在故事中叠加“误会”,从而形成“悬念——误会——反转(解开悬念)”的情节模式。
    D. 村里没有了狗晚上也就没有了狗吠声,村庄格外安静,人们终于能够睡一个安稳的觉了,所以大家都很感激那个毒死狗的村民。
    【答案】D
    【解析】D项是无中生有。文章中并没有说“狗叫声”消失了,大家感激那个毒死狗的人。
    8.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6分 )
    【答案】①开头设置了悬念,一个“竟”字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关注和思考 ②开篇点题,并引出了下文村民表清白、二狗寻找“凶手”等情节; ③“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侧面衬托村长的霸道形象。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背景的作用,开头交代了背景,“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简洁明了,由于这个事件二狗查谁毒死了村长的狗,导致鸟蛋疯了,被冤枉,村民们的冷漠,所以它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读者不禁会想:谁会毒死村长家的狗呢。引出下面的情节,“竟”“吃了豹子胆”体现出村长的霸道。
    9.小说中安排了“二狗”这个人物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
    【答案】.①衬托了村长的形象。村民们对二狗的畏惧,实阿上是对他背后的村长的畏惧,通过刻画二狗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贪婪、虚伪,平日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村长形象; ②推动情节发展。正是二狗寻找毒狗的线索、怀疑鸟蛋等情节,使小说的情节得以展开; ③丰富小说主题。“二狗”这个名称暗示他是村长的第二条“狗”,是极力讨好村长的一类人的代表,“狗仗人势”、狐假虎威,平时趋炎附势,欺压百姓,表现作者对这一类人的厌恶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文章没有直接写村长在村子里如何横行霸道,二狗之所以敢如此地明目张胆就是有村长撑腰,二狗最后当上厂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
    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B.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6.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5.A
    6.①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②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受。③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④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答出三点即可)
    7.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②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③从人物塑造看,也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④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错误。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青年拒绝收取五千元红包,因此,友人借青年归还的“孩儿面”研墨题词送青年,情节水到渠成,没有突转。
    C.“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错误。“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由这句话可知,除了进房间把孩子抱出来,别无他法,因此他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只能说明他勇敢心善。
    D.“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错误。由原文“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等句子可知,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表现的应该是青年重承诺。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天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可见他谨守信用;
    由“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封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可见他古朴淡泊;
    由“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青年坚拒不受(谢礼——5000元)”可见他坚持执著;
    由“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吗?’”“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可见他心存感恩。
    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构思艺术的能力。
    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小说插叙“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交代古砚台的来历,使得情节有了波澜。
    从艺术效果来看,“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是小说的插叙部分,补充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
    从人物塑造看,插叙的部分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精神品格。“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表现了汪铭老先生的聪明;“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表现了伐木队长的勇敢、奉献;“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表现了母亲的朴实;“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表现了队长的朴实、友爱。
    从思想内涵看,插叙部分介绍了这段古砚情的由来,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令人感动,“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孟勐的远方
    徐建英
    篾箩担就在离菜窖不足五十米的外墙角边,周围被一丛杂乱的柴草紧紧掩着,放在往日,孟勐只需紧走几步,便可触得到的。
    这是一挑祖传的“百宝箱”,经过了爷爷与父亲的肩膀反复磨蹭,移交到孟勐肩膀时,货担上的青皮箩已经变成了漆暗的紫黑色。货担里装的东西,也由一些针头线脑、头绳发夹雪花膏之类的小玩意儿,添上了笔墨纸张、孩重的玩具小衣。到走出村庄,孟勐两头的篾箩担里,又多了几挂山民们换下的山货。就在这样年复一年的光阴中,孟勐与祖辈们一样,靠摇着半面拨浪鼓,挑着货郎担子,走村串巷,摇摆一路咚咚咚的声音撑着一家十几口人的生计。
    外面的枪声弱了,嘈乱的脚步稀松下来。孟勐试着从废弃的菜窖往外爬,才挪动已经蜷缩得发麻的身子,外面又是一串骤急的枪响,夹着一阵叽里呱啦的乱叫,孟勐赶紧缩回菜窖。再看外墙角,那堆经北风刮打,被枪弹乱扫的柴草已散作一团,篾箩担裸露在柴草外,开始西沉的晚阳肆无忌惮地在篾箩担顶面的小货柜上,孟勐的眼睛,就多了一重忧伤。
    北风静了,嘈乱的脚步逐渐远去。孟勐再次从废弃的菜窖往外爬,刚想站起来,就被绊倒了,臂膀被狠狠地扯了一把。在他扑倒的瞬间,听到一声微弱的痛苦呻吟从身边传来,接着是一阵凉飕飕的劲风掠过耳畔,身后传来一声炸裂的巨响。
    孟勐捂着发炸的耳朵,摇了摇蒙成一片的脑袋,冷汗珠线一般从后背、从脸颊滑落,刚想站起身,那个微弱的声音从身旁灰色的炭人身上传来:“莫,莫动!还……还有冷弹。”
    孟勐喘着粗气紧忙匍匐在地上,任额上的冷汗从沟壑处、从褶皱缝里淌滴一地。
    四周终于静了,一片呛人的黑色烟雾弥漫着血腥味。小河源村似披了块破黑布,被炮弹残忍蹂躏之后,只剩下满地砖瓦檐梁的残骸。
    地上的人动了,他挣扎着爬起来,刚站起,又跌跌撞撞地摔倒,随着身上的灰土扑簌簌掉落,露出了那人身上的土黄色军装——那是日军的军装。
    “你,你……小日本鬼子?”孟勐紧握着拳头弹身跳起,俯身飞快捡起一块石头,怒目盯向地上的人,脸上青筋凸起的同时,狠狠扔出手里的石头。
    石头落处,那人额上有血渗出来。
    孟勐眼睛怒视着那人,血顺着他的脸颊在肆意流淌。然而,那人的眼里却没有丝毫的敌意。他的胸口,一大片通红的血在汩汩地往外冒,滴在他紧捂胸口的左手上。他的右手,枪紧紧握着,却一直没有动,他始终只是笑,样子像极了捡到宝贝的孩童。
    看到枪,孟勐下意识地后退,再退,俯身飞快抓起了脚下的一截木棍。
    那人在动。左手颤抖着解开日军军装的衣扣,里面露出的粗麻布衣,让孟勐一怔——这是鄂东南乡下人自制的土麻布。他往前走了几步。那人开口了,含着笑,一口浓重的鄂音:“这血……有他们的呢……我,认识你,孟……”孟勐蒙了。怎么会这样?他不是穿着鬼子的衣服?又怎么会……孟勐喘着粗气,汗水打湿了全身。
    好一会儿,孟勐扔下手里紧捏的木棍,想扶起那人。那人摇摇头,用还淌着血的左手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声音越来越微弱:“桥,桥汇铺……带来的……给游击队,电报……”
    孟勐接过来,捧在手里,不禁端详起来。那是一方带血的布包,裹得方方正正的,还带着那人的体温,那样热,那样烫。在孟勐的手中,那布包竟有千斤重。孟勐知道,对于我们的队伍,那布包,就像一个几世单传的婴孩。那人的手缓缓抬起,落下,又抬起。
    孟勐的眼睛湿润了,托起那人的肩膀,他依然在笑,脸色却越来越苍白。
    顺着他左手指的方向,孟勐的眼睛立即蒙上了一层细雾——小源河东岸,一片长着密林的荒山,那是游击队的落脚地。想起孤身炸掉敌人哨所、深夜为老百姓送粮的游击队,看着地上刚刚回自己一命现在却无声无息的血人,孟勤一激灵站起身,捂紧了布包往东跑,跑了几步,他又停下来,深情地回头望了望那制还掩在外墙角的货郎担,转过身,挑起篾箩担,头也不回地钻入呛人的黑色烟雾中。
    最后一缕晚阳落下,村庄一片静谧,北风刮打着小源河村。空气中依旧夹杂着冷弹爆炸后的火药气,和着隐约的血腥味。风过处,隐约有一两声货郎鼓响从远方传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声微弱的痛苦呻吟”表明游击队员此前已在与日本鬼子的搏斗中身受重伤,枪炮声便是针对他和电报而来。
    B.扯孟勐臂膀、提醒注意冷弹、在受到石头击打时不做还击、握枪未动等细节都暗示了游击队员的真实身份。
    C.当从战士手中接过方方正正的带血布包时,孟勐捧在手里,仔细端详,感受到任务的艰巨,内心充满了矛盾。
    D.小说标题中的“远方”一词,意蕴丰富,既指小源河东岸游击队落脚的密林荒山,又暗示孟勐将走上革命道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自然段为插叙,介绍了孟勐多年从事货郎生意的经历,为下文游击队员认出他埋下伏笔。
    B.小说注重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劲风”“黑色烟雾”“残骸”渲染了紧张气氛,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小说中篾箩担既是孟勐维持生计的工具,又是后来护送电报的掩护,作为线索,使故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用词精当。“握”“掏”“捧”“捂”等口语化词语,读来真实贴切,具体可感。
    8.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小说三次写到游击队员的笑,每次笑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6.【答案】C【解析】他没有内心矛盾,没有思想斗争。
    7.【答案】C【解析】篾箩担并非小说线索,只是一个物件罢了。
    8.【答案】①枪声变弱,脚步渐远,不料敌人重又返回;②敌人已经走远,没想到还有冷弹;③救助孟勐的竟然是穿着日本军装的“敌人”;④没想到“敌人”是游击队员。(4分。每点1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小说的情节特点,归纳小说的情节,本文体现出来的是一波三折的特点,从双方的斗争来说,先是枪声变弱脚步远去,可是敌人却重又返回,敌人走远了又听见了冷弹声,是穿着日本人衣服的人救了孟勐,意想不到的是竟是自己人。只要抓住事情的先后过程就不难归纳一波三折的情节了。
    9.【答案】①第一次是“他始终只是笑”,笑的背后,是找到了能够代替自己完成任务的人选、内心激动的“笑”;②第二次是“含着笑”,含笑的背后,是与敌人英勇战斗、内心自豪的“笑”;③第三处是“他依然在笑”,笑的背后,是完成了电报的交托、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6分。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現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柄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來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对马兰花的提醒,是人之常情。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溫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马兰花的丈夫……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表述不当。马兰花的丈夫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一家人生活艰苦,六百元钱对他们而言不是小数目。后来麻婶女儿寄过来一千元钱以及借房子给马兰花一家人住,丈夫的反应是“挠挠头”“嘿嘿一笑”,主动做饭,应是感悟到人间真情,对自己以前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羞愧和内疚。故选B。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
    【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手法及好处的能力。 小说的线索是指情节的发展脉络。有时,小说会有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对此及明暗线这样安排的有什么好处,可回想课本上学过的小说《药》。小说明暗线安排的好处或作用的分析,一般是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一般小说都有情节发展的双线结构,即明线和暗线。明线一般就事论事,暗线输深层含意。
    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近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文本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入手。
    麻婶重病住院,三孬想到的是让马兰花向麻婶女儿要钱,而马兰花想到的却不是要钱,她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不时地想起往昔与麻婶交往的点滴。到医院探望麻婶时,她买了一大兜水果,并不提麻婶借钱一事。这些都表现出她的朴实善良。在医院见麻婶女儿伤心,她不顾丈夫多次提醒,绝口不提还钱的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解人意。此后对丈夫的唠叨,能忍则忍。而从对马兰花的不多的语言描写“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你咋尽往坏处想啊……啥人啊!”“你有完没完……成了吧?”可以看出,马兰花虽挣钱不易,生活艰苦,但做人有自己的原则,绝不会为了钱而伤害情义,对丈夫过分的行为也据理力争,绝不退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脚穿鞋
    莫言
    我估计像我这个年纪的农村出身的人,都看到过给马或者给骡子挂掌的场面。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看一次就能记一辈子。挂马掌的人,基本上都是健壮、精干的男人,因为这活儿,既需要技术,又需要胆量。因为并不是每匹骡马都是好脾气,它一旦不高兴,一尥蹶子,就够人受的。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他们的铺子前,用五根粗大的圆木,交叉竖起一个木架子。他们将骡子或者马弄到架子下,用两根结实的帆布带子,兜在骡子或马的前后腿之间,然后将它吊起来,这样,无论多么暴烈的骡、马,都失去了尥蹶子的能力。
    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单纯因为这,还不值当我使用“凤毛麟角”这样的高级词,我之所以使用这个词,是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
    我这个表姐身材并不粗壮,甚至还可以说她有几分苗条。她也不丑,甚至还可以说她比较漂亮。就是这样一个人儿,学了这样的手艺。我堂舅是个铁匠,也是马蹄匠。我堂舅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我表姐却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
    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那时我堂舅已经很老了,只能给我表姐当助手。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一个女马蹄匠给第二生产队的疯骡子上蹄铁,全都跑来看热闹。
    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起两条后腿踢人,又能十分灵巧地飞起一条后腿踢狗。它还能站立起来,用两个前蹄,像拳击手一样擂人。当然,用嘴咬人,它也十分擅长。我们队长和会计贪便宜把这家伙买回来,简直是买回了一头猛兽。每次要将它套进车辕,都需要动员全队的壮劳力。一旦把它套进车,它就拉着车狂奔,速度之快,我说出来大家也不会相信。也就是说,这头疯骡子,身上有不可思议的神奇的力量,它使我们队里马车的速度大大提高。有一次它从县城给公社、供销社拉了一车煤,蛟河农场的一辆捷克产的胶轮拖拉机趾高气扬地超越了它。它野性发作,嗷嗷地叫着,拉着车就追,车上的煤被颠得纷纷落地。拖拉机司机刚开始不以为意,呼喊了一些嘲笑骡子的口号,骡子大怒,狂追不止,车越跑越轻,速度越来越快。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话说我堂舅把疯骡子拴在街边一棵柳树上,稍一懈怠,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在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堂舅把绳子死劲往下一扽,那骡子痛苦得浑身颤抖,再也没有心思飞起蹄子尥人了。
    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一切收拾妥当后,我表姐将骡子上唇的麻绳松开,还轻松地拍了拍它的脑门。我堂舅将缰绳递给生产队的饲养员。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但奇怪的是,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仿佛一个刚穿上新鞋的小媳妇,个头也高了两寸。
    过了几年,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叙写挂马掌的过程,着重介绍如何不让骡、马尥蹶子,粗大的圆木、木架子、结实的帆布带子等描写再现了当年挂马掌的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B.堂舅不愿意让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但表姐却主要凭借观察掌握了这门技术,可见她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思想、有主见而又聪明的人。
    C.文本从不同侧面描写疯骡子的凶猛,如它飞两条后腿踢人、立前蹄擂人、用嘴咬人、与拖拉机较劲等,这些情节生动传神,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
    D.文本语言极具个性化,如“那场面很精彩,很刺激”“是个女的”“尥蹶子”“嗷嗷地叫着”等口语化的语言,将读者带人了作者描述的场景中。
    【答案】B
    【解析】B.“勇于反抗封建思想”错误。结合“下乡找活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我堂舅是个铁匠,也是马蹄匠。我堂舅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女儿继承自己的手艺”等分析,相关内容不能反映表姐勇于反抗封建思想。
    (2)表姐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请谈谈作者是如何具体塑造表姐的形象的。
    【答案】①巧设铺垫,层层渲染(侧面烘托)。写等活儿的铁匠挂马掌,为写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做铺垫;详写骡子的“疯事”,为写给它挂掌的困难做铺垫。层层铺垫,都是为了下文突出写表姐挂掌技艺高超蓄势。②正面描写,细致刻画。具体描写表姐给疯骡子挂掌一气呵成的过程,突出表姐的从容不迫、技艺高超。③精妙对比。众人面对疯骡子的表现和表姐应对疯骡子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表姐的艺高人胆大。
    【解析】结合“马掌匠大多数都是铁匠,需要根据骡马的蹄子,随时修改蹄铁的大小。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下乡找活干,就意味着没有了器械的保护,马蹄匠要跟骡、马亲密接触,风险很大”等分析,大多数的马掌匠都是在铁匠铺子里等活儿,写等活儿的铁匠挂马掌,为写下乡找活儿干的马蹄匠做铺垫。结合“我们第二生产队那匹疯骡子,是真疯。它能同时飞……就被骡子一口咬住了胳膊。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那骡子像当头挨了一棍似的,两条前腿一弯就跪下了”分析,详写骡子的“疯事”,为下文写挂掌的困难做铺垫。这样层层铺垫,突出表姐的人物形象。
    结合“我表姐迅速地用细麻绳在它的上唇拴起了一个疙瘩,然后将连接着细麻绳的粗绳子扔到树杈上,往下一拉,那骡子就乖乖地把头仰了起来。表姐将绳子交给我堂舅”“我表姐从容不迫地给疯骡子剔除了旧蹄铁,用扁铲给它修平了趾甲,然后给它钉上了合适的新蹄铁”等分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正面具体描写表姐给疯骡子挂掌一气呵成的过程,突出表姐的从容不迫、技艺高超。结合“拖拉机驾驶员一时慌乱,竟然把车开到了路沟里,差点出了人命”“我表姐一个箭步冲上去,对着骡子的耳朵眼儿一声尖叫”“众人飞快地散开,等待着疯骡子的疯狂”等分析,众人面对疯骡子的慌乱表现和表姐应对疯骡子的从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表姐的人物形象。
    (3)有读者认为文章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不认同。①“在添油加醋的传说中,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说明表姐给疯骡子挂掌的事让人们印象深刻并广泛传播,从侧面衬托表姐的技艺高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表姐在传说中成为“女侠”,疯骡子成为她的“坐骑”,照应前文对表姐的评价——“凤毛麟角”,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③这样结尾能激发读者的探索兴趣,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四个蹄子全部弄好,花费了大概半个小时,真是又快又好,观者无不称赞”“我们队里的疯骡子竟然没有折腾,它跟在饲养员身后,乖乖地走着”分析,表姐给疯骡子挂掌的事让人们印象深刻并广泛传播。通过写疯骡子挂完掌后的举动,侧面表现了表姐技艺的高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结合“我要说的是一个犹如凤毛麟角一样稀罕的下乡找活干的马蹄匠”“是因为这个马蹄匠是个女的,而且是我的表姐”“我表姐却很喜欢这活儿,因为喜欢,所以上心,我堂舅没怎么教,她自己就看会了”“我表姐在我们村子里大显身手赢得了高度赞誉那次,是给我们第二生产队里那匹性情极为暴烈的骡子上蹄子那个中午”等分析,“我表姐成了武功高强的女侠,那疯骡子,成了她仗义行侠时的坐骑”与上文内容照应,是小说情节更完整。“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引发读者思考,“另外一个故事”是什么内容,引发读者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8.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

    【答案】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一般需围绕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思考作答。从结构来说,“我的朋友”说的话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从环境来说,“树叶光光、没有小鸟”是凄凉、清冷的,这和“我的朋友”热情的话形成强烈反差;从主题来说,作者要表达对“我的朋友”的思念和爱,赞美她的坚强、乐观、友善,但是却没有直接表达,语言含蓄而令人回味无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看,我不知不觉又睡看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啋门儿喊看:“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超然客校对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术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看……”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凤,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走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挥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晇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适,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竹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术,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一一-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竹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笫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凤,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a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D.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8..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4分)
    9.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A
    (2)C
    (3)①烘托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为后文情节作铺垫。
    ②表现革命者生存环境的恶劣。
    (4)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由“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可知,钱袋子并没有说服同志们,也没有和后文情节做伏笔,后文老妈妈的食物包是讨饭而来。
    C.“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错误,由“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可知,她并不是累得没有胃口,而是不舍得吃。
    D.“身体衰弱”错误,由“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可知,老妈妈不是身体弱,而是讨饭要粮食太累了,再加上岁数大了,上山走不利索。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错误,由“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可知,主要突出她内心的镇定从容。
    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理解,准确重点把握即可。人物上,前文交代“‘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写出了我们面临的艰难处境——敌军搜捕,饥饿威胁。此时老妈妈站了出来,告诉我们“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老妈妈的坚定、沉着打动了我们,以至于“洞里鸦雀无声”,因此“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
    环境本身作用上,同时,山风呼啸,浓雾团团,可见革命者们生存的环境极为恶劣。
    情节上,正因为山路难行,才有了下文老妈妈用头顶着包包,艰难爬行的情节,因此,环境描写为后文情节作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从叙述视角角度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本题分析行文思路,可以从情节发展和读者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可知,此时我军面临敌军的搜捕威胁,不能下山,因此“我”并不知晓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景,这样更符合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逻辑。
    通读全文可知,老妈妈是一个立场坚定、为党奉献、关心爱护伤员、沉着冷静的老党员,她一心为了伤员,不惜自己年迈的身体,因此老妈妈不会主动交代自己是下山讨饭,而非用钱买饭。
    结合后文“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可知,这些东西是老妈妈讨饭讨来的,不是买来的,因此,作者不交代讨饭过程,可以更好地引发读者思考,可以让读者想象老妈妈讨饭的艰辛。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是被萨哈又一个急刹车惊醒的。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车头前站着一个身材高瘦的黑男。他双手张开,拦住了车的去路。
    我大吃一惊,以为碰到劫匪了。在尼亚美的时候已经被告知,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
    萨哈倒很镇定,伸出头去,朝那个黑人质问说:“尼可,你要干吗?”
    原来认识,我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萨哈耸耸肩对我说:“他是我儿子。”
    尼可穿着一件灰白相间的衬衣和一条白色的中裤,赤着的脚脏得黑乎乎的,是一张温顺老实的脸。
    萨哈说:“祖母还好吗?”
    尼可说:“情况很不好!本来她快要不行了,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
    “你回去告诉祖母,郭医生的病已经好了。没事了。过段日子他又会回来的。”萨哈对尼可说。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
    “真的吗?”尼可盯着父亲的脸问。
    “是真的。尼亚美的中国医生很厉害,把他的病治好了。”萨哈说,“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
    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
    “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兴奋地说,像孩子一样向我们挥手告别。
    萨哈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他又停了下来,跳下车,往回跑。我也看到了,身后的尼可瘫倒在路边!
    职业的直觉和惯性让我赶紧跳下车,向尼可直奔过去。
    萨哈扶着尼可坐起来,问他:“怎么回事?”
    “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
    我摸了一下尼可的额头,好烫啊,而且他的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
    “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
    我返回车上,从我的挎包里取出一块黑麦面包、一罐上海产的炼乳,跑到尼可跟前,塞给他。尼可端详着炼乳,双手震颤了几下。
    “喝吧,是好东西。”我催促尼可。至少它能迅速补充能量。
    但萨哈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
    但尼可盯着我手里的炼乳,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能送给我吗?”尼可羞怯地问我。
    他怕我拒绝,赶紧补充说:“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
    不顾萨哈严肃的反对,我答应尼可说,可以。
    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量,从萨哈怀里站起来,举着炼乳,向我表示感谢。
    萨哈推着我回到车上,继续前行。为了把刚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他把车开到了最快。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不像是保驾护航。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停车!”
    萨哈下意识地刹住了车,疑惑地看着我。我说:“掉头!”
    “为什么?”萨哈对我命令式的语气有点儿不满。
    “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说,“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萨哈没有马上掉头,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
    “疟疾很危险。会死人的。”我说。我第一次到非洲,经验还是不足,敏感性也不够,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
    萨哈重新启动了车。但他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开。
    我提高嗓门再次要求他:“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
    萨哈沉默了一会儿才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
    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给他几片药物,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
    “在萨赫勒荒原,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萨哈说,“你应该看得出来,尼可是一个好人。老郭也是。”
    看萨哈的表情,他是认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脚没有松开油门。
    “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萨哈说,“他们等着药物救人。”
    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我忍不住回头看,但飞扬的尘土遮住了一切。
    地平线在遥远的前方……
    (有删改)
    【注】小说故事背景:非洲津德尔地区医疗队的中国援非医生老郭突然病倒身亡,“我”临危受命,接替老郭进驻医疗队。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尼可的突然出现来设置悬念,同时借助于我对尼可身份的猜测,巧妙地交代了尼日尔的社会环境。
    B. “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这句话肯定了援非医疗队在当地救治病人的成效,表达了对中国医生的信任。
    C. “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尼可的语言看似轻松诙谐,但却难掩背后的心酸。
    D. “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天堂。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医生与老祖母之间的故事文中虽未直接提及,但通过尼可的语言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祖母对郭医生的牵挂和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B. 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郭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我的严格要求。
    C. “萨哈轻轻推开我”,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萨哈凭借经验已经意识到尼可可能得了疟疾,与下文“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前后呼应。
    D. 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并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刻画了萨哈、尼可等鲜活的人物,语言沉郁而略带伤感。
    8. 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萨哈”这一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9. 本文作者朱山坡曾说过“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D
    8. ①萨哈意识到尼可得疟疾后仍把他抛下并拒绝“我”要救治尼可的请求,显得萨哈十分冷漠、无情无义;到最后“我”才意识到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把“我”赶快拉到驻地,救治更多的病人。
    ②有力地突出了萨哈心怀大义、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9. ①“短”主要指短篇小说篇幅短,格局“高”与“开阔”指小说的主题立意深广,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深广的主题。
    ②体现了医者大义与人性关爱。老郭和“我”放弃国内优渥的环境参加援非医疗活动,参与救助当地百姓,老郭甚至为此牺牲。
    ③体现了生命的苦难与坚韧。文中对当地生活的描述和萨哈面对苦难生活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艰难和人类面对艰难的勇气与坚韧。
    ④体现了中非人民之间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勾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景。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理解有误,此处写出了荒原上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更表现出了对像老郭一样的善良者的赞美。
    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 “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理解有误,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但并不是“冷静的旁观者”。
    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塑造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能力。
    从情节来看,萨哈对自己的儿子尼克非常冷漠,如看到尼克倒下,“我”探察他的情况时,“‘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当“我”要送给尼克面包和炼乳时,他“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甚至当“我”意识到尼克是生了疟疾,不救治便可能会死,要求他掉头回去救尼克时,他竟“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让人感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极其冷酷、无情无义,这是“抑”。
    但最后才知道,萨哈之所以不肯掉头,是因为“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他们等着药物救人”,他不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耽误救更多的人,两相对比,突出他大公无私的形象,这是“扬”。先抑后扬,突出了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让读者在强烈的情绪共鸣中为他作出牺牲的崇高精神而受到感染,更为动人。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
    “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短”指文章篇幅短,“格局”指小说的眼界要宽广,立意要深远。
    从文中来看,小说写的是中国医疗队援非的的故事,文中的老郭、“我”都是中国医生的代表,而萨哈则是非洲人民的典型代表。郭医生为非洲人民治病,付出了无数心血,乃至牺牲了生命;而文中尼克的“老祖母”作为病人的代表,也展现出对郭医生的深情厚谊,“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以短短的几段对话,便展现出中非人民之间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勾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景。
    从人物形象来看,郭医生为救助非洲百姓而生病牺牲,“我”接替老郭的使命继续援助非洲,面对生病的孩子“我”“不能见死不救”,体现了医者大义与人性关爱。
    从环境来看,“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等描写,展现出非洲艰难的生活环境;而萨哈在面对救儿子一命和救基地许多人的命的选择中,“平静”地决定放弃对孩子的救助,选择送医生按时到达驻地去救更多人,非洲人民在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苦难的人生时,勇敢而坚韧地面对并接受这一切,体现了生命的苦难与坚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赚了钱,老景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从塔铺的木匠老范那里买了一块两百多年的大枣树的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
    “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一开始认为是老景的家人或亲戚,也没在意;后来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这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
    “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待的时间长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怕不大好看。”
    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
    “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耍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义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上午在火车上,我读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但放到这本书里,就非同一般,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
    “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
    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选自刘震云《一日三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景贩卖古董发财后盖了很好的院落,电想和清朝,民国的大宅那样挂一块飏,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
    B.文中写老晋观察老景买的树心的动作,意在写他的雕刻技艺高超,为他后面最终的选择作铺垫。
    C.听到客人询问这套房子的院落结构,老晋客气地解释自己并不是砖瓦匠,对房子的建筑方法不慌。
    D.结尾写老晋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他最初担心擅自做主刻下的“一日二秋”不能被老景满意接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看着办吧”,看似极简的一句话,将老景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也为下文老晋雕刻“一日三秋”埋下了伏笔。
    B.小说按时间顺序写老晋为老景雕刻门匾的过程,几处人物对话既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框架。
    C.小说题目“一日三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通过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词义新解,将小说的情节串联起来,结构非常严谨。
    D.这篇小说以较小篇幅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情节虽不十分曲折,但其叙事灵动,具有很大的文学表现空间。
    8.文中的“客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说,老晋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6.C(A项,“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表述不准确,文中只说他想刻“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B项,这一动作只是写出了老晋的懂行,雕刻技艺高超,和他最终的选择并无关联。D项,老晋最初雕“一日三秋”并无担心,就觉得少费工夫就雕了。松了一口气是因为老景不要他重新雕了。)
    7.C(“一日三秋”并非行文线索,小说的前半部分是说的老景请老晋雕刻门匾的事情,只是到了老晋和客人交流的后半部分时才涉及门匾内容更换为“一日三秋”的情节。)
    8.(1)推动情节的发展。“客人”的出现才使得门匾的内容有了着落,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也让老景最终得以接受。(2)反衬老景的形象。客人对房子建筑和门匾题字的看法反衬出老景的胸无点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呈现在文中一般担当特定的角色,经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交融,推进情节的发展,客人对建筑的评价让老晋能够相信他是个读书人,看事情很有见地,所以才让他推荐门匾的内容,并且后来又照搬给老景听。再者,次要人物是要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本文中的客人是个读书人,对建筑格局及门匾题词有独到的看法,而老景是一个因贩卖古董而发家的人,他在客人的眼中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这样,客人的形象就对主要人物老景的形象起到了反衬作用。
    9.(1)褒:老晋手艺一流,维护东家利益。他长期从事木雕工作,手艺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数一数二;不让陌生人在院子里长呆,以免东家的房屋、财产被意外破坏。
    (2)贬:缺乏匠人精神。他在选择雕刻门匾的内容时,以笔画少、费工夫少为标准,对门匾的内容的深意和不俗并不计较。
    (3)这样写能避免人物塑造形象的扁平化,让老晋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让小说也更有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但答题时必须包括三个层面,即褒的表现、贬的表现、艺术效果,每少一点扣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题目中往往能提供答题的大致指向。本题要求对老晋这一人物的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而对老晋的评论是他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那么其暗含的本题的答题指向应该有三点:老晋值得“褒扬”的一面体现在哪里,老晋值得“贬斥”(批评)的一面又体现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塑造老晋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文中看,老晋做了一辈子木雕活,他的技艺在林州从事木雕的木匠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表明了他的技艺一流,当客人在老景的院子里观看,老晋发现他是陌生人后,不让他继续呆下去,说明他做工时会维护东家的利益,避免东家的财产受损失的,这些都是值得褒扬的;而老晋也有缺点,文中写他最初拿不定主意门匾上刻什么内容就是因为那两幅字笔画、工夫都差不多,而后来客人的推荐他能欣然接受其实并不是因为其内容不俗,而是笔画少,费的工夫小。这样写老晋,才能让老晋作为一个立体化的人存在,而不是只有优点或缺点,从而避免了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也让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小说内容更具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6讲小说主题和题目类试题(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6讲小说主题和题目类试题(练习)(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5讲小说环境类题目(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5讲小说环境类题目(练习)(原卷版+解析),共5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原卷版+解析),共59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04讲 小说情节类题目(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