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大气的受热和大气运动课件(共4课时内含视频)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第2讲大气的受热和大气运动课件(共4课时内含视频),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大气的受热,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等压面图的判读,二大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B风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掌握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C
地球固体表面均温约22°C
近地面大气均温约22°C
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弱”此即温室大棚的工作原理
O3吸收紫外线平流层上层首先接触到紫外线,先吸收增温
H2O、CO2吸收红外线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太阳辐射是根本能量来源
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是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总结)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物质越多,削弱作用越强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物质越多,保温作用越强 故:多云的天气比晴朗天气昼夜温差较小;干旱地区云量少,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这两种地方白天光照强,昼夜温差较大3、虽然大气的重要热源是太阳辐射,但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离地面越远,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下降6℃)
辨析概念—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吸收
思考题:读图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效应
思考题: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2.湿润地区如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贫乏的原因。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阴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阴雨天气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分析生产、生活现象
思考题: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以预防霜冻;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问题: 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问题: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答案: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玻璃(塑料)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塑料)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问题:请尝试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以预防霜冻
答案:人造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问题: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答案:地膜覆盖,则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两种作用的实践应用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几个角度分析。
思考题: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为什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
思考题: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为什么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
思考题: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为什么滨海城市的昼夜温差小。
视频:最甜葡萄秘密就隐藏在巨大温差之中
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15年4月,地处东南亚的S岛发生人类历史上最强的火山喷发事件,在距离S岛800 km以外的人们连续多日听到隆隆的雷声,看见飘动的灰尘。受此事件影响,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造成西欧、亚洲、北美洲农作物大范围减产。下图示意火山喷发后海拔25 km处大气温度距平和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的变化。
1.海拔25 km处位于(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 D.电离层2.造成北半球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对( )A.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B.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D.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3.1816年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减弱B.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减弱C.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增强D.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增强
(2024·广东省部分学校联考)研究表明,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有利于雾的形成。有雾时,海面能见度大大降低,对轮渡的运行影响很大。下图示意1975~2009年广东省南澳岛大雾出现次数与月份、气温的关系。
4.南澳岛大雾( )①季节变化明显 ②开始出现时气温一般在28 ℃左右③水汽多源于暖海水面的水分蒸发 ④由强冷空气促成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5.促使南澳岛大雾消散的直接原因是( )A.大气逆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太阳辐射增强6.连续多日的大雾,导致南澳岛( )A.航行更加安全 B.作物光合作用效果好C.生态环境更好 D.昼夜温差减小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高压指向低压)(风)
1、高低压都是对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而言;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名称相反
2、近地面热为低压,冷为高压
3、低压处等压线下凹,高压处等压线上凸
卫星城或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地 。
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地进行植树造林。
在下沉气流从近地面流向市区的过程中滞留消除污染。
避免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市区
热力环流应用1:城市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密集,生产、生活释放热量多;建筑高大密集,通风性差,不易散热;下垫面硬化多,绿化少,吸热快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②判断裸地与绿地:热力性质上裸地类似于陆地,绿地类似于海洋。③判断城区与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图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图中乙地。
视频:你看 风的形状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①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②在同一幅气压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减小风速
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
同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思考:比较A、B的风力大小。
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冬季植被少,摩擦力小,风力大
山谷口,狭管效应显著,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
(1)风向呈现形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方向吹向西南方向的风。通常呈现风向的形式有两种:①风矢风矢用来表示风,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示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风羽是指垂直在风向杆末端右侧(北半球)的短划线和小三角,用来表示风速,一道短线代表1级风,一道长线代表2级风,一面三角旗帜代表8级风。
②风频玫瑰图频率最高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如右图中的东南风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北风,西南风出现次数最少。
(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一般用虚线表示)。第二步,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下图所示:
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C.13时 D.19时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2024·江苏苏州模拟)风向可用风向方位角表示,风向方位角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我国华北山区某气象站位于该山区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为“1月某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即沿山谷走向的上谷风、下谷风)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山风转为谷风的时刻为( )A.4时前后 B.10时前后C.17时前后 D.22时前后2.该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是( )A.东北—西南走向 B.南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 D.东西走向3.推测该气象站18时前后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A.风向骤变,西北风影响增强B.天气转阴,大气逆辐射增强C.坡面降温,冷空气向下堆积D.逆温产生,谷底气温回升快
下面图1为“2021年11月8日某时刻某区域海平面天气形势图”,图2为“虚线框内不同高度气温分布状况图”,Ⅰ、Ⅱ、Ⅲ代表不同高度,a~h为气温数值。
4.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下垫面性质C.气压 D.气压梯度力5.能正确表示图1中虚线框内由近地面到高空排序或气温数值大小的是( )A.Ⅱ、Ⅲ、Ⅰ B.ah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冬季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图中控制B地的天气系统12小时前形成于其东南方向,此后持续向西北移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此时阴雨连绵B.乙处附近可能有冷锋存在C.A处此时狂风暴雪D.E处较F处风力更强劲2.B地气压在图示时刻前后12小时内的变化规律为( )3.C地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
露点温度表示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至饱和时的温度。下图为“某日8时我国及周边区域的地面天气简图”(单位:hPa)。
4.正常年份情况下,该日最可能在( )A.1月下旬 B.7月下旬C.10月下旬 D.12月下旬5.未来几天即将迎来降雨的测站最可能位于( )A.北京 B.南京C.广州 D.乌鲁木齐6.图中台风自南向北于10日15时登陆台湾岛,11日3时离开台湾岛,则11日6时台湾岛的主要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C.西北风 D.东北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第三章第1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逆温课件(共2课时内含视频),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第二章第5讲时差课件(共2课时内含视频),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地方时,计算方法,时区划分,日界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第二章第4讲昼夜交替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件(共2课时内含视频),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原因周期意义,偏转原因,偏转规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