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虎妞,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炽热(zhì) 熬游(á) 吞噬(shì) 忧心忡忡(chōng)
B 厄运(è) 矜持(jīn) 迸溅(bèng) 忍俊不禁(jīn)
C. 譬如(pì) 契约(qiè) 修茸(qì) 酣然入梦(hān)
D. 露宿(lù) 朦胧(lóng) 晌午(shǎng) 深恶痛绝(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炽热(zhì)——chì,熬游——遨游;
C.契约(qiè)——qì,修茸——修葺;
D.深恶痛绝(è)——wù;
故选B。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上所有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都是在人类文化长期 和接力推进中问世和诞生的。文化建设重在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久久为功,绝不可心浮气躁、 ,更不能暴风骤雨,搞 种植。
A. 积淀 积累 追名逐利 突击
B. 积累 积淀 急功近利 奇袭
C. 积淀 积累 急功近利 突击
D. 积累 积淀 追名逐利 奇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二空:积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累:逐渐聚集。根据第一空前面的“人类文化”可知,文化需要积累沉淀,应用:积淀。第二空的语境是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渐聚集。故应用:积累;
第三空:追名逐利:追求名位,逐取利益。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前面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久久为功,绝不可心浮气躁”可知,此处强调文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应选“急功近利”;
第四空:突击:比喻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在短时期内完成某项工作。奇袭: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根据前面的“更不能暴风骤雨”可知,此处表达的语意是文化建设不能搞突击,加快速度。应用:突击;
故选C。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世上任何事情都得付出体力和脑力,甚至需要咬紧牙关以命相搏,只有贫穷和衰老可以等来。我坚信心血和汗水终会凝结出理想的果实。当你因错过太阳而忙于哭泣时,可能也会再错过群星与彩霞。
A. “世上”“牙关”都是名词,“贫穷”“可能”都是形容词。
B. “任何事情”“理想的果实”“以命相搏”“错过太阳”都是偏正短语。
C. “忙于哭泣”“错过群星”都是后补短语,“体力和脑力”“心血和汗水”都是并列短语。
D. “付出”“坚信”“凝结”都是动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A.“贫穷”是名词,“可能”是副词;
B.“错过太阳”是动宾短语。
C.“忙于哭泣”“错过群星”是动宾短语。
故选D。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B.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描写了祥子以及他周围的人,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等。
C. 《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D. 《老王》选自《杨绛散文》。杨绛的代表作有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并非欧阳修;
故选A。
5. 有人说:“能否守住尊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姿态。”请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各概括一个情节印证这句话。
【答案】正面示例:①尽管生活贫穷,但祥子总是穿得干净利落,车也擦得干干净净,保持着自己的尊严:②虽然身份低微,但祥子不堪忍受杨太太的奴役而愤然辞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反面示例:①小福子死后,祥子每天穿得遢遢,不再顾及自己的尊严;②祥子的梦想破灭后,他到处骗钱、出卖朋友,完全丧失了尊严,由“人”变成了“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答案不唯一。
正面示例:①祥子为了不再寄人篱下,三餐不愁,拼了命地拉车。他不在乎买到车的目标离自己有多远,认为自己混出个样子是早晚的事。②祥子拉车的人生旅途中,有几次不幸被病魔击倒,全身瘫软,拉车时双脚都站不住,也不肯服输。
反面示例:①祥子为了吃饭,又拉上了包月,接受姨太太的引诱,染上脏病,他觉得无所谓,自暴自弃。②祥子睡大觉,越睡越懒,脾气很大,并且逐渐学会了瞪眼睛,巡警也把他看作是头等的“刺儿头”。
6. 默写填空。
(1)水不在深,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4)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______________,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6)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7)《望岳》中,衬托出泰山高大,表现出杜甫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有龙则灵 ②.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 濯清涟而不妖 ④.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⑤. 愿为市鞍马 ⑥.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⑦. 会当凌绝顶 ⑧. 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畏、遮、濯、落、鞍、淮、凌、览”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①气从茅舍出,缲丝②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蒸茗:炒茶。②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下列对甲、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颔联都表现了山村自然风光的美丽,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B. 甲诗颈联与尾联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表面写诗人在路上碰到卖药归来的人,欣然随他走向远处深深的云烟之中。实际上是从侧面道出他渴望隐逸生活的心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甲诗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描写了山村的自然风光,也蕴含着生活的哲理:逆境当中往往蕴含着希望。乙诗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描写了山村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并无生活哲理。故选A。
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瞬息可就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B.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一狼仍从(《狼》)
C. 缣贵而简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2)把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②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4)“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__________”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②“_______________”的缺陷。它们均具有③_______________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①②空用原文回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D (2)①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
②监督制作皇室专用的剑以及各种器械,没有不精致巧妙、坚固的,方法被后世效仿
(3)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4) ①.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②.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③. 方便实用、提高效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完成/动词,从事;
B.名词,堂兄弟及侄子辈/动词,跟随;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
D.都是介词,意思是“用”;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奇字,生僻字;素,平时;备,准备;旋,随即。
(2)监,监督;莫,没有;精工坚密,精密牢固;法,典范、标准。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不采用他造的纸的,所以天下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帝善其能”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自是莫不从用焉”是对皇帝夸赞后产生的结果的描述;“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表示结果。
故断为: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①在甲文中,“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通过与雕版印刷对比,突出了活板在印刷大量书籍时速度极快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雕版效率低的问题。同时,活板的字模可以随时更换,也解决了雕版不易修改的难题。
②在乙文中,“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明确指出了原来的书写材料竹简沉重、细绢昂贵的缺陷,而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材料造纸,弥补了这一缺陷。
③根据甲文“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活板印刷速度极快,而且操作灵活,非常方便实用,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根据乙文“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采用的材料易得且成本低,造出的纸轻便易书写和携带,方便实用,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做两块铁板,一块在印刷,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元九年,监督制作皇室用的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器械的方法。自古以来书籍文契大多用竹简编成,那些用细绢做成的被称为纸。细绢昂贵而竹简沉重,都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个主意,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纸。元兴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不采用他造的纸的,所以天下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月光滴在粽香中
①夏风的形状,是风吹麦浪的模样;丰收的颜色,是麦田里的一片金黄。
②又到一年收麦季,夏风拂过金色麦田,成熟的小麦翘着头随风起舞,等待着颗粒归仓。每到此时,端午节就快到了,在老家,端午是离不开粽子的。
③儿时,盼着过节,多半是因为能吃上好吃的。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只有端午节才能吃上粽子,那时,不知道粽子是什么,只是在外婆的描述中,知道端午节的粽子要有一颗红枣,至于什么寓意,外婆也没说清楚,那个像饭团的东西,在外婆的嘴里成了诱人的美食。从此,粽子香甜的味道印在了脑际,节日也就留在了心底。
④记忆中,端午节正是农忙时,母亲在忙着收麦种玉米的时候,还不忘去沙河边芦苇荡,采上一捆宽长的芦苇叶,然后买一点糯米和红枣。端午节前两三天,母亲拿出家里的大铁盆,把粽子叶泡上,再找来蒸馒头和面的盆分别把糯米、红枣泡上。看着慢慢舒展身子的糯米和红枣,我们总不停的围着大盆转,一天总要跑上几趟,眼巴巴的望着、期待着,馋得直流口水。
⑤端午前后,收麦基本进入尾声,院里院外全是晾晒的小麦,母亲一大早摊晒好小麦,就拉着平板车来到打麦场,把“翻场”翻腾出来带着麦糠的麦粒,堆成堆,一车一车拉到村头风口大的地方,铺上雨布,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锨“扬场”,把麦粒和麦糠镶嵌着不少麦芒。
⑥夜幕降临,母亲拉着几口袋“扬场”得来的小麦,到了家里,累的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还不断的喘着粗气,过了一会儿,母亲拿起水瓢,咕咚咕咚的喝上几大口水,总算缓了过来。此时,月上枝头,虫鸣蛙声时而响起。
⑦晚饭后,弯弯的月牙儿挂在夜空,散发着微黄的光亮,一阵阵凉风吹来,院子里全是麦香味。母亲说:“明天就是端午了?”外婆说:“是的”。那得抓紧包粽子,明天早上小孩上学还能吃上,母亲絮叨着。这时,母亲把泡着粽叶、糯米、大枣的盆端到业区门口母亲和外婆就开始包粽子了。
⑧一听说包粽子,我放下手中的作业,赶紧围上来看稀奇。只见母亲捡起二三片泡好的粽子叶,横着,头挨头、尾联尾地拼接起来,随后,在头部折一下,用左手捏住叶子,形成个漏斗状的容器,先扔个枣进去,再把泡好的糯米装上。
⑨接下来,就到了关键步骤了。母亲右手把粽子叶折起来,把糯米盖严,如同给盒子盖上盖,并顺势把“漏斗”握住,保持形状,且不让米漏出来。这个步骤有难度,许多人把握不住,也就学不会包粽子。最后,是捆粽子。空出来的左手拽过绳头,用右手大拇指头夹住,左手在右手握住的部分,用劲缠上两三圈,左右手配合打个活扣,再用剪刀把线绳剪断,这样,一只四个角、呈菱角状的粽子就包好了。
⑩我也想把包粽子的手艺学到手,让母亲手把手地教了几遍也没能包个成型的粽子来。母亲说,粽子要包的紧致才有型,看着就有食欲,咬着也有口劲儿,而且需要煮一个多小时,松了容易散落。
⑪母亲包的粽子确实美观、结实、耐煮,一个个粽子整齐的码在盆中,在月光的照射下,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熟睡的婴儿偎依在母亲的身旁,不时的发出鼻鼾声,月光里滴着糯米和苇叶的清香,如一溪甘泉,流淌在我们的心间。
⑫一盆糯米见底,母亲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意,终于包完了。看着母亲端起装满粽子大盆的双手都在发抖,我想母亲真的很累了。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放到大锅里,再放上几十个鸡蛋,然后添上满满一锅水。外婆烧着锅,锅底下木柴不一会噼噼啪啪地响起来,锅屋里冒出了缕缕炊烟……这样一大锅粽子,外婆连续烧一个多小时的火,中间母亲还将锅里的粽子翻个个儿,以保证粽子熟得均匀。
⑬渐渐地,粽子的味道出来了,香气飘满了院子。
⑭等我们早上睁开眼,满屋子粽子香味早已飘进鼻子里了。迫不及待地翻身爬起来。母亲把所有的粽子从锅里捞出来,粽子仍旧温温的,剥开就可以吃,我拿起一个粽子,急切地剥去粽叶,糯米晶莹剔透,红枣白里透红,蘸上白糖,吃一口,又软又黏,唇齿留香。和粽子一起煮过的鸡蛋,已经和粽叶一个颜色,极像茶叶蛋,同时又带着米和苇叶的清香,吃起来,味道极佳,香糯甜美的滋味一下就钻到了心里头。
⑮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到: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⑯是的,“粽子节”就要到了,夜空里粽香氤氲,月光里滴着一阵阵清香。
⑰如今,端午节的气氛似乎越来越淡了,但对家乡的那缕粽香却是越来越怀念了,那份粽香里的乡思也是越来越浓,越来越浓!
⑱月光下,剥开一个粽子,清香里带着丝丝枣香,蘸些白糖,绵软、甜润、清香,那是儿时美好的回忆。
(1)选文⑧⑨段对母亲包出美观、结实、耐煮的粽子做了详细的描写,请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①____________→放一个枣子和泡好的糯米→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揣摩第⑦段的精妙之处。
(3)赏析第⑭段的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香糯甜美的滋味一下就钻到了心里头。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选文以“月光滴在粽香中”为题的妙处。
(5)选文第⑯段中“月光里滴着一阵阵清香”中阵阵清香指哪些清香?
【答案】(1) ①. 将两三片粽子叶拼接并折成漏斗状 ②. 用粽子叶折起来盖严糯米并保持形状 ③. 用绳子捆扎并剪断
(2)内容上:第⑦段描绘了端午节前夕,母亲劳作一天归来,在月光下决定包粽子的情景。通过对母亲疲惫状态的描写,如“累的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还不断的喘着粗气”,展现了母亲的辛苦。而“明天就是端午了?”“那得抓紧包粽子,明天早上小孩上学还能吃上,母亲絮叨着”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即使劳累仍不忘为孩子准备端午节的粽子。
结构上:此段承接上文母亲白天的劳作,又引出下文母亲和外婆包粽子的情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叙事更加连贯自然。
(3)“钻到”这个字用得非常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它写出了粽子的香糯甜美滋味迅速而强烈地进入心里的感受,突出了粽子味道的美妙和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粽子的喜爱和品尝粽子时的满足与快乐。
(4)①营造意境:“月光滴在粽香中”这个题目营造了一种优美、温馨且富有诗意的意境,将月光与粽香相结合,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②点明要素:题目点明了文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即月光和粽香,使读者能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③情感寄托:月光通常给人以宁静、温暖的感觉,粽香则代表着家乡和亲情,题目蕴含着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④增添韵味:这种富有诗意和韵味的题目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想要去探究文中所描绘的故事和情感。
(5)“月光里滴着一阵阵清香”中的“阵阵清香”指的是:
①糯米和苇叶混合的清香:这是粽子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②母亲和外婆的爱所带来的温暖的清香:母亲和外婆在月光下为家人包粽子,这其中蕴含着她们对家人的关爱。
③童年美好回忆的清香:作者回忆儿时端午节的情景,充满了对童年欢乐时光的怀念,这种回忆也带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④家乡的味道所散发的清香:家乡的端午习俗、亲情氛围等构成了独特的家乡味道,这也是一种清香。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第一空,根据第⑧段中的“只见母亲捡起二三片泡好的粽子叶,横着,头挨头、尾联尾地拼接起来,随后,在头部折一下,用左手捏住叶子,形成个漏斗状的容器”可得:将两三片粽子叶拼接并折成漏斗状。
第二空,根据第⑨段中的“母亲右手把粽子叶折起来,把糯米盖严,如同给盒子盖上盖,并顺势把‘漏斗’握住,保持形状,且不让米漏出来”可得:用粽子叶折起来盖严糯米并保持形状。
第三空,根据第⑨段中的“空出来的左手拽过绳头,用右手大拇指头夹住,左手在右手握住的部分,用劲缠上两三圈,左右手配合打个活扣,再用剪刀把线绳剪断”可得:用绳子捆扎并剪断。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根据末段中的“这时,母亲把泡着粽叶、糯米、大枣的盆端到业区门口母亲和外婆就开始包粽子了”可知,本段主要表现了母亲劳作一天回来以后,决定包粽子的情景。根据本段中的“母亲说:‘明天就是端午了?’外婆说:‘是的’。那得抓紧包粽子,明天早上小孩上学还能吃上,母亲絮叨着”可知,母亲在田里劳作了一天,已经非常劳累了,却还是决定要给孩子们包粽子。这一行为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这是内容上的作用。本段中的“晚饭后,弯弯的月牙儿挂在夜空,散发着微黄的光亮,一阵阵凉风吹来,院子里全是麦香味”承接上段描写母亲结束一天的劳动回到家中的情节。“这时,母亲把泡着粽叶、糯米、大枣的盆端到业区门口母亲和外婆就开始包粽子了”引出后文我看母亲包粽子的情景。故本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钻:表面指用尖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或者穿过的意思。“钻到”在句中表示的是粽子香糯甜美的滋味不仅钻到我的鼻子里,还且还一下子就进入我的心里。“钻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粽子的香叶的美妙与令人陶醉。联系作者心情,结合前句“和粽子一起煮过的鸡蛋,已经和粽叶一个颜色,极像茶叶蛋,同时又带着米和苇叶的清香,吃起来,味道极佳”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和经过一个晚上的等待以后终于吃到了粽子时的满足与快乐。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月光滴在粽香中”用一个“滴”字把“月光”和“粽香”联系在一起,月光皎洁,粽香诱人,营造了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声。“滴”字把无形的月光与粽香有形化,富有诗意,引人遐思。
题目点明了文中的两个要素:月光与粽香。联系第⑦段中的“晚饭后,弯弯的月牙儿挂在夜空,散发着微黄的光亮,一阵阵凉风吹来,院子里全是麦香味”可知,本文主要记叙的是母亲在月光下包粽子的情景,故题目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皎洁的月光给人以宁静温馨的感觉。联系第⑰段中的“如今,端午节的气氛似乎越来越淡了,但对家乡的那缕粽香却是越来越怀念了,那份粽香里的乡思也是越来越浓,越来越浓”可知,粽香代表着家乡与亲情,故“月光滴在粽香中”里表达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题目“月光滴在粽香中”富有诗意与韵味,“月光”与“粽午”均为无形之物,如何能“滴”呢?起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根据第⑭段中的“等我们早上睁开眼,满屋子粽子香味早已飘进鼻子里了”可知,“阵阵清香”指的是粽子本身散发出的香气。
根据第⑦段中的“母亲说:‘明天就是端午了?’外婆说:‘是的’。那得抓紧包粽子,明天早上小孩上学还能吃上,母亲絮叨着”可知,母亲在田里劳作了一天,已经非常劳累了,却还是决定要给孩子们包粽子。这一行为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故“阵阵清香”里包含着母亲和外婆对家人的关爱。
联系末段中的“月光下,剥开一个粽子,清香里带着丝丝枣香,蘸些白糖,绵软、甜润、清香,那是儿时美好的回忆”可知,作者从粽子的香味里想到儿进的美好时光,想到过去母亲和外婆在月光下给家人包粽子的情景。故“阵阵清香”里有童年回忆的清香。
联系第⑰段中的“如今,端午节的气氛似乎越来越淡了,但对家乡的那缕粽香却是越来越怀念了,那份粽香里的乡思也是越来越浓,越来越浓”可知,家乡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母亲与外婆为家人包粽子的情景体现出来的亲情构成了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故“阵阵清香”也包含了家乡味道散发出的清香。
1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不禁想起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注释】旖旎(yǐ nǐ):柔和美好。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1)本文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作者对荷花的情感也随之变化。结合原文内容,概括选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①____________→长出了细弱单薄的绿叶——虽微有希望,但仍感到灰心。→②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直线的句子。
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4)季羡林先生的荷韵贯穿荷的一生,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他笔下的荷有什么特点?
(5)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品行端正的君子,那么季羡林先生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 ①. 第一年、第二年不见荷叶露出水面——完全灰心 ②. 第四年荷叶迅速蔓延,荷花盛开——心中狂喜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凌驾”“迎风弄姿”“睥睨一切”等词语赋予荷花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高高挺立、姿态优美、傲视一切的样子,表现了荷花的艳丽夺目和超凡脱俗,也流露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徘徊”“坐”“吸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池塘边欣赏荷花时的悠闲姿态和沉醉其中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和荷叶清香的喜爱和陶醉。
(4)作者笔下的荷具有以下特点:
生命力顽强:在历经多年后奇迹般地生长、蔓延。色彩红艳:花瓣颜色浓艳。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
(5)季羡林先生笔下的荷应该是生命的强者。文中的荷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顽强生长,最终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美丽。它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断扩展蔓延,这种坚韧和强大的生命力使它们成为生命强者的象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结合题干“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可知对应文章第③段“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第④段“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长出了细弱单薄的绿叶——虽微有希望,但仍感到灰心”可知对应文章第⑤段“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由此可推测①空应当在第④段后半部分总结,②空应当在第⑥段以及其后总结;
结合第④段“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可概括为:第一年、第二年不见荷叶露出水面——完全灰心;
结合第⑥段“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可概括为:第四年荷叶迅速蔓延,荷花盛开——心中狂喜。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迎风弄姿”和“睥睨”这两个词,可知,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荷花人的情态。“迎风弄姿”写出荷花像女子一般好看绰约,姿态优美的特点;“睥睨”一词的意思是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此处写荷花“睥睨一切”可见荷花高高挺立、傲视一切的英姿。既展现出荷花的优雅绰约的风姿,还写出了荷花超凡脱俗的气质,言语之中流露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结合“徘徊”“坐”“吸吮”等动词可知,此句使用了动作描写,“徘徊”的意思是来回走动,这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作者每日在池塘边来回走动,欣赏荷花的情态,“坐”与“吸吮”更是将作者欣赏荷花的悠闲和沉醉之态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第④段“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结合第⑤段“到了第三年……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结合第⑥段“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第⑦段“天地萌生万物,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可见历经多年的沉寂,荷花终于奇迹般地生长和蔓延,可见其惊人的求生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结合第⑧段“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可知作者笔下的荷色彩浓艳,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主旨。
根据第⑦段“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遮蔽了半个池塘”可知,季老笔下的荷花从最初的几颗莲子,历经数年的沉寂与等待,最终破土而出,迅速蔓延,覆盖了整个池塘。这种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过程,生动展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荷花的生长历程象征着生命力量的不断积蓄和爆发,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所以它是张扬生命的强者。
根据第⑨段“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可知,荷花在凋落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与留恋,反而以一种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终结。这种心态让人感受到荷花对生命的彻悟与超脱。荷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境界,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应有的态度和追求:即使面对消逝,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由此可见它也是彻悟生命的智者。据此作答即可。
四、写作(50分)
11. 请你以“我的偶像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例文:
我的偶像老师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他们或许伟大,或许渺小,但我崇拜的偶像,却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老师……
老师,一个既神圣又伟大的职业,是他,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学会了分辨世间的善与恶,让我们走向了正确的道路。让我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大姐姐。是您,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是您,不顾疲惫的身子,在深夜里给我们批改作业,是您,不顾生了病,还在讲台上用沙哑的声音给我们讲课,听到您那一声声的咳嗽,我们都万分心疼,而您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我们受了一点点的小伤,你却大惊小怪,眉头紧锁着,直到我们没事了,你才舒展开了那紧锁着的眉头。全部老师都已经下班了,是您,坚持给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补课。这一切啊,我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师啊,您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无以回报!
记得那次,天呼呼地刮着大风,只穿着一件薄毛衣的我早已冻得全身发抖,这时候,我才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多穿几件衣服,您看见我发抖的样子,心里十分心疼,朝我走来,把身上唯一的外套脱下来,披在我身上,我顿时感到一股说不出的温暖,我问:“老师,您不冷吗?”你轻轻地说:“老师是大人,不会冷。”可您那抖得厉害的身子,瞒不过我的眼睛,我硬是把外套塞给您,只见您生气地说:“身体坏了怎么办?”我这才万分不愿意地接过外套,披在身上。第二天,您没来上课,听说是您生病了,我心里万分自责。
啊!老师,您是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偶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请你以“我的偶像老师”为题目,写篇作文。作文抓住关键词:偶像老师。“偶像老师”,是指可以给自己明媚心情、豁朗心境的人,可以照亮前途,给予温暖,分辨真善,孕育希望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精心选材,选取那些绽放璀璨光芒的人,那些储藏着温暖光辉的人,写一写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影响了我们,写出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憧憬,对时间的领略,对做人准则的把握,对一切美德的探求,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这些皆可入文。
二、构思选材。根据题目要求,抓住“偶像老师”这个关键词,写出因为什么原因或什么事件让某人成为我们心中的“偶像老师”,那么在文章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发生在自己和这个“偶像老师”身上的这件事情写清楚,让事件自己说话,证明这个人确实值得成为我心中的“偶像老师”。切入点要化小为大,从细微的小事件中体会出“偶像老师”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追求,那这样我们就可以写成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对典型事例作细致生动的描述,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对于所选事例,抓住能够表现主题的细节等作生动叙述,包括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述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不要只是轻描淡写、泛泛而谈。要做到结构清楚,思路清晰,形式新颖,描写生动。
12. 作文。
挑战,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在挑战中,我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勇敢,更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与变化。
你经历过哪些挑战?你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熟悉的人物,经历过哪些挑战?请以“挑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挑战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学校宣布将举行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而我被选为了班级800米长跑的代表。对于平时并不擅长长跑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800米,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每次体育课上测试长跑,我总是落在队伍的最后。但这次,我不能退缩,因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班级荣誉的捍卫。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了艰苦的训练。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奔跑,汗水浸湿了衣背,双腿如同灌铅般沉重,但我没有放弃。我告诉自己,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校运会终于来临了。站在起跑线上,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紧张的心情。枪声响起,我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前400米,我还能保持领先,但到了后半程,体力开始透支,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身边的对手一个个超过了我,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同学们的加油声。他们的声音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继续前行。我咬紧牙关,调整呼吸,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前冲刺。虽然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但我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终于,我冲过了终点线。那一刻,我几乎瘫倒在地,但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成就感。虽然我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我战胜了自己,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挑战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对身体的考验,更是一次对意志和信念的磨砺。在挑战中,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也收获了成长和自信。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都会勇敢地面对,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首先,明确题目“挑战”的核心意义。挑战,通常指的是面对困难、障碍或未知领域时,个体或集体所展现出的积极应对态度和行动。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考验,更是内在品质与能力的磨砺与提升过程。因此,立意上可以围绕“挑战促进成长”“勇气与坚持的力量”“面对挑战的态度决定高度”等角度展开,强调挑战对于个人成长、品质塑造以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选材构思:①个人经历选材:可以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或多次挑战作为素材,比如学习上的难题、体育竞赛的失利后重新站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困难克服等。通过具体事例,展现自己在挑战面前的心路历程,如何从迷茫、害怕到勇敢面对,最终收获成长与成功。②他人故事引入:讲述身边同学、朋友或熟悉人物面对挑战的故事,比如同学如何在考试失利后调整心态,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朋友在创业路上遭遇挫折,但凭借坚持和智慧最终转危为安;或是某位公众人物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激励无数人。这些故事能够丰富文章内容,增加可读性和感染力。③对比与反思:在叙述挑战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对比手法,比如挑战前后的自己或他人的变化,以及不同人在面对相同挑战时的不同态度和结果。通过对比,突出挑战的价值,同时引导读者进行深刻反思,理解面对挑战时应有的态度和策略。④结构布局: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简述挑战的意义,引出下文;中间部分通过具体事例详细阐述挑战的过程和感悟;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强调挑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写作表达:注重细节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具体。融入个人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共鸣。适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度。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错别字和病句。通过以上构思,文章将能够全面而深刻地展现“挑战”这一主题,既展现了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与成长,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虎妞,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