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课时8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 课件--2025届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课时8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 课件--2025届高考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集训·命题前瞻,热考主题·技法有招,主干知识·多维拓展,朱元璋,应天府,明太祖,司礼监,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新航路的开辟,俺答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明朝的统治——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________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________,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明朝政治制度变革(1)废除宰相制度:为加强皇权,________废除宰相制度,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置内阁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②时间:明成祖在位时。③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④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⑤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a.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职权范围不明朗。c.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d.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3)明朝后期宦官专权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②权力:内廷宦官机构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3.明朝的对外关系——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①时间:15世纪前期。②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③过程:明政府派遣宦官______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戚继光平倭①背景:海禁与“倭乱”。②结果: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3)西方殖民者的侵扰①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______________,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②概况
4.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①明朝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②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攻入内地,包围北京。③1571年,鞑靼首领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西南:封授给西藏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______________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对东北的治理: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____,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以图解史明朝内阁地位的演变
易错陷阱正确认识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的目的,对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2)这种对外交往是以巨大的经济牺牲为代价的,难以维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明朝国力的衰微,而是中国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缺少远航的内驱力。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表现
(2)特点及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而对皇帝独裁至关重要的奏折制不过是基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一种能动工具罢了。 ——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影响。①特点:a.皇帝独裁;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继承了满洲政治传统。②影响:a.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c.促进了民族交融;d.容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军机处和内阁进行政务分工
2.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知识补遗密折制度(1)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2)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易错陷阱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主题阐释】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备选要点】 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内阁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2)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但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内阁与六部:相互配合,制衡争权。2.影响 (1)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提高了政治统治的质量与效率;制衡了六部的权力。 (2)强化了君主专制;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 (3)埋下宦官专权等政治腐败现象的隐患。
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点
【特别提醒】(1)丞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导致内乱。(2)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素养提升】(2022·山东等级考·T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二、明清时期的边疆管理及统治危机 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特点 1.主要措施
2.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1)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2)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3)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4)政策有传承和创新。二、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影响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的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真题体验】角度一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明代政治1.(2021·湖北选择考·T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题眼:“以例辅律”“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解析】选A。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审判结果公正,排除C;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
2.(2021·天津等级考·T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题眼:明初、丞相“擅权”
【解析】选B。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
角度二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清朝君主集权3.(2022·湖南选择考·T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题眼:“二品大员……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
【解析】选A。材料中“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说明“南书房行走”的权力要比“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的权力大,而“南书房行走”并非法定的中央官职,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是君主高度集权的产物,故选A;材料强调周兴岱收受贿赂,而未涉及官员俸禄,排除B;依所学,军机处设立后,成为中枢秘书机构,南书房地位下降,排除C;依所学,明清时期,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趋于严密,排除D。
【新题预测】1.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废宰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解析】选A。“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反映出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A正确。“初设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B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政治腐败,C错误;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D错误。
2.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经过皇帝首肯之后,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内阁辅臣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
【解析】选B。题干提及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是决策程序中重要一环,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选B;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不是题干主旨,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内阁辅臣的权力受到太监的制约,没有反映内阁与太监的相互制约关系,排除C;内阁辅臣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排除D。
3.清朝皇帝册封蒙古王公、西藏喇嘛和新疆少数民族的首领,每年在承德接见他们,形成满洲大汗的游牧朝廷;关内十八省,则是满族皇帝统治的中国。这反映出清代( )A.尚停留在原始部落联盟状态B.中央无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D.“满汉矛盾”的尖锐与激化【解析】选C。对蒙古、西藏和新疆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巩固边疆,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选C;“关内十八省”体现清代是封建政权,不是部落联盟,排除A;“满洲大汗的游牧朝廷”体现中央有能力控制少数民族地区,排除B;材料未涉及满汉矛盾,排除D。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课时9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面临的挑战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干知识•精要排查,应天府,明太祖,明成祖,司礼监,葡萄牙人,台湾岛,奏折制度,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疆域的奠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部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题一,主题二,典题演练,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6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复习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清朝时期的对外交往,两封国书,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民间私人经营,家庭副业,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民间消费的产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