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册3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3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共4页。
课题
认识厘米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实验课
√
课标要求
能够感知各种角及其组成元素,依据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锐角和钝角。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观察、实践、分析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形象思维。
3.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
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法
合作探究式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评价
在“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和形象的图形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教学方法灵活,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类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部分教学重点明确,教师紧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及特点展开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准确识别锐角和钝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存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但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锐角和钝角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知识链接
1.找出下面角中的直角。
2.先仔细观察上面的六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同桌相互说一说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认识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说说你的发现。
师:在图中找到角并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角是直角。
生2:第二个角小于直角。
师小结:像这样,角的另一边在直角的内侧,这个角就是锐角,它比直角小。
师:第三幅图呢?
生:角大于直角。
师小结:像这样,角的另一边在直角的外侧,这个角就是钝角,它比直角大。
(2)找一找三角尺上的角。
师:拿出一副三角尺,和同桌说一说,哪些角是直角,哪些是锐角,有没有钝角呢?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巡堂指导。
(3)转动活动角,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转动活动角,再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出示动画,指出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师:同学们说一说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生:锐角小于直角,直角小于钝角。
师:和同桌一起玩一玩这个游戏吧。你摆出角,让同桌说说你转的角是什么角吧。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巡堂指导。
2.小结。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锐角<直角<钝角。
3.用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师: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吗?怎么摆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三角尺上都有些什么角吧。
学生自由回答。
师:想一想,钝角比直角大,用这个直角和锐角拼一起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生: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角是钝角。
师:如果将两个锐角拼在一起呢?
学生自己操作,自由回答。
师小结:用两个锐角拼出的角不一定是钝角。
4.小结。
锐角<直角<钝角。
用三角尺的一个直角和锐角拼成的一定是钝角,用三角尺的两个锐角拼出的角不一定是钝角。
结合低年级学生乐于交流、表达等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借助三角尺进行操作,多种方式创作出钝角和锐角,寓教于乐。更能让学生直观理解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认识锐角和钝角
课后作业
1. 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整理笔记。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角,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效果不是特别好,在动手操作方面还有待改善。
教学建议:切合实际,结合学情,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2024)7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预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7 认识时间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预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