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2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2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3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32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35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42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448/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2097/0-172491975849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了解背景,播放视频了解孔子,字词积累,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文献整理家。思想:倡导施行“仁政”。教育: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普及文化知识。儒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文献: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六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 圣人 ”。孔子学说也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与“亚圣”孟子合称孔孟。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愠( ) 罔( ) 殆( ) 笃( ) 箪( ) 曾子( ) 三省( ) 好之者( ) 传不习乎( )lún语( ) yú矩( ) 曲gōng( )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君子”与“小人”相对,君子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子罕》)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时习之(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代词,它,文中代指学问和事业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分别译作“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和体会”。
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时习之。为人谋而不忠乎……三十而立……温故而知新。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顺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表转折。译为“却”“可是”或“但是”
表并列。译为“而且”“并且”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传不习乎?(勤于反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品德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顺心而为)子曰:“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温故知新 三省吾身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三人行必有我师
文中有哪些成语和警句?
(1)表达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3)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人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 ”一句表示应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 ”。(7)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老百姓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就是“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12 《论语》十二章教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介词对对于,代词这指河水,可以凭借,表示可能或能够,学过的知识,事情事故,名词作状语每天,名词作动词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习题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同“悦”愉快,生气恼怒,迷惑疑惑,越过法度,能忍受,好的方面优点,三省吾身,而知新,以.为师矣,旧的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预习与检查,作品简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质疑问难,体验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