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沪教版(旧教材)(全国)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6章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6章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共37页。
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6章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笔记)1.药品的使用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剩余药品的处理要做到“三不一要”分别是:不能放回原瓶, 不要随意丢弃, 不要拿出实验室 , 要放入指定容器。3.固体药品的取用: 遵循 最少量 原则,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①少量液体用 胶头滴管 吸取或滴加。(胶头滴管一定要悬空竖直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滴加) ②细口瓶倒液体时,瓶塞应 倒放 ,(防止污染药品); 标签向手心 , ③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 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10mL量程的量筒,精确度为0.1mL。 量筒只是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药品的反应器,也不能用于配制溶液。4.酒精灯:用 外焰 加热。 用火柴 点燃酒精灯,(不能灯对灯点燃); 用 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5.药品加热:⑴ 给试管加热前必须 预热。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 向下倾斜 ,(防止产生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⑵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倾角为 45° ,且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试管夹夹在离管口约1/3 处, 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 。6.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一定是左物右码 ,通常左右各垫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张。称量固体氢氧化钠 药品要放在烧杯中称量(因为 氢氧化钠易吸水而潮解)。 托盘天平称量的精确度只能达到0.1g .7. 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的标准是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可能会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有: 试管外壁有水珠、 没有预热试管、 灼热的试管用冷水冲洗、 加热时用了焰心等。9.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⑴用的药品是 红磷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 + 5O2 点燃 2P2O5⑶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⑷若测得的气体体积小于1/5,原因可能是: ①容器的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不足;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⑸此实验中红磷必须足量,目的是:充分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 ⑹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⑺该实验中,证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答:氮气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⑻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所选择的的药品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药品只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②药品反应后的产物不能是气体物质。10.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分数计算,氮气 (N2) 占78%、 氧气 (O2) 占21%、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等) 占0.94% 、 二氧化碳(CO2) 占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11.镁带燃烧实验: ⑴操作:用坩埚钳 夹持镁带,用酒精灯外焰 加热,放在 石棉网 上方燃烧。 ⑵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 点燃 2MgO 补充:镁带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后的产物是白色的氧化镁和黑色碳颗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 点燃 2MgO + C12. 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⑴实验现象:固体逐渐消失,试管口有水珠,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H4HCO3 加热 H2O + NH3 ↑ + CO2↑13.加热碱式碳酸铜(铜绿)的实验: ⑴实验现象是:绿色固体逐渐变黑色,管口有水珠生成,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14.在空气中灼烧铜丝的实验: ⑴实验现象:亮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 。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 △ 2CuO1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呢?答: 点燃蜡烛,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16.酒精洒在桌子上起火,立即用湿抹布 铺盖; 浓硫酸滴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 冲洗。17.铁生锈的实验,用 稀盐酸 除去铁锈,用食盐水可以加速铁的锈蚀 。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棕色固体生成,烧杯中的水沿导管内内壁上升 。18.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两类。⑴混合物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海水、矿泉水、汽水、各种溶液、各种合金⑵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 氧气、 水(蒸馏水)、 二氧化碳、 高锰酸钾19.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 不活泼(稳定) ,一般情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0.氮气的用途 制氮肥、 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灯泡填充气2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酒精挥发,海水晒盐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金属生锈,食物腐败,物质燃烧,光合作用等。 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但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2.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色,态,味,密度,硬度,沸点,凝固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酸性,碱性,毒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描述性质的句子通常有“易”“能”怎样怎样。如: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XX能与X反应——化学性质。等23. 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 答: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24. 如何验证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请设计实验:答: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该瓶气体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25.⑴ 物质都是由 元素 组成的,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对应的 元素符号。如:氧元素—O , 碳元素—C, 氢元素—H 氮元素—N , 硫元素—S 镁元素—Mg 铁元素— Fe水(H2O)是由 氢元素(H) 和 氧元素(O) 组成 ⑵物质都是由 微粒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种类有:分子、原子、离子。 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⑶每一个元素符号,不仅表示该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O 表示氧元素,还表示1个氧原子; N表示氮元素,还表示一个氮原子,等。26. 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如:蔗糖与淀粉中都含有碳 元素; 金刚石与石墨都由碳 元素组成。第 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笔记)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氧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气是淡蓝色,固态氧气呈淡蓝色雪花状。 思考:蒸馏水能养鱼吗?答:不能,因为里面几乎不含氧气了。水蒸馏的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跑出。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的气体,能与多种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几个重要实验: (1)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C + O2 点燃 CO2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放大量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蜡烛的燃烧:石蜡 + 氧气 点燃 → 水 + 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瓶内壁有水雾出现,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点燃 Fe3O4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铁丝一端系根火柴的目的是 引燃(预热) ③等火柴即将燃尽时,再放入集气瓶内,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氧气; ④集气瓶内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4)硫的燃烧: (硫是淡黄色固体) S + O2 点燃 SO2实验现象: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都是氧化反应。种类:①剧烈氧化反应,如:物质的燃烧 ②缓慢氧化反应,如:金属生锈,食物腐败,新陈代谢,有机肥的腐熟等。5.氧气的用途: ①供给呼吸;如:宇航、潜水、登山等 ②支持燃烧;(即助燃性)如:富氧炼钢、氧炔焰焊接金属、火箭助燃剂等6.氧气是不是对人类只有利没有弊? 答:氧气的利有: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氧气的弊有:金属生锈 (可采用刷漆、涂油的方法隔绝氧气防锈),食物变质 (真空包装或填充氮气来防止变质)。7.氧气的制取:(1)自然界中氧气的产生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工业上氧气的获得方法是:将空气除尘净化,剩下氮气与氧气的混合物,然后降温加压使气体液化,最后根据液态氮气和液态氧气的沸点不同,将氮气控温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该方法称为:“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药 品:高锰酸钾 (化学式:KMnO4 ,紫黑色晶体颗粒 )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实验装置:(固体加热型)(1)指出实验装置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② 酒精灯 ③铁架台 ④导管 ⑤集气瓶 ⑥水槽 (2)实验操作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验气密性, ②装药品,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给药品加热, ⑤收集气体,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⑦熄灭酒精灯(3)注意事项:①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 处;②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③试管口要略微向下 倾斜(防止加热时形成的水倒流,试管炸裂 );④试管口要放置一小团棉花 (防止固体药品随气流冲进导管,堵塞导管。)⑤给药品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先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药品正下方加热。⑥收集气时,要等水槽中导管口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若立即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⑦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⑧收集好氧气,在水槽中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移出水槽,正放 在实验台上。思考:①利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答: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开始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②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答: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瓶气体是氧气。③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答: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二)双氧水分解制氧气药 品:过氧化氢 (俗名为双氧水,无色液体,化学式:H2O2 ,通常采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溶液 ) 二氧化锰(黑色固体,化学式:MnO2 )反应原理: (反应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 O2↑实验装置:(固液常温型)a----b---⑴ 指出仪器名称: a . 分液漏斗 b. 锥形瓶⑵ 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用手堵住导管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内加水,若分液漏斗内的水不持续下滴,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⑶这种制取氧气的装置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加热。⑷采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控制双氧水的流速与用量。⑸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只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起到加速双氧水分解的作用(即催化作用)。⑹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只是加速了双氧水的分解,但并不会使双氧水放出更多的氧气。也并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三)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药 品:氯酸钾 (化学式:KClO3 ,白色固体);二氧化锰 MnO2 △反应原理: 2KClO3 2KCl + 3O2↑反应装置: (固体加热型) 与加热高锰酸钾装置相同。说明: 此反应中的二氧化锰也是催化剂 ,起到加速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是: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燃料的燃烧等;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是: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过多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无色无味 的气体,密度 大于 空气,能溶 于水(压强越大,溶解越多).固体二氧化碳常称为:“干冰”,易 升华 吸热。利用此性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或 制冷剂 等。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常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Ca(OH)2 == CaCO3 ↓+ H2O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H2O ==H2CO3③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5.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②干冰作制冷剂,舞台云雾,人工降雨等;③制汽水;④光合作用;制造尿素等。6.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因二氧化碳不能 供给呼吸;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要注意保持通风换气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说明: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2)反应原理是: CaCO3 + 2HCl=== CaCl2 + H2O +CO2↑(3)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①指出仪器名称: a 长颈漏斗 b. 集气瓶 ②长颈漏斗末端管口必须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③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④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答: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 空气,且能溶 于水)⑤如何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了?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迅速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浓盐酸?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浓盐酸容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8.二氧化碳气体灭火实验: 实验操作: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顺次熄灭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9.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实验操作:用塑料瓶(矿泉水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其中到少量水。旋紧瓶塞,振荡。实验现象:塑料瓶(矿泉水瓶)变瘪。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10.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水反应的实验: ①实验操作: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有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了酸(碳酸)。是碳酸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反应原理是: CO2+ H2O ==H2CO3 ②实验操作:将变红的是石蕊试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石蕊试液又恢复为紫色 。 实验结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 反应原理是: H2CO3 △ CO2↑+ H2O★.气体的制取通过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集气瓶 。⑵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纯净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收集装置是 F (填字母编号).A装置中还缺少一团棉花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防止加热时出现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若用E来收集氧气则如何验满: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收集满 。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⑶用C装置制取某种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液体药品是 稀盐酸 ;固体药品是碳酸钙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迅速熄灭,则CO2集满 .⑷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B装置制取氢气,在有孔塑料板上放置的药品是 锌粒,反应的化学方学式为 Zn+H2SO4==ZnSO4+H2↑ .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且难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可选择 D或F ,若选择G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从 b 端进入。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⑸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主要含氢氧化钠)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Cl+NaOH △ NaCl+NH3↑+H2O ;制取NH3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D ,若用G装置收集NH3,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通入.若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瓶口附近酚酞变红色;集气瓶内液面上升。⑹检验装置C 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即堵住导管口),向长颈漏斗内倒水,漏斗内水面不持续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⑺用C装置制取氧气,通常选择的液体药品是 过氧化氢溶液 , 固体药品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其催化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 O2↑, 该反应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一般换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目的是:便于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和流速 。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1.实验:水的组成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实验操作:利用电解器,用直流电源 通电。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实验现象:通电两电极有气体产生,且正、负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 ,质量比为:8:1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验证产生的气体: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是 氧气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且生成物只有水,说明是氢气 ,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电解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2H2O 通电 2H2 ↑+ O2 ↑,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实验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说明: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或 氢氧化钠溶液 . (含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2.氢气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 2H2O 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会看到内壁有水雾 生成。注意点:不纯的氢气(混有空气或氧气)遇明火有可能爆炸,所以点燃H2前必须验纯 。另外,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跟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都有可能 发生爆炸。思考:水蒸发与水分解是否是一回事?有哪些区别?答:水蒸发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只是水分子间的空隙大小改变,水分子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水分解是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本身变了,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3.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 。 ①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有吸附 作用,主要吸附水中色素,异味等。(也可用于冰箱内除异味) ②明矾: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是絮凝剂,吸附杂质形成沉降。(明矾不起消毒作用)4.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化合物的水。如:井水、泉水等在煮沸的过程中会有较多水垢。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洗衣服会使衣服发黄变硬,浪费肥皂,锅炉易结水垢等。 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化合物的水。如:蒸馏水。 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加入肥皂水 ,搅拌,肥皂泡多是软水,肥皂泡少或是有白色垢状物是硬水。 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 煮沸(生活)、蒸馏(实验室)。5.过滤:分离液态与固体的方法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主要用到的仪器: 铁架台、 烧杯、漏斗、玻璃棒。另外还需要 滤纸 。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贴:滤纸要紧贴烧杯内壁 两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 , 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若过滤后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6.蒸发: 蒸发皿内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3 。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原因是: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滴飞溅 。 什么时候停止加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7.水体保护: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污染的来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减少污染措施:①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②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③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节约用水做法: 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笔记)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物质由 元素 组成。如氧气(O2)——由氧元素(O)组成;水(H2O)——由氢元素(H)和氧元素(O)组成;碳酸(H2CO3)——由氢元素(H)、碳元素(C)、氧元素(O)组成; 2.物质由 微粒 构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是 分子、原子、离子 三种。例如: 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 构成 ;氯化钠 是由 钠离子 和 氯离子 构成。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小;(蔗糖颗粒放水中慢慢消失,整杯水变咸,食盐依然存在,但肉眼看不到蔗糖了)⑵动;(氨水使无色酚酞变红的实验: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⑶空;(50毫升酒精+50毫升水<100毫升)⑷拓展:①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湿衣服在太阳下比阴凉处干的快); ②温度升高,通常微粒间的空隙会增大(温度计量体温时,汞柱上升) ③物质的热胀冷缩与三态变化都是微粒间空隙大小改变而形成的,微粒本身没变。 ④通常情况下,气态物质微粒间空隙 > 液态和固态微粒间的空隙。4.分子代表着物质,保持着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氧气具有助燃性是因为氧分子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是因为氢分子具有可燃性。即,物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同;物质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不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例如:无论碘蒸气还是碘水都能使淀粉变蓝色。5.通过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①分子是由原子 构成的。②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 分成→ 原子 重新组合成→ 新分子 聚集成→新物质。③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 种类、 个数、 质量 都不变。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只是重新组合。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6.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有的原子还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 常见金属:铁、铜、铝、镁、汞 等; 稀有气体:氦、氖等。7.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虽然不能再分,被称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结构.8.认识课本P146元素周期表:明确:每一方块中的数字、汉字、符号各指的是什么?(以氧元素为例)知道“原子序号就是原子的质子个数”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9.根据右图:了解原子转化成离子、形成物质的过程。1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就是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离子与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得失电子互相转变 。11.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2.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如: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过程如下: 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说明: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中的 质子 数不同。 ③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等均是指 元素 。2.元素根据性质不同分为三类,分别是① 金属元素 例如: 铁、镁、铜、铝、汞 等 ② 非金属元素 例如: 碳、硫、磷、碘, 氢、氧、氯、氮等 ③ 稀有气体元素 例如: 氦、氖、氩等 3.国际上统一使用元素符号,用 拉丁文 字母表示元素。一个字母 大 写。两个字母组成的则 前大后小 。如: 钠-Na \ 铝-Al 必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元素符号通常都表示两种意义:① 表示该元素 ②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N ”既可以表示: 氮元素 ,又可以表示 一个氮原子 。说明:还有少数元素符号(金属元素、稀有元素、及碳、硫、磷等)还可以表示物质:如“Fe”可以表示 “铁元素”, “一个铁原子”, “铁”。 “He”可以表示 “氦元素”, “一个氦原子”, “氦气”。5.利用元素符号的应用: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的基础上,还可以表示离子的符号。如:“ Na+ ” 是钠 离子 ;符号“ Cl- ”是氯 离子 。 练习:镁原子 ,镁离子 , 钙原子 , 钙离子 , 2个镁原子 , 2个镁离子 。6.元素的存在(按元素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地壳中: 氧 、 硅、 铝、铁 海水中: 氧 、氢、氯、 钠人体中: 氧 、 碳、 氢、 氮、钙 太阳上: 氢 、氦 7.元素与人体健康:人体中除了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之外,还需微量元素,如: 铁、锰、铜、锌、钴、碘、硒 等。缺钙: 骨质疏松、佝偻病等 钙过多: 白内障、动脉硬化等 缺铁: 贫血 缺锌: 智力低下、发育迟缓 碘少或多: 甲状腺疾病 硒少量: 防 癌; 硒大量: 致 癌8.物质简单分类:在纯净物中,若根据组成元素种类多少不同,可分为: 单质 和 化合物 。单质是指: 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氢气、 氧气、 铁、 碳 等 ;化合物是指: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水、四氧化三铁、五氧化二磷、碳酸钙、高锰酸钾等;化合物中,若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这样的物质是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氧化镁、五氧化二磷等。第3节 物质的组成1.化学式的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①表示“ 水 ”; (即表示物质)②表示“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即表示物质的组成)③表示“ 一个水分子 ”; (即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 ;(即表示微粒的构成)3.化学式的读法:“从后向前读”,通常读“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带有酸根的读作“某酸某”。 读一读: CaO 氧化钙\ NaCl氯化钠\ Ca(OH)2 氢氧化钙 \MnO2 二氧化锰\ NH4Cl 氯化铵 P2O5 五氧化二磷 \NH4NO3 硝酸铵 \ CaCO3 碳酸钙 \ FeSO4 硫酸亚铁 4.化学式的写法(1)单质的化学式书写: ①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所以,原子代表着物质,原子符号就是该物质的化学式。 ②金刚石、碳、硫、磷等也用原子符号直接表示化学式。 ③氧气、氢气、氮气等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只需在原子符号右下角写上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即可。(2)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①背诵化合价口诀;熟练默写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符号+1:钾(K)、钠(Na)、 氢(H)、 铵(NH4)、 银(Ag)+2:铜(Cu)、 镁(Mg)、 钙(Ca)、 钡(Ba)、 锌(Zn)+3:铝(Al) 、铁(Fe) ; 碳(C) +2、+4—2:氧(O) 、硫(S) ; —1:氯(Cl )亚铁(Fe) :+2; 氮(N) 多价单质元素价为零.—1: 氢氧根(OH—) 、 硝酸根(NO3— )—2: 碳酸根(CO32—) 、 硫酸根( SO42— )②会标注化合价并能区别化合价的标注与离子符号的区别 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元素显正价则离子带正电,价的数值就是离子所带电荷数。 书写位置也有所不同:如: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写法: EQ \* jc2 \* hps10 \o\ad(\s\up 9(+),M)EQ \* jc2 \* hps10 \o\ad(\s\up 9(2),g) (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写法:Mg2+③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 (以 “氧化铝” 为例)确定元素 O Al (根据名称可确定氧化铝是由氧元素和铝元素组成,写出元素符号)正前负后 Al O (根据化合价可知铝元素+3价,氧元素—2价,所以铝前氧后排序)标价交叉 EQ \* jc2 \* hps10 \o\ad(\s\up 9(+),A)EQ \* jc2 \* hps10 \o\ad(\s\up 9(3),l) EQ \* jc2 \* hps10 \o\ad(\s\up 9(—2),O) — Al2 O3 (标上各元素化合价,然后将数字交叉到对方右下角)化简检查:每个原子右下角的数字之比约到最简比 ,利用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0来检查。5.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氧化钠 ,氧化铁 ,氧化铝 氯化钙 ,氯化铵 ,硝酸铵 硫酸铜 ,碳酸钠 ,硫酸铵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铜 碳酸钙 ,碳酸钾 ,硫酸铁 氯化铁 ,氯化亚铁 ,硫酸亚铁 6.关于化学式的计算:(1)计算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0 ) ClO2 KMnO4 P2O5 HNO3 NaNO2 (2)现有下列物质,请根据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CO(NH2)2 NH4HCO3 NH4NO3 (NH4)2SO4 ①上述物质中各有多少种元素组成?②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中含有原子的个数是多少?③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中含各种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④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⑤上述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⑥上述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 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4.灭火的原理:⑴撤离可燃物 ——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 等;⑵隔绝氧气 ——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 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5.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6.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CO+O2 点燃 2CO2 蓝色火焰 (2)毒性: 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 (3)还原性: 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7.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C+O2(充足) 点燃 CO2 2C+O2(不足) 点燃 2CO 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8.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9.手帕烧不着的原因:酒精燃烧使水蒸发,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到手帕着火点以下 。10.身处火灾区,如何自救? 答:拨到119,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或蹲下身子)找安全出口等。试分析: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的原因——可燃物充分与氧气接触。 蜡烛一吹就灭,柴草越吹越旺的原因——前者降低了温度; 后者增加了氧气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且只是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2.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有: 元素种类、质量; 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变”的有: 物质种类; 分子的种类。“可能变的”有: 分子数目 。4.化学方程式 4P+5O2 点燃 P2O5的涵义 ①表示:磷和氧气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②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之比为:4:5:2③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质量比为31:40:71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求:通常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生成气体逸出,或防止外界物质进入容器中。例题 :1.二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它来自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对其污染治理的原理为:2NO2+2NaOH═NaNO3+NaNO2+X,X的化学式为( ) A.NH3 B、 H2O C、NO2 D、HNO32.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D.该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3:8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2.书写原则: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要一样) 符号客观事实;(反应条件不要弄错,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变)3.书写需要注意的事项: 左边书写反应物,右边书写生成物,等号上下注明条件,若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物质,产物中生成气体,则气体物质后要标明“↑”;若反应物中没有固体,物质在溶液中反应,产物出现不溶性固体,则固体产物后要标“↓”如: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 + H2O4.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要严格按照步骤来书写。(按步得分) 利用的关系式是: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之比=物质的实际质量之比 将数据代入计算时,代入的一定要是纯净物的质量.例题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需制备二氧化碳8.8g,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克? 解:设至少需要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8g x=20g 答:至少需要碳酸钙20克。例题2: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可炼出铁的质量为x 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160 1121000t×80% X x=56t 56t÷96%=58.3t答: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例题3.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丽称取30g干燥的碎鸡蛋壳放入烧杯,并向其中加入了8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鸡蛋壳中除碳酸钙外的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1.2 g。完成下列计算:(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2)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质量=80g+30g —101.2g= 8.8g(2) 解: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8g x=20g 20g/30g ×100%=66.7%答: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6.7%。第5章 金属与矿物(笔记)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 与 合金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①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②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亮红色,金为黄色); ③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二、合金: 由一种金属 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 混合物 而不是化合物。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生铁和钢都是铁 与 碳 的合金,二者的主要成分都是铁 , 生铁与钢在组成上的差别是含碳量 不同。 生铁的含碳量(4.3%—2%) 钢的含碳量(2%—0.03%)三、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均属于化合反应) 2Mg+O2 点燃 2MgO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应用于照明弹) 4Al+3O2══2Al2O3 (生成的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对铝内部具有保护作用.) 3Fe+2O2 点燃 Fe3O4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Cu+O2 △ 2CuO (亮红色固体变黑色。)(2)较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Zn+ H2SO4 ══ZnSO4+ H2↑ (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用于实验室制氢气) Fe + H2SO4 ══FeSO4+ H2↑ (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 ) 2Al +6HCl══2AlCl3+3H2↑ (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 ) Cu不与盐酸反应(3)金属1 + 盐1 →金属2 +盐2(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现象:金属表面有亮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Cu+2AgNO3══2Ag+Cu(NO3)2四、置换反应:单质1+化合物1══单质2+化合物2 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如下: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K. Ca、 Na、 Mg、Al, Zn、 Fe、 Sn、 Pb、 (H), Cu、 Hg、Ag、 Pt、 Au 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应用:(1)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硫酸、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2)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均生成亚铁盐。(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因为太活泼,K、Ca、Na会直接与溶液中的水方式反应。)●试设计方案:“如何比较镁、铁、铜”的活动性强弱 (1)将三种金属分别放在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镁产生气泡最快,铁次之,铜无现象。所以,活动性为:镁〉铁〉铜 (2)将铁分别放入硫酸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铁可以置换出铜,而不能置换出镁。所以,活动性为:镁〉铁〉铜 (3)分别将镁、铜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镁能置换出铁,铜不能置换出铁。所以,活动性为:镁〉铁〉铜六、金属的冶炼(1)铁的冶炼原理: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赤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 4);焦炭(提供热量;同时生成还原剂一氧化碳 );石灰石(用于形成炉渣);空气(用于支持焦炭燃烧)(3)设备:高炉 (炉内常考反应:C+O2 点燃 CO2 CO2+C 高温 2CO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4)实验室模拟炼铁实验的操作步骤: 实验开始: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目的: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 实验结束:先停止加热,冷却后停止通一氧化碳(防止生成的铁再次被氧化) 实验现象: ① 玻璃管内红棕色固体变黑色 (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② 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CO2+Ca(OH)2==CaCO3↓+H2O ]③点燃尾气处,产生淡蓝色火焰 [ 2CO +O2 点燃 2CO2 ]点燃尾气的目的:防止污染环境 以上装置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和还原性 .(5)如何检验生成的物质是铁? ①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引 ②化学方法: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溶液变浅绿色 。练习.右图是与铁相关的化学知识结构图。请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FeFe2O3CuFe3O4①②③④⑤⑥① Fe + H2SO4 ══FeSO4+ H2↑ ② 3Fe+2O2 点燃 Fe3O4 ③ Fe + CuSO4 == Cu + FeSO4 ④铁变成氧化铁通常需要的条件是: 水和氧气同存 ⑤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⑥ 4CO + Fe3O4 高温 3Fe + 4CO2 七、金属的防护与回收1.钢铁锈蚀的条件是:①与O2接触 ; ②与水接触★在有酸 或 盐 存在的条件下,会加速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搪瓷、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拓展:铜在空气中生锈,变成“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H2O\CO2\O2)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 + H2O+ CO2 + O2 = Cu2(OH)2CO3 。第六章 溶液(笔记)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属于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完全一致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不分离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 含Fe3+,黄色; 含Fe2+,浅绿色。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乳化现象的应用:生活中洗洁精能去油污属于乳化 现象。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 现象; 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 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有:氯化钠、蔗糖等 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溶液的性质:(1)使稀溶液沸点 上升 。 应用:高山上煮鸡蛋(2)使稀溶液凝固点降低 。应用: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 (3)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应用:电解水-加稀硫酸会有H+和SO42—(但酒精溶液、蔗糖水不导电,因为它们由分子构成,溶解时是以分子形式分散的。)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某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8. 量筒的正确读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俯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9.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 (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 (3)温度(如:KNO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如:温度升高,KNO3溶解度变大※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压强 。如:温度升高,CO2在水中溶解度变小;压强变大,CO2在水中溶解度变大。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一般方法:该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同种溶质,发现不能溶解,说明原溶液饱和。注: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水不能再溶解NaCl,但还能溶解少量其他溶质,如KNO3。111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温度下,同一溶剂中,饱和溶液是浓度最大的溶液。13. 溶解度:一定温度 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指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克数(即溶解的溶质质量)。 例:20℃时,NaCl溶解度为36.0g。 表示意义: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 NaCl。14. 溶解度曲线:(横坐标:温度;纵坐标:溶解度)表示意义:(1)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不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溶解度\g甲乙丙 (3)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⑴ 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40 g;50℃时,75克水中最多可溶解乙物质 30 克;⑵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乙 甲 丙 ;⑶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加丙(升温) ;⑷ 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甲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丙 。(5) 4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6)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则提纯甲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7)若乙中混有少量甲,则提纯乙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8)50℃时,30克乙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质量是 70 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8.6% 。15.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如:Ca(OH)216.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如:分离NaCl和CaCO3 结晶:将溶液中某种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方法。 17. 结晶方法: 蒸发溶剂法:适用于S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海水晒盐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S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3中混有少量NaCl※试解释:(1)“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原理。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晶体;而“碱”(Na2CO3·10H2O)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冬天温度低,降温后可得到晶体。(2)设计实验:分离CaCO3和NaCl的混合物。 将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过滤,不溶物洗涤、干燥后即为CaCO3固体;滤液蒸发得固体即为NaCl固体。(3)从KNO3和NaCl(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步骤:将混合物溶入适量热水中,制成饱和溶液,降温,出现晶体,过滤,取滤纸上固体,洗涤、干燥得KNO3固体。18. 硝酸铵溶于冷水后立即灌入橡皮袋中,可起应急致冷作用;干冰也可致冷。简述二者致冷原理。答:硝酸铵致冷是其溶于水吸热,干冰是升华吸热。19. 用多种方法区别实验室中2种液体:蒸馏水和食盐水。(1)沸点不同 (2)凝固点不同 (3)导电性 (4)蒸发 (5)比较密度 20. 完成表格中计算:21. 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变大、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用于稀释的水量= m(稀溶液)-m(浓溶液)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一、了解溶液的酸碱性,PH,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注释: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了解酸碱度的意义及PH的简单测试方法。1、溶液酸碱度的定义:指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2、PH的范围: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碱性增强酸性增强中性141312111090876543210PH<7,溶液呈 性; PH=7,溶液呈 性; PH>7,溶液呈 性。注意:在运用时应注意“酸”和“酸性”不同;PH=0,溶液呈强 性而不是中性。3、PH的测定方法:使用PH试纸 注意:(1)应PH试纸放在 上.用 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2)用PH试纸测定的PH,只能是0---14的整数。(3)测PH时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否则会使被测溶液稀释,如果先用水润湿PH试纸,测酸性溶液的PH偏 ,碱性溶液的PH偏 .(4)PH试纸不能直接深入试剂瓶,会污染药品。4.正常雨水呈弱酸性,因为溶有二氧化碳;PH小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关于“酸”的基础知识学习 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在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在括号内填上物质名称。人体胃液中含有: HCl ( 盐酸 ) ;汽车电瓶中含有: H2SO4 ( 硫酸 )2.浓硫酸的部分性质及应用:①浓硫酸是 无 色、 无 味、 黏稠 、油状液体, 不 挥发,密度比水 大 ;②浓硫酸具有很强的 吸水 性,利用此性质可以做 氢气 、 氧气 、二氧化碳 等气体的干燥剂。③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 热 。稀释浓硫酸时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或用玻璃棒引流) 。④浓硫酸还可以使蔗糖、纸张、木条等有机物 炭化 ,对皮肤和衣物还有很强的腐蚀性。⑤使用浓硫酸时,若不小心将浓硫酸滴到皮肤上应该立即: 用大量水冲洗 。3.浓盐酸的物理性质:①浓盐酸是 无 色、有刺激性气味(或酸味)味的液体, 易 挥发性,密度比水 大 ;②打开瓶塞瓶口有 白雾 ,敞口放置会导致瓶内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变 小 。4.交流回答: (1)如何区分浓盐酸与浓硫酸(尽可能多地回答可行方法): 答:①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的是浓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浓硫酸。②敞口放置,质量减少的是浓盐酸;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③倾倒,黏稠油状的是浓硫酸;④溶于水,放热多的是浓硫酸;⑤飘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浓盐酸;⑥用火柴棒蘸取,使火柴棒炭化变黑的是浓硫酸。 (2)稀盐酸与稀硫酸有许多共同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因为: 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 。二、稀盐酸与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探究:⑴探究金属是否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①将铁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放出,溶液变为浅绿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HCl=FeCl2+H2 ↑ ②将镁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气泡放出;(放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 ③将铜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无明显现象 ; 不反应 思考:根据上述现象的比较,能否确定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镁〉铁〉铜 小结: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凡是排在氢前的金属都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 置换 反应,放出 氢气 ;排在氢后的金属则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 置换 反应。⑵探究金属氧化物是否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①将红棕色氧化铁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黄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FeCl3+H2O ②将黑色氧化铜放入稀硫酸中,现象: 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 ⑶探究碳酸盐是否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①将碳酸钙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将碳酸钠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总结:通过以上三个探究实验,可知:酸可以与哪些不同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物又分别是什么? ⑴ 酸+ 活泼金属 -→ 盐 + 氢气 ⑵ 酸+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⑶ 酸+ 碳酸盐 -→ 盐 + 水 + 二氧化碳 此外,酸溶液还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 。▲ 补充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色 ,然后再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红色消失 。此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酸与碱发生化学反应 由此可推知:酸还可以与 碱 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的相关应用:被蚂蚁蛰了涂抹肥皂水;用熟石灰(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三、练习:1. 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该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 )A.大理石 稀盐酸 浓硫酸 B.石灰石 浓盐酸 氢氧化钠固体 C.大理石 稀硫酸 氢氧化钠固体 D.石灰石 稀硫酸 浓硫酸2.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最初看到的现象是: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黄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6HCl=FeCl3+H2O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新的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HCl=FeCl2+H2 ↑ 。3.胃酸过多时,通常服用一些胃药。其中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另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试着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l(OH)3+ 3HCl ==AlCl3 +3H2O ; NaHCO3+HCl=NaCl+H2O+CO2↑ 关于“碱”的基础知识学习 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在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在括号内填上物质名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的碱: 氢氧化钙 ( Ca(OH)2 ) 俗名:熟石灰 、消石灰 ;用于炼油、纺织、造纸的碱是: 氢氧化钠 ( NaOH ),俗名: 火碱 、 烧碱 、 苛性钠 常见的具有挥发性和氨臭气味液体碱是: 氨水( NH3·H2O ),它是一种富含氮元素的化肥。2.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应用:①氢氧化钠是 白 色 固 体,溶解性 易 于水,溶解时 放 热。②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因易吸收空气中的 水蒸气 而潮解。③因氢氧化钠易吸水,所以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 氧气 、 氢气 。3.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①氢氧化钙是 白 色 粉末 状 固 体,溶解性 微溶 于水,溶解时无放热现象。②氢氧化钙的产生方式是:氧化钙(俗名: 生石灰,化学式: CaO )与水反应后生成。 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 +H2O == Ca(OH)2 。 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 放热 (填写放热或吸热)过程。 生石灰具有强烈的 吸水 性,极易与水反应。利用这一性质,常用生石灰做干燥剂。★交流讨论: (1)如何区分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固体? 答:①放置空气中,表面潮解的是氢氧化钠; ②溶于水放热的是氢氧化钠;③等体积的水溶解较多的是氢氧化钠; ④溶于水后,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⑤溶于水后,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 (2)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的物质有哪些?它们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相似性质? 答: 浓硫酸、氧化钙、氢氧化钠, 都放热。(此外,还有铁粉可做“双吸剂”。)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1.探究碱溶液与二氧化碳(等酸性氧化物)的反应:①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Ca(OH)2 ==CaCO3↓ + H2O 再向其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现象是: 溶液变清,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②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现象: 无明显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2NaOH ==Na2CO3 + H2O 再向其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2.探究碱溶液与盐溶液的反应:①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现象: 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②将氢氧化钙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 Na2CO3 == 2NaOH + CaCO3↓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探究实验,可知碱可以与哪些不同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物又分别是什么? ⑴ 碱溶液+ 二氧化碳 -→ 盐 + 水 ⑵ 碱溶液+ 盐溶液 -→ 新碱 + 新盐 此外,碱溶液还能够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 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蓝 色。▲补充实验:向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并振荡,现象:蓝色沉淀溶解,溶液变蓝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OH)2 +H2SO4 == CuSO4 +2H2O 。三、复分解反应1.概念: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形式: AB+CD=AD+CB] 2.条件: 一般限于酸碱盐溶液之间的反应,生成物中,至少有沉淀、或气体、或水这三种中的其一。 3.注意点:复分解反应是原化合物正负价部分交换,(阴阳离子重新结合),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四、练习1.交流讨论:氢氧化钠固体为何必须密封保存?答: 易吸水而潮解 ; 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2.对于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溶液,试判断它的溶质成分可能是哪几种情况,小梦和小迪对该溶液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小梦:溶质是氢氧化钠; 小迪:溶质是碳酸钠; 小华: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 小迪猜想的理论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2 + 2NaOH ==Na2CO3 + H2O 为了验证该瓶液体的成分,分别做了如下实验:(1)小梦想采用滴加无色酚酞的方式来鉴别其成分,你认为能否成功?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无论是氢氧化钠溶液还是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会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小迪选择了稀盐酸来鉴别其成分,在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发现最初并没有气泡,然而滴加几滴之后又产生了气泡,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起初的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后来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了 。(3)小华 选择:首先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过量的目的是: 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 )然后再滴加酚酞的方式,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答: 可行;除去碳酸钠后,再滴酚酞, 若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4)若实验证明,小华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你认为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可供选择的药品有: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答:选择氢氧化钙溶液 写出除去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Na2CO3 == 2NaOH + CaCO3↓ 关于“盐”的基础知识学习 1.在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在括号内填上物质名称。⑴用于家庭厨房调味品的盐: 氯化钠 ( NaCl ) 俗名: 食盐 ;⑵配制波尔多液,也可用于游泳池消毒的盐: 硫酸铜 ( CuSO4 )⑶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实质上是盐,是指: 碳酸钠 ( Na2CO3 )俗名: 纯碱 、 苏打 。⑷焙制糕点用的发酵粉成分的盐是: 碳酸氢钠 ( NaHCO3 )俗名: 小苏打 。⑸大理石、石灰石、贝壳、蛋壳、水垢、珍珠的主要成分都是: 碳酸钙 ( CaCO3 )2.探究碳酸盐的相关性质:(1)取少量固体碳酸钙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固体溶解、有气泡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Ca(OH)2 ==CaCO3↓ + H2O 。(2)取少量固体碳酸钠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固体溶解、有气泡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3)取少量固体碳酸氢钠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固体溶解、有气泡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总结规律:凡是碳酸盐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 气体。3.探究碳酸钙的分解与生成:①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放在酒精喷灯上灼烧,灼烧后,发现 易 (填易或不易)敲碎。②冷却后,放在冷水中,在水中放一支温度计,观察现象: 温度升高 。③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色 ;另取清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变浑浊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上述实验过程的物质变化情况:① CaCO3 高温 CaO+ CO2↑ ; ② CaO +H2O == Ca(OH)2 ;③ CO2 + Ca(OH)2 ==CaCO3↓ + H2O 。4.探究盐的某些化学性质:(1)探究盐溶液与金属的反应: ①将铁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铁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 + CuSO4 == Cu + FeSO4 ;②将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铜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 + 2AgNO3 ==2 Ag + Cu(NO3)2 。 ③将铜放入氯化亚铁溶液中,观察现象: 无现象 。★总结:金属与盐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前面的金属能与后边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2)探究盐溶液与盐溶液的反应: ①将硝酸银溶液滴加到氯化钠溶液中,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②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氯化钙溶液中,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Cl2 == CaCO3↓+ NaCl ;补充:某些盐也可以与酸反应,如: ; 某些盐溶液也可以与碱反应,如: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条件是生成物中至少有 气体 、 沉淀 或 水 中的的一种物质。对反应物来讲,若有酸参与反应,另一种物质必须溶于酸;若没酸参加反应,则两种反应物都必须溶于水形成溶液才可以。试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①稀盐酸与硫酸钡 ②稀硫酸与碳酸钙 ③碳酸钠与硝酸钾 ④氯化钠与硝酸铜 ⑤氢氧化钠与硫酸铜⑥氢氧化钙与氯化钾 ⑦硫酸与氯化钡 ⑧盐酸与硝酸银 ⑨氢氧化铜与硫酸钠 ⑩碳酸钠与氯化钙6.化学肥料⑴列举几种常见的化肥氮肥: 作用: 磷肥: 作用: 钾肥: 作用: 复合肥: 概念: ⑵铵态氮肥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为什么? ⑶请分别以“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氯化铵与氢氧化钙”为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如何设计方案检验一种化肥是不是铵态氮肥? 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名称符号氢磷锌硅氧碘铁钡氯钾铜氢氧根氮钙汞硝酸根氦钠银碳酸钙碳镁铂硫酸根硫铝金铵根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1010102反应后质量(g)待测221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100g15g36g164g25g12.5%200g40%指示剂本身颜色遇酸遇碱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6章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笔记)1.药品的使用要做到“三不”分别是: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剩余药品的处理要做到“三不一要”分别是:不能放回原瓶, 不要随意丢弃, 不要拿出实验室 , 要放入指定容器。3.固体药品的取用: 遵循 最少量 原则,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①少量液体用 胶头滴管 吸取或滴加。(胶头滴管一定要悬空竖直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滴加) ②细口瓶倒液体时,瓶塞应 倒放 ,(防止污染药品); 标签向手心 , ③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 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10mL量程的量筒,精确度为0.1mL。 量筒只是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药品的反应器,也不能用于配制溶液。4.酒精灯:用 外焰 加热。 用火柴 点燃酒精灯,(不能灯对灯点燃); 用 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5.药品加热:⑴ 给试管加热前必须 预热。给固体加热试管口要略 向下倾斜 ,(防止产生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⑵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倾角为 45° ,且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试管夹夹在离管口约1/3 处, 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 。6.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一定是左物右码 ,通常左右各垫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张。称量固体氢氧化钠 药品要放在烧杯中称量(因为 氢氧化钠易吸水而潮解)。 托盘天平称量的精确度只能达到0.1g .7. 玻璃仪器洗刷干净的标准是 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8.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可能会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有: 试管外壁有水珠、 没有预热试管、 灼热的试管用冷水冲洗、 加热时用了焰心等。9.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⑴用的药品是 红磷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 + 5O2 点燃 2P2O5⑶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⑷若测得的气体体积小于1/5,原因可能是: ①容器的气密性不好; ②红磷不足; 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⑸此实验中红磷必须足量,目的是:充分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 ⑹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⑺该实验中,证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答:氮气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⑻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所选择的的药品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药品只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②药品反应后的产物不能是气体物质。10.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分数计算,氮气 (N2) 占78%、 氧气 (O2) 占21%、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等) 占0.94% 、 二氧化碳(CO2) 占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11.镁带燃烧实验: ⑴操作:用坩埚钳 夹持镁带,用酒精灯外焰 加热,放在 石棉网 上方燃烧。 ⑵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 点燃 2MgO 补充:镁带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后的产物是白色的氧化镁和黑色碳颗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 点燃 2MgO + C12. 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⑴实验现象:固体逐渐消失,试管口有水珠,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H4HCO3 加热 H2O + NH3 ↑ + CO2↑13.加热碱式碳酸铜(铜绿)的实验: ⑴实验现象是:绿色固体逐渐变黑色,管口有水珠生成,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14.在空气中灼烧铜丝的实验: ⑴实验现象:亮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 。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 △ 2CuO1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呢?答: 点燃蜡烛,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16.酒精洒在桌子上起火,立即用湿抹布 铺盖; 浓硫酸滴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 冲洗。17.铁生锈的实验,用 稀盐酸 除去铁锈,用食盐水可以加速铁的锈蚀 。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棕色固体生成,烧杯中的水沿导管内内壁上升 。18.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两类。⑴混合物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海水、矿泉水、汽水、各种溶液、各种合金⑵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 氧气、 水(蒸馏水)、 二氧化碳、 高锰酸钾19.氮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 不活泼(稳定) ,一般情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0.氮气的用途 制氮肥、 粮食、瓜果的保护气、 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灯泡填充气2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酒精挥发,海水晒盐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金属生锈,食物腐败,物质燃烧,光合作用等。 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但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2.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色,态,味,密度,硬度,沸点,凝固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酸性,碱性,毒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描述性质的句子通常有“易”“能”怎样怎样。如: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XX能与X反应——化学性质。等23. 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请设计实验: 答: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24. 如何验证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请设计实验:答: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该瓶气体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25.⑴ 物质都是由 元素 组成的,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对应的 元素符号。如:氧元素—O , 碳元素—C, 氢元素—H 氮元素—N , 硫元素—S 镁元素—Mg 铁元素— Fe水(H2O)是由 氢元素(H) 和 氧元素(O) 组成 ⑵物质都是由 微粒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种类有:分子、原子、离子。 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⑶每一个元素符号,不仅表示该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 O 表示氧元素,还表示1个氧原子; N表示氮元素,还表示一个氮原子,等。26. 不同的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如:蔗糖与淀粉中都含有碳 元素; 金刚石与石墨都由碳 元素组成。第 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笔记)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稍大于空气,氧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气是淡蓝色,固态氧气呈淡蓝色雪花状。 思考:蒸馏水能养鱼吗?答:不能,因为里面几乎不含氧气了。水蒸馏的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跑出。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的气体,能与多种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几个重要实验: (1)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C + O2 点燃 CO2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放大量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蜡烛的燃烧:石蜡 + 氧气 点燃 → 水 + 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瓶内壁有水雾出现,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点燃 Fe3O4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铁丝一端系根火柴的目的是 引燃(预热) ③等火柴即将燃尽时,再放入集气瓶内,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氧气; ④集气瓶内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4)硫的燃烧: (硫是淡黄色固体) S + O2 点燃 SO2实验现象: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都是氧化反应。种类:①剧烈氧化反应,如:物质的燃烧 ②缓慢氧化反应,如:金属生锈,食物腐败,新陈代谢,有机肥的腐熟等。5.氧气的用途: ①供给呼吸;如:宇航、潜水、登山等 ②支持燃烧;(即助燃性)如:富氧炼钢、氧炔焰焊接金属、火箭助燃剂等6.氧气是不是对人类只有利没有弊? 答:氧气的利有: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氧气的弊有:金属生锈 (可采用刷漆、涂油的方法隔绝氧气防锈),食物变质 (真空包装或填充氮气来防止变质)。7.氧气的制取:(1)自然界中氧气的产生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工业上氧气的获得方法是:将空气除尘净化,剩下氮气与氧气的混合物,然后降温加压使气体液化,最后根据液态氮气和液态氧气的沸点不同,将氮气控温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该方法称为:“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药 品:高锰酸钾 (化学式:KMnO4 ,紫黑色晶体颗粒 )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实验装置:(固体加热型)(1)指出实验装置的仪器名称:① 试管 ② 酒精灯 ③铁架台 ④导管 ⑤集气瓶 ⑥水槽 (2)实验操作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验气密性, ②装药品,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给药品加热, ⑤收集气体,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⑦熄灭酒精灯(3)注意事项:①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 处;②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③试管口要略微向下 倾斜(防止加热时形成的水倒流,试管炸裂 );④试管口要放置一小团棉花 (防止固体药品随气流冲进导管,堵塞导管。)⑤给药品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先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药品正下方加热。⑥收集气时,要等水槽中导管口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若立即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⑦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⑧收集好氧气,在水槽中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移出水槽,正放 在实验台上。思考:①利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答: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开始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②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 答: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瓶气体是氧气。③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答: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二)双氧水分解制氧气药 品:过氧化氢 (俗名为双氧水,无色液体,化学式:H2O2 ,通常采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溶液 ) 二氧化锰(黑色固体,化学式:MnO2 )反应原理: (反应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 O2↑实验装置:(固液常温型)a----b---⑴ 指出仪器名称: a . 分液漏斗 b. 锥形瓶⑵ 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用手堵住导管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内加水,若分液漏斗内的水不持续下滴,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⑶这种制取氧气的装置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要加热。⑷采用分液漏斗的好处:控制双氧水的流速与用量。⑸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只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起到加速双氧水分解的作用(即催化作用)。⑹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只是加速了双氧水的分解,但并不会使双氧水放出更多的氧气。也并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三)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药 品:氯酸钾 (化学式:KClO3 ,白色固体);二氧化锰 MnO2 △反应原理: 2KClO3 2KCl + 3O2↑反应装置: (固体加热型) 与加热高锰酸钾装置相同。说明: 此反应中的二氧化锰也是催化剂 ,起到加速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是: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含碳燃料的燃烧等;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是: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过多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 无色无味 的气体,密度 大于 空气,能溶 于水(压强越大,溶解越多).固体二氧化碳常称为:“干冰”,易 升华 吸热。利用此性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或 制冷剂 等。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常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Ca(OH)2 == CaCO3 ↓+ H2O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H2O ==H2CO3③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5.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②干冰作制冷剂,舞台云雾,人工降雨等;③制汽水;④光合作用;制造尿素等。6.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因二氧化碳不能 供给呼吸;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要注意保持通风换气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说明: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2)反应原理是: CaCO3 + 2HCl=== CaCl2 + H2O +CO2↑(3)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①指出仪器名称: a 长颈漏斗 b. 集气瓶 ②长颈漏斗末端管口必须伸到液面以下的原因: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③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答: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④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答: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 空气,且能溶 于水)⑤如何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了?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迅速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能否用浓盐酸?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浓盐酸容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8.二氧化碳气体灭火实验: 实验操作: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盛有燃着的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顺次熄灭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9.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实验操作:用塑料瓶(矿泉水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其中到少量水。旋紧瓶塞,振荡。实验现象:塑料瓶(矿泉水瓶)变瘪。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10.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水反应的实验: ①实验操作: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有少量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了酸(碳酸)。是碳酸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反应原理是: CO2+ H2O ==H2CO3 ②实验操作:将变红的是石蕊试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石蕊试液又恢复为紫色 。 实验结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 反应原理是: H2CO3 △ CO2↑+ H2O★.气体的制取通过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⑴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集气瓶 。⑵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纯净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收集装置是 F (填字母编号).A装置中还缺少一团棉花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防止加热时出现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若用E来收集氧气则如何验满: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收集满 。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⑶用C装置制取某种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液体药品是 稀盐酸 ;固体药品是碳酸钙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迅速熄灭,则CO2集满 .⑷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B装置制取氢气,在有孔塑料板上放置的药品是 锌粒,反应的化学方学式为 Zn+H2SO4==ZnSO4+H2↑ .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且难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可选择 D或F ,若选择G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从 b 端进入。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⑸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主要含氢氧化钠)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同时生成氯化钠和水.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Cl+NaOH △ NaCl+NH3↑+H2O ;制取NH3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D ,若用G装置收集NH3,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通入.若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瓶口附近酚酞变红色;集气瓶内液面上升。⑹检验装置C 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即堵住导管口),向长颈漏斗内倒水,漏斗内水面不持续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⑺用C装置制取氧气,通常选择的液体药品是 过氧化氢溶液 , 固体药品是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其催化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 O2↑, 该反应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一般换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目的是:便于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和流速 。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1.实验:水的组成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实验操作:利用电解器,用直流电源 通电。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实验现象:通电两电极有气体产生,且正、负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 ,质量比为:8:1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验证产生的气体: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是 氧气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且生成物只有水,说明是氢气 ,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电解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2H2O 通电 2H2 ↑+ O2 ↑,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实验结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说明: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或 氢氧化钠溶液 . (含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2.氢气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 2H2O 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会看到内壁有水雾 生成。注意点:不纯的氢气(混有空气或氧气)遇明火有可能爆炸,所以点燃H2前必须验纯 。另外,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跟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都有可能 发生爆炸。思考:水蒸发与水分解是否是一回事?有哪些区别?答:水蒸发是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只是水分子间的空隙大小改变,水分子本身没变。属于物理变化。水分解是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水分子本身变了,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属于化学变化。3.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 。 ①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有吸附 作用,主要吸附水中色素,异味等。(也可用于冰箱内除异味) ②明矾: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是絮凝剂,吸附杂质形成沉降。(明矾不起消毒作用)4.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化合物的水。如:井水、泉水等在煮沸的过程中会有较多水垢。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洗衣服会使衣服发黄变硬,浪费肥皂,锅炉易结水垢等。 软水--是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化合物的水。如:蒸馏水。 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方法:加入肥皂水 ,搅拌,肥皂泡多是软水,肥皂泡少或是有白色垢状物是硬水。 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 煮沸(生活)、蒸馏(实验室)。5.过滤:分离液态与固体的方法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主要用到的仪器: 铁架台、 烧杯、漏斗、玻璃棒。另外还需要 滤纸 。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贴:滤纸要紧贴烧杯内壁 两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 , 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处,(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若过滤后液体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6.蒸发: 蒸发皿内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3 。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原因是: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滴飞溅 。 什么时候停止加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7.水体保护: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污染的来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减少污染措施:①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②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③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节约用水做法: 随手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笔记)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物质由 元素 组成。如氧气(O2)——由氧元素(O)组成;水(H2O)——由氢元素(H)和氧元素(O)组成;碳酸(H2CO3)——由氢元素(H)、碳元素(C)、氧元素(O)组成; 2.物质由 微粒 构成。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是 分子、原子、离子 三种。例如: 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 构成 ;氯化钠 是由 钠离子 和 氯离子 构成。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小;(蔗糖颗粒放水中慢慢消失,整杯水变咸,食盐依然存在,但肉眼看不到蔗糖了)⑵动;(氨水使无色酚酞变红的实验: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⑶空;(50毫升酒精+50毫升水<100毫升)⑷拓展:①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湿衣服在太阳下比阴凉处干的快); ②温度升高,通常微粒间的空隙会增大(温度计量体温时,汞柱上升) ③物质的热胀冷缩与三态变化都是微粒间空隙大小改变而形成的,微粒本身没变。 ④通常情况下,气态物质微粒间空隙 > 液态和固态微粒间的空隙。4.分子代表着物质,保持着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氧气具有助燃性是因为氧分子具有助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是因为氢分子具有可燃性。即,物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同;物质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不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例如:无论碘蒸气还是碘水都能使淀粉变蓝色。5.通过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可知: ①分子是由原子 构成的。②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 分成→ 原子 重新组合成→ 新分子 聚集成→新物质。③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 种类、 个数、 质量 都不变。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只是重新组合。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6.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有的原子还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 常见金属:铁、铜、铝、镁、汞 等; 稀有气体:氦、氖等。7.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虽然不能再分,被称为“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结构.8.认识课本P146元素周期表:明确:每一方块中的数字、汉字、符号各指的是什么?(以氧元素为例)知道“原子序号就是原子的质子个数”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9.根据右图:了解原子转化成离子、形成物质的过程。1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就是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离子与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得失电子互相转变 。11.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2.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如: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过程如下: 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40+(16+1)×2=74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说明: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原子中的 质子 数不同。 ③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和“钙”等均是指 元素 。2.元素根据性质不同分为三类,分别是① 金属元素 例如: 铁、镁、铜、铝、汞 等 ② 非金属元素 例如: 碳、硫、磷、碘, 氢、氧、氯、氮等 ③ 稀有气体元素 例如: 氦、氖、氩等 3.国际上统一使用元素符号,用 拉丁文 字母表示元素。一个字母 大 写。两个字母组成的则 前大后小 。如: 钠-Na \ 铝-Al 必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元素符号通常都表示两种意义:① 表示该元素 ②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N ”既可以表示: 氮元素 ,又可以表示 一个氮原子 。说明:还有少数元素符号(金属元素、稀有元素、及碳、硫、磷等)还可以表示物质:如“Fe”可以表示 “铁元素”, “一个铁原子”, “铁”。 “He”可以表示 “氦元素”, “一个氦原子”, “氦气”。5.利用元素符号的应用: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的基础上,还可以表示离子的符号。如:“ Na+ ” 是钠 离子 ;符号“ Cl- ”是氯 离子 。 练习:镁原子 ,镁离子 , 钙原子 , 钙离子 , 2个镁原子 , 2个镁离子 。6.元素的存在(按元素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地壳中: 氧 、 硅、 铝、铁 海水中: 氧 、氢、氯、 钠人体中: 氧 、 碳、 氢、 氮、钙 太阳上: 氢 、氦 7.元素与人体健康:人体中除了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之外,还需微量元素,如: 铁、锰、铜、锌、钴、碘、硒 等。缺钙: 骨质疏松、佝偻病等 钙过多: 白内障、动脉硬化等 缺铁: 贫血 缺锌: 智力低下、发育迟缓 碘少或多: 甲状腺疾病 硒少量: 防 癌; 硒大量: 致 癌8.物质简单分类:在纯净物中,若根据组成元素种类多少不同,可分为: 单质 和 化合物 。单质是指: 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氢气、 氧气、 铁、 碳 等 ;化合物是指: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水、四氧化三铁、五氧化二磷、碳酸钙、高锰酸钾等;化合物中,若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这样的物质是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氧化镁、五氧化二磷等。第3节 物质的组成1.化学式的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①表示“ 水 ”; (即表示物质)②表示“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即表示物质的组成)③表示“ 一个水分子 ”; (即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 ;(即表示微粒的构成)3.化学式的读法:“从后向前读”,通常读“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带有酸根的读作“某酸某”。 读一读: CaO 氧化钙\ NaCl氯化钠\ Ca(OH)2 氢氧化钙 \MnO2 二氧化锰\ NH4Cl 氯化铵 P2O5 五氧化二磷 \NH4NO3 硝酸铵 \ CaCO3 碳酸钙 \ FeSO4 硫酸亚铁 4.化学式的写法(1)单质的化学式书写: ①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所以,原子代表着物质,原子符号就是该物质的化学式。 ②金刚石、碳、硫、磷等也用原子符号直接表示化学式。 ③氧气、氢气、氮气等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只需在原子符号右下角写上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即可。(2)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①背诵化合价口诀;熟练默写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符号+1:钾(K)、钠(Na)、 氢(H)、 铵(NH4)、 银(Ag)+2:铜(Cu)、 镁(Mg)、 钙(Ca)、 钡(Ba)、 锌(Zn)+3:铝(Al) 、铁(Fe) ; 碳(C) +2、+4—2:氧(O) 、硫(S) ; —1:氯(Cl )亚铁(Fe) :+2; 氮(N) 多价单质元素价为零.—1: 氢氧根(OH—) 、 硝酸根(NO3— )—2: 碳酸根(CO32—) 、 硫酸根( SO42— )②会标注化合价并能区别化合价的标注与离子符号的区别 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元素显正价则离子带正电,价的数值就是离子所带电荷数。 书写位置也有所不同:如: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写法: EQ \* jc2 \* hps10 \o\ad(\s\up 9(+),M)EQ \* jc2 \* hps10 \o\ad(\s\up 9(2),g) (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写法:Mg2+③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 (以 “氧化铝” 为例)确定元素 O Al (根据名称可确定氧化铝是由氧元素和铝元素组成,写出元素符号)正前负后 Al O (根据化合价可知铝元素+3价,氧元素—2价,所以铝前氧后排序)标价交叉 EQ \* jc2 \* hps10 \o\ad(\s\up 9(+),A)EQ \* jc2 \* hps10 \o\ad(\s\up 9(3),l) EQ \* jc2 \* hps10 \o\ad(\s\up 9(—2),O) — Al2 O3 (标上各元素化合价,然后将数字交叉到对方右下角)化简检查:每个原子右下角的数字之比约到最简比 ,利用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0来检查。5.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氧化钠 ,氧化铁 ,氧化铝 氯化钙 ,氯化铵 ,硝酸铵 硫酸铜 ,碳酸钠 ,硫酸铵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氢氧化铜 碳酸钙 ,碳酸钾 ,硫酸铁 氯化铁 ,氯化亚铁 ,硫酸亚铁 6.关于化学式的计算:(1)计算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0 ) ClO2 KMnO4 P2O5 HNO3 NaNO2 (2)现有下列物质,请根据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CO(NH2)2 NH4HCO3 NH4NO3 (NH4)2SO4 ①上述物质中各有多少种元素组成?②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中含有原子的个数是多少?③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中含各种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④上述物质中,每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⑤上述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⑥上述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 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4.灭火的原理:⑴撤离可燃物 ——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 等;⑵隔绝氧气 ——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 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5.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6.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CO+O2 点燃 2CO2 蓝色火焰 (2)毒性: 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 (3)还原性: 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7.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C+O2(充足) 点燃 CO2 2C+O2(不足) 点燃 2CO 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8.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9.手帕烧不着的原因:酒精燃烧使水蒸发,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到手帕着火点以下 。10.身处火灾区,如何自救? 答:拨到119,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或蹲下身子)找安全出口等。试分析: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的原因——可燃物充分与氧气接触。 蜡烛一吹就灭,柴草越吹越旺的原因——前者降低了温度; 后者增加了氧气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且只是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2.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有: 元素种类、质量; 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变”的有: 物质种类; 分子的种类。“可能变的”有: 分子数目 。4.化学方程式 4P+5O2 点燃 P2O5的涵义 ①表示:磷和氧气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②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之比为:4:5:2③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质量比为31:40:71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要求:通常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生成气体逸出,或防止外界物质进入容器中。例题 :1.二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它来自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对其污染治理的原理为:2NO2+2NaOH═NaNO3+NaNO2+X,X的化学式为( ) A.NH3 B、 H2O C、NO2 D、HNO32.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D.该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3:8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2.书写原则: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要一样) 符号客观事实;(反应条件不要弄错,反应物、生成物都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变)3.书写需要注意的事项: 左边书写反应物,右边书写生成物,等号上下注明条件,若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物质,产物中生成气体,则气体物质后要标明“↑”;若反应物中没有固体,物质在溶液中反应,产物出现不溶性固体,则固体产物后要标“↓”如: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 + H2O4.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要严格按照步骤来书写。(按步得分) 利用的关系式是: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之比=物质的实际质量之比 将数据代入计算时,代入的一定要是纯净物的质量.例题1: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需制备二氧化碳8.8g,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克? 解:设至少需要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8g x=20g 答:至少需要碳酸钙20克。例题2: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可炼出铁的质量为x 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160 1121000t×80% X x=56t 56t÷96%=58.3t答: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例题3.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丽称取30g干燥的碎鸡蛋壳放入烧杯,并向其中加入了8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鸡蛋壳中除碳酸钙外的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1.2 g。完成下列计算:(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 (2)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质量=80g+30g —101.2g= 8.8g(2) 解: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8.8g x=20g 20g/30g ×100%=66.7%答: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66.7%。第5章 金属与矿物(笔记)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单质 与 合金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①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②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亮红色,金为黄色); ③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二、合金: 由一种金属 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是 混合物 而不是化合物。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生铁和钢都是铁 与 碳 的合金,二者的主要成分都是铁 , 生铁与钢在组成上的差别是含碳量 不同。 生铁的含碳量(4.3%—2%) 钢的含碳量(2%—0.03%)三、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均属于化合反应) 2Mg+O2 点燃 2MgO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应用于照明弹) 4Al+3O2══2Al2O3 (生成的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对铝内部具有保护作用.) 3Fe+2O2 点燃 Fe3O4 (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Cu+O2 △ 2CuO (亮红色固体变黑色。)(2)较活泼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Zn+ H2SO4 ══ZnSO4+ H2↑ (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用于实验室制氢气) Fe + H2SO4 ══FeSO4+ H2↑ (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 ) 2Al +6HCl══2AlCl3+3H2↑ (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 ) Cu不与盐酸反应(3)金属1 + 盐1 →金属2 +盐2(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现象:金属表面有亮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Cu+2AgNO3══2Ag+Cu(NO3)2四、置换反应:单质1+化合物1══单质2+化合物2 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如下: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K. Ca、 Na、 Mg、Al, Zn、 Fe、 Sn、 Pb、 (H), Cu、 Hg、Ag、 Pt、 Au 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应用:(1)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与稀硫酸、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2)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均生成亚铁盐。(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因为太活泼,K、Ca、Na会直接与溶液中的水方式反应。)●试设计方案:“如何比较镁、铁、铜”的活动性强弱 (1)将三种金属分别放在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镁产生气泡最快,铁次之,铜无现象。所以,活动性为:镁〉铁〉铜 (2)将铁分别放入硫酸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铁可以置换出铜,而不能置换出镁。所以,活动性为:镁〉铁〉铜 (3)分别将镁、铜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镁能置换出铁,铜不能置换出铁。所以,活动性为:镁〉铁〉铜六、金属的冶炼(1)铁的冶炼原理: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赤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 4);焦炭(提供热量;同时生成还原剂一氧化碳 );石灰石(用于形成炉渣);空气(用于支持焦炭燃烧)(3)设备:高炉 (炉内常考反应:C+O2 点燃 CO2 CO2+C 高温 2CO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4)实验室模拟炼铁实验的操作步骤: 实验开始: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目的: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 ) 实验结束:先停止加热,冷却后停止通一氧化碳(防止生成的铁再次被氧化) 实验现象: ① 玻璃管内红棕色固体变黑色 (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② 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CO2+Ca(OH)2==CaCO3↓+H2O ]③点燃尾气处,产生淡蓝色火焰 [ 2CO +O2 点燃 2CO2 ]点燃尾气的目的:防止污染环境 以上装置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和还原性 .(5)如何检验生成的物质是铁? ①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引 ②化学方法: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溶液变浅绿色 。练习.右图是与铁相关的化学知识结构图。请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FeFe2O3CuFe3O4①②③④⑤⑥① Fe + H2SO4 ══FeSO4+ H2↑ ② 3Fe+2O2 点燃 Fe3O4 ③ Fe + CuSO4 == Cu + FeSO4 ④铁变成氧化铁通常需要的条件是: 水和氧气同存 ⑤ 3CO + Fe2O3 高温 2Fe + 3CO2 ⑥ 4CO + Fe3O4 高温 3Fe + 4CO2 七、金属的防护与回收1.钢铁锈蚀的条件是:①与O2接触 ; ②与水接触★在有酸 或 盐 存在的条件下,会加速钢铁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搪瓷、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防止金属腐蚀;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拓展:铜在空气中生锈,变成“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H2O\CO2\O2)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 + H2O+ CO2 + O2 = Cu2(OH)2CO3 。第六章 溶液(笔记)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属于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完全一致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不分离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 含Fe3+,黄色; 含Fe2+,浅绿色。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乳化现象的应用:生活中洗洁精能去油污属于乳化 现象。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 现象; 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 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有:氯化钠、蔗糖等 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溶液的性质:(1)使稀溶液沸点 上升 。 应用:高山上煮鸡蛋(2)使稀溶液凝固点降低 。应用: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 (3)含有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应用:电解水-加稀硫酸会有H+和SO42—(但酒精溶液、蔗糖水不导电,因为它们由分子构成,溶解时是以分子形式分散的。)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某种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8. 量筒的正确读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俯视读数:测量值 > 实际值 9.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 (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 (3)温度(如:KNO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如:温度升高,KNO3溶解度变大※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外界因素:温度、压强 。如:温度升高,CO2在水中溶解度变小;压强变大,CO2在水中溶解度变大。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一般方法:该温度下,向溶液中加入同种溶质,发现不能溶解,说明原溶液饱和。注: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水不能再溶解NaCl,但还能溶解少量其他溶质,如KNO3。111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温度下,同一溶剂中,饱和溶液是浓度最大的溶液。13. 溶解度:一定温度 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指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克数(即溶解的溶质质量)。 例:20℃时,NaCl溶解度为36.0g。 表示意义: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 NaCl。14. 溶解度曲线:(横坐标:温度;纵坐标:溶解度)表示意义:(1)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不种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溶解度\g甲乙丙 (3)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回答:⑴ 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40 g;50℃时,75克水中最多可溶解乙物质 30 克;⑵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乙 甲 丙 ;⑶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加丙(升温) ;⑷ 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甲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丙 。(5) 4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6)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则提纯甲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7)若乙中混有少量甲,则提纯乙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8)50℃时,30克乙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质量是 70 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8.6% 。15.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如:Ca(OH)216.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如:分离NaCl和CaCO3 结晶:将溶液中某种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的方法。 17. 结晶方法: 蒸发溶剂法:适用于S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海水晒盐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S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KNO3中混有少量NaCl※试解释:(1)“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原理。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晶体;而“碱”(Na2CO3·10H2O)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冬天温度低,降温后可得到晶体。(2)设计实验:分离CaCO3和NaCl的混合物。 将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过滤,不溶物洗涤、干燥后即为CaCO3固体;滤液蒸发得固体即为NaCl固体。(3)从KNO3和NaCl(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步骤:将混合物溶入适量热水中,制成饱和溶液,降温,出现晶体,过滤,取滤纸上固体,洗涤、干燥得KNO3固体。18. 硝酸铵溶于冷水后立即灌入橡皮袋中,可起应急致冷作用;干冰也可致冷。简述二者致冷原理。答:硝酸铵致冷是其溶于水吸热,干冰是升华吸热。19. 用多种方法区别实验室中2种液体:蒸馏水和食盐水。(1)沸点不同 (2)凝固点不同 (3)导电性 (4)蒸发 (5)比较密度 20. 完成表格中计算:21. 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变大、溶液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用于稀释的水量= m(稀溶液)-m(浓溶液)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一、了解溶液的酸碱性,PH,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注释: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了解酸碱度的意义及PH的简单测试方法。1、溶液酸碱度的定义:指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2、PH的范围: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碱性增强酸性增强中性141312111090876543210PH<7,溶液呈 性; PH=7,溶液呈 性; PH>7,溶液呈 性。注意:在运用时应注意“酸”和“酸性”不同;PH=0,溶液呈强 性而不是中性。3、PH的测定方法:使用PH试纸 注意:(1)应PH试纸放在 上.用 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2)用PH试纸测定的PH,只能是0---14的整数。(3)测PH时PH试纸不能用水润湿,否则会使被测溶液稀释,如果先用水润湿PH试纸,测酸性溶液的PH偏 ,碱性溶液的PH偏 .(4)PH试纸不能直接深入试剂瓶,会污染药品。4.正常雨水呈弱酸性,因为溶有二氧化碳;PH小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关于“酸”的基础知识学习 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在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在括号内填上物质名称。人体胃液中含有: HCl ( 盐酸 ) ;汽车电瓶中含有: H2SO4 ( 硫酸 )2.浓硫酸的部分性质及应用:①浓硫酸是 无 色、 无 味、 黏稠 、油状液体, 不 挥发,密度比水 大 ;②浓硫酸具有很强的 吸水 性,利用此性质可以做 氢气 、 氧气 、二氧化碳 等气体的干燥剂。③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 热 。稀释浓硫酸时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或用玻璃棒引流) 。④浓硫酸还可以使蔗糖、纸张、木条等有机物 炭化 ,对皮肤和衣物还有很强的腐蚀性。⑤使用浓硫酸时,若不小心将浓硫酸滴到皮肤上应该立即: 用大量水冲洗 。3.浓盐酸的物理性质:①浓盐酸是 无 色、有刺激性气味(或酸味)味的液体, 易 挥发性,密度比水 大 ;②打开瓶塞瓶口有 白雾 ,敞口放置会导致瓶内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变 小 。4.交流回答: (1)如何区分浓盐酸与浓硫酸(尽可能多地回答可行方法): 答:①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的是浓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浓硫酸。②敞口放置,质量减少的是浓盐酸;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③倾倒,黏稠油状的是浓硫酸;④溶于水,放热多的是浓硫酸;⑤飘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浓盐酸;⑥用火柴棒蘸取,使火柴棒炭化变黑的是浓硫酸。 (2)稀盐酸与稀硫酸有许多共同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因为: 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H+) 。二、稀盐酸与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探究:⑴探究金属是否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①将铁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放出,溶液变为浅绿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HCl=FeCl2+H2 ↑ ②将镁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消失,有大量气泡放出;(放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 ③将铜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无明显现象 ; 不反应 思考:根据上述现象的比较,能否确定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镁〉铁〉铜 小结: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凡是排在氢前的金属都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 置换 反应,放出 氢气 ;排在氢后的金属则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 置换 反应。⑵探究金属氧化物是否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①将红棕色氧化铁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黄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FeCl3+H2O ②将黑色氧化铜放入稀硫酸中,现象: 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 ⑶探究碳酸盐是否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①将碳酸钙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将碳酸钠放入稀盐酸中,现象: 固体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总结:通过以上三个探究实验,可知:酸可以与哪些不同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物又分别是什么? ⑴ 酸+ 活泼金属 -→ 盐 + 氢气 ⑵ 酸+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⑶ 酸+ 碳酸盐 -→ 盐 + 水 + 二氧化碳 此外,酸溶液还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 。▲ 补充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色 ,然后再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红色消失 。此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酸与碱发生化学反应 由此可推知:酸还可以与 碱 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的相关应用:被蚂蚁蛰了涂抹肥皂水;用熟石灰(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三、练习:1. 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该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 )A.大理石 稀盐酸 浓硫酸 B.石灰石 浓盐酸 氢氧化钠固体 C.大理石 稀硫酸 氢氧化钠固体 D.石灰石 稀硫酸 浓硫酸2.将一枚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最初看到的现象是: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黄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6HCl=FeCl3+H2O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新的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HCl=FeCl2+H2 ↑ 。3.胃酸过多时,通常服用一些胃药。其中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另一种胃药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试着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l(OH)3+ 3HCl ==AlCl3 +3H2O ; NaHCO3+HCl=NaCl+H2O+CO2↑ 关于“碱”的基础知识学习 一、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在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在括号内填上物质名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的碱: 氢氧化钙 ( Ca(OH)2 ) 俗名:熟石灰 、消石灰 ;用于炼油、纺织、造纸的碱是: 氢氧化钠 ( NaOH ),俗名: 火碱 、 烧碱 、 苛性钠 常见的具有挥发性和氨臭气味液体碱是: 氨水( NH3·H2O ),它是一种富含氮元素的化肥。2.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应用:①氢氧化钠是 白 色 固 体,溶解性 易 于水,溶解时 放 热。②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因易吸收空气中的 水蒸气 而潮解。③因氢氧化钠易吸水,所以可用于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 氧气 、 氢气 。3.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①氢氧化钙是 白 色 粉末 状 固 体,溶解性 微溶 于水,溶解时无放热现象。②氢氧化钙的产生方式是:氧化钙(俗名: 生石灰,化学式: CaO )与水反应后生成。 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 +H2O == Ca(OH)2 。 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 放热 (填写放热或吸热)过程。 生石灰具有强烈的 吸水 性,极易与水反应。利用这一性质,常用生石灰做干燥剂。★交流讨论: (1)如何区分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固体? 答:①放置空气中,表面潮解的是氢氧化钠; ②溶于水放热的是氢氧化钠;③等体积的水溶解较多的是氢氧化钠; ④溶于水后,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⑤溶于水后,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 (2)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的物质有哪些?它们在溶于水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相似性质? 答: 浓硫酸、氧化钙、氢氧化钠, 都放热。(此外,还有铁粉可做“双吸剂”。)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1.探究碱溶液与二氧化碳(等酸性氧化物)的反应:①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Ca(OH)2 ==CaCO3↓ + H2O 再向其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现象是: 溶液变清,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②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现象: 无明显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2NaOH ==Na2CO3 + H2O 再向其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2.探究碱溶液与盐溶液的反应:①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现象: 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②将氢氧化钙溶液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 Na2CO3 == 2NaOH + CaCO3↓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探究实验,可知碱可以与哪些不同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物又分别是什么? ⑴ 碱溶液+ 二氧化碳 -→ 盐 + 水 ⑵ 碱溶液+ 盐溶液 -→ 新碱 + 新盐 此外,碱溶液还能够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 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蓝 色。▲补充实验:向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并振荡,现象:蓝色沉淀溶解,溶液变蓝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OH)2 +H2SO4 == CuSO4 +2H2O 。三、复分解反应1.概念: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形式: AB+CD=AD+CB] 2.条件: 一般限于酸碱盐溶液之间的反应,生成物中,至少有沉淀、或气体、或水这三种中的其一。 3.注意点:复分解反应是原化合物正负价部分交换,(阴阳离子重新结合),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四、练习1.交流讨论:氢氧化钠固体为何必须密封保存?答: 易吸水而潮解 ; 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2.对于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钠溶液,试判断它的溶质成分可能是哪几种情况,小梦和小迪对该溶液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小梦:溶质是氢氧化钠; 小迪:溶质是碳酸钠; 小华: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 小迪猜想的理论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2 + 2NaOH ==Na2CO3 + H2O 为了验证该瓶液体的成分,分别做了如下实验:(1)小梦想采用滴加无色酚酞的方式来鉴别其成分,你认为能否成功?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无论是氢氧化钠溶液还是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会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小迪选择了稀盐酸来鉴别其成分,在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发现最初并没有气泡,然而滴加几滴之后又产生了气泡,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起初的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后来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了 。(3)小华 选择:首先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过量的目的是: 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钠 )然后再滴加酚酞的方式,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答: 可行;除去碳酸钠后,再滴酚酞, 若变红,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4)若实验证明,小华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你认为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可供选择的药品有: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答:选择氢氧化钙溶液 写出除去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 Ca(OH)2+ Na2CO3 == 2NaOH + CaCO3↓ 关于“盐”的基础知识学习 1.在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在括号内填上物质名称。⑴用于家庭厨房调味品的盐: 氯化钠 ( NaCl ) 俗名: 食盐 ;⑵配制波尔多液,也可用于游泳池消毒的盐: 硫酸铜 ( CuSO4 )⑶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实质上是盐,是指: 碳酸钠 ( Na2CO3 )俗名: 纯碱 、 苏打 。⑷焙制糕点用的发酵粉成分的盐是: 碳酸氢钠 ( NaHCO3 )俗名: 小苏打 。⑸大理石、石灰石、贝壳、蛋壳、水垢、珍珠的主要成分都是: 碳酸钙 ( CaCO3 )2.探究碳酸盐的相关性质:(1)取少量固体碳酸钙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固体溶解、有气泡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 + Ca(OH)2 ==CaCO3↓ + H2O 。(2)取少量固体碳酸钠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固体溶解、有气泡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3)取少量固体碳酸氢钠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固体溶解、有气泡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总结规律:凡是碳酸盐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 气体。3.探究碳酸钙的分解与生成:①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放在酒精喷灯上灼烧,灼烧后,发现 易 (填易或不易)敲碎。②冷却后,放在冷水中,在水中放一支温度计,观察现象: 温度升高 。③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色 ;另取清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变浑浊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上述实验过程的物质变化情况:① CaCO3 高温 CaO+ CO2↑ ; ② CaO +H2O == Ca(OH)2 ;③ CO2 + Ca(OH)2 ==CaCO3↓ + H2O 。4.探究盐的某些化学性质:(1)探究盐溶液与金属的反应: ①将铁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铁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 + CuSO4 == Cu + FeSO4 ;②将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铜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 + 2AgNO3 ==2 Ag + Cu(NO3)2 。 ③将铜放入氯化亚铁溶液中,观察现象: 无现象 。★总结:金属与盐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前面的金属能与后边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2)探究盐溶液与盐溶液的反应: ①将硝酸银溶液滴加到氯化钠溶液中,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②将碳酸钠溶液滴加到氯化钙溶液中,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Cl2 == CaCO3↓+ NaCl ;补充:某些盐也可以与酸反应,如: ; 某些盐溶液也可以与碱反应,如: 。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条件是生成物中至少有 气体 、 沉淀 或 水 中的的一种物质。对反应物来讲,若有酸参与反应,另一种物质必须溶于酸;若没酸参加反应,则两种反应物都必须溶于水形成溶液才可以。试判断下列反应能否进行?①稀盐酸与硫酸钡 ②稀硫酸与碳酸钙 ③碳酸钠与硝酸钾 ④氯化钠与硝酸铜 ⑤氢氧化钠与硫酸铜⑥氢氧化钙与氯化钾 ⑦硫酸与氯化钡 ⑧盐酸与硝酸银 ⑨氢氧化铜与硫酸钠 ⑩碳酸钠与氯化钙6.化学肥料⑴列举几种常见的化肥氮肥: 作用: 磷肥: 作用: 钾肥: 作用: 复合肥: 概念: ⑵铵态氮肥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为什么? ⑶请分别以“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氯化铵与氢氧化钙”为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如何设计方案检验一种化肥是不是铵态氮肥? 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名称符号氢磷锌硅氧碘铁钡氯钾铜氢氧根氮钙汞硝酸根氦钠银碳酸钙碳镁铂硫酸根硫铝金铵根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1010102反应后质量(g)待测221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100g15g36g164g25g12.5%200g40%指示剂本身颜色遇酸遇碱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