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科学家在南极湖泊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细菌,并获得了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菌无高尔基体,但有细胞壁
B. 该细菌的DNA为环状结构,其位于拟核
C. 该细菌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 该细菌中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该细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但有细胞壁,且细胞壁的成分为肽聚糖,A正确;
B、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但有拟核,B正确;
C、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错误;
D、该细菌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2. 物质的鉴定实验可以了解物质组分中的重要成分。下列关于物质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检测还原糖的试剂不能直接用来检测蛋白质
B. 梨汁含有丰富的还原糖,是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C. 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植物果实中还原糖的种类
D. 用苏丹Ⅲ染液鉴定杏仁时,细胞被染成橘黄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碘液可以将淀粉染成蓝色。
【详解】A、检测还原糖的试剂为斐林试剂,检测蛋白质的试剂为双缩脲试,斐林试剂的甲液与双缩脲试剂A液浓度相同,但斐林试剂乙液与双缩脲试剂B液浓度不同,因此检测还原糖的试剂即斐林试剂不可以直接用来检测蛋白质,A正确;
B、梨汁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还原糖,而且其颜色接近无色,这有助于避免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是鉴定还原糖的理想材料,B正确;
C、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可以鉴定植物果实中是否存在还原糖,不能鉴定植物果实中还原糖的种类,C错误;
D、显微镜下用苏丹Ⅲ染液鉴定杏仁时,苏丹Ⅲ染液与细胞内脂肪反应生成橘黄色,即细胞被染成橘黄色,D正确。
故选C。
3. 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 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 氨基酸、核苷酸、半乳糖
C. 淀粉、丙酮酸、纤维素
D. 性激素、血红蛋白、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脂肪酶的本质的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胆固醇和脂肪酸的组成元素是C、H、O,A错误;
B、氨基酸的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P,半乳糖的元素组成是C、H、O,三者元素组成不同,B错误;
C、淀粉、丙酮酸、纤维素元素组成都是C、H、O,C正确;
D、性激素属于固醇,元素组成是C、H、O,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是蛋白质,其元素组成是C、H、O,N等,三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C。
4.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科学家领导执行的重大国际科技协作计划。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蛋白质都是由一条肽链经加工而形成
B. 蛋白质实现其功能往往伴随着空间结构的变化
C. 蛋白质多样性只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D. 经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等。
2、蛋白质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H、O、N等元素→氨基酸→肽链→蛋白质。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4、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详解】A、蛋白质是由一条肽链或多条肽链经盘曲折叠等加工过程而形成,A错误;
B、蛋白质实现其特定功能一般要依赖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
C、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等都会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C错误;
D、经热变性的蛋白质,其肽键并未断裂,仍然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5. 下列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的是( )
A. 叶绿体内的类囊体堆叠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B.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变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效率高
C. 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决定作用
D. 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转运蛋白的种类数量及其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内的类囊体堆叠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A正确;
B、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对许多物质的跨膜运输起决定作用,C正确;
D、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D正确。
故选B。
6. 将洋葱外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某种溶液中,洋葱外表皮细胞紫色液泡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a点到b点对应时刻,细胞不断吸水,细胞液的浓度不断下降
B. a点到b点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C. 如果该种溶液是KNO3溶液,那么从b点开始,细胞主动吸收KNO3
D. 如果该种溶液是0.3g/mL的蔗糖溶液,也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类似曲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开始液泡体积逐渐变小,后来又逐渐增大,说明细胞先失水后吸水,即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开始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细胞的含水量降低,但是由于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硝酸钾,随后会出现质壁分离的复原,含水量增加,因此推测该溶液类似于硝酸钾溶液。
【详解】AB、据图可知,从a点到b点对应时刻,紫色液泡的体积逐渐减小,细胞不断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发生分离,细胞液的浓度不断上升,细胞吸水能力越来越强,A错误,B正确;
C、如果放入的是KNO3溶液,细胞一开始就在吸收K+、NO3-,从b点开始,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细胞开始从外界溶液吸收水分,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C错误;
D、如果放入的是0.3g/ml的蔗糖溶液,细胞需要放在清水中才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不会出现上图类似曲线,D错误。
故选B。
7. 某同学在烈日下参加足球比赛时突然晕倒,医生根据情况判断,立即给他做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的处理。医生作出此判断的依据包括( )
①生理盐水可以补充汗液流失的无机盐;②缺乏Na+会引起肌肉酸痛、无力等;③葡萄糖是细胞可直接吸收的能源物质;④葡萄糖可以直接给细胞提供能量
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该同学突然晕倒,应该是低血糖的症状,需要补充葡萄糖溶液为身体提供能量;该同学在烈日下的运动过程中丢失了很多水分和无机盐,为了维持身体渗透压的平衡和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应该补充一些生理盐水。因此,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注射液是葡萄糖生理盐水。
【详解】①某同学在烈日下参加足球比赛时,会大量出汗,失水的同时也会丢失无机盐,需要补充生理盐水,可以补充汗液流失的无机盐,①符合题意;
②人体Na +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该同学丢失了无机盐,需要补充生理盐水,②符合题意;
③葡萄糖是单糖,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可直接被细胞吸收,该同学晕倒,缺少能量,可做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③符合题意;
④葡萄糖可以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直接给细胞提供能量的是ATP,④不符合题意。
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 人体注射某病毒灭活疫苗后,可刺激机体内的浆细胞产生并分泌一种叫抗体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可以抵御该病毒侵袭人体,从而起到预防作用。下列关于抗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了抗体多肽链的合成
B. 通过内质网内部复杂的通道,前体蛋白质流入高尔基体
C. 高尔基体将抗体包裹在囊泡中,并送到内质网处
D. 抗体的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游离的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进行抗体多肽链的合成,A正确;
B、内质网上初步合成蛋白质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高尔基体,和高尔基体膜融合,这样前体蛋白质流入高尔基体,B错误;
C、高尔基体将抗体包裹在囊泡中,并送到细胞膜上,释放到细胞膜外,C错误;
D、抗体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9. 酶对细胞代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下列关于酶的作用特点及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B. 酶只有释放到细胞外才起作用
C.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D. 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特点。
【详解】AB、酶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AB错误;
C、绝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部分酶是RNA,C错误;
D、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10. 除ATP以外,体内还有其他的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等。磷酸肌酸可以认为是体内ATP的储存库,主要存在于肌肉和脑组织中,其转化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A. 腺苷三磷酸是由一个腺嘌呤、一个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
B. 磷酸肌酸水解是放能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直接用于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C. 当体内ATP合成过剩时,ATP的磷酸基团可在相关酶作用下形成磷酸肌酸
D. 当体内ATP消耗过快时,磷酸肌酸中的能量可转移到ATP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化学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合成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腺苷三磷酸是由一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而一个腺苷是由一个腺嘌呤和一个核糖组成的,A正确;
B、磷酸肌酸水解伴随着ATP的合成,故磷酸肌酸水解是放能反应,但其放出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而是用于合成ATP后,由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肌肉收缩,B错误;
C、由图可知,当体内ATP合成过剩时,ATP的磷酸基团可在相关酶作用下与肌酸反应生成磷酸肌酸,C正确;
D、当体内ATP消耗过快时,磷酸肌酸可水解释放能量,该能量可用于合成ATP,故磷酸肌酸中的能量可转移到ATP中,D正确。
故选B。
11. 下图表示天竺葵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生理反应过程,其中X物质和Y物质是两种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产生的NADPH和呼吸作用产生的[H]是同种物质
B. ④过程的场所可能是细胞质基质,也可能是线粒体基质
C. ③过程需要消耗O2并产生ATP
D. ②过程和⑤过程在某些细菌中也能进行,其中⑤过程需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水的光解,②过程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Y物质为丙酮酸,④为丙酮酸分解为CO2,⑤为CO2的固定,X物质为C3。
【详解】A、呼吸作用产生的[H]为NADH,与光合作用产生的NADPH不是同种物质,A错误;
B、若图中④过程为丙酮酸分解为CO2,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或细胞质基质,B正确;
C、图中③过程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有ATP合成,但不消耗氧气,C错误;
D、图中②过程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⑤为CO2的固定,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故在蓝藻等细胞内也能进行,其中②原过程需要消耗ATP,⑤不消耗ATP,D错误。
故选B。
12. 如图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分别在正常培养和药物处理培养时所测得的细胞DNA含量与细胞数的关系。据此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是( )
A. 通过抑制DNA的复制,抑制细胞分裂
B. 通过促进DNA的复制,促进细胞分裂
C. 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
D. 通过促进着丝粒的断裂,促进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柱形图分析可知:对比正常培养和药物处理知,药物处理后DNA含量为2n的细胞数量减少,而DNA含量为4n的细胞数量增加,由此推知该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
【详解】A、若该药物通过抑制DNA的复制、抑制细胞分裂细胞,则DNA含量为2n的细胞数目会增加,这与题图不符,A错误;
B、若该药物通过促进DNA的复制、促进细胞分裂,则该药物处理后的结果应该与处理前相同,B错误;
C、若该药物若能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则会导致细胞中DNA含量为4n的细胞数目增加,与题图相符,C正确;
D、若该药物通过促进着丝粒分裂、促进细胞分裂,则该药物处理后的结果应该与处理前相同,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体内减数分裂过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过程,发生于DNA复制之后
B. 一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彼此分离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
D. 每个原始生殖细胞都是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原始生殖细胞都是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配子是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
【详解】A、DNA复制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联会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正确;
B、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彼此分离的是姐妹染色单体而不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精(卵)原细胞是体细胞经过增殖分化而来的,或者是精(卵)原细胞经过有丝分裂而产生的,均是有丝分裂产生的,D正确。
故选B。
14. 某雄果蝇的三对基因分别控制三对相对性状,三对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最多能形成四种基因型的精子
B. 用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与其杂交,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C. 产生配子时,图中的染色体会形成两个四分体
D. 该果蝇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D和d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遵循分离定律,而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与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减数分裂时,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则一个精原细胞将产生四种精子,A正确;
B、AAbbdd与图示个体AaBbDd杂交时,由于B、b与D、d两对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会发生自由组合,相当于测交实验,后代会产生1∶l∶1∶1的比例,所以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构成一个四分体,所以图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各形成一个四分体,C正确;
D、若D和d所在的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姐妹染色单体上会出现D和d,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会存在D和d,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
B. 正常情况下雌配子较雄配子体积大,所以要选大小两种小球
C. 甲乙两个小桶内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
D. 统计20 次,小球组合中AA、Aa、aa 的数量应为5、10、5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本实验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出现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
B、正常情况下雌配子较雄配子体积大,但要选大小相同的小球,以避免主观因素产生的误差,B错误;
C、两小桶中小球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代表产生两种配子的比例相等,C正确;
D、小球组合AA、Aa、aa的数量比接近1:2:1,但不一定是1:2:1,因此统计20次,小球组合中AA、Aa、aa的数量不一定是5、10、5,D错误。
故选C。
16. 基因型为 aaBBCcdd 的二倍体生物,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种类数是( )
A. 2B. 4C. 8D. 16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可产生2种配子,两对等位基因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只能产生2种配子,如发生交叉互换则能产生4种配子;两对等位基因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能产生4种配子。
【详解】由基因型可知,aaBBCcdd由四对基因构成,分别为aa、BB、Cc、dd,单独分析每对基因其产生的配子种类为 1、1、2、1,则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为1×1×2×1=2种,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 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F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A. 4和9B. 4和27C. 8和27D. 32和81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于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可用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多对等位基因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单对等位基因的问题。
【详解】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为AaBbCc,求配子的种类可以把AaBbCc基因型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1A:1a;Bb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1B:1b;Cc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1C:1c;AaBbC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种类是2×2×2=8种。F1的基因型为AaBbCc,求F2代基因型的种类可以把F1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Aa→1AA:2Aa:1aa;Bb×Bb→1BB:2Bb:1bb;Cc×Cc→1CC:2Cc:1cc;F2中基因型的种类是3×3×3=27种,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8. 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者比例为9:6:1,现对子二代中的圆形南瓜做测交,则后代中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为( )
A. 0:2:1B. 2:0:1C. 5:0:1D. 0:5:1
【答案】A
【解析】
【分析】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扁盘状南瓜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三者的比例为9:6:1=9:(3:3):1,由此推断子一代为双杂合子(AaBb),扁盘状为A_B_;圆形为A_bb和aaB_;长形为aabb。
【详解】现对子二代中的圆形南瓜做测交,子二代的圆形南瓜有3A_bb(包含1AAbb和2Aabb)和3aaB_(包含1aaBB和2aaBb)进行测交,即1/6AAbb×aabb→1/6Aabb(圆形)、1/3Aabb×aabb→1/6Aabb(圆形)和1/6aabb(长形)、1/6aaBB×aabb→1/6aaBb(圆形)、1/3aaBb×aabb→1/6aaBb(圆形)和1/6aabb(长形),因此测交子代的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为0:2:1。
故选A。
19.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卵中全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于母方,A错误;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会融合在一起,双方染色体会合在一起,B正确;
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都发生减半,而结合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又恢复为原来亲本的染色体数,即与本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相同,D正确。
故选A。
20. 图一、图二分别表示某二倍体动物(2n=4)体内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a
B. 图二细胞中有8条脱氧核苷酸链
C. 图二中细胞对应于图一中的1时期
D. 图一中3时期结果可能为a=2、b=2、c=0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一中1与2对比可知c为染色单体,则b为染色体,a为DNA,其中1的DNA和染色体都是4,没有染色单体,可能处于间期的G1期;2时期DNA:染色体:染色单体=2:1:2,且染色体数目为4条,因此该时期细胞可能处于间期的G2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图二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一中c表示染色单体,A错误;
B、图二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因此含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B错误;
C、图二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于图一中的2时期,C错误;
D、图一中3时期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结果可能为a=2、b=2、c=0,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一中三种成分的数量关系判断各自的名称,进而判断1和2可能处于的分裂时期。
21.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比例为1∶2
B. 细胞①、②、③、⑤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
C. 上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③→②→①
D. ④细胞分裂前,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详解】A、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的比例为1∶2的图形中,应有染色单体,据图可知①中无染色单体,只有②③符合,A错误;
B、有丝分裂是产生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细胞①③产生的子细胞有同源染色体,②产生的子细胞无同源染色体,而⑤图是分裂间期,看不出是有丝分裂间期还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错误;
C、①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为有丝分裂中期,C错误;
D、④细胞分裂前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未断裂,该细胞有2个染色体,没条染色体2个DNA,共4个DNA,所以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2,D正确。
故选D。
22. ①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③对F1红眼雌果蝇进行测交。下面对上述三个有关摩尔根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为假说,②为推论,③为实验
B. ①为观察,②为假说,③为推论
C. 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实验
D. ①为推论,②为假说,③为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获取结论。
【详解】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提出的问题: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做出的假设: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实验验证: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综上,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3.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培养后,检测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 1B. 1和2
C. 2、3和4D. 1、2、3和4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物质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的、直接的去观察它们的作用,最后发现只有加入S型细菌DNA的组有S型菌的产生,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DNA酶可将DNA水解,故不存在完整的S型菌DNA)、3、4三个试管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有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T2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 艾滋病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病毒,只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
B、T2噬菌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
C、T2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增殖时所需的原料来自宿主细胞,因此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
D、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25. 如图所示,b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a构成的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在禽流感病原体、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
C. 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b,a为脱氧核糖
D. 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6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根据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可知,其中的a为五碳糖,m为含氮碱基,b为核苷酸。
【详解】A、若m为腺嘌呤,则b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
B、禽流感病原体为病毒,其内b有4种,幽门螺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中的b有8种,B错误;
C、若ATP断裂两个特殊的化学键,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b,则a为核糖,C错误;
D、若a为脱氧核糖,则b为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DNA完全水解得到:A、T、C、G四种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共6种产物,D正确。
故选D。
26.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核中DNA的复制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DNA的复制是从3个起点依次从左向右进行的
B. 此过程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苷酸,且需要消耗能量
C. 此过程需要解旋酶打开氢键和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
D. 若用15N标记子链中腺嘌呤,则产生的两个DNA分子的相对质量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首先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成两条单链,解开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子链,子链与模板链双螺旋成新的DNA分子,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真核细胞的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多个复制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
【详解】A、从图中可看出有三个复制起点,但由于“圈”的大小不同,代表复制开始的时间可能不同,“圈”越大,复制时间越早,从右向左,A错误;
B、DNA复制需要的基本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这些脱氧核苷酸是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此外,DNA复制是一个耗能过程,需要ATP等能量分子来驱动,B正确;
C、DNA复制开始时,需要解旋酶来解开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双链分离成单链。然后,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解开的单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将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逐个连接,从而合成新的DNA链。这个过程中需要形成磷酸二酯键来连接脱氧核苷酸,C正确;
D、如果用15N标记子链中的腺嘌呤,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新链),所以产生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分子会含有被15N标记的腺嘌呤(因为它包含了一条被标记的子链),而另一个分子则不含(因为它包含的是母链和另一条未被标记的子链),这两个DNA分子的相对质量可能会不同,D正确。
故选A。
27. 酪氨酸酶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毛发等处,它能将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的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会出现白化症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 基因能控制合成相应的酶,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与性状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D. 这种病是可遗传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①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
B、一个人的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则这个人就会出现白化症状,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是基因控制性状的一种途径,B正确;
C、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一种性状可能会由多个基因控制,或一个基因可能会控制多个性状,C错误;
D、这种病是由基因异常造成的,因此是可遗传的,D正确。
故选C。
28.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C. 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D. 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①是DNA的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⑤是R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⑥是翻译过程。
【详解】A、图中是中心法则的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正确;
B、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两条单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含有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
C、所有的细胞和部分病毒遗传物质是DNA,只有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以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正确。
故选B。
29.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三者的共同点是
A. 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产生的变异均对生物有利
C. 都能产生新的基因
D. 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
B、变异是多害少利,B错误;
C、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
D、只有染色体变异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错误。
故选A。
【点睛】
30.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有性生殖可使种群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大多通过长期的生存斗争逐渐形成
D.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仅意味着新物种的不断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继承了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可使种群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物种之间协同进化大多通过长期的生存斗争逐渐形成,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概念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新物种形成的3个基本环节,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 在植物叶肉细胞中会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种生理过程,下面是相关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A~E为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A~E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填字母)。B过程中突然减少CO2的供应,C5的含量短时间内将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该细胞为植物根细胞,可进行的过程是____(填字母)。
(2)过程A发生的场所是____。过程A为过程B提供的物质有____,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这种方法叫____。标记的14CO2在____(填场所)被C5固定后才能被____还原。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阶段是____(填字母),该阶段反应发生的场所是____。
【答案】(1) ①. ACDE ②. 上升 ③. CDE
(2) ①.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②. NADPH 和ATP ③. 同位素标记法 ④. 叶绿体基质 ⑤. NADPH
(3) ①. C ②. 细胞质基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过程A是光反应阶段,过程B是暗反应阶段,过程C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过程D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E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小问1详解】
图中能够产生 ATP 的过程有过程A光反应阶段,过程C呼吸作用第一阶段,过程D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E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B是暗反应阶段,B 过程中突然减少 CO2的供应, CO2固定过程减弱,消耗的C5减少,C5的含量短时间内会上升。若该细胞为植物根细胞,根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进行的过程是过程C呼吸作用第一阶段,过程D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E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小问2详解】
过程A是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过程A光反应为过程B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有ATP和NADPH。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这种方法叫同位素标记法。CO2参与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发生CO2的固定,CO2与C5结合形成C3,接着C3被NADPH还原产生有机物。
【小问3详解】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所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阶段是过程C,其场所均是细胞质基质。
32. 玉米幼苗的绿色(A)对白色(a)为显性。将杂合子自交产生的1600粒种子随机分成两份,其中800粒播在有光处,另800粒播在黑暗处,数日后种子萌发长出幼苗。结果在黑暗处长出798株幼苗,全部为白色;而在有光处长出796株幼苗,有598株绿色和198株白色。请分析实验结果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理论上推断,杂合子自交产生的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____。
(2)从理论上推断,所得幼苗表型及比例是____。
(3)若将实验目的改为“探究光对叶绿素生成的影响”,则:
①实验材料应选基因型为____的玉米种子。
②设计对照实验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基因型相同、数量相等的两份种子分别种在____和____的环境中,观察对比种子萌发后的幼苗表型情况。
【答案】(1)AA:Aa:aa=1:2:1
(2)绿:白=3:1 (3) ①. AA或Aa ②. 有光 ③. 无光(黑暗处)
【解析】
【分析】杂合子自交产生的种子,在有光处长出796株幼苗,有598株绿色和198株白色,比例接近3:1,说明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在黑暗处长出798株幼苗,全部白色,说明表现型既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
【小问1详解】
杂合子自交产生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为1AA:2Aa:1aa。
【小问2详解】
Aa自交子代中1AA和2Aa为绿色,1aa为白色,因此表型及比例是绿色:白色=3:1。
【小问3详解】
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对叶绿素产生的影响,所以遗传因子必须是能合成叶绿素的AA或Aa个体,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光照,所以一组中有光照,另一组中不存在光照,因此将基因型相同、数量相等的两份种子分别种在有光和无光的环境中。
33. 下图为一家族的遗传病系谱图(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请据图回答:
1. 该病属于____________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 Ⅱ5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3. Ⅲ9的可能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4. Ⅲ9如果与有该病的男性结婚,则生出病孩的几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隐 ②. 常 ③. Aa ④. AA或Aa ⑤. 1/3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Ⅱ5和Ⅱ6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Ⅲ10),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Ⅲ10基因型为aa,则Ⅱ5和Ⅱ6基因型均为Aa,Ⅲ9的基因型为为AA或者Aa。
【33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4题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Ⅱ5的基因型为Aa。
【35题详解】
由于Ⅱ5和Ⅱ6基因型均为Aa,则Ⅲ9的基因型为为AA或者Aa。
【36题详解】
Ⅲ9的基因型为为1/3AA或者2/3Aa,与有该病的男性aa结婚,后代发病的概率=2/3×1/2=1/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亲本与子代的表现型关系,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进而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概率计算。
广西玉林新世纪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假期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西玉林新世纪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假期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广西玉林新世纪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假期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玉林新世纪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假期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pdf、生物高二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