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797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80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80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80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810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8154/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818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专题教学与备考(统编版选必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6250/0-172503300821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及《老子》,《老子》四章,《道德经》,学习目标,《老子》四章一,--《道德经》,“典”亮中华传统文化,第十一章,正字音顺句读,《老子四章》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儒家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的文人无不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然而能够“达则兼善天下”的人实在太少了。他们幻想以布衣直取卿相,可是世道艰难,待到仕途初步,才发现原来四面皆壁。宦海沉浮,危机四伏的仕途生涯使他们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与世俯仰、同流合污非良心所安,坚持孔孟之教而又举步维艰。这时他们的心灵在另一种思想里获得灵魂的张力,这种思想就是道家思想。而作为道家不朽之作的《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会。2、疏通文意并理解老子朴素的辩证思维及课文所体现的哲学思想。3、品读课文,联系现实,启迪智慧人生,并积累作文素材。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3、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初步了解。2、二人小组互读课文,熟悉文本。
贰、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叁、释义经典, 读懂文意
1、自己结合资料,翻译课文。2、个人质疑,小组释疑。3、集体释疑,老师点拨。
重点词: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④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第十一章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⑥。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问题:本章老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观点?
肆、再读课文 理解内涵
明确: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 论述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论述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关系。
肆、品读课文 理解内涵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 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 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 “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为室”。 盖一个房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房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 试想如果这个房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房子还有什么用啊?所以,“无用”才是大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 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 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肆、品读课文 探究哲理
伍、品读课文 探究哲理
老子通过车子、陶器、房子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这几样事物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也没有本末。 老子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他想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有”许多时候都必须依托于“无”,才能生起妙用;没有“无”,生命就太满了,世界也构不成世界。
问题:本章带给你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伍、品读课文 启迪人生
伍、品读课文 启迪人生
世上有形有色之物大都可以为人类利用,但其中无形无色的虚空更是妙用无穷!老子明着在讲虚空的物用,暗着在喻示修道者必须将身心空虚下来才能入道、合道、得道,才能去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而无所不能、无所不成、无为而无不为!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这样才能达到“以无为有”的境界。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所谓”月满则亏“、”亢龙有悔“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重点词句: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②跨:跃,越过,大步而行。③伐、矜:都是夸耀的意思。④余食赘(zhuì)行: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令人讨厌的东西。赘行,通赘形,多指赘瘤。⑤物:众人,人们。
译文: 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走的快,反而走不远。自以为高明的人,反而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取得威信。从道的角度说,以上这些行为可说是剩饭和身上的赘瘤。人人都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人不会这样做。
问题:本章老子论述了什么观点?
肆、品读课文 探究哲理
明确:1、论述了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规律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等轻浮之举,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必然短暂而不能持久,是不足为范的。
1、说明凡事有时有度,不能勉强,欲速则不达,应顺其自然。有道之士,凡事执道而行,审时度势,待机而动,所以总能一举成功。 2,踮起脚跟反而站不稳,迈起大步走,反而走不远。老子以此比喻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半点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人力量也无从改变,只能顺从相时而动。否则本想事半功倍却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适得其反。
伍、品读课文 启迪人生
3、人都有虚荣心和功利心、上进心。好高争先。都想在竞争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急功近利,恃才冒进,张扬自己,甚至不择手段。岂不知这样积极的结果也许适得其反。真正聪明的人,是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才出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4、一个虚荣心强烈,处处争锋争先。不肯退让,不肯吃亏,盛气凌人,总想在人前抢尽风头的人,怎么会不招致别人的厌恶呢?针对他的羡慕嫉妒恨,也由此产生了。失败的结局是注定的
壹、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重点词句: ①〔强( qiǎng ) 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②(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贰、释义经典, 读懂文意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在了解他人的同时,更应深刻地认识自己。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对外界世界的洞察,更在于对自己内心的清晰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才能更好地调整自我,提升自我,这是明智的表现。
叁、品读课文 探究哲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里的“力”指的是外在的力量,而“强”则指的是内在的力量。能够战胜他人,固然显示了一定的能力,但能够战胜自己的欲望、弱点,才是真正的强大。这种内在的强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坚韧与自制,是更为难得的品质。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里强调的是知足常乐与坚持不懈的精神。知足,不是放弃追求,而是懂得珍惜已有的,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强行者有志”,则是指那些有着坚定意志,即使面对困难也不轻言放弃的人。能够勉励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
强行就是保持内心清净无为,常保本性的自强不息,这样就没有什么能夺走他的志气,叫做“强行者有志”。人能明己,可以自胜,致力于本性,勤勉力行,不曾懈怠,不被外物夺其志,有不变的气节,叫“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其所,是不忘初心,做该做的事,常做而不丢失。君子所做最根本的事,就是常保内心的清净,保持本性生生不息的造化。不因分位的得失,环境的改变,而改移操守、失掉心志。因此,不失其所者,能长保本性本性常在,本性能长养得精神充沛,死后为神,就是“死而不亡”。人去世之后,虽去其生,其本性不亡,就叫做寿。身虽死,而其生生不息之道不亡,身殁而道常存,就是寿。
伍、品读课文 启迪人生
人要先有自知之明,知人不如知己,强人不如强己,能明而自强,则有志能富,有志于性,则不失其本真,终可久可寿。 能尽性而又能达于命,则无所歆羨而常有余,惟明者能之。能克己而又能勇于善,则有所秉持而常无怠,惟强者能之。 这一切的造化全在于自身,在于自己的能明能强,而这一切皆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一切外在的追求,都是短暂的,不能永久的,不如反求诸己,能自知、自胜,就能够死而不亡。返照内观,反求诸己,寻回永恒的本真。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重点词句:①兆:迹象。②其脆易泮(pàn):物品脆弱就容易破除。泮,同“判”,分离。③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⑤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 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没有出现之前来安排处置,要在混乱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解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重点词句:①毫末:细小的萌芽。②累土:堆土。
译文: 那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九层的巍峨高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之地。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重点词句: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妄为将招致失败,强求将会希望落空。
译文: (凡依照自己的心意)任意妄为的反而会招致失败,(凡依照自己的心意)执意去把持的反而会失去其物。因此,圣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所以也就没有败亡之事;总是无私无欲,不执着把持什么,所以也就什么都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重点词句:①几:将要,马上。②慎终如始:指在最后阶段,也要像开始时一样谨慎。
译文: 人们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在几乎将要成功时失败。如果在最后阶段,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也就不会失败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重点词句:①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②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③复:弥补,补救。
译文: 所以圣人追求的是往往被别人所忽略的,不看重珍奇异宝。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用以矫正众人的过失,以引导万物归于自然之性,但不敢妄为。
本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即道的造化法则。 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关注,以杜绝祸患。
但任何显著的东西都有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这是道的自然造化。因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以人为的方式干扰事物的自然造化,最终必然失败。“以自己的贪嗔好恶来对事物加以掌控,“执”的结果让事物因受到额外的干扰和障碍而失掉其原本的造化结果,所以叫“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不人为造作于事物,因而无败。圣人不执着于事物(不以贪嗔好恶来控制事物),因而无失。 圣人因为与道合一,内心没有贪嗔好恶,一切作为皆顺道而行,故没有败,也没有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我们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在最接近成功之时,功亏一篑。我们普通人刚开始做事时,往往都很谨慎,随着事物的发展,我们的心态也从刚开始的小心谨慎发展成了急功近利,巴不得能够马上有所成就,因而在做人做事上就开始了有为。我们做人做事,若能一直保持小心谨慎的初心,也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了。
人都有七情六欲,这是人之本性,是客观存在的。那我们如何才能尊从本性,而不忤逆本性呢? 那就是不对升起的欲有所“执”,不以自己的贪嗔好恶去人为改造它,任其自然造化,该生则生,该灭则灭。 而这个任其自然造化的过程就叫做“不欲”。“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这里的“欲不欲”“学不学”都是道的体现。 “欲不欲”意思是因此圣人以无欲当作自己的欲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无欲,才可实现无为之治。 “不贵难得之货”,意思是不珍贵难得的货物。以减少民众被物欲刺激的可能,降低社会对物质追求的渴望,使人们更加注重于精神层面的满足。
“ 学不学”。学问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学”,不以有学问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即不被学问的感受所绑架,叫“不学”。 对圣人而言,学问不是用来标榜自己身份地位的,也不是用来获取物质财富的,学问只是用来“复众人之所过的”。为的是效法天地的“辅万物之自然”,即用平生所学来帮助众生放下内心的有为,放下内心的执着,从而回归于自然无为的本性造化,让众生的身心更健康,事理更圆满。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意思是辅佐万物自然生长而不敢妄为。这里的“辅”代表的就是无为的处世之道,值得我们认真体会。“辅”既不是教导我们任意作为,也不是毫不作为,而是在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后,顺应其本性采取合适的措施。
打个比方来说明,若在分娩过程中人为得过度干预,很可能会干扰自然生产过程,违背自然规律。但同样的,如果遇到难产时却不采取措施,母体和肚中的胎儿也可能因此丧命。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在辅助万物自然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而这正是老子所提倡的“辅” 的精神。
肆、品读课文 启迪人生
1、事物都是从细微之处开始发展,因此,要在事情有不好的苗头之际,就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若待其发展壮大,形势已定时再寻求解决方案,往往为时已晚或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2、事物皆是从由微至大,从生至成这一自然规律。因此,面对琐碎细小的事情,我们应当保持谨慎和尊重的态度,因为其蕴含了成大的趋势;而面对宏大愿景时,也可以保持恬淡的心境,明白其无非是许多微小事物逐步积累的结果。
3、把握事物生成的自然规律,不好高鹜远,不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事物之上。只是在事物成长的过程中,顺应本性,遵循自然规律,适时给予一定的辅助。4、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只有打好坚实的地基,才能平地起高楼。
肆、品读课文 启迪人生
老子的无为绝非怠惰消极的表现,相反,它是一种指导我们在尊重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辅助和调和事物发展过程,达致动静结合,充分发挥事物生机,实现整体的最佳状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3.1 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紫荆花盛开》,香港经历了什么,被割占,学习目标,走进背景,了解作者,题目解说,材料剪辑安排,情感抒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亮中华传统文化,知人论世明背景,正字音顺句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备课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战争意味着什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走进背景,解读标题,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一切从小姑娘出发,进一步控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