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左图为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右图为地球星瓣图,左图中心即右图中a为“陆半球”的极点(38°N,0°)。据此回答25~28题。
1. 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应是右图中的
A. b点B. c点C. d点D. e点
2. “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A. 北半球、东半球B. 北半球、西半球
C. 南半球、东半球D. 南半球、西半球
3. 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 经度0°向西至20°WB. 20°W向西至90°W
C. 90°W向东至90°ED. 20°W向东至90°E
4. 依据图,我校位于
①a点的东南方向 ②b点的西北方向 ③d点的东北方向 ④e点的西北方向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
【答案】1. B 2. D 3. B 4. A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a为“陆半球”的极点,坐标是(38°N,0°)。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其坐标应是(38°S,180°),0°与180°是两条相对的经线,应是右图中的c点,B正确;b点、d点、e点所在经线与0°经线不是对称的经线,故A、C、D错误。本题应选B。
【2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水半球”的极点坐标是(38°S,180°),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因此该点位于南半球、西半球,D正确;A、B、C错误。本题应选D。
【3题详解】
据题可知,“陆半球”的极点坐标是(38°N,0°),赤道上位于“陆半球”的经度范围是以0°经线为中心,左右各跨90°,即从90°W向东至90°E。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从20°W向西到160°E,符合题目条件的范围是20°W向东至90°W,因此B正确,A、C、D错误。本题应选B。
【4题详解】
我校是沙市中学,位于湖北省,纬度约30°N,经度约115°E,位于a点的东南方向,①正确;b点坐标约54°W,40°S,我校位于b点的东北方向,②错误;d点坐标约5°W,50°S,我校位于d点的东北方向,③正确;e点经度约72°E,30°S,我校位于e点的东北方向,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本题应选A。
【点睛】判断经纬度的方向方法:经纬网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南北方向看纬度,同为北纬,度数大的在北;同为南纬,度数大的在南;一北纬一南纬则北纬在北南纬在南。 2、东西方向看经度,同为东经,度数大的在东;同为西经,度数大的在西;一东经一西经则用劣弧定向,计算度数和,如果度数和小于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果度数和大于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下图示意中国五个南极科考站的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 )
A. 西北方B. 东南方C. 正北方D. 东北方
6. 假设这幅地图自a到b约为6.66cm,那么该图的比例尺大约是( )
A. 1:10000000B. 1:500000000C. 1:100000000D. 1:50000000
【答案】5 A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罗斯海星站距离南极点更近,中山站距离南极点较远,因此,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北方;根据图中经纬度判读,中山站和罗斯海星站同时位于东经度,且罗斯海新站在东经度数较大,中山站度数较小,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西部,因此,中山站位于罗斯海新站的西北方位,A正确,排除BCD。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图包含中国五个南极科考站,最外围的纬线圈度数应为60度,a和b相隔60°,每隔一纬度的经线长为111km,ab实际距离为111*60=6660km,根据所学知识,比例尺的计算方式是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是6.6厘米,实际距离是6600千米,所以比例尺为1:100000000,C项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南北方向:参照极点判定,距南极点近在南,距北极点近在北。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两点所在经线间的劣弧段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甲、乙两地建有养殖场,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 从图中可知( )
A. 山峰的海拔可能为1044mB. 乙地海拔可能为1035m
C. ①处陡崖的相对高度约为22mD. 区域内最大高差近60m
8. ①③④⑤四地中,在②地可以看到的是( )
A. ①⑤B. ①③C. ③④D. ④⑤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米,根据等高线底边规律可推断山峰海拔为1035~1040m,A错误;乙地海拔为1030~1035m之间,小于1035m,B错误;可根据公式求得陡崖的高度,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 (其中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该图等高距为5米,①处陡崖有4条等高线重叠,故陡崖相对高度为15m≤H<25m,C正确;该图等高距为5米,最高处海拔在1040~1045m之间,最低处海拔在990~995m之间,区域内最大高差为45~55m,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由图中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分布可知,①②之间为凹坡,②③之间为凸坡,②⑤之间为谷地,在②地可看到①⑤,看不到③,BC错误,A正确;②④分别位于陡崖的上、下方,但②地不在陡崖边缘处,且不知道②地坡度和④地距崖底的距离,不能判断两地能否通视,D排除。故选A。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不能通视。通视问题既可以通过看等高线的特征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固定式光伏电池板所接收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时的安装倾角,称为最佳倾角。图左示意40°N地区的光伏电池板不同安装倾角发电量相对于最佳倾角发电量的差值百分比,图右示意辽宁省大连市(40°N附近)某光伏电站景观。大连市的光伏电池板的安装倾角多为32°。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光伏电站若按最佳倾角安装光伏电池板,正午太阳光线能垂直照射光伏电池板的节气是( )
A. 春分(3月21日前后)B. 小暑(7月7日前后)
C. 寒露(10月8日前后)D. 冬至(12月22日前后)
10. 与最佳倾角相比,大连市的光伏电池板多采用32°的安装倾角,会使光伏电池板( )
A. 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大B. 正午太阳高度变大C. 铺设间距变大D. 安装数量变多
【答案】9. A 10. D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该光伏电站位于40°N附近。由图可知,40°N地区光伏电池板安装的最佳倾角为40°,则当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为50°时,即正午太阳高度为50°时,光线能垂直照射光伏电池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计算出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3月21日前后),A正确;小暑(7月7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寒露(10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对于40°N地区来说,太阳直射赤道时,正午太阳光线与以最佳倾角40°安装的光伏电池板垂直。由材料可知,按照最佳倾角安装光伏电池板才能接收最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A错误。正午太阳高度与当地所处的纬度有关,不会因安装倾角的改变而改变,B错误。光伏电池板的安装倾角变小,会使电池板的影子变短,进而促使铺设间距变小,安装数量变多,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为获取最大的太阳辐射量,光伏板的最佳倾角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应为互余关系。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及部分地质年代距今时长。完成下面小题。
11. 古生代中、后期( )
A. 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 氧气含量迅速上升
D. 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
12. 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 )
A. 氧气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 二氧化碳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
C. 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
D. 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达到顶峰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在前寒武纪,A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于古生代的早期,B错误;古生代时间为5.4亿年前到2.5亿年前,在前寒武纪时氧气含量迅速上升,在古生代的中后期,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D正确,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之后,氧气含量持续上升,二氧化碳含量出现波动变化下降趋势,AB错误;图片能够体现出植物的进化与氧气含量成正相关,C正确;氧气含量在大约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基本稳定,而不是达到顶峰,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质年代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不同地质时代,自然地理特征出现明显不同,影响不同生物演化。
图1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分布图,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于2023年12月7日开始建设,2024年2月7日正式开站。建站期间,某日科研人员每隔4小时面向太阳拍摄一张照片,合成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3. 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 )
A 正北B. 东南C. 正南D. 西北
14. 拍摄乙位置太阳时,北京可能( )
A. 晨光初现B. 日悬中天C. 夕阳斜照D. 夜幕降临
15. 为期两个月的建站过程中,扬州( )
A. 日出方位不断向南移动B. 昼夜长短差值不断减小
C. 正午阳光照入室内的面积变小D. 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达到最小值
【答案】13. A 14. D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甲位置的太阳高度为最大太阳高度,时间为当地的正午12时,秦岭站位于南极地区,正午太阳应位于正北方,所以拍摄甲位置的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正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已知甲处为正午12时,科研人员每隔4小时拍摄一次,根据图中太阳视运动方向,可得乙处地方时为前一日的22时。读图可知,秦岭站的经度大致为165°E,故165°E为22时,计算得北京时间22-(165°-120°)÷15=19时,秦岭站建设期间是北京的冬季,此时北京夜幕降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2023年12月7日到2024年2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移动。扬州日出东南,日出方位先偏南,再偏北,A错误;在建站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差值在冬至日达到最大,所以昼夜长短的差值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冬至日正午阳光照入室内面积最大,在建站过程中,正午阳光照入室内面积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正午太阳高度在冬至日达到最小,所以在建站期间,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达到最小,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视运动轨迹变化规律也与太阳直射点有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箭头④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的吸收作用B. 大气的反射作用
C. 大气的削弱作用D. 大气的散射作用
17.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是由于( )
A. 大气削弱①辐射少B. 大气削弱②辐射少
C. 地面削弱③辐射少D. 地面削弱④辐射少
【答案】16. C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箭头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箭头④为经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因此箭头④比①细,C正确,和ABD无关。故选C。
【17题详解】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导致到达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起增温作用。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相反,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
大气边界层是指对流层下部直接受地面影响,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间进行物质、能量、热量和水汽交换必经的气层,其高度约为1~1.5km,并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影响长三角地区大气边界层呈现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B. 海拔高度C. 地面辐射D. 距海远近
19. 一般情况下,长三角地区一天中大气边界层最高的时间段为( )
A. 23:00-1:00B. 5:00-7:00C. 13:00-15:00D. 17:00-19:00
20. 冬季大气边界层缩小,对长三角地区天气的主要影响是( )
A. 气温升高B. 降水增多C. 风力增强D. 雾霾增多
【答案】18. A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春夏季节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间的物质、能量、热量和水汽交换强,大气边界层较高,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A正确。海拔和海陆分布不存在季节变化,BD错误。地面辐射也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结合上题,大气边界层高低与气温高低紧密相关,一天中13:00—15:00平均气温最高,大气边界层最高,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题详解】
冬季大气边界层缩小,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间进行物质、能量、热量和水汽交换的垂直范围缩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导致雾霾增多,D正确。气温影响大气边界层的高度,但大气边界层缩小不会影响气温,A错误;降水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凝结核和降温,大气边界层缩小不会影响降水,B错误;风力的变化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关,大气边界层缩小不会影响风力,C错误。故选D。
【点睛】对流层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不同)③不同纬度其厚度不均(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下左图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下中、右图为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及生物量图。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生物体的总质量(干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 )
A. 由西向东递减B. 由北向南递减C. 由高纬向低纬递减D.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2. 据材料,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差异,主要是由于( )
A 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植被四季常绿,植被密B. 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大,植物体内含水量大
C. 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密度小D. 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光照不足,树木植株高大
【答案】21. D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1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可知,横坐标为北半球纬度,纵坐标为年总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到北极太阳辐射量递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生物通过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储存在生物体内,生物量增加,据图可知,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太阳辐射强,故生物量大,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不是气温,A错误;生物量是干重,与植物体内含水量大无关,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区太阳辐射量小,植被层次少,密度小,类型少,故生物量少,C正确;热带雨林的树木植株更为高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影响,低纬度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甚至有极夜现象,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小。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23. 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 元古代末期B. 古生代末期C. 中生代末期D. 新生代末期
24. 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 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B. 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 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D. 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答案】23. B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选B。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而不是因为太阳辐射强,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选A。
【点睛】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光照、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空气和水分是最重要的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其次是光照,充足的光照可以让植物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来积累养分促进生长;土壤的酸碱度、微生物会根据植物是否适应来促进或者抑制植物生长。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结束了5个月的太空科研之旅。图为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主要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所处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A. 可观测到的宇宙B. 银河系C. 太阳系D. 地月系
26. 对载人飞船和地面指挥系统通讯联系干扰最大的是( )
A. 太阳辐射B. 太阳活动C. 星际物质D. 深厚云层
27. 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线路中各点位( )
A. ①层许多客机在飞行B. ②层可强烈吸收紫外线
C. ③层中观测极光现象D. ④层天气现象复杂多样
【答案】25 D 26. B 27. D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所处的地方还在地球的大气层,属于地月系,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故选D。
【26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太阳活动如耀斑爆发会产生大量电磁波,干扰地球大气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明显的干扰,B正确;太阳辐射、星际物质、深厚云层基本不会对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影响,AC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神舟十六号返回地球线路中各点位中,①层是高层大气,没有客机在飞行,A错误。②层是高层大气,没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B错误。③层中是平流层,观测极光现象是在对流层,C错误。④层是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样,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1)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下降0.6C;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①气温随着高度增高而递增;②气流以平流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③存在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 (3)高层大气: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高先降低后升高;②存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信。
非洲冰鼠是啮齿类食草动物,夜伏昼出,不冬眠,不囤积食物,常通过晒太阳或蜷缩等方式应对寒冷。在非洲南部某山地(29°33`S,29°14`E)海拔2800米处的缓坡上,某科研团队对非洲冰鼠群体的活动规律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连续几日观测的平均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11:00至13:00,非洲冰鼠冬季与夏季活动规律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昼夜长短B. 天敌数量C. 太阳辐射D. 食物数量
29. 北京时间15:00左右,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 )
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
30.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观测到非洲冰鼠晒太阳时间增多,地面觅食时间减少,主要原因是非洲冰鼠( )
①食物储备充足 ②冬季食物需求减少 ③需要调节体温 ④构筑雪下通道觅食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28. C 29. A 30. D
【解析】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11:00至13:00(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冬季在地表活动的比例高于夏季,这是因为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要在地表晒太阳时间多,C符合题意;正午前后,非洲冰鼠在地表活动比例与昼夜长短、天敌数量和食物数量关系不大,排除ABD。故选C。
【2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33`S,29°14`E,北京时间15:00时,当地地方时约为9时。当地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太阳从东北升起,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北,上午时间太阳均在东北方,9时时东北坡为向阳坡,因此非洲冰鼠冬季晒太阳的地点最可能位于该山地的东北坡,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30题详解】
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则晒太阳时间增多,③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食物大多在雪下,非洲冰鼠为了获得食物,往往构筑雪下通道觅食,则地面觅食时间减少,④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非洲冰鼠不囤积食物,因此①不符合题意;当地表积雪覆盖时间较长时,当地气温较会较低,非洲冰鼠为了维持体温,需求的食物并不会明显减少,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二、综合题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
(2)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
【答案】(1)高差:150米~200米。
(2)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大,桥隧结合能最大保持高铁线平直,保证通行安全;桥隧结合缩短距离,减少运行里程,节约通行时间;修隧道能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有落石区,陡坡等,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解析】
【分析】本题以香坝河特大桥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形垂直剖面绘制:1.定线: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剖面基线为MN一线。2.找点:找出MN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这些点均为控制剖面图上相应地点高程的控制点,从M开始,依次出现1~15个点,最后在N点处终止。3.取尺: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故为1:35000;垂直比例尺一般是根据图幅(本题设定纸张高度为10厘米)和剖面图的垂直高差来确定,本题可以将垂直比例尺定为1:4500。4.画矩形并作平行线与垂直虚线:平行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垂直高程(如图所示1050米、1100米、1150米……)引出来的,垂直虚线是从剖面图MN与等高线的每个交点上开始,向矩形底边(如图所示的MN)引出的垂线。5.定位:依据原图中控制点的高程,确定剖面图中点位,M、N点及河谷高度可以根据其所在高度范围进行大致的标注。6.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从点M’一直连到点N’,即得MN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7. 注意点: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原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本题中主要是河谷处(7’和8’之间)应为凹线,14’和15’之间应为凸线。连接所有点之后,最终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并擦掉辅助线,得出图形如下图所示:
由等高线图可知,河面的高度范围是1050米~1100米的开区间,桥的端点位于等高线1250米上,故桥面高度为1250米,两者相减得出高差为150米~200米。
【小问2详解】
高铁弯道少,弯道半径大,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该区域高铁经过山区峡谷,地势起伏大,多座桥梁和隧道可以降低坡度,保证高铁的平顺性,行车更安全;可以缩短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沿线有落石区、陡坡区等,该地多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建设造成威胁,修隧道可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甲图),每年有两次正午出现“立竿无影”现象(乙图),该市某地其中一次出现在6月1日。三亚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天文含义上的四季差异很大。每年冬季有大量的候鸟老人在三亚过冬。丙图示意三亚全年气温变化。
(1)估算三亚市某地再次出现“立竿无影”现象的日期,并说明判断理由。
(2)比较三亚市冬季和夏季日温差的大小,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大约为7月15日。理由: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立竿无影”),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6月1日,夏至日后相同时间间隔再次直射,大约在7月15日。
(2)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原因:三亚夏季多阴雨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温度较低,晚上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日温差较小;冬季多晴天,反之。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亚相关地理事物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该市某地其中一次出现“立竿无影”的时间在6月1日,三亚市地处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第一次直射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日过后再从北回归线返回时,出现第二次直射。如果第一次直射出现在6月1日,夏至日后相同时间间隔再次直射,即6月1日到6月23日之间相差22天,下一个出现的时间就是6月23日加22天,所以下一次“立竿无影”大约在7月15日。
【小问2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日温差的大小主要受纬度、海陆位置及天气的影响,三亚市位于海南岛南部沿海,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云雨天气,云层较厚,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温度较低,晚上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较强,日温差较小;而在冬季多晴天,云层较薄,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温度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较弱,日温差大;所以三亚市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如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答案】(1)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温差;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冷锋过境,气温较低,空气迅速降温;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2)云的存在对平流雾的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起到降温的作用;雾顶高度升高,利于水汽凝结,促进雾的生成;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沿海某区域平流雾为背景,设置2道题目,涉及雾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雾的成因。根据材料可知,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平流雾。它的形成必须具,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促进雾的形成;二是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保证雾的存留;根据图示可知,在平流雾形成之前,有冷锋过境,地表降温,气温较低,当暖湿空气经过较冷下垫面时,空气迅速降温,该地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较为充足,空气中水汽冷却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而形成平流雾。
【小问2详解】
在层云接地的过程中,云顶的辐射降温会引起云内的不稳定,冷却的空气和云滴以湍流涡动的形式向下传输,云底之下蒸发的水汽在冷却的环境下导致层云接地,云层具有增加向下长波辐射通量起保温的作用,也具有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可起到降温的作用,在低云向海雾转化中,云顶的辐射降温是低云和海洋层混合和冷却的重要机制。雾顶高度较高,利于水汽凝结,为雾的生成提供了外部温度条件;同时冷锋过境,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高层逆温的形成也有利于雾的维持,阻止雾的消散。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左图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右图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1)据左图,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答案】(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
(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
【解析】
【分析】本题以洞庭湖区域的相关图文材料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左图可知,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汉代遗址数量较少,说明汉代河网湖沼广布,陆地面积较小,人类活动区域较少;而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汉代遗址集中分布在西侧,东侧没有分布,说明中东侧靠近河流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陆地面积缩小,不适宜居住,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河湖较少,陆地较多,更适合居住等。
【小问2详解】
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荆江河段地势低平且河道弯曲,流速较缓,泥沙易在此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床逐渐抬高;修筑荆江大堤,割裂了长江与江汉平原的水沙联系,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荆江河床淤积加速;荆江河段是长江山区河流过渡到平原河流的第一个冲积河段,河流摆幅巨大,分汊较多,利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洪水流速快,流量大,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荆江河床的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导致荆江河床不断增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