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6854/0-17250726613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6854/0-17250726613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116854/0-17250726613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默写。
诗文情思长。“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关雎》)表达了美丽而又贤惠的女子一直是男子心中理想的配偶;《子衿》中的“③_________,④_________”虽是夸张之词,但思念之情溢于言表;“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想渡湖却没有船只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愿;“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化用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⑨_________,⑩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少安乐的社会图景。
【答案】 ①. 窈窕淑女 ②. 君子好逑 ③. 一日不见 ④. 如三月兮 ⑤. 欲济无舟楫 ⑥. 端居耻圣明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天涯若比邻 ⑨. 黄发垂髫 ⑩. 并怡然自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窈窕、逑、兮、楫、知己、涯、邻、髫”等字词容易写错。
2. 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甲】
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 做了太史令。他有机会看到许多史jí和别的藏书,便开始作整理的 。那时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别是汉代各地方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他一面整理史料,一面却忙着改历的工作;直到太初元年,太初历完成,才动手著他的书。
【乙】
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一个月后,保尔脸色苍白,身体消瘦,但已能勉强迈着颤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 地走动了。母亲搀扶着他走到窗前。他凭窗久久地níng望着外面的道路。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史jí_____
②行政_____
③勉强_____
④níng _____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果然 功夫 困难
B. 竟然 工夫 困难
C. 果然 工夫 艰难
D. 竟然 功夫 艰难
(3)从【甲】文中可知,汉代太史令主要职责是掌管和编写 _______和 _______。
(4)请联系全书,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司马迁和保尔在面对人生苦难时的相同态度。
【答案】(1) ①. 籍 ②. zhèng ③. qiǎng ④. 凝 (2)C
(3) ①. 历法 ②. 史书
(4)示例:司马迁受了屈辱的宫刑,保尔四次受伤危及生命,但是他们都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苦难,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坚强地活了下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史籍(shǐ jí):历史书籍;
②行政(xíng zhèng):①行使国家权力;②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内部的管理工作;
③勉强(miǎn qiǎng):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不是心甘情愿的;③使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④凝望(níng wàng):目不转睛地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果然: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司马迁的父亲留有遗命,司马迁当太史令是与预料相同;选“果然”恰当。
功夫:指一个人花费时间练就的本事、本领。
工夫:时间和精力。
根据“整理”的提示,是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选“工夫”恰当。
困难:事情复杂,阻碍多;穷困,不好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或障碍;
艰难:用来形容某种情况、任务或过程非常困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或经历很多困难才能完成。
根据“扶着墙壁”“在房间里 地走动了”的提示,指行动的过程困难、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选“艰难”恰当;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那时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别是汉代各地方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他一面整理史料,一面却忙着改历的工作;直到太初元年,太初历完成,才动手著他的书”可以推知,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编写历法和史书。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评价。
甲文中A是司马迁,司马迁在面对人生苦难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的李陵辩解而被汉武帝迁怒,遭受了宫刑。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完成《史记》的决心。这种在逆境中依然坚持梦想的态度,展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司马迁在面对人生苦难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些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历史的追求上,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使得他能够在逆境中不断前行,最终完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乙文中的B是保尔。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展现出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他在面对人生苦难时的共同态度。这种精神体现在他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方式上。例如,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腿受了伤并得了伤寒;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他头部受了重伤;被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回家养病;在修路时,得了伤寒和肺炎。尽管经历了这些生死考验,保尔从未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自强不息。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身体上的抗争,也体现在精神上的坚持。保尔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顽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等,这些都是他在面对人生苦难时所展现出的相同态度
3. 复兴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下面是小华同学“以和为贵”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翻开几千年的文明史,“和”的观念深入了我们中国人的心中,【甲】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和气生财”等……至今仍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和”,如阳光,可以融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排去心中的阴霾:【乙】如照亮人际 天空的火炬。“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更加宽广。“和”,如清泉,如明镜,善鉴万物。【丙】它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也表现出迷人的馨香,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②请你将【乙】处画线句改成与前面两句句式一致,以构成一组排比句。
③【丙】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3)请你为以下消息拟一个标题,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
中国商报安徽报道(记者刘群) 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所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基层治理,不断创新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形成了以“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体系,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的枫桥经验“桐城模式”——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答案】(1)示例: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2)①将省略号(……)改为逗号(,) ②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③表现 散发
(3)示例:“六尺巷工作法”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语。
拟写宣传语首先要扣住主题“以和为贵”,本题干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另外注意语言精练、讲究押韵。
示例: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小问2详解】
第①题。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
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应将[甲]处画线句中的省略号(……)改为逗号(,)。
第②题。本题考查仿写与续写。
根据上文“如阳光,可以融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排去心中的阴霾”,可知,所写的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本体是“和”,句式为“如+名词,可以+动词+心中的+名词”。修改为: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
第③题。本题考查语病辨析与修改。
“表现出迷人的馨香”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散发”。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
拟写新闻标题要把新闻(消息)的主要内容概括其中,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结果怎样。通常主要事件暗含在导语中。
结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可知新闻所介绍的对象时:“六尺巷工作法”;结合“不断创新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以‘信访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为目标的枫桥经验‘桐城模式’”,可知新闻所介绍的主要事情是: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由此可概括为:“六尺巷工作法”开启基层治理新模式。
二、阅读(55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一直记着呢。今年我带上儿子一块回去!”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 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2)本文描写生动传神,结合语境,简要赏析第④段中划线句。
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
(3)文章围绕端午节的“艾香”回忆了儿时哪几件往事,请简要概括。(每件事限15个字以内)
(4)文中用大量笔墨描写艾草,请你简要介绍艾草的特点。
(5)文章结尾写“艾香馥郁而绵长”,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答案】(1)B (2)这句话是对晨曦中母亲采集艾草时的环境描写,“青草苍翠”“鱼跃蛙鸣”“闪闪发光”“亮晶晶”等词生动的表现了清晨的河堤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衬托了母亲采集艾草时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3)①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祛病免灾。 ②母亲采艾草为我们缝制香包。 ③母亲煮艾草水让我们泡澡解毒。
(4)示例:碧绿色芳香型草本植物,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有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易生长,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
(5)对故乡的眷恋;对浓浓母爱的赞美;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味觉”错误,第②段“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从视觉角度描写艾草,“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从嗅觉角度描写艾草,而没有味觉;第③段中原文“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是将艾草比作乡村少女,文章中没有描写乡村少女,第②段是为下文回忆母亲给我们带艾草,用艾草洗澡做铺垫;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联系“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蜜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可知,这句话是对晨曦中母亲采集艾草时的四周的景物描写,有青草、河水、露珠、鱼蛙等;“青草苍翠”“鱼跃蛙鸣”“闪闪发光”“亮晶晶”等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把清晨的河堤写得有生机活力;联系下一句“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可知,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母亲采集艾草时幸福喜悦的心情;再联系本段最后一句“……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知,这也间接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注意概括的字数要求。
根据第②段“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知,回忆了端午节,儿时家家户户门上插满了艾草,是为了祛病免灾,使家人身体健康。概括为:儿时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祛病免灾;
根据第④段“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可知,端午节,母亲总是给我带回艾草,还会给我们用艾草缝制香包。可概括为:母亲清晨采艾草为我们缝制香包;
根据第⑤段“……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可知,每到端午,母亲会给我们煮艾草水,让我们泡澡解毒。可概括为:母亲煮艾草水让我们泡澡解毒。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②段中“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③段中“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可概括为:碧绿色芳香型草本植物,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有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结合⑤段中“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可概括为:易生长,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从第①段“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第②段“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可以看出通过艾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从第①段“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第②段“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
从第④段“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浓浓母爱的赞美;
从第⑥段“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世界各国、地区或国际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无一例外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位置。有研究报告指出:沟通与合作素养位列各个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关注的七大核心素养之首。
人们经常把“沟通”和“说话”画上等号,仿佛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就是沟通,其实不然。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沟通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说话、写字、表情等多种因素。一个沟通素养良好的个体,能够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媒介,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流。
有效沟通是一种人际交流过程,需要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同协议。为了最终达成沟通协议,需要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最后,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而同情心此同理心包含更多的情感因素。有研究表明,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利他动机,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帮助他人减少痛苦而不期待奖励;利己动机,则想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避免不利的感受,或者期待奖励。
【材料二】
沟通漏斗,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效率逐渐下降的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80%了。而当这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信息量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并消化了的信息大概只有40%。三天过后,等听众遵照领悟的 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最终变成了20%。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可能只剩下最初的5%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
【材料三】
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提供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向和支架,它是帮助我们刻意练习,以达到自如沟通的工具。
5.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际沟通非常重要,其本质在于个人信息的单向输出。
B. 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
C. 只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
D. 借助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明确沟通的策略。
6. 根据材料一、三的相关内容,解释什么是“有效沟通”。
7 材料二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8. 材料一划线句中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几乎无一例外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位置。
9. 下面是小渝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这段对话,结合材料一、三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小渝提出两条建议,以帮助小渝更好地与妈妈沟通。
妈妈:上了初中,你不能再参加绘画培训了。
小渝:我要参加,我喜欢绘画!
妈妈:绘画培训会影响学习!
小渝:不,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答案】5. D 6. 有效沟通,是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人际交流过程,需要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同协议。
7. 列数字 用具体数字说明了人们在 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沟通效率是逐渐下 降的,使说明更具体、准确,直观、有说服力。
8. 不能去掉。“几乎”的意思是“差不多,十分接近”。句中是说大部分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还有个别没有做到。如果去掉了,就变成了所有的,与客观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9. 示例:①深度理解妈妈的意图:她不是干涉自己的自由,而是为了让自己集中精力学习。②要有“同理心”,回应妈妈的关切,打消妈妈的顾虑,保证自己不会因绘画耽误学习。③清楚讲明参加绘画培训的理由,让妈妈知道自己热爱绘画且绘画对未来发展有意义。④如面对面不好沟通,可采用写信等方式与妈妈进行细致的交流。⑤沟通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冷静、理智,不与妈妈发生冲突。(任答二点即可)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A.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可知,本项对人际沟通的本质表述有误;
B.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已”可知,本项“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错误;
C.根据材料二“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可知,“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过于绝对,有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信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一个沟通素养良好的个体,能够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媒介,有效的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流”,第三段“有效沟通是一种人际交流过程,需要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同协议”可知,有效沟通是与他人或群体进行的人际交流过程,其结果是双方达成共同协议。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可知,有效沟通还需要双方注意以上三个策略。
根据【材料三】“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可知,有效沟通还需要在个人或群体间围绕设定的目标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
综合以上信息,以“有效沟通是……”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示例:有效沟通是沟通双方围绕设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策略,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最终达成共同协议的一种人际交流过程。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结合“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80%了”的内容,由“100%、20%、80%”可知,该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运用具体数据说明了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沟通效率是逐渐下降的这一情况,使说明更具体准确直观、增强了说服力。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结合“几乎无一例外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位置”可知,“几乎”在句中起到了范围上的限制作用,是说大部分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可能还有个别没有做到。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的”,和实际情况不符,所以,“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不能删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扩展阅读。解答时,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中“需要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第三,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材料三中“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及材料三中有效沟通大纲提建议即可。
示例:学会运用有效沟通大纲,在和妈妈沟通前,先想好自己要怎么和妈妈说;预设与妈妈沟通时的情况,提前想好应对话语,以达到说服妈妈的目的;找到妈妈不让参加绘画培训的关键点“怕影响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和妈妈沟通绘画和学习之间的平衡性。
10. 阅读回答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②累丸③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④株拘⑤;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承蜩:粘蝉,把蝉黏住。②五六月:练习五六个月。③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④厥:竖。⑤株拘:枯树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学学半
③有道邪
④孔子顾谓弟子曰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4)请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你的两点启示。
【答案】(1)①味美;②同“敩”,教导;③方法、窍门;④回头看,看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3)①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②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4)示例: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 有效地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④学习要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②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③句意为:有门道吗?道:方法,窍门。
④句意为: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顾:回头看,看。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要根据句意和语法知识断句。句意: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用志不分”是动宾短语,表达一个意思,应断开;“乃凝于神”是动宾短语,应断开;“其佝偻丈人之谓乎”是主谓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应断开。可断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自反,自我反思;然后,这样以后;强,勉励。
②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而,表转折;唯,只。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乙】“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告诉我们要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则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三、写作(55分)
11. 带着青春的梦,带着亲人的爱,带着勇气和力量,我们奔跑在追梦的路上,前行的路啊,道阻且长,总有一束光,在徘徊孤单中,在受伤心痛时,照亮那条最绝望的路。感谢那束光,点亮了我们的人生。
请以“那束光照亮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那束光照亮了我
我的外婆个子矮小,面部弯弯曲曲的皱纹是岁月的印记。她的手大而粗糙,她是一位可敬的农民。一辈子没念过书,就连字也识不得几个,但在我眼中,她又好像掌握着一门神秘的学问,令我叹服。
依稀记得去年春天,虽然是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好时节,但是我的心情却似乎遗落在了寒冬中——过度的紧张令我在期中考试中发挥失误了。这就仿佛是一个随之不去的阴霾,永远笼罩在我的心间。于是,我便去了外婆家散心。
那日春雨绵绵,阴云在天空中弥漫,看不见温暖阳光。外婆带我去厨房,出来时,我用力将老门一带,吱呀吱呀的声音让我听着心烦。本以为只是小事一桩,谁知,木门因为年久失修,复弹回来,还险些撞去了门上的日历,我又一次重重地摔门,心中的怒火渐渐无法平复,耐心也慢慢抹去了大半,只听“砰,砰”的声音在厨房里想起。但门似一个顽皮的孩童,我让它往东,它顶着头向西。我不耐烦了,正欲发作,外婆忙走来,看着怒气冲冲的我,笑道“我当怎么了呢,跟门闹脾气了啊?”一句话说的我哑口无言,愧疚袭上心头。外婆轻轻扶住了门,抓住门把手,不禁心似的轻轻一笑,再用点力气轻轻一摁,随后又看了看门把手,将松动的螺丝细心拧实,随后又对我说“凡事不可用蛮力啊,你越用蛮力,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是啊,我越紧张,考试发挥失常就像是意外中的意料之事,只有心态放平和,才不会适得其反。
我不由得想着,心中一瞬惊讶于事之虽小,却意义之大以及言语的平凡朴实。
春夏的过渡往往就在一日之间。不久,待我再次来到外婆家,只见外婆正在田地中弓着腰,汗水浸湿了单薄的衣裳。毒辣的日光照在大地上,烘烤着大地;花儿也不再娇艳欲滴,奄奄地耷拉着头;白色的毛巾早已被汗水浸湿。外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背部弯曲成一道弧度。我暗暗皱眉,埋怨道“这么热还种田?”外婆听过后,微微一笑,皱纹便格外显眼,干燥的嘴唇许是许久未沾水了。她说“只有你肯对庄稼用心,它才会用丰收回报你啊。”
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
后来,外婆又教了我许多道理,它们都像是外婆给予我的星光,照耀着我前行。每当我在学习上突破困难时,我的眼眶会莫名的湿润,映出外婆的身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引导语诠释了命题中“那束光”的比喻义,并不是本义上的由光源发现的光线,而是人的品质与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总有一束光,照亮在每次徘徊孤单中,照亮在每次受伤心痛时,照亮着我们飞过绝望的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给自己带来深远影响的“那束光”。“那束光”应是某人某物的精神品质。“照亮了我的世界”是给自己的人生以积极的影响,起到指明方向,带来光明的作用。这一命题适合写作记叙文。
2.选材构思:生活中有哪些光会照亮我们呢?失意沮丧时,偶然看到一株小草在初春的寒风里倔强的生长着,它的坚韧与执着化作一道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悲伤难抑时,朋友的一番话仿佛一道光,给自己阴沉的心灵天空带来光明;深夜难眠时,偶尔听到父母之间的交谈,看到缝里透进来的灯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深情,决心改掉叛逆,感恩父母,那道光照亮了我的世界……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描写要侧重于心理描写。以抒情或议论在文末点明主旨,抒发真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凤台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