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地质地貌(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地质地貌(解析版)01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地质地貌(解析版)02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地质地貌(解析版)03
    还剩7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地质地貌(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地质地貌(解析版),共8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1 内力作用
    (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2.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D.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答案】1.C 2.A
    【解析】1.由图可知,①岩石所在岩层为石灰岩,其上覆岩层包括泥岩、砂岩等沉积岩,而安山岩位于侵蚀面之上的地表,故可推测①岩石早于安山岩形成,①错误;②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且被断层错断,说明花岗岩早于断层形成,断层线两侧侵蚀面连续,说明断层发生之后地表受侵蚀形成了侵蚀面,故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C正确;断层两侧石灰岩、泥岩、砂岩等沉积岩层均倾斜,说明岩层受挤压发生了弯曲变形,局部岩层断裂错开形成了断层,且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是水平挤压形成的,故断层是在挤压作用下形成,D错误。故选C。
    2.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于古生代温暖的海水中,①岩石为石灰岩,故A正确;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是同一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中才可能发现化石,C错误;④岩石所在岩层位于①岩石所在岩层之下,新生代处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岩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D错误。故选A。
    【点睛】古生物化石,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
    (2024·甘肃·高考真题)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下图示意该现象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 )
    A.玄武岩B.大理岩C.花岗岩D.石灰岩
    4.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 )
    A.侧坡上部,岩体风化后崩落B.冰川上游,冰川搬运后堆积
    C.冰川基底,冰川发育时顶出D.冰川内部,冰川融化后出露
    5.开展该区域过去30年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的最佳方法为( )
    A.实地调查B.仪器监测C.遥感解译D.数据模拟
    【答案】3.C 4.A 5.C
    【解析】3.据材料“巨石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可知,该巨石属于花岗岩,C正确;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颜色较深;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有片理结构,且不可见矿物结晶;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ABD错误。故选C。
    4.读图可知,该巨石覆盖于小块冰体上,属于外来的岩体,应位于侧坡上部,受风化作用,花岗岩岩体风化崩落于此,A正确;冰川搬运后堆积形成冰碛物,不应该是独立的,B错误;冰川发育一般在岩层之上,不会使基底岩层出露,C错误;若位于冰川内部,会受到冰川侵蚀作用,不会棱角分明,D错误。故选A。
    5.实地调查消耗时间长,人工成本高;仪器连续监测30年,性能稳定性难以保障,监测数据不一定准确;数据模拟的数据来源、准确性难以保障,这些都不是最佳方法,ABD错误;利用遥感可以快速,及时获取冰川面积数据,对比30年前、现在的遥感图片,进行解译,是最佳方法,C正确。故选C。
    【点睛】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岩浆岩,属于深层侵入岩。主要由石英或长石等矿物组成,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
    (2024·广西·高考真题)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7.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答案】6.C 7.D
    【解析】6.根据材料信息“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可知,上溪群地层岩石先是砂砾沉积,形成沉积物,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岩浆侵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该岩石,其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7.根据材料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层区中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在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推测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D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早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古生物化石,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
    (2023·全国·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
    9.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
    10.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8.C 9.D 10.B
    【解析】8.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9.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
    10.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2023·重庆·高考真题)美国夏威夷地区瓦胡岛(21°30'N,157°50'W)大范围连续性降水少,但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瓦胡岛阵性降水多发期间,控制该岛的大气环流是( )
    A.热带气旋B.西南季风C.盛行西风D.东北信风
    12.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 )
    A.生物风化较弱B.降水侵蚀强烈C.海水侵蚀较弱D.内力作用剧烈
    【答案】11.D 12.D
    【解析】11.结合材料可知,瓦胡岛阵性降水多发期间为夏季。瓦胡岛位于21°30′N,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该处位于东北信风带控制区,东北信风从海洋携带水汽在该岛屿受到地形的阻挡抬升形成降水,D正确;该地基本不受西南季风和盛行西风的影响,BC错误;结合材料“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可知该岛降水为地形雨,不属于气旋雨,A错误。故选D。
    12.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受板块运动影响,内力作用强烈形成的,而外力作用(如生物风化较弱、降水侵蚀强烈、海水侵蚀较弱)均不是其山体高大的原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着直射点位置的移动而移动,总体而言,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023·全国·高考真题)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
    14.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15.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13.A 14.A 15.C
    【解析】13.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所以选A。
    14.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所以选A。
    15.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力作用塑造形成的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力作用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生物作用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从作用过程来看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冰川冰缘作用占主导。内外动力都与重力有关,重力是形成地貌的前提,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决定地貌。
    (2023·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答案】16.A 17.C
    【解析】1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所以选A。
    17.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原始水平岩层原理: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岩层。岩层叠置原理:下老上新。切割律又称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8.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19.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答案】18.A 19.B
    【解析】18.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再之后该区地壳又整体下沉,接受沉积物的沉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叠纪,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落水洞、天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在较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三叠纪岩层是图中最新的岩层,而背斜中心岩层相对最老,D错误。故选B。
    【点睛】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2022·江苏·高考真题)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岩浆侵入
    21.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B.化学溶蚀C.河流侵蚀D.风力侵蚀
    22.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B.变质岩区C.沉积岩区D.接触变质岩区
    【答案】20.D 21.A 22.D
    【解析】20.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答案选择D。
    2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故B错误;图示区域内的河流较少,河流侵蚀一般呈现的是峡谷等地形,故C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区域,地势越高,侵蚀越强,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型岩石,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近接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故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故B错误;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C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岩浆岩就是直接由岩浆形成的岩石,指由地球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内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分类比较复杂,一般可按沉积物质分为母岩风化沉积、火山碎屑沉积和生物遗体沉积。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经历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应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又可分为正变质岩和负变质岩。
    (2022·广东·高考真题)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
    24.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
    【答案】23.D 24.A
    【解析】23.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24.由图可知: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点睛】特别提醒:河流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区别:河流纵断面是沿着河流的延伸方向中心线方向平距为横轴,河床底高程为纵轴,按一定比例尺绘制成的剖面图。河流横断面是在河流流向的某一个地点,按一定比例尺横着切一条剖面,原理与剖面图原理一样,具体图面要素有河流的宽,深等。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5.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6.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答案】25.B 26.A
    【解析】25.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
    26.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点睛】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后来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由于遗体是被沉积物掩埋,所以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
    (2023·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B.淡水湖、蒸发C.咸水湖,下渗D.咸水湖、蒸发
    28.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狭长湖盆B.断流河道C.古冰川槽谷D.泥石流通道
    29.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皱隆起D.褶皱凹陷
    【答案】27.A 28.B 29.A
    【解析】27.材料信息表明,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说明注入①②③的河流原来与南侧高地南边的河流连在一起,后地层抬升而在地表分开,但①②③的湖泊水可能通过地下水与南侧河流相连,通过下渗方式输出湖水和湖水中所含盐分,因此盐分不会在湖泊中积累,从而形成淡水湖,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8.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故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排除CD。故选B。
    29.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积水成湖,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CD。故选A。
    【点睛】非洲乍得湖的也是一个内陆地区的淡水湖,乍得湖的盐分显然不是通过地表径流流出的,研究发现,位于乍得湖东北部大约350公里处的乍得盆地最低处有一处洼地,名为博德莱洼地,而通过监测博德莱洼地的地下水矿物质构成和乍得湖的湖水矿物质构成几乎一致,故科学家推测,乍得湖的盐分是通过湖底的地下径流,流向东北排入了博德莱洼地,从而保证了自身的淡水性质。
    30.(2024·吉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图7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
    (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
    (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
    【答案】(1)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东北、西南断裂发育,外力作用较强,地势降低,形成中间脊线。
    (2)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侵蚀形成洼地,利于储水。
    (3)Q1时期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岩,经外力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大部分Q1火山岩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层Q1火山岩保留;后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覆盖了Q1时期的火山岩,Q1火山岩上覆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较高,周围火山岩被侵蚀掉,Q1时期保留的表层火山岩出露形成高岗。
    高岗面积减少,海拔变低,坡度变缓;进一步被侵蚀可能形成沟谷或洼地。
    【分析】本题以乌波卢岛为材料,涉及地貌形成过程、陆地水体补给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可知,该地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在该地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北、西南断裂发育,且毗邻海洋,受海浪等外力作用侵蚀较强,地势降低,中间地势较高,脊线形成。
    (2)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该岛屿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较少;该岛屿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水量较多;岛屿东部Q1火山岩分布面积较大,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差,在外力作用侵蚀下,容易形成洼地,洼地汇水,地表水量较多。
    (3)根据图示和题干信息可知,乌波卢岛西部高岗是Q1火山岩形成的,在地质史上,Q1时期岩浆喷发,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经过漫长的风化、侵蚀等作用,大部分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只有局部地方残留Q1火山岩;后期Q2、Q4火山岩形成时期,新的喷出型岩浆岩将残留Q1火山岩覆盖,因为残留Q1火山岩土层较厚,同等外力作用侵蚀下,残留Q1火山岩上覆的土层出露之后,植被发育,减少外力作用侵蚀,导致残留的Q1火山岩留存下来,周围新形成的火山岩被侵蚀掉,形成顶平身陡的高岗。
    高岗为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在外力作用侵蚀下,高岗面积减小,海拔降低,高岗的坡度变缓;进一步遭受侵蚀,Q1火山岩被侵蚀掉,可能形成沟谷或者洼地。
    3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答案】(1)流水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
    (2)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3)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或者变化大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古雅斯河地壳运动及乔治湖湖区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补给类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培养图表分析、地理原理应用等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能力。
    【详解】(1)大分水岭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该河段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根据材料可知该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其还存在流水沉积作用。
    (2)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3)根据图片分析可知,湖盆上游边缘的含水层海拔高于湖盆,河流均由湖盆上游边缘向湖盆方向流淌。河流水在向湖区流淌时会下渗至湖盆边缘含水层,转化为地下水后再向湖中补给。该地处于山地背风坡一侧,降水相对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到泰勒斯溪其下游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会发生断流,由此可知河流对湖区地下水整体补给量较小。受季风影响,在夏季风较强的时间,该地山地降水较多,形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对湖区地下水补给较多,而在夏季风较弱时河流对于湖区地下水补给量较小。因降水具有不连续性,故该地的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水量变率较大。
    32.(2024·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芒硝会脱水产生反硝化。该过程涉及主要化学方程式为:Na2SO4+10H20⇌Na2SO4·10H2O。 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下左图示意仁寿牛角寨地质剖面图;右图示意2021年8月份每天等时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对比。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
    (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说明I、II、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
    (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
    【答案】(1)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 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时段Ⅰ: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Ⅱ:前期(约 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 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3)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长期作用下,导致裂隙不断扩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完整性。
    【分析】本题以四川仁寿县牛角寨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涉及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断层下降的一侧,为构造沉降区,地势低洼,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相较于侏罗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断层上升的一侧,为构造抬升区,且位于背斜顶部,岩层较破碎,易受外力剥蚀;乙区域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相对较老。综上所述, 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读图可知,在时段I,由于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上升,满足硫酸钠吸水形成芒硝的条件,所以硫酸钠会吸水形成芒硝,利于芒硝生成;在时段Ⅱ,前期(约 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反硝化,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 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 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使硫酸钠吸水形成芒硝,硫酸钠减少,利于芒硝生成。
    (3)根据材料可知,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夏季当地降水多,进入雨季,平均湿度较大,硫酸钠易吸水形成芒硝,体积强烈膨胀,裂隙撑大;冬季时降水较少,进入旱季,平均温度较低,但昼夜温差较大,引起的相对湿度变化大,反复发生硝化和反硝化,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频繁膨胀与收缩,导致雕刻石像裂隙增多、增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完整性。
    33.(2024·上海·高考真题)“聚宝盆”再开发。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隆升而逐渐成为一个高原盆地,在其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油气和盐类等矿产资源,被誉为我国的“聚宝盆”。近年来,当地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但不稳定,目前格尔木地区采取水(能)光(能)互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
    (1)柴达木盐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气候干旱的原因( )(不定项选择)
    A.沙漠广布B.地处中纬C.高山环抱D.身居内陆
    (2)柴达木盆地本是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证据( )(不定项选择)
    A.珊瑚B.常绿阔叶林C.大象和犀牛D.沙葱
    (3)石油储存在 (单选: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岩石里面,右图中大型的油田应该存储在 (单选:A甲 B乙 C丙)区域,该地油气生成在 (单选:A泥岩 B砂岩)。
    (4)右图区域中上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的白垩纪地层缺少,请分析其地质过程 。
    (5)2023年8月19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服务当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并兼顾青海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分析气候变化对该水电站抽水蓄能的影响。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但是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并说明水光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1)CD
    (2)BC
    (3) C B A
    (4)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层分布。
    (5)
    该水电站的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的状况。
    (6)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但受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不仅可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分析】本题以柴达木盆地为材料,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地质演化、岩石圈、地质过程以及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沙漠广布是气候干旱导致的,不是气候干旱的成因,故A错。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不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故B不正确。中纬度大陆东岸和西岸,均受来自海洋气流(迎岸风)的影响,故自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高海拔的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不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少;盆地地形,周围高山环抱,不仅阻碍湿润气流深入,而且盆地内都为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更少,故C、D正确。所以选CD。
    (2)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生物是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故也指示其生存环境特征。研究化石,亦可以推测该地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状况。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需要生活在陆地、湿润环境下生物化石提供证据。珊瑚,属于海洋生物,不符合题意,A错误。常绿阔叶林、大象和犀牛出现在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符合题意,B、C正确。沙葱是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适合在干旱的陆地环境生长,不符合题意,D错误。所以选BC。
    (3)有机成因认为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这种学说认为,古代的动植物遗体和残骸在沉积物中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发生了热解反应,产生了石油和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这种过程主要发生在沉积岩中,因此,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几乎全部分布在沉积岩中,故C正确。背斜构造表现为岩层向上拱起,这种结构使得油气能够聚集在其中。油气密度较小,自然分布在位置较高的地方,而背斜的拱起形态正好满足了这一条件,使得油气能够储存在背斜的顶部和中部。背斜具有闭合的特点,上覆岩层能够有效地与外界隔绝,防止油气逸出。图2中只有甲地地下岩层为背斜构造,故B正确。生成石油的岩层(如泥岩等)叫作生油层。石油生成后呈微滴状分散在生油层里。由于生油层岩性致密,不能储藏大量的石油。在地层压力和毛细管作用下,生油层的石油被挤到有较大孔隙的岩层(如砂岩)中聚集起来,这种孔隙较大可聚集石油的岩层,叫作储油层。另外,图2中泥岩层位于砂岩层下方,受重力作用时间更长,岩石质地密度也应该更大,故该地油气生成在泥岩,A正确。
    (4)图2显示岩层有明显的层状构造,为沉积岩,是在外力(风力、流水等)作用下,尤其是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被深埋到地下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沉积作用,发生在地壳下沉运动时期。某一地质时期岩层缺失,是该时期该岩层(堆积物)在地表被外力(风力、流水等)侵蚀、搬离的结果。侵蚀作用,则发生在地壳停止或上升运动时期。即:按“地壳下沉→地表物质沉积→岩层存在;地壳停止下沉、地壳上升→地表物质被侵蚀→岩层缺失”的思路,进行逻辑分析。在白垩纪之前,该地在受内力作用影响,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各个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形成完成的沉积序列;侏罗纪地层形成之后,地壳抬升,青藏高原地壳隆升,遭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侵蚀,白垩纪期间形成的地层被侵蚀掉;古近纪时期,该地受内力作用影响,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各个年代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形成古近纪地层分布。
    (5)河流水量越大、越稳定,水电站发电能力越强。该地气候干旱,河水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随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加速,河流径流量增加,短期内对水库发电有利,可以提高短时间发电的量。但长期来看,随着冰川进一步融化,冰川体积减小,冰川融水补给量的减少,水电站径流量减小,水电站面临无水发电的局面,可能会废弃掉。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柴达木盆地地处内陆高原,降水稀少,大气稀薄,以晴朗天气为主,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不稳定的原因:太阳能资源受天气影响较大,使其发电不稳定;该地为盆地地形,四周环山,冬季昼长较短,受山地阻挡作用较强,日照时间较短,光照不足。
    水光互补的必要性:与太阳能相比,水电比较稳定,能够对不稳定的太阳能发电进行调节,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的稳定;能够提高区域太阳能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能源供给,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
    考点02 外力作用
    (2024·吉林·高考真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水适应性特征。在“河、塘、田、路、居”五因子的数量、分布等长期影响下,黄河三角洲的村落表现出团状、带状、指状3种典型空间形态。图1为黄河三角洲典型村落分布图。图2示意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1.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是( )
    A.前邻农田,后依河堤B.塘路环绕,结构分散
    C.塘田较多,零散分布D.塘田包围,居路规整
    2.影响带状村落主轴线和骨架形成的主导因子是( )
    A.河和田B.河和路C.路和居D.路和田
    3.指状村落集中分布在( )
    A.远离黄河的耕种区B.临近黄河的耕种区
    C.远离黄河的盐荒区D.临近黄河的盐荒区
    【答案】1.D 2.B 3.A
    【解析】1.由图2第一幅图所示,团状村落集中分布于中心,外部被塘田包围,且道路纵横交错,民居和道路分布规整有序,D正确;前邻农田,后依河堤,描述的是图2第二幅图带状村落的主要特征,A错误;塘路环绕,结构分散不符合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B错误;塘田较多,零散分布,不符合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C错误。故选D。
    2.由图2第二幅图可知,沿黄河河岸分布的村落,主要街道与黄河河道平行,线性轴线顺沿河道,且民居多沿河分布,因此,影响带状村落主轴线和骨架形成的主导因子是河和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由图2第三幅图可知,图中农田的面积分布较广,可推断为耕种区,CD错误;根据村落的分布形态可知,村落沿道路分布,受黄河河道的影响较小,因此推断,该地位于远离黄河的耕种区,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河”指黄河三角洲区域内的黄河河道,是影响该流域内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因子, “塘”“田”“路”在“河”的主导下,共同作用于村落空间。例如,“河、田、塘对村落边界具有明确的限定作用:“河”通过主导“路”的走向,决定着村落的轴线和骨架形态;“塘、 田”的形态、数量、位置等,对村落的边界和基 底产生影响,表现为完整型或离散型的边界基底特征。
    (2024·浙江·高考真题)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4.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 )
    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
    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
    5.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 )
    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
    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
    【答案】4.A 5.D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幅度最大,BCD错误。故选A。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阶地没有沉积物,可能是其形成之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沉积物被侵蚀掉,D正确;曲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应形成沉积物,A错误;阶地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这是每一个阶地形成共同具有的现象,不是T2具有不同结构的原因,B错误;风力侵蚀搬运能力较弱,不会侵蚀搬运砂砾层,C错误。故选D。
    【点睛】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宽广的河谷底,大部是河漫滩,河床只占小部分。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
    (2023·重庆·高考真题)下图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拍摄的,某山坡砂岩凹凸不平的景观照片和局部放大图,研究表明,该景观是地质历史时期河流边滩沉积物埋藏固结成岩后, 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 侵蚀、 搬运等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引起图中砂岩表面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是( )
    A.植被覆盖B.岩石物质组成C.气温变化D.大气水分含量
    7.推测形成该砂岩原始沉积物的沉积部位是( )
    A.B.
    C.D.
    【答案】6.B 7.C
    【解析】6.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和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剑山崖壁岩石为沉积岩,表面的凹凸不平主要受岩石物质组成影响,B正确;其余选项都为岩石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具备明显的差异性,不是形成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ACD错误。故选B。
    7.河曲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沉积物应位于凸岸,C正确;沉积物堆积的一侧,河床较缓,A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沉积物沉积为河流边滩沉积物,位于河岸,而不是沉积于水下,B错误;北半球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不利于沉积物堆积,D错误。故选C。
    【点睛】平直河道根据地转偏向力确定侵蚀岸和堆积岸;弯曲河段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2023·河北·高考真题)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形态变化受控于地质构造活动和地理环境变化。下图为华北某盆地边缘河流阶地被断层错断的情景,T1-T4分别为第1-4级阶地面,F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其两侧数据为校正后的阶地面高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差的产生是由于( )
    A.北盘上升B.两盘差异上升
    C.南盘下降D.两盘差异下降
    9.断层F错断阶地的活动( )
    A.T1形成之前不明显B.T2形成之前不明显
    C.T1形成之后不明显D.T2形成之后不明显
    10.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 )
    A.2米B.3米C.4米D.5米
    【答案】8.B 9.C 10.B
    【解析】8.读图可知,该地有多级阶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形抬升河流下切侵蚀,稳定后河流泥沙堆积形成阶地的平坦面,然后重复前一过程形成多个阶地,所以此地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有关,CD错误;图中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度存在差异,说明南北两盘抬升速度不同,南盘阶地海拔更高,抬升速度更快,北盘阶地海拔更低,抬升速度更慢,A错误,B正确。故选B。
    9.河流阶地在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所以图中阶地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T4、T3、T2、T1,图中T1断层两侧高程相同,因此T1形成之后错断阶地的活动不明显,C正确;T1形成之前出现的T2、T3、T4断层两侧高程均有明显差异,说明T1形成之前、T2形成之前、T2形成之后错断阶地的活动都较为明显,ABD错误。故选C。
    10.图中阶地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T4、T3、T2、T1。读图可知,目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为5米,断层F两侧T2的高差2米。T2错断出现在T3之后,因此T2错断使断层F两侧T3的高差加大了2米,故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3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地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2023·辽宁·高考真题)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
    A.不断加快B.不断减慢
    C.先变慢,后变快D.先变快,后变慢
    12.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河谷陡缓B.海拔高低C.流量大小D.基岩软硬
    13.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
    A.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
    【答案】11.D 12.A 13.A
    【解析】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T6—T5时期为T5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T5—T4时期为T4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快;T4—T3时期为T3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所以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先变快,后变慢,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4.栗子坪阶地数量较少,阳坪阶地数量较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栗子坪位于青衣江上游,河道比降较大,河谷多呈V形,以下蚀作用为主,不利于侧蚀拓宽河道而形成漫滩阶地,栗子坪河漫滩阶地数量较少;阳坪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缓,地壳间歇性抬升过程中,抬升的间歇期河流侧蚀明显,容易沉积形成较宽河漫滩,再次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阶地,阶地数量较多,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河谷陡缓,A正确。海拔高低、流量的大小都不是影响两地现有阶地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BC错误。无法判断两地基岩软硬的差异,D错误。所以选A。
    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向下游方向推移,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所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
    (2022·重庆·高考真题)三峡水库一般在6—8月和11—12月分别按低、高水位运行。2020年7—8月,长江上游数次洪峰过境,导致库区某江段一处库岸发生垮塌。为方便施工,当地选择在2021年6月对垮塌库岸进行治理。下图示意该垮塌库岸段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的四条曲线符合MN处河床横断面形态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5.在治理垮塌库岸时,库区的有利条件是( )
    A.河流流速小B.降雨量少C.晴天日数少D.蓄水量少
    【答案】14.B 15.D
    【解析】14.河流地貌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段河流弯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侵蚀的一侧河床横断面坡度大,堆积的一侧河床横断面坡度小。N是凹岸侵蚀岸,坡度大,M是凸岸堆积岸,坡度小,②曲线符合题意,A错误,B正确;③曲线是下切侵蚀形成的“V”形河道,与题意不符,C错误;④曲线两岸坡度相同,且河床中间高,类似江心洲,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B。
    15.流域治理的有利条件从材料“三峡水库一般在6—8月和11—12月分别按低、高水位运行”可知,当地在6月治理垮塌库岸时库区水位低,蓄水量少,便于施工,D正确;三峡水库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较多,晴天日数少,不利于治理垮塌库岸,B,C错误;垮塌库岸段位于凹岸,河流的流速快,A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2022·湖南·高考真题)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D.地质条件复杂
    17.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B.b处C.c处D.d处
    18.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6.A 17.A 18.C
    【解析】16.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17.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
    18.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降雨激发山洪的现象,一是前期降雨和一次连续降雨共同作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
    (2022·广东·高考真题)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
    20.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
    【答案】19.D 20.A
    【解析】19.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20.由图可知: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点睛】特别提醒:河流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区别:河流纵断面是沿着河流的延伸方向中心线方向平距为横轴,河床底高程为纵轴,按一定比例尺绘制成的剖面图。河流横断面是在河流流向的某一个地点,按一定比例尺横着切一条剖面,原理与剖面图原理一样,具体图面要素有河流的宽,深等。
    21.(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石器时代以后,今洞庭湖地区一直在沉降。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为河网交错、局部有小湖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东晋、南朝之际,受长江荆江段兴筑堤坝等因素的影响,长江水分两股进入该地区,干扰该地区水系,在该地区迅速形成大湖景观。之后洞庭湖不断扩张,在宋代达历史最深。研究表明,宋代以来,长江含沙量持续增加;洞庭湖洪水特征逐渐由以“春溜满涨”为主转变为以“夏秋连涨”为主。至清代中叶,洪水期洞庭湖面积扩张至历史鼎盛。图1示意先秦汉晋时期该地区水系,图2示意明末清初该地区水系。
    图1 图2
    (1)据图1,用遗址分布说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汉代该地区河网湖沼广布。
    (2)说明荆江堤坝修筑致荆江河床相对堤外不断增高的原因。
    (3)简述宋代以来洞庭湖洪水由“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夏秋连涨”为主的原因。
    (4)解释宋代以后洞庭湖在面积扩张的同时深度变浅的原因。
    【答案】(1)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多,汉代遗址数量少,说明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而汉代河网湖沼广布;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汉代遗址仅分布在西侧,说明中东侧(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
    (2)堤坝修筑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洪水流速快,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主要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河床抬升,人们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
    (3)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随着长江河床抬高,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
    (4)洞庭湖地区构造沉降,湖盆扩张;受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影响,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泥沙在湖区沉积,导致湖盆变浅;湖盆变浅,相同的水量其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分析】本题以洞庭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环境差异、河流水文特征、湖泊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与新石器时代遗址相比,汉代遗址数量较少,说明汉代河网湖沼广布,陆地面积较小,而新石器时代更多区域为陆地,更适合人类活动;汉代遗址集中分布在西侧,东侧没有分布,说明中东侧靠近河流下游方向,河网湖沼扩张,陆地面积缩小,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说明新石器时代河湖较少,陆地较多,更适合居住等。
    (2)由于荆江河段地势低平且河道弯曲,流速减缓,泥沙易在此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床逐渐抬高;修筑荆江大堤,割裂了长江与江汉平原的水沙联系,导致洪水被约束在河床,难以向外漫溢,荆江河床淤积加速;荆江河段是长江山区河流过渡到平原河流的第一个冲积河段,河流摆幅巨大,分汊较多,利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洪水流速快,流量大,输沙总量大,当水量减小、流速减慢时,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床增高;为了达到较好的防洪效果,随着荆江河床的抬升,人们不断加高大堤,该过程循环持续,导致荆江河床不断增高。
    (3)宋代之前,洞庭湖入湖水量主要来自湘、资、沅、澧四水,这四水主要位于长江南岸,流域纬度较低,春季受冷暖气团交绥影响,多降水,入湖径流量大,湖泊水位升高,出现“春溜满涨”;宋代以后,随着荆江河床泥沙的不断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得洞庭湖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长江倒灌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增大;与四水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纬度较高,雨带控制较晚,夏秋季降水量大,水位较高;宋代以来,由于江水变得相当浑浊,含沙量明显加大,长江河床抬升导致洞庭湖水排泄受阻,叠加洞庭湖湖盆泥沙淤积,洪水期延长,出现夏秋连涨;气候变化导致夏季降水量增大,湖泊水位增高,故洞庭湖的洪水主要以春季为主,即“春溜满涨”逐渐转变为以夏季和秋季为主,即“夏秋连涨”。
    (4)宋代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农业开发,长江上游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携带的泥沙量显著增多,这些泥沙在洞庭湖内沉积,导致湖底逐渐抬高,湖泊深度变浅;在相同水量的影响下,由于湖盆变浅,湖泊水位更高,面积更大。
    22.(2024·安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1)说明分汊口处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卡河未来可能成为主要河道的原因。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堆积体。
    (2)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下泄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随着卡河水量变大,侵蚀能力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成为主要河道。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洪涝灾害也可能增加;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河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沉积地貌、河道演变、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和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小问1】
    堆积体的形成需要有泥沙来源以及泥沙能够沉积。由图文材料可推测,分汊口处奥河上游来水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的泥沙,为堆积体形成提供泥沙来源;在分汊口处受分水岭地形影响,水流受阻,速度减慢,其搬运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堆积体。
    【小问2】
    由材料可知,卡河河道深而窄,河床纵剖面坡度大,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卡河,由此可推测,卡河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易袭夺奥河上游,成为主要河道;材料提到,分汊口处奥河下游河道宽而浅,可推测其水流速度较慢,泥沙容易沉积,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变高,分汊口堆积体也会不断变大,使得奥河河水向下游排水受阻,从而导致流入卡河的水量增加;综上分析,随着卡河水量变大,流水的下切侵蚀和侧蚀会变强,河道会加深变宽,从而成为主要河道。
    【小问3】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岩石等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会统一演化。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河流水文特征先发生变化,随之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地貌发生变化;河流水量增大会导致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从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河流下游地势低平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水面扩大,水生生物增加,流域内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23.(2023·江苏·高考真题)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陡崖位置 ,并写出判断理由 。
    (2)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 ,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 。
    (3)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
    【答案】(1) 等高线重叠(重合)
    (2) 呈扇状;扇顶高,扇缘低(中间高,两侧低);扇面发育沟谷,地形起伏大;沉积物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上游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提供物质来源;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堆积;扇面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存在较宽的地形平台,利于沉积物堆积。
    (3)地形起伏大,不利于施工;存在山洪风险,威胁铁路安全;地基物质松散,不利于建设。
    【分析】本题以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河流冲积地貌以及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中间山峰的北侧有等高线重合(重叠),说明该处有陡崖分布,根据图示信息选择合适的图例,标在图中的对应位置,如下图所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呈现扇形地貌;冲积扇地势呈现由扇顶到扇缘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冲积扇上有多条河谷存在,地势起伏较大;沉积物颗粒大小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当河流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上游有大量的碎屑物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为冲积扇提供物质来源;当河流流出出山口,河流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地貌;当地河流较多,冲积扇遭受流水侵蚀,形成大量河谷;冲积扇形成较宽的平台地貌,为河流沉积提供良好的沉积环境。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冲积扇有多条河谷发育,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施工;当地有河流流经,地处山区,有山洪爆发的可能,影响铁路安全;冲积扇沉积物较松散,影响铁路的路基安全。
    24.(2023·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答案】(1)海口河作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河口地区泥沙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速降低,水量减少,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
    (2)B区域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B区域开发早,水稻种植早,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B区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强。
    【分析】本题以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三角洲的形成、聚落的发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开垦耕地,会破坏柴河流域原有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为三角洲面积扩大提供更多的“物源”条件;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开挖沟渠”使柴河入湖水道增多,水流速度下降,满足了泥沙大量沉积的“动力”条件;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使滇池水更易外流,降低了滇池水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为三角洲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三角洲面积扩大。
    (2)农业社会,聚落密度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及密度,人口的分布又受制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读图推理可知,与A区域相比,B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水源条件更加优越,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开发历史早,土壤经长期耕作后更适宜农业生产,土壤条件优,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地势更高,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更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更强。
    25.(202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一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 。
    (2)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
    【答案】(1) 水源 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河道分布或地下水出露地表;呈点状或块状。
    (2)①干旱,水源稀少,沙土为主;②植被覆盖率很低,固土能力弱;③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
    (3)上部:水源充足,且地下水位较浅,引水灌溉便利,且土层最为深厚;中部:地形坡度和缓,土壤间隙适中,透水性较强,气体流通好,且土壤较肥沃,开垦农用地种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下部:土壤最为肥沃,地下水和地表水充足,灌溉便利地形较为平坦。
    (4)①农业活动,灌溉农业的发展,将扩大使用的面积,增加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②城镇化的速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快慢,将影响人工绿洲的进程;③灌溉工程的修建,水源是制约该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灌溉工程的修建也将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④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新疆区域的自然环境、山前洪积扇、土壤侵蚀、农业用地开垦和人类活动对绿洲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天然绿洲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因此主要因素为水源。结合图中信息可归纳其分布特点,天然绿洲位于倾斜平原的中下部;沿河流/河道分布或地下水出露地表;呈点状或块状。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主要位于绿洲和沙漠的结合区域内,其土质较差,水源稀少,主要以沙土为主,且植被覆盖率很低,导致其固土能力很差,又因为距离沙漠近,更易受到风沙的侵蚀,因此人工绿洲的土壤更易被侵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前倾斜平原上部距山前最近,倾斜度最大,但是土层较为深厚,由于位于山口处,水源最为充足,开垦农用地适宜;中部区域坡度相对和缓,但是地下水位较深,主要依托河流水灌溉,其土壤主要是砂土,其透水性和透气性适中,肥力较高,因此最适合农业种植;下部区域内主要为黏土和粉砂,土壤较为肥沃,其地形最为平坦,更利于开垦和实施农业耕作。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工绿洲的扩展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首先是农田等的灌溉,农用地的不断增加,将会增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影响扩展的速度和方向;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以及建设的方向,将影响城镇的方向,从而影响人工绿洲的扩展速度和方向;区域内水源是限制性因素,因此灌溉工程建设的方向和速度,将大大影响人口和农业用地的方向,从而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人工防护林的建设,也会影响绿洲的扩展和方向。
    26.(2022·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分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详解】(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27.(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
    【答案】(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
    【分析】本题以纳木错湖的相关介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河流、全球变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识、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形较高,从而容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充足。
    (2)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3)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的上涨超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
    考点03 河流地貌
    (2024·广东·高考真题)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⑤D.③④⑤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答案】1.B 2.D
    【解析】1.溶洞是流水溶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该溶洞是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形成的,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故流水侵蚀、化学溶蚀石灰岩,重力崩塌形成洞穴,故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化学溶蚀、重力崩塌、流水侵蚀,①②⑤正确,与风力、冰川作用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地质时期随地壳的抬升运动,石灰岩沉积处被抬升形成陆地;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地下河流经中低山区,可能挟带砾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级的碎屑沉积物,这些物质随水流进入溶洞,并在洞内沉积下来,形成粉砂质黏土沉积物,D正确;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石灰岩块,而不是粉砂质黏土,A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在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之上,B错误。故选D。
    【点睛】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在喀斯特溶洞发展过程中,除了以溶蚀作用为主外,还伴有水利、机械等其他的侵蚀作用及生物作用。
    (2024·全国·高考真题)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处洼地内发现了高达 72.4米的望天树(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
    A.冬季气温较高B.夏季气温较高
    C.冬季降水较多D.夏季降水较多
    4.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B.土层薄
    C.降水少D.土壤黏重
    5.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 )
    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 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3.A 4.B 5.D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发育有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水热条件较好,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能够满足雨林生长,故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BD错误;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从图中也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A正确。故选A。
    4.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旱生型矮林的形成与气温关系不大,且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故选B。
    5.从图中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因此需要满足地形相对封闭才能较好地阻挡冬季的冷空气。②正确;只有洼地相对高差大,使得洼地内,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而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③错误,④正确;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跨纬度较大及垂直差异明显等条件,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①错误。综上所述,D选项中的②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且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还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对于人类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至关重要。
    (2024·湖北·高考真题)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 )
    A.分选性由好变差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
    C.分选性由差变好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
    7.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
    8.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 )
    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
    【答案】6.D 7.B 8.C
    【解析】6.由材料可知,分选系数数值越小,表示分选性越好,图中可知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分选系数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分选性先变差再变好,即分选性由好变差再变好,AC错误;由材料可知,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可推测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力搬运作用减弱,沙粒平均粒径减小,即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平均粒径由粗到细,D正确,C错误。故选D。
    7.由材料可知,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沙漠气压高于绿洲,说明沙漠温度低于绿洲,可推测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气压低,B正确;若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白天绿洲气压高,应以绿洲风为主,A错误;由材料可知,冬季晚上绿洲风和沙漠风频次相当,说明冬季夜晚有时吹绿洲风,有时吹沙漠风,若绿洲“冷岛效应”显著,则以绿洲风为主,若绿洲“热岛效应”显著,则以沙漠风为主,CD错误。故选B。
    8.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由材料可知,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故可推测,绿洲风搬运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将部分沙物质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对噪音和光照影响不大,且噪音和光照也不是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AD错误;绿洲风会将绿洲的水汽向外输送,不能给绿洲地区带来降水,B错误。故选C。
    【点睛】冷岛效应指指某一区域温度低于其周围区域及该区域所在地的平均温度的现象,主要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在夏季其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的现象,因此也称“绿洲冷岛效应”。
    (2024·安徽·高考真题)地层沉积物的组成及粒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陕西榆林横山区地处沙漠—黄土过渡带(如图1)。图2为横山区某地沉积地层剖面示意。该剖面厚度为17.55m,地层沉积连续,层位清晰。研究发现,该剖面古风成沙层平均粒径较大,沙质黄土层次之,沙质古土壤层最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推测该剖面古风成沙层沉积物的搬运动力主要是( )
    A.高空西风气流B.东北信风C.东亚冬季风D.东亚夏季风
    10.在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总体上该地区( )
    A.气候由暖湿趋于冷干B.过渡带先向西北移动,再向东南移动
    C.沙尘暴频次先减少后增加D.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再向西北收缩
    【答案】9.C 10.D
    【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高空西风气流对地面沙层沉积影响较小,A错误;该区域属于我国西北地区,我国大部分属于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不受东北信风的影响,B错误;图中显示沙漠-黄土过度地带西北线长于东南线,证明西北沙层沉积范围更大更广,风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逐渐减弱,结合我国季风特点,该陪面层古风沙层沉积物搬运动力主要是东亚的冬季风,而不是夏季风,C正确,D错误。答案选择C。
    10.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a1到c1地层沉积期间,b1占比最大,属于古风成沙,平均粒径较大,则该时期风力最大,气候相对干燥;a2时期为沙质黄土,粒径次之,风力较小,气候较为湿润;c1为沙质古土壤,粒径最小,也就是风力最小,气候最为湿润,因此总体上为冷干趋于暖湿,A错误;结合上题,同时可推测,受西北风影响,风力由大减小,沙尘暴次数由多减少,C错误;其过渡地带应先向东南移动再向西北移动,B错误;最终也导致沙漠先向东南扩张,后向西北收缩,D正确。答案选择D。
    【点睛】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以干旱为主,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日温差大,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地表以荒漠、荒漠草原为主;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海洋水汽的阻隔,使西北地区水汽少,从而降水稀少。
    (2024·山东·高考真题)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火山喷发B.地壳运动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
    12.锡拉岛上的葡萄在需水量较大的生长期也无需灌溉,主要是因为( )
    A.大气降水多B.土壤保水性好C.地表蒸发弱D.空气湿度大
    13.当地农民将葡萄藤盘成篮子状的主要目的是( )
    A.保土B.增湿C.防风D.降温
    【答案】11.A 12.B 13.C
    【解析】11.岛屿整体形态的变化属于大尺度上的地质作用所产生,外力作用一般只能对地表形态起到“修饰”作用,因此可以排除C、D;根据材料提到的“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可以判断这里有火山活动,根据形状可以推测,火山喷发使得原岛屿中部出现火山口,海水通过火山口边缘低洼地区注入,形成现在的环形群岛,A正确;地壳运动难以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排除B。故选A。
    12.根据区域定位,该岛屿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生长期降水较少,排除A;生长期气温高,地表蒸发强,排除C;夏季炎热干燥,且夏季岛上北风频发,从大陆吹来(从高纬吹向低纬),因此空气湿度小,排除D;根据材料“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可以起到保水作用,B正确;故选B。
    13.根据材料“夏季岛上北风频发”,“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可以推测出主要目的是“防风”,C正确;葡萄藤盘可以减少太阳照射、减小风速,因此可以减少蒸发,起到保湿作用,但是不是增湿,排除B;该地不属于风力侵蚀特别严重的区域,且火山灰土壤较厚,因此保土需求不大,排除A;葡萄生长习性是喜光热的,因此不需要降温,排除D;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而社会经济因素则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决定了农业的类型、规模和布局。
    (2024·湖南·高考真题)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甲、乙两时期谷底品尼松的生长状态和影响其生长的外力作用,推断正确的是( )
    A.甲时期生长较慢沉积为主B.甲时期生长较快侵蚀为主
    C.乙时期生长较快沉积为主D.乙时期生长较慢侵蚀为主
    15.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 )
    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
    16.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 )
    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
    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
    【答案】14.A 15.C 16.D
    【解析】14.由图可知,甲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说明甲时期,年轮增长缓慢,可推出品尼松生长缓慢;乙时期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说明乙时期,年轮增长较快,可推出品尼松生长较快;BD错误;由图中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可知,甲时期沉积层Ⅱ增厚,说明沉积为主,A正确;乙时期出现了冲沟,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误。故选A。
    15.由图可知,谷底冲沟附近分布大量的沉积物Ⅱ,在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中下半部原有枝条容易被沉积物掩埋,被掩埋后,原有枝条枯落,进入沉积物,沉积物受侵蚀而出现冲沟,C正确;受干热风影响、土壤养分流失、遭受低温冻害,会影响品尼松树整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可能造成品尼松树干枯死亡,而不是仅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ABD错误。故选C。
    16.由图可知,乙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大于0,谷坡与其相反,说明谷坡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小于0,可推测谷坡品尼松生长较慢;结合图中乙时期出现冲沟以及材料中提到1905年后降水增多,可推测谷坡受流水侵蚀加剧,导致谷坡上品尼松根部沉积物受侵蚀,导致根系裸露,不利于品尼松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养分,影响了其生长,D正确;若考虑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则AB项均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品尼松生长较快,AB 错误;谷坡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主要影响谷底植被生长,谷坡植被受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年轮指的是树木由于周期性季节生长速度不同,而在木质部横切面上形成肉眼可分辨的层层同心轮状结构。气象学上,可通过年轮的宽窄了解各年的气候状况,利用年轮上的信息可推测出几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情况。年轮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如果某地气候优劣有一定的周期性,反映在年轮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宽窄周期性变化。
    (2024·甘肃·高考真题)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18.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 )
    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
    【答案】17.B 18.B
    【解析】1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该地洋流为西南流向东北,洋流侵蚀应导致西南侧凹陷,A错误;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是岛屿与陆地相连的原因,不是半岛的形成过程,D错误。所以选B。
    18.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降水较少,土壤淋溶作用较弱,为季节性淋溶,易溶性盐类大部分淋失,而硅铝铁等基本上不发生移动,而钙则成为化学迁移中标志元素,形成钙积层,B正确;灰化土是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东西呈连续带状,南半球仅见于山地垂直带中,A错误;铁铝层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C错误;黏化层是指由黏粒淋移淀积或就地黏化形成的黏粒富集层,该地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不会形成黏化层,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草原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化过程,但二者间的量的对比关系各土类有别,随干旱程度的增加,前者减弱,后者加强。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①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剖面下部均有钙积层;②土壤盐基物质丰富,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③土壤反应多呈中性至碱性;④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
    A.冰蚀洼地冻融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
    C.大气粉尘沉降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
    20.“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
    A.排出水分B.获得养分C.躲避阳光D.保持热量
    21.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
    A.平均温度高B.氧气含量高C.水汽含量低D.气压波动大
    【答案】19.C 20.B 21.A
    【解析】19.“冰川老鼠”生长在冰面上,冰蚀洼地冻融、冰川两侧河流沉积不能增加冰面的矿物质,AB错误;冰面砾石的物理风化,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其表面风化均已稳定,再增加的可能性很低,D错误;风力作用可以把冰面以外的粉尘沉降到冰面,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并成为“冰川老鼠”生长的养分来源,C正确。所以选C。
    20.冰川表面植物生活环境寒冷干燥,只有在暖季较短的时间内,苔藓球——“冰川老鼠”才能生长,为了生长所需充足的光照,因其球形的形态,只有滚动才能使球体全面受光照;二是获得水分,在滚动的过程中吸取冰面少量融化的液态水,并且通过滚动获取冰面的矿物质,也就是说通过滚动,冰川老鼠获取到了生长所需的养分,B正确,AC错误。冰面寒冷环境下要保持热量最好的方法是不动,D错误。所以选B。
    2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这种相对独立就是针对冰川表面而言,苔藓球经长时间生长其内有机残体形成较强的保温层,储存白天光照获得的热量,其内部平均温度高,A正确;由于缺乏与外部的大气交换,内部氧气含量较低且自身生长消耗氧气,内部氧气含量低,B错误;暖季在滚动中吸收冰面水分,内部水汽含量较高,C错误;气压相对稳定,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冰老鼠”的生长、发育和冰川运动有密切关系。随着冰川运动,冰川上的细砾泥砂粘土团会产生缓慢的滚动,有时,冰融水和雨水也可以使其发生滚动。在缓慢的滚动中,这些细砾泥砂粘土团各个方向都会受到阳光的照射,因此便形成了高山墙藓在冰面上的特殊生态形式。高山墙藓沿途吸收新的营养成分,个体越来越大。但大到一定程度时,其下部与冰体接触面增至最大,此时滚动停止。等体内营养消耗殆尽时即发生枯萎以至变质腐烂。
    (2024·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23.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
    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
    24.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
    【答案】22.D 23.A 24.C
    【解析】2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风沙层是风力侵蚀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沙粒,堆积形成的,有机质来源较少,且分解较快,有机质含量较少;泥沼土是在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水体中生物量较多,有机质的来源更多,且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高,B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3.冻融作用会导致泥沼土冻胀,接受沉积出现差异,形成波状形变,A正确;构造挤压变形不会只作用于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B错误;泥沼土形成于相对静水环境,不会出现流水不均匀沉积和风沙差异沉积,CD错误。所以选A。
    2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4.5千年前该地为冰水扇—洪积扇砂砾石层,14.5—11.81千年为灰绿色泥沼土层,11.81—8.11千年为风沙与泥沼土互层,8.11至今为土壤层,说明该地之前为陆地环境,之后气温升高,获得的陆地径流补给量增加,演变为水生环境,然后蒸发量增加,湖泊干涸,逐渐演变为陆生环境,且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在灰绿色泥沼土层有冻融现象,所以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升温,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沼泽土壤是指在地形低洼,母质粘重,透水不良,气候湿润,地表积水多,地下水位高,经常处于季节性或长期积水状态,生长喜湿性植物(以莎草科植物为主)的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沼泽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是土壤上部植物残体在还原环境下分解缓慢,逐渐积累为泥炭层或腐殖质层,下层土壤矿质部分潜育化过程强烈。根据成土过程的不同和剖面主要发生层的差异,划分为沼泽土和泥炭土两个土类。亚类代表沼泽土形成过程中一定的发育阶段。
    (2024·广东·高考真题)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26.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25.B 26.A
    【解析】25.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的影响,海水温度较高,几乎没有海冰覆盖,B正确;乙地纬度略高于甲地,冬季白昼的时长更短 ,A错误;构造运动强弱没有信息显示,且海冰主要与水温、气温有关,而不是构造运动,C错误;同位于大西洋高纬度,海平面上升幅度没有差别,D错误。故选B。
    26.极地气候峡湾区,气温更低,不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度更低,固碳速率慢,①正确;极地气候峡湾区,气温更低,河流结冰期长,入海径流更少,携带的营养盐类少,海洋浮游生物少,固碳速率慢,②正确;因海水大量结冰,海水的盐度可能更高,③错误;受极地东风影响,波浪的动力可能较大,④错误。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
    【点睛】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数万年前巨大的冰川切割海岸边的大地,形成一道道槽谷,而当冰川消融后,海水倒灌进槽谷,便形成了峡湾。
    (2023·广东·高考真题)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28.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
    A.岩土变形预警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D.游客行为监管
    【答案】27.A 28.B
    【解析】27.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的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错误。所以选A。
    28.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GPS系统完成,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运用GIS系统和监控网络完成,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2023·海南·高考真题)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
    30.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答案】29.A 30.B
    【解析】29.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错误。故选B。
    【点睛】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第三级阶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海拔高,冰川广布。
    (2023·浙江·高考真题)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31.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D.③②①④
    32.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运动的作用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答案】31.C 32.A
    【解析】31.由材料可知,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说明东北河口在改道前,面积较小,随着1996年黄河河口改道,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逐渐增加,而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受海水的侵蚀,陆地面积不断减少,由图可知,图②中东北方向三角洲面积最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大,应是最早年份河口陆地的形态;图①中东北方向三角洲面积最大,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小,形成的时间最晚;图③④相比,图③中东北方向三角洲面积较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由此判断,图③形成的时间早于图④,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32.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老河口泥沙沉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作用增强,使得老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减小,A正确;由上面分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改道造成的,与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上游水库的冲淤、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关系不大,B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黄河主要有4次大的改道。分别是:1934年8月,黄河于合龙处一号坝上决口,向东循毛丝坨、老神仙沟入海,此后又分流为三股,经神仙沟、甜水沟和宋春荣沟入海。其中,1937-1947年,黄河此流路不行水; 1953年7月,由于原黄河河道淤积严重,由人工开挖引河,引导黄河在小口子处入神仙沟,独流入海。原河道逐渐淤塞。到1960年,黄河在入海口处分汊,并最终由老神仙沟入海; 1964年1月,由于凌汛等问题阻塞河道,影响下游孤岛等地,人为在罗家屋子附近爆破堤坝,引黄河水入刁口河。黄河在其下游分汊入海。此河道行水十余年;1976年5月,在西河口处,人工截留黄河行清水沟入海。到1996年7月,为了便利石油生产,在清水沟下游清八断面开辟汊河,使黄河由东南向折向东北方向入海,直至目前。
    (2023·全国·高考真题)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
    34.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35.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33.A 34.A 35.C
    【解析】33.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所以选A。
    34.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所以选A。
    35.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力作用塑造形成的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力作用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生物作用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从作用过程来看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冰川冰缘作用占主导。内外动力都与重力有关,重力是形成地貌的前提,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决定地貌。
    (2023·全国·高考真题)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
    37.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
    38.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36.D 37.A 38.C
    【解析】38.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答案选D。
    39.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弱、太阳辐射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答案选A。
    40.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具有水分保蓄及调节地表径流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
    【点睛】草毡层是联结成片的毡状草皮层,在青藏高原是一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这一厚度仅约20 cm的土层,是高寒草甸土壤生产力、水分涵养、碳固定、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对维系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稳定及牧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2023·全国·高考真题)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0.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D.丰富的泥沙
    【答案】39.B 40.B
    【解析】39.由材料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特景观,所以其主要为碳酸钙沉积地貌,读图可知,莲花盆并未沿洞壁分布,而是在洞内呈盆状或圆盘状,可判断其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形成滴流,滴落在莲花盆位置,因此水自洞顶不断滴落,而非沿洞壁缓慢渗出,①正确,②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是由水底向上发育的,图中莲花盆有相对平整的洞底,形成浅水池,池中可以有薄薄的积水,薄层水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与二氧化碳的析出,二氧化碳的析出利于碳酸钙的沉淀和向上发育。图中莲花盆呈盆状,由滴流中心向四周展开沉积,如果薄层水体不断流动,则会破坏滴流沉积的状态,因此形成莲花盆需要相对静止的薄层水,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0.由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曲折的河道不能说明有平整的洞底,A错误;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对形成喀斯特地貌没有什么直接作用,故CD错误。故选B。
    【点睛】莲花盆发育的最主要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洞顶有流量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长。
    (2022·河北·高考真题)小明多次随老师赴太行山某溶洞研学基地考察。他发现,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图):(1)前者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后者相反;(2)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前者上部空心、下部实心,后者整体实心;(3)前者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后者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1.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
    A.大气降水B.裂隙储水C.植被蓄水D.冰雪融水
    42.小明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完整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
    A.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B.石笋段外部形态下粗上细
    C.石钟乳段纵切面中空管状D.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
    【答案】41.B 42.D
    【解析】43.材料可知太行山某溶洞的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太行山为季风气候,冬季大气降水少,A错误。图示溶洞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下渗多,水流的直接来源可能是岩层裂隙储存的水,B正确。洞外崖壁陡峭,植被难以生长,C错误,太行山高度有限没有冰川发育,D错误,故选B。
    44.材料可知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形态与之相反,外部形态下粗上细,但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会演变出多种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判别不准确,B错误。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故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纵切面中空管状描述不准确,AC错误,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下凹,石笋纹层上凸,D正确。故选D。
    【点睛】钟乳石形成时间漫长,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 、水。被溶解的碳酸氢钙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
    (2022·海南·高考真题)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下图)。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石顶泥柱的石块在其形成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雨水侵蚀
    44.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 )
    A.寒潮B.地震C.洪水D.虫蛀
    【答案】43.D 44.B
    【解析】43.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由此可知,顶部的石块主要减弱了来自于顶部的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作用,故D正确。而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流水侵蚀与地面相平,故ABC错误。故答案选D。
    44.该地区地处板块的交界处,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所以此地的石顶泥柱易受到地震的破坏,故B正确;此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侧,位于寒潮背风坡,寒潮影响小,故A错误。该地貌主要分布于狭窄的山谷,受水面积小,难以形成洪水,故C错误;虫蛀对石顶泥柱有破坏,但不是破坏最严重的。故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五种方式。在板块的边界处,多火山地震;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不活跃。
    45.(2024·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
    【答案】(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分析】本题以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岸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海洋侵蚀与堆积作用、水库的功能、沉积作用分选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图中浪高图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较多,浪高更大,整体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同时甲海岸形态更为平直,海水在此处难以大规模沉积,其沉积环境差;从图中来看,乙海岸“小浪”较多,浪高较小,沉积作用较强,乙海岸为海湾构造,此处海水流动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建立后,水库可拦截泥沙,同时调节径流,使得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运输至下游的泥沙减少;而甲处泥沙沉积减少,且海岸平直,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故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本题要求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回答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为海湾构造,海水流动性较差,海浪相对较小,故其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岸平直,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故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可将上游地区的沉积物搬运至下游地区,由于是上游地区的沉积物,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冲淤调沙可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46.(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东北部主要为丘陵地形,植被覆盖率高。沿海地带构造下沉,形成了众多的海湾和岛屿,海岸线曲折。该海岸带是福建省淤泥质滩涂的主要分布区域。下图为福建省东北部沿海略图。下表为图中甲、乙两海湾不同水深海域和滩涂面积。
    材料二: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被称为中国外贸的“新三样”。宁德市形成了临海分布,内部具有产业链关系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
    (1)甲海湾泥沙主要来自 季的沿岸流,分析其淤泥质滩涂面积广阔的主要原因 。
    (2)评价乙海湾建港的自然条件。
    (3)为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宁德市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说明原因。
    【答案】(1) 冬 海湾面积大;水浅;泥沙来源丰富;海浪等海洋动力作用较弱
    (2)利:水深;岸线长/曲折。
    弊:地形/地质复杂;航道/航线曲折/狭窄/单一或出航不便/不利航行/进出港口不便。
    (3)原材料来自区外/原料运输量大/本地矿产资料缺乏;产品远销海外市场/国内外市场广阔/产品出口量大/外贸量大/外贸运输需求量大;产品种类多/产联系紧密/生产协作强/产业链完善/完备/长;工业区/产业布局分散。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区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港口的区位、海岸地貌、服务业的区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该沿岸流自北向南流,甲海湾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沿岸流势力弱,而冬季受偏北风影响,沿岸流势力较强,可以携带较多的泥沙至海湾堆积,因此甲海湾泥沙主要来自冬季的沿岸流;读图可知,甲海湾面积较大,且水深较浅,靠近河流入海口,沿岸还有沿岸流,均可挟带泥沙,泥沙的来源丰富;海湾海岸线较为曲折,风力较小,海浪等海洋动力作用较弱,利于泥沙堆积。因此其淤泥质滩涂面积广阔。
    (2)港口建设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水域条件、陆域条件、施工建设条件等,主要决定港口位置。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乙海湾水较深,利于大型船舶停靠;读图可知,乙海湾海岸线特别曲折,海岸长;但乙海湾多岛屿分布,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航道需要不断绕过岛屿,航道较为狭窄且曲折,不利于船舶通行,进出港不便。
    (3)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集聚、政策法规、历史文化等,物流业还需考虑货运量,即运输需求量。根据材料可知,宁德市主导产业为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但该地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原材料来自区外,原料运输量大,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利于原料的运入;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被称为中国外贸的“新三样”,因此其产品产品远销海外市场,国内外市场广阔,产品出口量大,外贸量大,外贸运输需求量大,产品出口高度依赖便利的交通条件(物流服务业);宁德市的主导产业内部具有产业链关系,产品种类多、产联系紧密、生产协作强、产业链完善,运输的需求量大;读图可知,宁德市的工业区分为若干个,彼此有一定的距离,布局较为分散,也增加了运输需求。
    47.(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下图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下图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答案】(1)早期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大,地表松散层风蚀强;随着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减少,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原因:西部、北部风力强劲、植被覆盖度小。
    (3)耕作使表层和浅层充分混合(表层细颗粒物增多),疏松,强风蚀季节植被覆盖度小,风蚀强度大;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4)东部、南部:可因地制宜采用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西部、北部:地表砾石覆盖度高,风蚀强度小,可维持自然状态。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上风蚀退化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风蚀强度的变化、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大,东部小,北部大,南部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表层和浅层粗颗粒物含量基本一致,风蚀粗化指数基本不变。
    (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需要因地制宜防治风蚀。东部、南部人类活动以耕地和放牧为主,所以可以采取砾石覆盖、耕地留茬、免耕、限制放牧等措施保护地表,减轻风蚀;西部和北部主要是山区,人类活动较少,以粗颗粒物为主,地表砾石覆盖度高,使风蚀强度小,可以维持自然状态。
    48.(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 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 下图 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
    (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
    (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
    (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
    (4)分析落水洞发育对乙谷地地表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1)冬季。理由:甲谷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冬季。
    (2)地形平坦; 河曲发育; 河段中有峡谷; 落水洞少。
    (3)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 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 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顺直),泄洪快;
    (4)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进入落水洞; 地表水减少,地表岩溶作用弱。
    【分析】本题以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洪涝灾害、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喀斯特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甲谷地位于南欧巴尔干半岛,该半岛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因此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为冬季。
    (2)甲谷地为溶蚀谷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读图可知,甲河谷较为弯曲,河曲发育,水流速度慢; 河段中甲下游部分有峡谷分布,不利于河水下泄;甲河谷落水洞少,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3)读图可知,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事城镇所在河段河流水量减少,可以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对河流水的分流调节作用强; 原有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较为顺直,可以快速泄洪。
    (4)落水洞是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顺着通道进入落水洞,可任意使 地表水减少,对地表岩石的溶蚀作用弱。
    49.(2023·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锂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盐湖锂矿对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意义重大。为探究盐湖锂矿成因与可持续开发问题,苏扬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了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流域富锂盐湖相关资料(下图)。资料表明:(1)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内部凹陷,为该地盐湖锂矿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搬运至终端湖;(3)受蒸发和补给等因素影响,一方面湖区萎缩,分裂成三个盐湖,另一方面含锂湖水蒸发浓缩,形成多成分共生锂矿;(4)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锂矿,修筑了人工堤坝,使河水不再·注入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而改入鸭湖。
    (1)经纬和丹霞两位同学分别从内、外力作用角度探究了该地盐湖锂矿的成矿条件。下面是他们各自的观点,请任选其一并加以分析。
    经纬:板块构造运动是盐湖锂矿形成的先决条件。
    丹霞:流水搬运是盐湖中锂富集的主要途径。
    (2)试述鸭湖可作为后备锂矿资源库的条件。
    (3)若未来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锂矿资源枯竭,请基于“绿色低碳”理念,提出开发鸭湖锂矿的工程和技术措施。
    【答案】(1)经纬: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形成富含锂元素的热泉;地壳运动形成凹陷盆地,利于泉水的汇集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印度洋水汽输入,使气候趋于干旱。
    丹霞:地表径流挟带含锂矿物流入盐湖;地下径流溶解岩层中的锂元素补给给盐湖;泉水挟带锂元素补给盐湖。
    (2)鸭湖与东、西台吉乃尔湖具有相同的成矿条件;流水不断搬运锂矿物质进入鸭湖,气候变干,湖水蒸发,锂元素富集成矿。
    (3)修筑堤坝使河水不再流入鸭湖;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改进技术,提高“三废”的处理能力;研发新技术,提高锂矿开采中的利用率。
    【分析】本题以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锂矿资源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内外力作用、资源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经纬观点:根据材料可知,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是岩层出现断裂,形成昆仑断裂带,同时岩浆活动频繁,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区热泉众多,且热泉富含锂元素;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内部凹陷,地势的高差便利了富含锂元素泉水向柴达木盆地汇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印度洋水汽输入,柴达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同时湖水蒸发变得更加旺盛,含锂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后形成多成分共生锂矿资源,因此板块构造运动是盐湖锂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丹霞观点: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搬运至终端湖,因此流水搬运是盐湖中锂富集的主要途径。地表径流同时侵蚀作用和搬运作业挟带含锂矿物流入盐湖;地下水可以溶解岩层中的锂元素,通过地下径流挟带锂元素补给给盐湖;盐湖地势较低,众多富含锂元素的泉水也可挟带锂元素补给盐湖
    (2)鸭湖与东、西台吉乃尔湖原为同一个湖泊,后因湖泊萎缩才分裂为三个湖泊,因此鸭湖和东、西台吉乃尔湖具有相同的成矿条件;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等径流还在不断搬运锂矿物质进入鸭湖,随着气候变干,湖水蒸发,鸭湖的锂元素也会浓缩富集成矿。因此鸭湖可作为后备锂矿资源库。
    (3)湖泊水量多,湖水锂含量浓度低均不利于锂矿开采,因此应修筑堤坝使河水不再流入鸭湖,改善矿区的开采条件;“绿色低碳”理念下,应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该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完善当地基础设施;锂矿开采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改进技术,提高“三废”的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锂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要研发新技术,提高锂矿开采中的利用率,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
    50.(2023·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3)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
    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巴音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沙丘发育原因类问题需要从沙丘的沙源、动力因素、阻挡因素三方面考虑。结合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可以看出,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提供沙源;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最后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风力携带沉积物过程中不断减速堆积在山前。
    (2)结合材料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含水层较厚的原因与该位置的向斜地质构造相关,向下凹陷的1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加上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地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
    51.(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

    (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
    (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
    【答案】(1)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岩层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于乙处结束。)
    (2)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
    (3)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 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拔低于同期P处海拔。 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沉积特征。
    【分析】本题以海陆变迁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质变化过程的描述、内外力作用、地质历史演变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古大湖区域干旱化依据:由图可知,自下往上,沉积层由粘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而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说明湖泊由深水湖变成浅水湖,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湖水减少,变咸;石灰岩层上覆风成砂层,而风成砂岩形成于陆地,说明湖泊已经干涸,气候较为干旱,该地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
    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结合材料可知,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由图可知,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且由图可知甲地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石灰岩成岩物质沉积。综合上面分析可推古河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
    (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由于受内力作用的构造活动,如地壳运动,导致p地以上河段地壳上升,p地以下河段地壳下降,地势落差变大,流水侵蚀、冲刷,下切加剧,使p处河床变深,低于河流水位,河流外泄出海。综上所述,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
    (3)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地质构造方面,我们可以从古海岸线角度看:在p点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寻找能够代表古海岸线的地理事物,如贝壳堤等,找到后进一步对比P点南侧古海岸线海拔与P处湖相沉积层的海拔,南侧古海岸线海拔若低于同期P处海拔,就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沉积特征方面,可以在p点北侧寻找沉积剖面,没有海相沉积物,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就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化石类型方面:在p点北侧附近可以寻找化石,若均为陆地生物化石,寻找不到海洋生物化石,就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
    52.(2023·北京·高考真题)近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拿骚的气候特征。
    (2)简述卡特岛的形态特征,并说出图中所示的风对该岛形成所起的作用。
    巴哈马农业发展缓慢。2018年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9%。可用于耕作的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0.8%,土层薄,以石灰土壤为主,农业面临多种自然灾害威胁。
    (3)说明巴哈马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
    【答案】(1)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5至10月为湿季,高温多雨;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气温稍低,降水较少。
    (2)岛屿陆地部分总体沿西北-东南走向延伸,呈长条状堆积体,地势较低;东北部坡度较陡,西南部坡度较缓。图中所示风向为东北风,并引起海水运动,海水及风力对东北部产生侵蚀作用,形成陡坡;西南部为背风坡,受海水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缓坡。
    (3)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素养;改良土壤,增加耕地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挥海域广阔的优势,发展水产品养殖业。
    【分析】本题以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等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地形特征描述,风对地貌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由图中拿骚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知,拿骚全年高温,每年5-10月气温较高(最低气温25℃左右,最高气温不超过30℃);11月至次年4月温度稍低(最低气温20℃左右,最高25℃),1月、2月为最冷月份。降水具有明显的干湿季,5至10月为湿季(月均降水量超过100㎜),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
    (2)由左图反映的岛屿整体形态可知,岛屿陆地部分总体沿西北-东南走向延伸呈长条状堆积体,由右侧剖面图可知,岛屿地势较低,且东北侧与西南侧坡度差异较大,东北侧较陡,西南侧较缓。图中风向与西北指向标垂直,故可知风向为东北风,东北部受海浪和风力侵蚀作用,坡度较陡,西南坡位于背风坡,受海浪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缓坡。
    (3)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一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素养;由于巴哈马可用于耕作的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0.8%,土层薄,以石灰土壤为主,所以应通过土壤改良,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农业面临多种自然灾害威胁”,所以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巴哈马属于岛国,海域广阔,可利用我国现有的养殖科研技术能力,进行海产品养殖。
    53.(2023·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1)甲、乙、丙、丁四地中,哪一处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2)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3)根据材料,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1)丙地。丙地有太古宙侵入岩(火成岩),太古宙属前寒武纪,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临近河流。
    (2)1~3月为当地雨季,成矿物质的来源地侵蚀作用强,河流对重砂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多;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波浪向岸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容易被搬运至高潮线以上。
    (3)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全球锆资源被国外供应商垄断;进口来源集中。
    【分析】本题以锆资源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主要涉及矿产资源形成、流水作用、资源安全等方面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利用材料信息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这一关键信息,排除乙(中生代变质岩)、丁(中生代沉积岩);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沿海,应远离成矿物质的来源地,表明需要外力侵蚀搬运沉积才能形成采矿区的锆砂矿,与甲相比,丙地临近河流,有河流与采矿区相连,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可能性,因此丙地最有可能是该采矿区成矿物质的来源地。
    (2)材料信息表明,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说明锆砂矿主要直接由海水沉积作用富集形成,一般高潮线以下是海水运动(波浪等)最频繁的地带,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表明此时海水运动(波浪等)频繁越过高潮线之上,应是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大的波浪越过高潮线向上搬运含锆重砂矿物,并在之上沉积;同时,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沿岸海水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
    (3)注意审题:简述我国锆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回答是应注重“供应”安全问题。材料信息表明,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因此国内锆资源储量、产量应都不高,应以进口为主,因此“国内供应能力低:对外依赖程度高”;而锆资源的开发和供应主要把持在发达国家少数供应商手中,垄断性强,我国进口的来源集中,从而构成严重的供应安全问题。
    54.(2022·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7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断各期次冰斗的先后顺序,并简述U型谷发育过程。
    (2)结合冰斗和U型谷特征,阐释该山区的气候变化。
    【答案】(1)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冰斗成层分布且基本完好(受破坏微弱),说明雪线逐期上升;两期U型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变小;因此,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面积减小。
    【分析】本题以冰蚀地貌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地貌的形成过程、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随着雪线的后退,冰川侵蚀加剧,冰斗海拔升高。早期,位于沉积岩层的下方,即⑤⑥;中期,处在沉积岩层中部,即③④⑧;后期处在沉积岩层上部,即①②⑦。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雪线低,冰川规模较大,侵蚀作用强烈,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随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规模变小,冰川下切侵蚀,形成了嵌套在U型谷A中的较窄U型谷B。
    (2)据材料“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冰斗成层分布,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基本完好,说明冰川萎缩,雪线逐期上升;据图可知,早期U型谷A宽大,后期U型谷B窄小,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减弱;因此,推测当地气候逐期变暖。
    55.(2022·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右图)中,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
    (1)简述该岛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
    (2)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乙两地海浪作用相对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该岛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对你的推测给予合理解释。
    (4)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简述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西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说明侵蚀作用较强。
    (3)先上升后下降。
    选“地壳运动”: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
    选“气候变化”: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
    (4)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
    【分析】本大题以珊瑚藻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详解】(1)材料信息,左图为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读图,该岛位于30°-40°N,根据已学知识和该岛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结合岛屿上山脉的走向和风频玫瑰图信息提示,该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
    (2)读左图,甲地位于该岛北侧,乙地位于该岛南侧,结合上题结论:冬季为西北风(偏西或偏北风),夏季无盛行风向(无风,少风),可知,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根据已学知识,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右图,甲地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材料信息“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其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和“乙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比甲地好”提示,甲地珊瑚藻化石层水平连续性较差,反映甲地珊瑚藻生长时期海浪作用相对较强,说明侵蚀作用较强;综上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判断,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
    (3)结合材料和读右图,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中,最上层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岩层往下出现含珊瑚藻化石的石灰岩(又根据材料,珊瑚藻所在位置代表生长时期的海平面),可知,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从珊瑚藻时期到砂岩时期是处于海洋环境的,推测海平面先上升;再到现阶段地层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推测海平面后下降。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气候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形成良好的沉积环境;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且甲、乙两地砂岩层、珊瑚藻化石层出现侵蚀差异,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沉积结束,侵蚀开始。如果不考虑地壳运动等因素,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推测理由为: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砂岩形成时期,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两极冰川补给增多,海平面下降。
    (4)根据已学知识,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之一就是对环境容量的管理:积极措施:分流,增强非饱和区的旅游吸引力;消极措施:限流,收付加费等;还有其他旅游环保措施:1.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3.旅游环境保护教育;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5.提倡“绿色”旅游的六要素等。综上所述,该岛海洋生物化石独特,发展旅游中保护化石可采取的措施有:做好景区规划,控制游客人数;制定和完善相应法规;保护海岸海滩,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生物化石的科普宣传,增加游客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等等。
    56.(2022·海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分布着一种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左图)。火山凝灰岩是由火山灰及火山碎屑物质等形成的岩石,往往夹杂着火山弹。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性质差异,在流水作用下,河床上形成深浅不一的壶穴。右图示意该地河流壶穴形成过程。
    描述该地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
    【答案】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并覆盖河床;流水侵蚀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差异,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围岩形成刻槽;流水侵蚀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形成壶穴雏形;随侵蚀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产生的搬运作用下,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并被河床面流水带走;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分析】本题以雷州半岛龙门河流域的河床上的火山凝灰岩河流壶穴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河流壶穴的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对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描述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详解】由图a可以看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含有火山弹的火山凝灰岩,在地质作用下覆盖河床上;由图b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导致河床面下降,火山弹出露河床面,由于火山弹和周围岩石的岩性存在差异,火山弹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周围岩性易被侵蚀,加之流水受到火山弹阻挡,在火山弹迎水面侵蚀,形成刻槽;由图c可以看出,在流水侵蚀、岩石与岩石的磨蚀作用下,导致刻槽逐渐扩大变深,并扩展到火山弹的四周,壶穴雏形形成;由图d可以看出,随这侵蚀的进一步发展,凹坑变深,在漩涡水流作用下,对火山弹产生的搬运作用,火山弹完全脱离围岩石,被河床面流水搬运带走;由图e可以看出,河流流水挟带砾石对凹坑进一步侵蚀、磨蚀,从而形成口小,肚大的典型壶穴。
    考点
    三年考情(2022-2024)
    命题趋势
    考点1内力租用
    (5年32考)
    2024北京、黑/吉/辽、广西、广东、上海;2023全国、浙江、重庆;
    2022天津、广东、江苏、湖浙江、山东: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察是高考中的热门和高频考点。尤其是针对地貌景观过程的考察较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一些极端天气和气候现结合高考命题的趋向,考生在本讲知识的复习中,要善于训练地理过程推导的思维能力。要多方位了解一些地貌景观。
    考察地貌的形成过程,尤其是结合地质剖面图考察地质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对地貌的影响较为常见。考生在本讲知识的复习中,要善于训练图表分析能力,运用图表推理过程的能力。
    河流地貌的考察在各地高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大。尤其是结合河流地质图考察河流演变的过程。并综合考察河流地貌与其它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考生在本讲知识的复习中,要善于训练图表分析能力,运用图表推理过程的能力。
    考点2 外力作用
    (5年25考)
    2024全国、安徽、黑吉辽、浙江;
    2023黑吉辽、江苏、山东、重庆、河北、湖南;
    2022重庆、湖南、广东、浙江:内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3河流地貌
    (5年15考)
    2024全国、浙江、广东、湖北、福建、山东、安徽、甘肃、湖南;2023全国、广东、海南、浙江、福建、北京、河北;2022福建、河北、海南:河流地貌。
    单位:平方千米
    海湾
    海域面积
    滩涂面积
    水深0-5米
    水深5-20米

    88.1
    28.2
    2.3

    129.0
    133.0
    1.4
    相关试卷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1交通(解析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1交通(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盐城接收站高效运营的必要条件是,盐城接收站将建设附属设施是为了,推测图中最容易迷路的城市是,由图可知,以下描述合理的是,甲、乙、丙分别是,轨道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0工业与服务业(解析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10工业与服务业(解析版),共7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庄村形成图示空间次序,是因为,图中黑色虚线箭头代表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9农业(解析版): 这是一份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9农业(解析版),共4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三年(2022-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5地质地貌(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