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授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辛弃疾,主战派VS投降派,复国志,英雄憾,刘义隆,拓跋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宋时,有一个人,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有一个人,他是一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魂牵梦萦的那片土地呀,是他一生的牵挂!这个人就是 ……
靖康耻 公元1126不靖不康,平安康泰的年号,灭顶的耻辱, 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建南宋偏安一隅,何日方能收复失地救百姓于水火?
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靖是平安,康是丰盛,是钦宗的第一个年号,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就用了2年。1127年2年4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赵氏皇族。
23岁,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qiān】判,自符离之役(1163年)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俯首称臣,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六年后才逐步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 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但未被实施。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任职上有大的作为和建树。 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创建飞虎军,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42岁,即淳熙八年(1181)冬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主战抗金,献《美芹十论》《九议》符离集大败,宋孝宗心惊胆寒为官十三载,调任十四回,壮志难酬
四十二岁开始 起起落落,二十年闲居。内心沉重而又矛盾。
1207年秋天,终因忧愤而卒。临终时,持剑大呼“杀贼!杀贼!”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享年68岁。
实:眼前所见虚:联想历史人物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写作背景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沦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tuō zhòu)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字词梳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指英雄业绩,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寻常巷陌:普通。金戈铁马:指代精锐部队。元嘉草 草:仓皇北顾:可堪回首: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何人? 何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业绩
对英雄业绩的仰慕,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
小结: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舞榭歌台,遗迹沦湮,然后他的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相辉映。 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流露出江山依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合 作 探 究 析 典 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提示:结合文本和注解,抓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字词。)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
小结: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舞榭歌台,遗迹沦湮,然后他的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相辉映。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流露出江山依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叹英雄后继无人,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小结: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阳照着那些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令一心收复失地的辛弃疾羡慕不已。以寄奴称呼刘裕,既有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威风凛凛,又有憧憬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勋。
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讽刺,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小结:辛弃疾在语重心长地告诫朝廷当权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间几次北伐,由于“草草”从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壮举,却只落得“仓皇北顾”的惨淡。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词人的担心三年后就得到了验证:韩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结果一败涂地。用元嘉正式年号,具有反讽意味,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讽刺,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
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耻辱、悲哀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小结: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还有金主完颜亮的身影。佛狸祠是两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迹象征,也是汉人耻辱之象征。历代文人咏“佛狸”带有深深的敌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弃疾更是对“佛狸”所代表的异族侵略者深恶痛绝,他写道:“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 血污,风雨佛狸愁”。在佛狸这个称呼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对时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对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交织。
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上的入侵者的行宫误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
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恢复中原,再过几十年,恐怕南宋朝廷也会在历史上消失,沦陷区百姓久而久之也会安于异族的统治。
想到这些,辛弃疾对南归后的四十三年的经历感到不堪回首。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登高望远,引出了对43年前的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2岁时,曾经穿越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极力表现
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结: 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
思考: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请说说你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
定义: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从而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作用:言简意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本词的前四个典故均和京口有关,廉颇的典故看似与京口无关,但和前四个典故一样,都体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激情,这就是典故之间的结合点。如果脱离了结合点,与京口无关的典故则会成为空想。用典贴切,恰到好处,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是辛词的一大特点。其实,这首词就是一位暮年英雄的叹息:一叹世无英雄;二叹治者无能;三叹怀才不遇;四叹老大无成。使用典故,格调沉郁,悲壮苍凉,词风豪放。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为第一。”
本词的五个典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体现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但也有评家讥笑辛弃疾‘掉书袋”“用事多”,你怎么看呢?说出理由。
岳珂在《程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日: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 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课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宋宁宗开禧元年,作者介绍,元嘉北伐,大好河山,怀古伤今,时无英雄,朝廷腐败,壮志难酬,刘义隆,评古论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评优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题目解说,写作背景,课文探究,深入探究,内容小结,主题归纳,课堂训练,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