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62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7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76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81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84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88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9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3.1公开课《百合花》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119865/0-172514602996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背景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青春是什么,学习目标,花向暖知作者,侧面描写,这节课学了点啥,花多姿品视角,“我是通讯员的战友”,“我是文工团团员”,花为题解寓意,花有情析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把握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手法。 2.梳理情节,明确小说的线索和“我”的作用。 3.明确以“百合花”为题目的深刻含义,体会小说表现出的战争中的青春美、人情美、人性美。 4.体味小说表现战争题材的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和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类: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现实、神话、仙侠、武侠、科幻、言情、穿越、职场、宫斗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前期的代表作。她在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于是,这象征着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忧虑而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花向暖 知作者
作者介绍 茹志鹃,女,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概括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
概括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语言力争简洁凝练
花连事 理情节
文章中的线索有两层,一条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及感受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另一条线索我们小说的标题“百合花”,是小说的另一条线索。
1.分析人物所做的事。2.分析对人物的正面描写。3.分析侧面描写的语句。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等表现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析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腼腆拘谨,憨厚朴实:“拭汗”不是因为小通讯员走路累,而是和“我”说话紧张,局促不安。动作描写
①朴实无华,一丝不苟:“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②热爱生活,天真乐观:“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装饰点缀”。细节描写
先概括,再分析,分点作答
三处写到百合花被子的文字: ①第15页: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②第16页: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③第18页: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着纯洁和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朗读借被和献被两个情节中描写百合花被的文字,再请学生复述被子的最后结局。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在情节的不断变化中,她的性格是发展的。 ①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
从情节来看,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那么,被子与人物性格关系是否相关?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②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③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这些表现与先前的娴静害羞判若两人……
小组讨论-汇报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作业+下节课验收(宿舍/三选二)
1.为什么说《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10分2.《百合花》如何体现茹志鹃清新俊逸的风格?10分3.为什么作者选取以“我”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呢?10分
“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有关吗?
(1)指名复述小说中与通讯员相关的情节,讨论小通讯员的性格。
小通讯员: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他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
“借被”情节中,可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牺牲、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2)新媳妇献百合花的被子,明显是与百合花有关的,但小通讯员与百合花有关吗?
有。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
(3)由此开来,百合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寓意?
百合花喻指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1.研讨:了解到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形象之后,我们换一种思路来品味这部小说。这篇小说是站在谁的视角来讲述的呢?
“我”——文工团的同志。
【情境活动】班级要开故事会,老师邀请你作为主讲人为同学们讲述关于通讯员的故事。 要求: (1)三者中任选一个开头:“我是通讯员的战友”“我是故事中的新媳妇”“我是文工团团员”,内容必须是和通讯员有关的故事; (2)注意讲述的视角、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讲述时可以融入主观感受和想象。 方式: 先组内交流,确定一个主讲人;全班分享时,大胆质疑或补充完善故事。
注意讲述的视角、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讲述时可以融入主观感受和想象。
“我是故事中的新媳妇”
①通讯员的战友,一位老战士的预设:1946 年中秋,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场攻打海岸的战斗。战斗正紧张激烈地进行着,我们十来个担架员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就在这时,敌人撂下一颗手榴弹,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在这危急时刻,原本在我们后面的这位年轻战士,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却飞身上前,扑在手榴弹上,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我们的生命。
②新媳妇:白发苍苍的老人预设:那个故事好遥远。解放战争时期,大概是 1946 年中秋,我结婚才三天,家里突然来了位年轻战士,愣头愣脑地,说要借一条被子。我有点犹豫,因为我确实有一条被子,那是我唯一的嫁妆,假洋缎、枣红底的,上面还撒满白色百合花,可好看咧。我跟这位年轻战士开了 几句玩笑,谁知他竟扭头走了。过了不久,有位女战士跟着他一起来了。这位女战士向我道歉,我就将被子抱给她。后来,我去包扎所帮 忙,意外地发现年轻战士为保护其他人牺牲了。我看到他血肉模糊的身躯,泪很快流出来,将那条新被子盖在了他身上。
(1)我们先来看,“我”与“通讯员的战友”相对比。以战友的视角来叙述,强调的是通讯员的英雄壮举 ;而以文工团员“我”的视角叙述,可以看到通讯员与女性交往时拘谨羞涩的一面,进而展示英雄的另一面,英雄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平凡人,是生活中活生生的“这一个”。
2.既然可以用以上两种视角来叙述,为什么作者单单选取以“我”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呢?
女性视角还增添了小说的抒情味道。找出文中体现抒情味的语段。
如对故乡中秋节的描写:“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 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再如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为战争题材的小说增添了抒情色彩。
小结: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以战友的男性视角来叙述,突出的是通讯员的英雄事迹 ;而以文工团员“我”的女性视角来叙述,能更全面、 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示通讯员在英勇之外的纯真、朴实,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此外, 以女性视角来写,使这篇战争小说富有抒情色彩,更具感染力。
(2)同为女性,作者为什么不用“新媳妇”的视角来书写呢?
“我”眼中的通讯员是拘谨、朴实的, 主要体现在与“我”交往时的紧张 ;“我”眼中 的通讯员是善良的,如送“我”两个干硬的馒头;“我”眼中的通讯员政治觉悟高,尽管在借被子时“受挫”,但考虑到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毅然带“我”去见新媳妇。而新媳妇与这位通讯员只有匆匆一面,对他的善良、淳朴、政治觉悟高,并没有“我”了解得多。
答题思路: 小说中“我”的作用: ①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增加真实性,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 ②是故事的推动者,小说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推动情节发展。 ③是故事的见证者,小说人物是“我”眼中的人物,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本文“我”的作用:“我”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见证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亲眼目睹了那个残酷战争中军民之间的如百合花般的纯洁友善的美好,“我”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1.研讨:《甄嬛传》以人物为标题,《西游记》以事件为标题,《盗墓笔记》《鸡毛信》以“物”为标题,《伪装者》标题里有人物、有事件,那么,《百合花》以什么为标题?
《百合花》以“物”为标题。
2.研讨:“百合花被”是本文一个重要的细节,它承载着军民鱼水深情,可是本文为什么不以“百合花被”为题,而要以“百合花”为题呢?请运用对比思维,从“战争与田园”对立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⑴这是一床怎样的百合花被?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⑵“枣红色”往往让人联想到什么?“百合花”往往又象征着什么?作者从“百合花被”中提取“百合花”作为标题,有何深意?
“枣红色,往往让我们想到的是血液干了以后的颜色,更能让我们想起血流战场的战争;百合花让我们想起没有战争的田园诗意,想起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没有用百合花被作为标题,而是用百合花,意味着战争终将过去,美好的田园诗意终会到来,而且美好的人性昭示着我们百合花会越开越旺,越开越多。
3.研讨:以“百合花”为题的寓意是什么?
百合花在文章被提到三次。 ①表层含义:百合花指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是一种客观的物象; ②深层含义:是对小说当中的新媳妇、小通讯员形象高洁如百合花的象征; ③主题含义: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表现出他的对钱的珍惜、骄傲和窘迫。“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贫穷。孔乙己的长衫,网络热词。“穿长衫”代表的是读书人,而“站着喝酒”又表明生活过得比较窘迫。将“学历”比作“孔乙己的长衫”,认为生活和工作的困顿,都是因为被“长衫”束缚住了。
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可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烘托氛围和气氛;“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 可以揭示主题、增强主题的表现力。“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最后一课》
文中有关于“新媳妇” 两次“啊”的描写,也体现了丰富的情感。
当通讯员受重伤被抬进包扎所后,正在帮着工作的新媳妇看到后“短促地‘啊’了一声”
新媳妇了解了通讯员负伤的原因之后“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全文中“新媳妇”六次“笑”,体现了其内心情感的变化。
①“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③“那媳妇一面笑,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①“笑眯眯地抿着嘴”,东张西望要找那位“同志弟”②得知“同志弟”已去前沿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③说完“他可受我的气了”,又“抿着嘴笑着”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思考:小说几次写衣服上破洞,有什么作用?
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描写“破洞”做铺垫。
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这是无法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的感情;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说明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年轻,有活力。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表现了通讯员热爱生活,充满朝气,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树枝"和"野菊花"是自然的代表,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枪筒代表战争。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可爱,即使将要参加战斗,也掩饰不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个馒头让我想起了通讯员当时离开的情景,表现了“我”的悲痛心情以及对通讯员的怀念。
临走前还记得给“我”馒头,表现了对革命同志的关心,也表现了他活泼可爱的性格。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点出新媳妇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分外珍惜这样漂亮的被子,点出题目百合花。
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新媳妇觉悟很高,把自己的被子放到了最外面,方便战士使用。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一细节点出小说的主旨,战士高尚的情操如百合花一样美丽。军民之情正如那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一、细节描写——百合花新被
1.作文背诵自选2.考试1234563.三篇原文4.三课字词5.作用题口诀
第一,小说选材讲究。作品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没有作正面描写,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
第二,构思巧妙。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第三,心理刻画细腻。作者通过细致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对通讯员随着认识的加深,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刚刚接触时的生气,到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而“发生了兴趣”,再到对小同乡的“亲热”,甚至是“从心底上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一直到最后,对牺牲了的通讯员充满崇敬……小说就是这样通过“我”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通讯员动人的形象。
第四,细节描写生动。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子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后呼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第五,风格特别。在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写战争的,但与当时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风格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既是内容上的,又是主题上的,也是人物刻画和艺术手法上的。所以,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战争固然有正面交战、残酷血腥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有人,就有人性,就有情感,美好依然存在,正义战争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美好和平的生活,保护人类美好纯洁的情感。茹志鹃在那个年代能思考并表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她的小说是战争小说的突破。同时,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特别是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尤其突出,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通过人物形象(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塑造,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人物形象可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他人评价描写。人物描写方式有正面、侧面、细节。
环境给了人物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人物性格受环境影响限制。其中——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背景;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的性格在相应的情节活动中表现。情节由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激化、达到高潮的过程),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组成。
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出另一个情节、 制造悬念、照应前文
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交代人物活动环境,揭示身份、地位、成长,烘托其内心
作用:渲染氛围烘托情感
主人公(线索作用)、非主人公(衬托作用)
情节、人物、环境、主题间关系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 (1)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节更显得真实,增加代入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3)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男性角度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女性的眼光看待战争,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知识链接——叙述视角(P151) 小说叙述中,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见证了人物的性格变化及命运,甚至以客观的角度走到前台,对事件发表客观的议论、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给人真实感。 有限视角:叙述者为当事人,串连故事发展,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读者通过其眼睛引领,来看待XXX故事、进入故事。见证了XXX人物性格的形成/命运,揭示文章XXX主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增加代入感,属于“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可倾诉强烈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这两者可用“全知视角”,也可用“有限视角”,区别在于局内还是局外的角度和眼光看待故事与情节。
答题格式1:(1)文章第一人称(第二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等)的有限视角叙事,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推动情节的发展。(2)他/她是行文的线索人物,以亲历者的儿童/女性身份、眼光看待文中的人物/事件,使文章真实可信,见证了人物的悲欢离合/事件的整个过程/人物内心变化和性格的形成,有利于表达本文的XXX主旨。(3)增加代入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答题格式2:(1)文章第第二/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以局外人儿童/女性身份、眼光看待文中的人物/事件,使文章真实可信,有利于表达本文的XXX主旨。(2)第二/三人称拉近了与人物、读者的距离,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3)评价人物与叙述事件,突破第一人称的时空局限,跳出局外,以较为自由的角度,全局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增加叙事的角度。实践: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 。(1)我”是本文作为 ,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我”是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 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节更显得真实,增加代入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3)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男性角度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女性的眼光看待战争,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 的小说主题。
全知视角:叙述者 , 的身份,审视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见证了 ,对事件发表客观的议论、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 有限视角:叙述者为当事人, ,起到文章的 的作用,读者依赖其眼睛引领,来看待故事、进入故事。揭示文章主旨。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 ,属于“有限视角”。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可倾诉强烈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两者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区别在以怎样的角度和眼光看待故事与情节。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所做的描写,环境描写的分类:(1)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2)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1)自然环境: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做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1)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4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2)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 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了。”45 ①交代总攻前的环境;②照应开头的节日“中秋”;③凸显了进攻的困难,为下文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 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推动情节的发展4、深化作品主题
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找到文中的两处插叙,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第11段插入对家乡竹海的联想,有何作用。
①这段插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包含着“我”对故乡生活的热爱;②也增强了“我”对通讯员的亲切感。
文中第47段插入家乡中秋节的景象,有何作用。
①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舒缓紧张的气氛,调节读者的阅读情绪;②表现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概括人物性格人物塑造手法次要人物作用题目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
1.直接分条,每条先写要点,再举例分析。2.要全面而准确,优点缺点、内在外在。【例】请概括新媳妇的性格特征。
①美丽活泼,举例分析。②深明大义,举例分析。③善良无私,举例分析。④纯洁高尚,举例分析。
一、 正面描写肖像(含神态)、语言、 动作、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二、侧面描写①其他人物对比、衬托、评价 ②环境烘托三、其他手法:修辞手法、欲扬先抑等【例】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通讯员: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我”:对比衬托,新媳妇衬托,担架队的介绍;环境烘托新媳妇:肖像、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前后对比与医生、我的对比“我”: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环境烘托
人物:见证者,感受者,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对比、衬托主人公情节:叙述者,线索人物,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整个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主题: “我”关心战友,爱护百姓,体现主题效果:故事亲历者,第一人称,真实,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1.借代,指百合花被子。百合花被子是故事主要部分的线索,联结起人物,推动了情节发展。2.白色百合花象征着纯洁与感情,象征着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和品格。3.暗示主题,百合花在文中也象征纯洁美好的战友情、军民情,起到了“文眼”的作用。4.一语双关,文雅含蓄,体现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供背景 (时间、地点、环境、时代)渲染氛围 奠定基调 (开头)烘托人物 抒发情感引出下文 做好铺垫 推动情节深化主题 引发想象 (结尾)
人物: 表现人物心理, 突出人物性格。情节: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前后照应。主题:以小见大 暗示 揭示-点明 深化-升华
“摇摆”即通常所说的情节的“一波三折”,即在一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历经千折百回后,最终才抵达彼岸。因此,从运用的手法看,“摇摆”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的悬念等。所谓“延迟”,顾名思义,即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
“延迟”的效果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和读者的阅读心理等几个方面去考虑。①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②使情节产生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③丰富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主题,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摇摆”激化冲突,“延迟”舒缓冲突
时间顺序,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百合花被子在主体部分也起到线索的作用。插叙---故乡天目山竹海劳动情景、小时候故乡中秋节欢乐情景波澜——我对通讯员的情感变化,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交往过程 摇摆 延宕以小见大:不到一天的时间, 几个人物, 写战争, 写战友情,写军民鱼水情清新俊逸的风格:选材 人美 情美 抒情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备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茹志娟,人物形象举例,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3.1 百合花教课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作者,写作背景,读准字音,学生发言,总结新媳妇的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任务学习,读写能力提升,随堂任务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