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课文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作背景,走进课文,求贤若渴,何为“用典”,何为“比兴”,深析课文,分析内容,知识结构,悲凉苍劲,接轨高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是怎么评价的呢?
1.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理解诗歌思想内容。2.鉴赏诗歌的语言以及用典等艺术特色。3.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借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精兵法,善诗文,其诗歌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其诗大致分为两类:①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代表作有《苦寒行》《薤露行》 ( xiè lù ) 《蒿里行》等;②表现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祸连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饱尝流离的痛苦,面临死亡的威胁,中原地区尤为严重。那时,人心思治,尽快结束纷争的局面是大势所趋。曹操顺应时代的潮流,肩负起完成统一大业的重任。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57岁的曹操感于此景而持槊立于船头,慷慨歌此《短歌行》。
歌行: 古代诗歌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乐府与古诗的区别在于:①乐府可歌,古诗不都可歌;②乐府诗多长短句,古诗除四言外,多为五、七言;③乐府内容多为记功述事,古诗主言情;④乐府诗贵遒劲,古诗当温雅。
“乐府”,广义上讲,可以入乐的诗都称为乐府诗,有多种含义: 1、指宫廷主管音乐的部门,这种官方机构在秦、汉时已经设立。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以及创作歌辞等。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2、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曹操创作的《短歌行》属于此类。 3、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而写作的诗,通常被称为“新乐府”。如杜甫《兵车行》。 4、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演唱的。
建安文学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诗歌方面。建安时期,五言诗繁盛,这时期的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幹(gàn)、阮瑀(yǔ)、应玚(yìng yáng)、刘桢(zhēn)和女诗人蔡琰(yǎn)。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的诗歌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地位。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注释】当:“对”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以何,用什么(宾前)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代指酒。
【翻译】(我)饮酒听歌,感叹人生有多少时间!生命如同早上的露水易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来解除忧愁?只有美酒(才能让我解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 唯有杜康。
概括第一层内容:借歌和酒道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何为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
作者运用怎样修辞的手法?①比喻。“朝露”存在的时间短暂,诗人将人生比作“朝露”,抒发了人生有限、生命易逝的感慨。②设问。用设问方式强调自己的忧愁不可排解。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
定义: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③具体代抽象例如: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④工具代本体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⑥以结果代原因例如:令人捧腹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指“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⑦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一边歌唱一边喝酒、设问
直写人生短暂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比喻写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
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诗人忧愁难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设问、借代
如何消愁?→(美)酒
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表达年华易逝,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注释】青:黑色。古代青指黑颜色。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但:只。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苹:艾蒿。
【翻译】年轻的贤才呀,我长久地思念你们。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思念倾慕到如今。鹿儿呦呦鸣叫,它们在呼唤同伴采食田野里的艾蒿。如果我有八方好宾朋,我将奏瑟吹笙热烈欢迎。
概括第二层内容:引用《诗经》句子,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君 贤才
作用: ①含蓄委婉表意。 ②语辞简洁凝练。 ③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④增加力度,强化情感。
诗文中的典故指作者所引用的古籍中的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古典诗词中多运用这种典故,成为一种写作手法,被称作“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古诗中的用典更多的是前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相关链接——比兴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和白露的起兴,描绘出了一个朦胧浪漫的美好环境,从而引起心心念念的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借代、比喻、用典、引用、《诗经·郑风·子衿》
姑娘思念情人比喻作者渴望贤才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沉思吟味、低声吟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用典、《诗经·小雅·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鹿鸣》、若贤才投奔必极尽礼节招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注释】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中:内心。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枉:枉驾。用:以。 存:问候,探望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讌:同“宴”。
【翻译】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忧伤不觉起于内心,久久难以排遣。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概括第三层内容:写贤才难得,表达诗人求贤过程中的忧喜交织的心情。
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么样的效果?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变化?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明明如月”来作比,贤士如明月一样令人仰望,不可招致,这正是诗人“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而不得的苦闷。后四句诗人想象贤才从四面八方投奔自己,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迎新话旧,欢愉不已。诗人由上文求贤不得的忧变为喜,忧喜交织中表现出诗人求贤过程中的复杂心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喻、设问、比兴
把贤才比喻成明月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诗人不顾险阻去拜访贤才
诗人想象贤才不顾路途险阻来拜访自己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久别重逢
历经坎坷求得贤才后的喜悦
贤才归附自己时的快乐场面
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匝:周、圈。 厌:同“餍”,满足。 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翻译】明月朗朗星稀落,乌鸦向南高飞起。彷徨失意绕树三周,不知可以依靠哪根树枝?高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自己的深度。我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英才人心归服。
概括第四层内容:表达对贤才的关切和渴望贤才尽归于己的报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前四句写景,诗人触景生情。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
比喻:比喻贤才尚在徘徊,并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的焦急心情。
最后两句化用周公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既表明诗人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殿勤地接待贤才,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宏大,意义深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比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设问、为贤才指明方向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比喻、用典、仿用
希望自己能多纳贤才、人才越多越好、广阔胸襟、包容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比较、自比、周公一饭三吐哺
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未完成统一大业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诵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1.《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相关链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答案 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问题2:作者究竟忧什么?
2.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 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部分: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人生苦短 (忧)
问题3: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忧愁的?
请指出《短歌行》中运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3.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作用
4.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答案 ①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 ②《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
(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 ①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比。 ②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授课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B但仅只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B但仅只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