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统编版2.2 红烛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2.2 红烛课文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考引子的作用,理清抒情脉络,探究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诗中的人物的人物是:闻一多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2、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具体寓意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一.文学常识
文常之一:作者介绍
基本生平: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原名闻家骅。后改名多,五四运动后又改名一多。社会身份:诗人(新月诗派代表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诗歌作品:诗集《红烛》、《死水》《七子之歌》。文艺理论:提出诗歌三美原则: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创造“新格律体”诗。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以浓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文常之二:《红烛》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1.结构上:开头李商隐诗句和结尾引用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诗歌收尾呼应。2.内容上:统领全篇,是诗歌的主题中心。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
红烛的特征:红!“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本节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扬之情
第一节:红烛的特征?其象征义是?
诗人对“红烛”的感情是怎样的?
躯体和灵魂的关系是怎样的?诗人认为,躯体和灵魂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所以发出疑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此时诗人的情感:诗人困惑不解,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是自相矛盾,不可理解的。
第二节:诗人对“红烛”有着怎样的认识?
大意:诗人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提出疑问,表示不解。诗人对“红烛”的做法充满了困惑。
①不矛盾。诗人明白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牺牲自己,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②诗人理解了“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的举动,明白了红烛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并且通过前后的对比,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此时诗人的情感:了悟
第三节:①之前诗人说“一误再误”与此处的“不误,不误”是否矛盾?
②对“红烛”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第二节到第三节,从发问困惑到了悟,有一个什么手法?
动词的主体由红烛转变为诗人。诗人借“红烛”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一样燃烧自己,拯救世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使他们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第四节:“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动词的主体有什么变化?
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时诗人的情感: 激励 (借红烛激励自己)
第一层(第1—4节): 写烛之红和烛之光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甘愿牺牲的爱国情感。
第五节:
本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
拟人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烛之光的描写,引起下文对烛之泪的描写。
发光之日,便是泪流开始之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第六节:
1.结合背景,思考“残风”指的是什么?2.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诗人寻求到红烛“伤心流泪”的原因是“残风”的存在。残风暗指反动势力。2.红烛流泪是为烧的不稳,而着急的流泪。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此时的诗人由于受到恶势力阻挠,内心感到:焦急,痛苦
第七节:
本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喻。诗人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的爱国热情,忧国之心。烛泪能培出慰藉的花,诗行能慰藉人间,唤起他们的爱国之心情,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托物言志。烛之泪是对世人的贡献,作者借红烛表明自己的心志。
第八节:
这一节的因果关系象征了什么?
1、为外界创造光明,做出了贡献,自己却灰心流泪,不公平的因果关系2、先果后因,强调自己灰心流泪,才能创造光明,突出献身精神。
红烛有这样的结果,却仍然无私奉献,执着地去“创造光明”。此时诗人的情感是:同情
第九节:
结尾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作用?
内容:画龙点睛,揭示了奉献是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卒章显志。结构:照应开头引子,首尾呼应。
第二层(第5—9节): 紧扣烛之泪,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呼告的修辞方法,形成诗节的排比,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①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②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光”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2.2 红烛评课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抒情手法,听名家朗读进行正音,集体朗读注意节奏,文本研读,探究鉴赏,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2.2 红烛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诗歌范读,民主斗士闻一多,识作者,知背景,拓知识,诗歌“三美”,理结构,读诗歌,赏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2 红烛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