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学案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解析版.doc
    • 练习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原卷版.doc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01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02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03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01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02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4节 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4节 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解析版doc、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知识总结
    一.NaOH和Ca(OH)2的理化性质、用途
    (1)潮解: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溶解时放热。
    (2)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若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潮解(物理变化),同时还会发生下列反应:2NaOH+CO2==Na2CO3+H2O(化学变化)。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且氢氧化钠溶液不能使用玻璃瓶塞,需使用橡胶塞。
    (4)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这两个反应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都生成水。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 (Na2SO3化学名称:亚硫酸钠)。
    (5)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澄清石灰水)常用于检验CO2。
    二.碱的变质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
    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2NaOH+CO2=Na2CO3+H2O
    (1)证明方法:
    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OH+HCl=NaCl+H2O 和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取样,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Na2CO3+Ca(OH)2=2NaOH+CaCO3↓
    取样,加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OH已经变质:
    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2)部分变质和完全变质问题
    证明方法
    ① 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钙(或硝酸钙)
    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存在:
    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
    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滤液是否变红。
    结论: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如果滤液不变红,则证明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氢氧化钙溶液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课堂练习
    题型一.俗名掌握
    例1.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完全一致的是( )
    A.氯化钠 食盐 NaCl
    B.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H
    C.氢氧化钠 纯碱 NaOH
    D.碳酸氢钠 苏打 NaHCO3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其名称、俗名、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物质,故A正确。
    B、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其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物质,故B不正确。
    C、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不是同一物质,故C不正确。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其化学式为NaHCO3,其名称、俗名、化学式表示的不是同一物质,故D不正确。
    故选:A。
    例2.下列物质名称、俗称、化学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铁、铁锈、FeO
    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
    D.氧化钙、生石灰、CaO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变式训练1.下列各组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式能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铁:铁锈、FeOB.氯化钠:食盐、NaCl
    C.氧化钙:熟石灰、CaOD.碳酸钠:烧碱、Na2CO3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其化学式为,NaCl,故选项正确。
    C、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变式训练2.下列物质俗称不正确的是( )
    A.Na2CO3:烧碱B.NaOH:苛性钠
    C.NaCl:食盐D.Ca(OH)2:熟石灰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俗称进行分析。
    【解答】解:A.Na2CO3的俗称是纯碱、苏打,故A错误;
    B.NaOH的俗称为烧碱、火碱、苛性钠,故B正确;
    C.NaCl的俗称为食盐,故C正确;
    D.Ca(OH)2的俗称为熟石灰、消石灰,故D正确。
    故选:A。
    变式训练3.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碳酸钠、苏打、Na2CO3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氢氧化钠、纯碱、NaOH
    【分析】A、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
    D、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解答】解:A、氧化钙的化学式是CaO,俗称生石灰。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钠的化学式是Na2CO3,俗称苏打。故选项正确。
    C、碳酸钙的化学式是CaCO3,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OH,俗称烧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变式训练4.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不对应的是( )
    A.苛性钠(NaOH)B.烧碱(Na2CO3)
    C.生石灰(CaO)D.熟石灰[Ca(OH)2]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对应,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不对应,故选项正确。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对应,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对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题型二.特殊性质掌握
    例1.自嗨锅是一种方便操作、即时食用的自热火锅。加热时只要将发热包放入下层盒子中,加入适量的冷水,使水刚好没过发热包即可。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物质中适合用于制作发热包的是( )
    A.浓硫酸B.硝酸铵固体
    C.氢氧化钠固体D.生石灰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硝酸铵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生石灰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制作发热包,故A错误;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不能用于制作发热包,故B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但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制作发热包,故 C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用于制作发热包,故D正确。
    故选:D。
    例2.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
    A.吸热熔化B.吸水潮解C.与CO2反应D.受热分解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所以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
    故选:B。
    例3.如表为实验室危化品使用记录本中某种药品几年间的使用记录,据数据分析,它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
    A.浓盐酸B.浓硫酸C.氢氧化钠D.镁条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质量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由表格中可知,药品在保存过程中,质量慢慢变小,由数据(序号3)可知,该药品领用前后的质量差大于教学使用的质量,说明该药品具有挥发性。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挥发出来氯化氢气体而造成质量减少,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附性,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质量增大,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能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而质量增大,不合题意;
    D、镁条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氧化镁薄膜而质量增大,不合题意。
    故选:A。
    变式训练1.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黄色溶液、红褐色沉淀
    B.无色溶液、红褐色沉淀
    C.黄色溶液、白色沉淀
    D.无色溶液、蓝色沉淀
    【分析】根据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会产生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氯化铁溶液完全反应,最终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所得溶液为无色。
    故选:B。
    变式训练2.由固体NaOH和CaO组成的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下列气体能用它干燥的是( )
    A.H2B.SΟ2C.HClD.CO2
    【分析】能用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干燥的气体,需要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据此解答.
    【解答】解:A、氢气不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可以用其混合物作为干燥剂,正确;
    B、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不可以用其混合物作为干燥剂,错误;
    C、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不可以用其混合物作为干燥剂,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反应,不可以用其混合物作为干燥剂,错误;
    故选:A。
    变式训练3.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呈碱性;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据此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碱性太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的热,故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能去除油污,可做厨房的清洁剂,故正确;
    D、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正确;
    故选:A。
    变式训练4.下列对NaOH和Ca(OH)2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①都是白色固体②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③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④都能与酸发生反应⑤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⑥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②B.⑤⑥C.①②D.②⑤⑥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NaOH和Ca(OH)2均为白色固体。
    ②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
    ③NaOH和Ca(OH)2溶液均显碱性,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④NaOH和Ca(OH)2都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⑤二氧化碳能使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
    ⑥Na2CO3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明显变化。
    故②⑤⑥说法错误。
    故选:D。
    变式训练5.将空气先通过灼热的铜网,再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最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经过这样处理依次除去了空气中的什么成分( )
    A.氮气、二氧化碳、氧气
    B.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C.氢气、二氧化碳、氮气
    D.氧气、氮气、水蒸气
    【分析】根据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空气先通过灼热的铜网,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氧气被吸收;再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2被吸收;最后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水蒸气被吸收。
    故选:B。
    变式训练6.小明围绕“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展开如下实验,某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变化看,烧杯中的水会倒流至烧瓶中
    B.从性质看,气体X可能会与Ca(OH)2反应
    C.从结构看,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D.从应用看,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X
    【分析】根据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装置内气压减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装置内气压减小。
    A、从变化看,烧杯中的水会倒流至烧瓶中,故A正确;
    B、从性质看,气体X可能会与Ca(OH)2反应,会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故B正确;
    C、从结构看,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
    D、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从应用看,用氢氧化钠固体不能干燥气体X,故D错误。
    故选:D。
    变式训练7.请完成以下物质的判断:
    (1)在①盐酸、②烧碱、③干冰、④氧气、⑤熟石灰五种物质中,帮助人体消化的是 ①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⑤ ,用于急救病人的是 ④ 。(填序号)
    (2)在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干燥的是 ②④⑤ (填序号)。
    ①O2
    ②CO2
    ③NH3
    ④SO2
    ⑤HCl
    【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帮助人体消化,故选:①;熟石灰显碱性,且碱性比烧碱弱,能够与酸反应,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选:、⑤;氧气能够供给人呼吸,用于急救病人的是氧气,故选:④;
    (2)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所干燥的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因此在下列气体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均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干燥的是②④⑤。
    故答案为:
    (1)①;⑤;④;
    (2)②④⑤。
    题型三.变质问题
    例1.下列药品未经密封保存,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①苛性钠
    ②碳酸钠晶体
    ③浓盐酸
    ④浓硫酸
    ⑤生石灰
    A.①④B.②④C.①⑤D.④⑤
    【分析】根据药品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结合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质量增加。
    ②碳酸钠晶体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失去结晶水,质量会减少,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使其质量减少。
    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⑤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敞口露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质量增加。
    故①⑤中的药品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
    故选:C。
    例2.盛放药品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药品由于发生变质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B.氢氧化钙溶液
    C.浓硫酸D.浓盐酸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以及溶液质量的变化来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变质生成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会增大,故A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钙溶液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的二氧化碳变质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B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质量增大,故C不合题意;
    D、浓盐酸具有吸附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会因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质量减少,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例3.小桐同学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产生了疑虑,他设计了以下4种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若变蓝,则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B.加少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C.加适量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则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D.加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分析】A.结合石蕊和碱的现象进行分析;
    B.结合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分析;
    C.结合复分解反应进行分析;
    D.结合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氢氧化钠变质会变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遇到紫色石蕊也会变蓝,故选项错误;
    B.少量盐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无法确定是否有碳酸钠,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钠和氢氧化铜也会反应,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D。
    例4.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
    ①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纯碱
    ⑤生石灰
    ⑥食盐
    A.①⑥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③⑤
    【分析】存放于烧杯中质量变大且变质,即发生化学反应使自身质量增加,在空气中烧碱与生石灰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而变质,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解: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
    ②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③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化学变化;
    ④纯碱的质量基本无变化;
    ⑤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发生了化学变化;
    ⑥食盐的质量基本无变化。
    故选:D。
    变式训练1.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方案一】从反应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1)小诚同学设计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B中导管红墨水液面上升。小刘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他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
    (2)小施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图2所示装置验证小刘同学的观点。实验时分别迅速将注射器内的液体全部注入到装满CO2的甲乙烧瓶中,关闭注射器活塞,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①乙装置注射器中的液体X为 45mL蒸馏水 。
    ②该实验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 。
    【方案二】从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与CO2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与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
    小珊同学根据上述资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分析】【方案一】
    (1)结合二氧化碳溶解性和水反应进行分析;
    (2)①45mL蒸馏水;②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
    【方案二】结合对照实验进行分析。
    【解答】解:【方案一】
    (1)因为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也可以和水反应,导致压强减小,故答案为: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2)①为了控制变量,加入的体积应该是45mL,②因为二氧化碳既可以和溶液中的水反应,也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最后甲中压强减小的比乙更厉害,故答案为:①45mL蒸馏水;②最终甲烧瓶内压强比乙烧瓶更小;
    【方案二】为了验证上述实验,需要将水换成其他溶剂,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故答案为:NaOH的乙醇溶液。
    变式训练2.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盐酸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OH+HCl═NaCl+H2O 。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CO2+2NaOH=Na2CO3+H2O 。
    【分析】(1)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至B点前,气球的体积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回答;
    (3)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至B点前,气球的体积不变,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若先滴加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膨胀。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没有气体参加反应,瓶内的压强不变,所以BC段气球体积不变,反应的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3)稀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消耗了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的作用下气球体积增大,反应的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稀盐酸;
    (2)NaOH+HCl═NaCl+H2O。
    (3)CO2+2NaOH=Na2CO3+H2O。
    变式训练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通常有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为 CaCO3 (填写化学式),该固体形成的原因为 Ca(OH)2+CO2═CaCO3↓+H2O (填写化学反应方程式)。若要洗去该白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分析】根据石灰水的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
    【解答】解: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通常有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为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该固体形成的原因是石灰水的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可以用稀盐酸来洗去该白色固体,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答案为:
    CaCO3;Ca(OH)2+CO2═CaCO3↓+H2O;CaCO3+2HCl=CaCl2+H2O+CO2↑。
    变式训练4.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2)图中线段BC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 。
    (3)图中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氯化钠和碳酸钠 。
    【分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与水,溶液反应时一开始是酸碱中和溶液质量增加,中和完成后会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溶液由于释放出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放缓,至C点反应正好结束。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从图象可以看出,溶液在AB段质量增加的比BC段要快,所以可以判断AB是中和反应,BC段是盐酸与碳酸钠的反应,这是由于二氧化碳的产生溶液质量增加放缓,两物质反应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3)到达B点时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结束,而此时碳酸钠尚未参加反应。所以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
    (2)有气泡生成;
    (3)氯化钠和碳酸钠
    变式训练5.为缓减全球变暖趋势,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新兴碳捕集技术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被压缩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
    (2)从反应①的混合物中分离出CaCO3沉淀的操作是 过滤 。
    (3)写出Ca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该反应属于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采用喷雾方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增大NaOH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
    (5)“碳中和”是指CO2的减少总量和排放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的是 AC 。
    A.大力植树造林
    B.大力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
    C.减少使用化石(如石油、煤等)燃料
    (6)整个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进行分析;
    (2)根据过滤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分析;
    (3)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
    (4)根据喷雾方式可以增大NaOH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
    (5)A、根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行分析;
    B、根据大力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进行分析;
    C、根据减少使用化石(如石油、煤等)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分析;
    (6)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被压缩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2)过滤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从反应①的混合物中分离出CaCO3沉淀的操作是过滤;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3)采用喷雾方式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增大NaOH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4)A、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正确;
    B、大力推广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错误;
    C、减少使用化石(如石油、煤等)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故选:AC;
    (5)由图可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则整个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分子之间有间隔;
    (2)过滤;
    (3)CaO+H2O=Ca(OH)2;放热;
    (4)AC;
    (5)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变式训练6.实验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依次开展了以下探究,请完成其中的三个空。
    [提出问题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实验探究2]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正确。
    [思考与讨论]有同学认为,探究1已经证明了碳酸钠的存在,所以实验探究2中的实验步骤(1)是多余,只要如实验步骤(2),样品溶于水后,直接滴入酚酞即可的。该同学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解:[实验探究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探究2]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钙;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思考与讨论]
    该同学的看法不正确,这是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如果不除去碳酸钠,加入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确定溶液中有毒含有氢氧化钠。
    故填:不正确,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三.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食品包装袋中的生石灰可以防止食品变潮
    B.盐酸属于一元酸、无氧酸、强酸和挥发性酸
    C.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
    D.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分析】A.根据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分析;
    B.根据盐酸的性质特点分析;
    C.根据PM2.5组成和特点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分析。
    【解答】解:A.氧化钙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此食品包装袋中的生石灰可以防止食品变潮,故正确;
    B.盐酸属于一元酸、无氧酸、强酸和挥发性酸,故正确;
    C.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主要成分不是二氧化硫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混合物,故错误;
    D.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故正确;
    故选:C。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 )
    ①浓硫酸
    ②浓盐酸
    ③碳酸钠晶体
    ④烧碱
    ⑤生石灰
    A.①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
    【分析】利用相关的四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情况解决此题,浓硫酸会因吸水性使质量增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而质量减少,烧碱在空气中会潮解同时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质量增加,纯碱在空气中没有变化而质量不变,生石灰会吸收水分生成氢氧化钙导致质量增加。
    【解答】解:浓硫酸会因吸水性使质量增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而质量减少;碳酸钠晶体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失去结晶水,质量小;烧碱在空气中会潮解同时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质量增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导致质量增加,故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物质是浓硫酸、烧碱和生石灰。
    故选:A。
    3.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的是( )
    A.NaCl 氯化钠 食盐
    B.CaO 氧化钙熟石灰
    C.Na2CO3 碳酸钠 纯碱
    D.NaOH 氢氧化钠火碱
    【分析】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钠等物质.
    【解答】解:A.NaCl、氯化钠、食盐,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对应,故正确。
    B.CaO、氧化钙、熟石灰,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熟石灰应改为“生石灰”,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错误;
    C.碳酸钠俗称纯碱,物质的化学式为Na2CO3、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对应,故正确;
    D.NaOH、氢氧化钠、烧碱,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完全对应,故正确。
    故选:B。
    4.气体X可用如图装置干燥,则气体X可能是( )
    A.二氧化碳B.氧气C.氯化氢D.二氧化硫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不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A说法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不与氧气反应,氧气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B说法符合题意;
    C、氯化氢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氢不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C说法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硫不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故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实验室里几种物质在向同学们做“自我介绍”,请把内容补充完整。
    (1)浓硫酸,因为我有 吸水 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我的质量增加了。
    (2)烧碱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 二氧化碳 变质了。
    (3)浓盐酸,因为我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我的质量分数 减小 。
    【分析】(1)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烧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我的质量增加了。
    (2)烧碱固体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生成了碳酸钠而变质。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故答案为:
    (1)吸水;
    (2)二氧化碳;
    (3)减小。
    6.小金通过如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 的集气瓶A中注入过量的20% 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写出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2)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氯化钙溶液流入A集气瓶中,并且产生白色沉淀 。
    【分析】CO2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解:(1)CO2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2NaOH+CO2═Na2CO3+H2O。
    (2)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氯化钙溶液流入A集气瓶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A中气压减小),并且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故答案为:氯化钙溶液流入A集气瓶中,并且产生白色沉淀。
    7.沙尘暴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灾害之一,联盟环境监测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沙尘暴的成因及其后的雨水酸碱度的异常变化展开了研究:
    [信息检索]我国西北地区,含有大量钠盐的干涸盐湖和盐碱地总面积约有50万平方公里,为沙尘暴的形成埋下隐患。
    [猜想假设]沙尘暴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等碱性物质。
    [进行实验]取少量盐碱地的土壤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清液作为待测液,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
    (1)滴入的X溶液是 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
    (2)实验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酚酞溶液不变色 。
    [反思评价]
    (3)自然界的土壤中通常不含氢氧化钠,原因是 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
    【分析】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
    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1)由实验结论:沙尘暴中含有Na2CO3,不含NaOH,故是检验氢氧化钠、碳酸钠,需要先检验并除尽碳酸钠,再检验氢氧化钠,故①挤压胶头滴管a,滴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氯化钙和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2)由于沙尘暴中含有Na2CO3,不含NaOH,碳酸钠已经除尽,挤压胶头滴管 b,滴入几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
    (3)自然界的土壤中通常不含NaOH,理由是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故答案为:(1)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2)酚酞溶液不变色;
    (3)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8.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NaOH的化学性质如图甲(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
    (1)小红同学将某稀酸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温度传感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乙,根据图像可以得出该反应是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盐是 B 。
    A.NaNO3
    B.CuSO4
    C.CaCl2
    D.KNO3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一氧化碳却不能,造成此化学性质差异的微观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
    【分析】(1)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是放热反应。
    (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3)不同的分子,形状不同。
    【解答】解:(1)小红同学将某稀酸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温度传感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乙,根据图像可以得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
    (2)反应③可以选用的盐是硫酸铜,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故答案为:B。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一氧化碳却不能,造成此化学性质差异的微观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故答案为:分子构成不同。
    9.如图所示,依次进行下列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②打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显红色;③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 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充分反应后B中的CO2最终转化为 Na2CO3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③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 b%(选填“>”、“=”、“<”)。
    【分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Na2CO3和水。故答案为:Na2CO3;
    (2)步骤中③“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故答案为: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由2NaOH+CO2═Na2CO3+H2O,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H2SO4,质量关系为:
    2NaOH~H2SO4,
    80 98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因此C中硫酸是足量或过量的,所以a%>b%。
    故答案为:>。
    10.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1、K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Ⅰ: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K2,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根据实验Ⅰ和Ⅱ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2)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Ca(OH)2+2HCl=CaCl2+2H2O 。
    (3)实验Ⅲ,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为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HC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盐酸(合理即可) 。
    【分析】(1)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和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角度分析;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据此分析;
    (3)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据此分析。
    【解答】解:(1)实验Ⅰ: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变化;
    实验Ⅱ: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说明A中压强减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碱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所以根据实验Ⅰ和Ⅱ不能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2)实验Ⅲ:打开K2,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3)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瓶中溶液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还可能含有氯化钙,或者是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物;稀盐酸显酸性,可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稀盐酸(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不能;
    (2)Ca(OH)2+2HCl=CaCl2+2H2O;
    (3)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盐酸(合理即可)。
    11.我国将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的捕捉可减少碳排放。
    (1)如图1是利用NaOH溶液“捕捉”(吸收)CO2部分流程图:
    ①操作①的名称是 过滤 。
    ②捕捉室中NaOH溶液常喷成雾状,优点是 增加气体与液体接触面积,利用气体充分吸收 。
    (2)CaO固体也可以捕捉回收CO2,化学方程式为CaO+CO2 CaCO3。研究表明CaC2O4⋅H2O热分解制得的CaO疏松多孔,具有良好的CO2捕捉性能。取1.46gCaC2O4⋅H2O进行加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
    ①写出400~600℃范围内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2O4CaCO3+CO↑ (CaC2O4⋅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46)。
    ②据图分析,CaO捕捉CO2的反应温度应 低于 (填“高于”或“低于”)800℃。
    【分析】(1)①考查固液分离的常用方法;
    ②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回答此题;
    (2)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产物名称,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②根据碳酸钙的分解温度分析回答此题。
    【解答】解:(1)①操作①实现了固液分离,常用的方法为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②氢氧化钠溶液喷成雾状,增加了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利于气体充分吸收;
    故答案为:增加气体与液体接触面积,利用气体充分吸收。
    (2)①CaC2O4⋅H2O中含有水的质量=1.46g×=0.18g,因此脱去水后质量为1.28g,所以400~600℃时只要草酸钙分解,草酸钙质量为1.28g,草酸钙分解生成碳酸钙,设碳酸钙质量为m,1.28g×=m×,m=1g,分解完为碳酸钙,减少质量为气体质量,正好为0.28g,草酸钙减少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质量也是0.28g,所以生成气体为一氧化碳,所以草酸钙在400﹣600℃温度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和一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aC2O4CaCO3+CO↑;
    故答案为:CaC2O4CaCO3+CO↑。
    ②600﹣800℃时固体为碳酸钙,高于800℃后碳酸钙再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因此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温度不能高于800℃,避免碳酸钙分解;
    故答案为:低于。
    12.向一含有盐酸的氯化铁溶液边振荡边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画了如图,要表明反应过程中,溶液总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
    请看图分析:
    (1)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化学式为 NaCl、FeCl3
    (2)图中部分线段有误,请在答题卡的图中,重新画出溶液总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曲线(要求标出abc折线点)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在盐酸和氯化铁的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首先与盐酸反应,故开始溶液质量增加,当盐酸完全反应以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根据加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与生成的氢氧化铁质量差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首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b点时,出现拐点,说明此时盐酸全部参加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和没参加反应的氯化铁,故填:NaCl、FeCl3;
    (2)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首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开始时溶液质量在增加;当盐酸消耗尽,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3+3NaOH=Fe(OH)3↓+3NaCl
    120 107
    故溶液质量还是在增加,只是增加的不溶于开始明显,当氯化铁全部参加反应,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又开始明显,故其图象为:
    13.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后,获得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往混合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时,混合溶液pH随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大致如图所示。请解释pH变化的原因 向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反应完全后,加入的碳酸钠使溶液的碱性增强,pH增大 (氯化钙 溶液显中性)。
    【分析】盐酸的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小于7,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的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解:向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反应完全后,加入的碳酸钠使溶液的碱性增强,pH增大。
    故答案为:向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反应完全后,加入的碳酸钠使溶液的碱性增强,pH增大。
    教学内容
    碱的特性掌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上述学习目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常见的碱的特性掌握
    教学难点
    特殊碱的特殊性质
    课程难度
    基础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 CaCO3↓+2NaOH
    CaO +H2O== Ca(OH)2
    用途
    = 1 \* GB3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 2 \* GB3 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
    = 3 \* GB3 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 1 \* GB3 ①工业:制漂白粉;
    = 2 \* GB3 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 3 \* GB3 ③建筑:砌砖、抹墙。
    序号
    出库凭证号
    77011﹣01
    出库日期
    领用前质量(克)
    领用后质量(克)
    教学使用质量(克)
    1
    448.5
    448.4
    0.1
    2
    443.0
    443.0
    0
    3
    442.5
    325
    116.5
    NaOH
    Na2CO3
    17.3
    <0.0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CO2气体通入到 NaOH的乙醇溶液 中
    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NaOH与CO2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产生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氢氧化钠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产生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
    项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
    ①挤压胶头滴管a,滴入过量X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沙尘暴中含有Na2CO3,不含NaOH
    ②挤压胶头滴管b,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相关学案

    浙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a href="/kx/tb_c98627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导学案及答案</a>,文件包含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33能量转换的量度学案解析版doc、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33能量转换的量度学案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科学九年级上册<a href="/kx/tb_c9861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2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学案及答案</a>,文件包含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22金属性质第二课时学案解析版doc、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22金属性质第二课时学案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1节 金属材料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a href="/kx/tb_c98618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节 金属材料学案</a>,文件包含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21金属材料学案解析版doc、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21金属材料学案原卷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浙教版科学九上科学1.4常见的碱第二课时学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