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划重点(知识归纳)
展开
这是一份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划重点(知识归纳),共5页。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划重点(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8 认识固体知识清单必背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2.教室里的物品:试管、烧杯、烧瓶等玻璃器m中盛放的是液体,不是固体。其余可见的物品,如实验桌、黑板、教室两侧的实验器材等都是固体。3.纱巾、羽毛比较柔软,面粉、食盐颗粒比较细小,但它们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都属于固体。4.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小石子或沙子,虽然它们颗粒较小,但仍属于固体。5.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探究活动必会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1)比较积木体积的大小:可以采用划分方块数量的方法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A组积木:1+2+1+1+1=6(块)B组积木:1+2+3+4+3=13(块)C组积木:1+2+3+2+1+1=10(块) 结论:在这三组积木中,B组积木的体积最大。(2)比较粉末体积的大小:可以把两堆粉末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借助尺子或画线的方法,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从而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3)比较玩偶体积的大小:①埋盐法。先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其体积,再分别把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从而比较出不同玩偶体积的大小。②排水法。在两个大烧杯中分别装500毫升水(大约半杯),将两个玩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并完全浸入水中,观察烧杯中水和玩偶的总体积,总体积大的玩偶的体积也大。活动手册参考●把教室里的物品分成两类,填在下表中。●判断下面物品是不是固体,并写出理由。●写出比较不同固体体积的方法。9 认识液体 知识清单必背1.我们可以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比较两种液体的质量。2.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3.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的物质称为液体。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4.飘动的烟、流动的沙,虽然它们都会流动,但是它们有确定的形状、质量和体积,都属于固体,不是液体。5.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由规范的玻璃筒或塑料筒制成,刻度精确,刻度通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6.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7.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在实际检测中,气泡在哪边,能说明哪边高。8.用水平仪可以测量课桌、讲台、 窗台等是否水平。9.量筒的使用方法:(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读数时,平视是正确的读数方法。仰视和俯视是两种错误的读数方法。仰视读出的值会小于实际值,俯视读出的值会大于实际值。10.相同体积的水的质量比油大。活动手册参考●找一找图(见活动手册)中哪些是液体,并写出理由。●观察、比较四种液体的性质。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可能改变。混合后的固体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2.生活中有许多情况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如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等。3.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会发生改变,颗粒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体积会发生改变。4.分离混合物的方法:(1)选择孔眼适合的筛子可以分离颗粒大小相差较大的固体混合物,如玉米粉和绿豆的混合物。(2)选择磁铁可以分离铁制品与其他物品,如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3)用过滤装置可以分离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两种固体混合物,如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5.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将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将大米和稻壳分离;固体垃圾的分类;建筑工地上工人把石子从黄沙中分离出来;农民在收大豆时,把大豆和其他杂物分离开来等。活动手册参考●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50)克+(50)克+(50)克=(150)克我的发现: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比较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我的发现: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后占据的空间比混合前小。我的解释:不同固体颗粒大小不同,导致颗粒之间的空隙也不同,混合后,小颗粒固体可以占据大颗粒固体之间的空隙,所以混合后占据的空间变小了。●●写出分离下面的混合物的方法。11 把盐放到水里知识清单必背1.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沙子会沉入杯底,盐会慢慢溶解在水中。2.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3.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越快,溶解越快。4.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5.探究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时,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是为了控制变量。6.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糖等物质。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或204克白糖。7.分离水中的物质。(1)过滤法:通过过滤法可以将水中的不溶物分离出来,泥沙能用过滤法从水中分离出来。(2)蒸发法:通过蒸发法可以将水中的溶解物分离出来,盐能用蒸发法从盐水中分离出来。8.沉在杯底不能溶解的盐,可以通过加热、搅拌、加水等方法继续溶解。9.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10.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11.我们吃的盐大多数是通过晒海水得到的,蒸发水分,留下盐。12.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都是多种方法一起使用来加快物质的溶解。13.加快溶解的例子:调味品、奶粉、感冒冲剂等做成粉末状;冲奶粉感冒冲剂时使用热水并不断搅拌。14.减慢溶解的例子:药物制成片,糖制成块。探究活动必会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结论: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盐。活动手册参考●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问题: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实验设计:(1)准备30毫升热水(60℃)和冷水各一杯。(2)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约10克)的盐,都不搅拌。(3)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分析表中记录的信息。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固体非固体讲台、黑板、塑料箱、灯等试管、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的液体等物品名称纱巾面粉羽毛食盐是不是固体是是是是我的理由用手能直接拿起来虽然是细微的粉末,但是面粉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用手能直接拿起来,形状是固定的显微镜下的食盐颗粒是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的共同性质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固体名称积木组粉末堆不同的玩偶用到的方法数小积木块的数量倒入相同的杯子中,比较高度排水法或埋盐法名称理由液体的共同性质汗水能从脸上流下来,湿湿的有确定的体积;有一定的质量;没有确定的形状……雨水能在坑洼处聚集成水泡牛奶不用嚼,是喝进肚子里的洗手液像水样装在瓶子里,没有固定的形状汽油像水一样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混合物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分离方法可用孔比较小的网筛分离出玉米粉,再用孔较大的网筛分离出绿豆。可用磁铁吸出铁屑。可放入水中分离出沙子,再蒸发得到红糖。物质搅拌前轻轻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搅拌几分钟后沙子颗粒没有明显变化颗粒没有明显变化颗粒没有明显变化盐颗粒慢慢变小颗粒慢慢减少颗粒消失,完全溶解在水中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划重点(知识归纳)-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8 认识固体知识清单必背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2.教室里的物品:试管、烧杯、烧瓶等玻璃器m中盛放的是液体,不是固体。其余可见的物品,如实验桌、黑板、教室两侧的实验器材等都是固体。3.纱巾、羽毛比较柔软,面粉、食盐颗粒比较细小,但它们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都属于固体。4.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会变成小石子或沙子,虽然它们颗粒较小,但仍属于固体。5.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探究活动必会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1)比较积木体积的大小:可以采用划分方块数量的方法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A组积木:1+2+1+1+1=6(块)B组积木:1+2+3+4+3=13(块)C组积木:1+2+3+2+1+1=10(块) 结论:在这三组积木中,B组积木的体积最大。(2)比较粉末体积的大小:可以把两堆粉末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借助尺子或画线的方法,测量杯中粉末的高度,从而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3)比较玩偶体积的大小:①埋盐法。先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其体积,再分别把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从而比较出不同玩偶体积的大小。②排水法。在两个大烧杯中分别装500毫升水(大约半杯),将两个玩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并完全浸入水中,观察烧杯中水和玩偶的总体积,总体积大的玩偶的体积也大。活动手册参考●把教室里的物品分成两类,填在下表中。●判断下面物品是不是固体,并写出理由。●写出比较不同固体体积的方法。9 认识液体 知识清单必背1.我们可以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比较两种液体的质量。2.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3.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的物质称为液体。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4.飘动的烟、流动的沙,虽然它们都会流动,但是它们有确定的形状、质量和体积,都属于固体,不是液体。5.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由规范的玻璃筒或塑料筒制成,刻度精确,刻度通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6.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7.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在实际检测中,气泡在哪边,能说明哪边高。8.用水平仪可以测量课桌、讲台、 窗台等是否水平。9.量筒的使用方法:(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3)读数时,平视是正确的读数方法。仰视和俯视是两种错误的读数方法。仰视读出的值会小于实际值,俯视读出的值会大于实际值。10.相同体积的水的质量比油大。活动手册参考●找一找图(见活动手册)中哪些是液体,并写出理由。●观察、比较四种液体的性质。10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可能改变。混合后的固体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2.生活中有许多情况需要把不同的固体混合在一起,如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等。3.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会发生改变,颗粒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体积会发生改变。4.分离混合物的方法:(1)选择孔眼适合的筛子可以分离颗粒大小相差较大的固体混合物,如玉米粉和绿豆的混合物。(2)选择磁铁可以分离铁制品与其他物品,如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3)用过滤装置可以分离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两种固体混合物,如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5.生活中需要分离混合物的例子:将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将大米和稻壳分离;固体垃圾的分类;建筑工地上工人把石子从黄沙中分离出来;农民在收大豆时,把大豆和其他杂物分离开来等。活动手册参考●比较固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50)克+(50)克+(50)克=(150)克我的发现: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比较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我的发现: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后占据的空间比混合前小。我的解释:不同固体颗粒大小不同,导致颗粒之间的空隙也不同,混合后,小颗粒固体可以占据大颗粒固体之间的空隙,所以混合后占据的空间变小了。●●写出分离下面的混合物的方法。11 把盐放到水里知识清单必背1.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沙子会沉入杯底,盐会慢慢溶解在水中。2.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3.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越快,溶解越快。4.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5.探究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时,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是为了控制变量。6.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糖等物质。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或204克白糖。7.分离水中的物质。(1)过滤法:通过过滤法可以将水中的不溶物分离出来,泥沙能用过滤法从水中分离出来。(2)蒸发法:通过蒸发法可以将水中的溶解物分离出来,盐能用蒸发法从盐水中分离出来。8.沉在杯底不能溶解的盐,可以通过加热、搅拌、加水等方法继续溶解。9.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10.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11.我们吃的盐大多数是通过晒海水得到的,蒸发水分,留下盐。12.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都是多种方法一起使用来加快物质的溶解。13.加快溶解的例子:调味品、奶粉、感冒冲剂等做成粉末状;冲奶粉感冒冲剂时使用热水并不断搅拌。14.减慢溶解的例子:药物制成片,糖制成块。探究活动必会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溶解得很慢时,一点一点地加;当盐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盐;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盐。结论: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盐。活动手册参考●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问题: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与水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实验设计:(1)准备30毫升热水(60℃)和冷水各一杯。(2)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入相同质量(约10克)的盐,都不搅拌。(3)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分析表中记录的信息。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固体非固体讲台、黑板、塑料箱、灯等试管、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的液体等物品名称纱巾面粉羽毛食盐是不是固体是是是是我的理由用手能直接拿起来虽然是细微的粉末,但是面粉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用手能直接拿起来,形状是固定的显微镜下的食盐颗粒是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的共同性质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固体名称积木组粉末堆不同的玩偶用到的方法数小积木块的数量倒入相同的杯子中,比较高度排水法或埋盐法名称理由液体的共同性质汗水能从脸上流下来,湿湿的有确定的体积;有一定的质量;没有确定的形状……雨水能在坑洼处聚集成水泡牛奶不用嚼,是喝进肚子里的洗手液像水样装在瓶子里,没有固定的形状汽油像水一样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混合物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分离方法可用孔比较小的网筛分离出玉米粉,再用孔较大的网筛分离出绿豆。可用磁铁吸出铁屑。可放入水中分离出沙子,再蒸发得到红糖。物质搅拌前轻轻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搅拌几分钟后沙子颗粒没有明显变化颗粒没有明显变化颗粒没有明显变化盐颗粒慢慢变小颗粒慢慢减少颗粒消失,完全溶解在水中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