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神经调节 章末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神经调节 章末检测,文件包含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神经调节章末检测原卷版docx、浙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神经调节章末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 神经调节章末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60min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神经元中长而少的突起为( )A.树突 B.轴突 C.细胞体 D.神经节【答案】B【分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详解】神经元中长而少的突起为轴突,B符合题意。故选B。2.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后天形成,数量无限B.由大脑皮层参与C.可脱离非条件反射而独立形成D.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答案】C【分析】条件反射指后天个体通过生活获得的反射,它没有固定的反射弧,数量多但易消退。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反射过程中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加。【详解】A、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数量是无限的但易消退,A正确;B、条件反射指后天个体通过生活获得的反射,反射过程中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加,B正确;C、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不可脱离非条件反射而独立形成,C错误;D、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正确。故选C。3.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C.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主动运输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和线粒体。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神经递质是从①突触前膜处释放的,A正确;B、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所以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线粒体,B正确;C、神经递质出膜方式为胞吐,C错误;D、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即图中的①②③,D正确。故选C。4.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如图所示连接,图中①②分别指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左肌肉随后也收缩。a点是电流表甲与神经接触的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给a点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不收缩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两次【答案】C【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的是兴奋的传导,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的是兴奋的传递。2、兴奋传递到哪一块肌肉,就可以使那一块肌肉产生电位差,进而引起肌肉收缩。3、图中①②指的分别是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详解】A、兴奋产生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不偏转,B错误;C、在a点给予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不收缩,C正确;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一次,D错误。故选C。5.运动员听到枪声后起跑。下列关于这一反射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视觉中枢B.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C.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A【分析】1、反射的类型:(1)非条件反射:先天就有的,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2)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信号(条件)刺激引起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详解】A、起跑动作是运动员在听到枪声后开始迅速跑动,属于条件反射,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视觉中枢没有关系,A错误;B、该反射有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所以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B正确;C、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C正确;D、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在反射弧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正确。故选A。6.下列关于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交感神经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是完全对立的B.对于心脏,副交感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C.调节作用的效果往往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D.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局限【答案】A【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引起机体耗能增加,器官功能活动增强,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升高,而胃肠道蠕动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会抑制机体的损耗,增加储能,也就是它的作用和交感神经的作用其实是互相拮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出现唾液腺分泌的增加、心率变慢、血压降低,以及胃肠道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增加等。【详解】A、交感神经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往往是相反的,但在某些器官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一致的,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两者的作用也有差别,前者使其分泌黏稠唾液,后者使其分泌稀薄唾液,A错误;B、对于心脏,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副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表现为促进作用,B正确;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效果往往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如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变小,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二者共同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以便适应环境,C正确;D、交感神经在所有的内脏、血管和腺体都有分布,而副交感神经对血管没有调控作用,因此,交感神经分布更广泛,作用也更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比较局限,D正确。故选A。7.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是内环境中最为活跃的部分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C.血红蛋白、多巴胺、生长激素、葡萄糖和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长期保持不变【答案】A【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细胞外液中,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主要靠血浆在血管内运输到各器官,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A正确;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组分,B错误;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分,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A。8.如图为小鼠较为复杂的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C与BC间构成的突触,其突触前膜为甲膜B.BC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引起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抑制Ca2+通道开放C.内环境中有谷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正常情况下没有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D.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与生物膜控制物质进出密切相关【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详解】A、AC与BC间构成的突触,甲膜上有甘氨酸受体,因此甲膜为突触后膜,A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BC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引起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抑制AC释放甘氨酸,抑制Ca2+通道开放,B正确;C、据图可知,谷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被释放到内环境中,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D、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与生物膜控制物质进出密切相关,D正确。故选A。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支持细胞B.静息时膜内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C.乙酰胆碱经通道蛋白进入肌细胞形成动作电位D.在膝跳反射中,反射中枢是位于脊髓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答案】B【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详解】A、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的数量少于支持细胞,A错误;B、静息状态时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膜内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B正确;C、乙酰胆碱是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使离子经通道蛋白进入肌细胞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D、在膝跳反射中,神经中枢是脊髓,D错误。故选B。10.下列关于人体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B.中间神经元抑制突触后膜兴奋C.运动神经元只和骨骼肌或内脏形成突触联系D.韦尼克区的神经元受损会导致患者语言理解障碍【答案】D【分析】大脑的韦尼克区是感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主要表现语言相对流利,但理解困难,即听不懂别人讲话,答非所问。【详解】A、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A错误;B、中间神经元可传递兴奋或抑制,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B错误;C、运动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元,可以与效应器肌肉或腺体形成突触联系,也可与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C错误;D、大脑的韦尼克区是感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会导致患者语言中枢理解障碍,D正确。故选D。11.神经调节是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给皮肤a适宜刺激能引起肌细胞e收缩,反射弧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皮肤B.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元,参与构成神经中枢C.f处是突触,突触后膜的受体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后发生去极化D.肌细胞膜受刺激后引起肌纤维收缩,继而引起肌细胞膜产生兴奋【答案】D【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元,c是中间神经元、f是突触,d是传出神经元,e是效应器。2、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b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一致,都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3、神经冲动在f即突触处的传递方式一般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后膜受体接受信息可能产生兴奋,也可能抑制。4、反射必须借助于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刺激作用在感受器上引起效应器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详解】A、由题干信息“给皮肤a适宜刺激能引起肌细胞e收缩”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皮肤,A正确;B、由图示可以看出,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元,是神经中枢的组成部分,B正确;C、f处是中间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突触后膜的受体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后发生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肌细胞膜受刺激后引起肌膜产生兴奋,继而引起肌纤维收缩,D错误。故选D。12.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由突触间隙运回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内。如图表示不同条件处理对多巴胺的回收率及回收时间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1个受体结合后,就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C.图中x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肌肉细胞膜内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y曲线表示这一过程【答案】D【分析】动作电位产生后,兴奋部位立刻恢复静息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同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详解】A、多个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多个受体结合后,才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白洛嘉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与韦尼克区无关,B错误;C、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图中x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内,而肌肉细胞膜属于突触后膜,C错误;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y曲线表示这一过程,D正确。故选D。13.研究人员进行了含有不同Na+浓度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K+浓度相同)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内的K+可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进膜内B.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C.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维持静息电位的过程中,Na+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则神经纤维可能会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答案】C【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所以钠离子浓度越大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同样钠离子浓度越小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小,甚至不产生动作电位。【详解】A、根据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可知,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膜内的K+可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进来,A正确;B、由a、b、c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B正确;C、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过程中,Na+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维持静息电位时,Na+运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错误;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导致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神经纤维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C。14.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I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神经元A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B.从图乙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一定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疼痛,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研发麻醉类药物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答案】C【分析】第Ⅰ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内比膜外电位高70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详解】A、以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A错误;B、从图乙I、Ⅱ、Ⅲ组结果推断,神经元A的动作电位逐渐减弱,很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减弱直至为零,有可能是河豚毒素影响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受体)所致,B错误;C、由图乙可知河豚毒素可以阻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即其能阻断兴奋传到大脑,避免痛觉的产生,故可以用于研发麻醉类药物,C正确;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D错误。故选C。15.海葵毒素(ATX)能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科学家利用枪乌贼神经元进行实验,探究海葵毒素对兴奋传递的影响,图1是用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并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mV),图2是0.5 ms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mV)结果,曲线Ⅰ是未加海葵毒素(对照),曲线Ⅱ、Ⅲ、Ⅳ分别是枪乌贼神经元浸润在海葵毒素中5 min后、10 min后、15 min后的测量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海葵毒素处理15 min后,刺激枪乌贼神经元后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持续增大微电极刺激强度,则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峰值也会一直变大C.根据实验可推断,海葵毒素可以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海葵毒素可用来开发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答案】C【分析】结合图1和图2可知,用海葵素处理枪乌贼神经元5min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峰值影响不大,但处理10 min后、15 min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明显降低。【详解】A、海葵毒素处理15 min后,突触后膜还能产生动作电位,只是动作电位峰值小(曲线Ⅳ),即刺激枪乌贼神经元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B、动作电位的峰值取决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持续增大微电极刺激强度,不会一直增大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C、由图1可知,海葵毒素处理后,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是因为钠离子内流到神经元内的过程被抑制,进而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受影响,C正确;D、重症肌无力的原因是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受到抗体的攻击而丧失功能,海葵毒素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吸收钠离子而抑制兴奋的产生,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不能用来治疗重症肌无力及开发相应药物,D错误。故选C。16.研究发现,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称为海兔的缩鳃反射。若下图表示习惯化前后某轴突末梢模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时,兴奋传至轴突末梢,将引起Ca2+内流,并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B.当神经纤维某处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K+通道不可能处于开放状态C.若该轴突为支配鳃的运动神经元末梢,则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助于鳃的收缩D.若能降低此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则可能消除“习惯化”现象【答案】B【详解】由图可知正常时,兴奋传至轴突末梢,将引起Ca2+内流,促进了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所以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当神经纤维某处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如果处于恢复静息电位时,K+通道此时处于开放状态,B错误。若该轴突为支配鳃的运动神经元末梢,则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所以会有助于鳃的收缩,C正确。由图可知“习惯化”后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仅有少量递质释放,说明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较高,如果能降低此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就会发生正常兴奋,则可能消除“习惯化”现象,D正确。17.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答案】B【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乙;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对应丙;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变大,对应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Na+内流量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对应甲。综上所述,对应情况为甲—④,乙—①,丙—②,丁—③,ACD错误,B正确。故选B。18.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适宜强度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跳反射B.刺激运动神经元b,神经冲动传到伸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跳反射C.刺激传入神经元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不会兴奋D.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屈肌【答案】A【分析】1、反射的完成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它能接受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元的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识图分析可知,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图中a为传入神经元,d是中间神经元,b以及e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详解】A、皮肤不属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成分,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适宜强度刺激肌梭(感受器)后也能发生膝跳反射,A正确;B、刺激运动神经元b,神经冲动传到伸肌后使之收缩,但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错误;C、刺激传入神经元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会兴奋,只是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屈肌和伸肌,D错误。故选A。19.已知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图为神经肌肉接点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Ca2+浓度下降将引起神经递质合成量减少B.瞬间增大Ca2+通透性可使肌细胞持续兴奋C.神经递质经主动转运穿过突触前膜而传递兴奋D.肌细胞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D【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增大突触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变化,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详解】A、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组织液Ca2+浓度下降影响的是神经递质的释放而不是合成,A错误;B、瞬间增大Ca2+通透性也不会使肌细胞持续兴奋,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分解或回收,B错误;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C错误;D、肌细胞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神经冲动),D正确。故选D。20.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B.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相同C.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的感受器兴奋,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感觉D.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答案】B【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详解】A、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A正确;B、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一般不同,B错误C、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不同,C正确;D、据表分析,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60分)21.(10分)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该物质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3)请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 。(4)据图可知,BDNF具有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答案】(1) 神经递质 相应的酶催化水解(2)表达(转录和翻译)(3)(4)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分析】图中b为神经递质,c为突触小泡。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需依赖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详解】(1)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相应的酶催化水解。(2)由图可知,运动应激促进调节因子与DNA结合,BDNF基因表达出BDNF蛋白,故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3)b物质神经递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d处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电荷分布情况如图所示:(4)据图可知,BDNF能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故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22.(14分)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帮助别人提起重物时,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发生了复杂的神经调节。其基本过程为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元和γ神经元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α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纤维收缩以对抗牵张,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从而提起重物。如图是该反射通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1)α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 ,这种变化主要是 内流所导致的。(2)α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其原因是 。(3)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 ,A神经元属于 (填“传入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 (填“增强”或“减弱”。)【答案】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Na+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感受器、效应器 传入神经元 增强 7【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α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兴奋时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所导致的。(2)由题意并结合图示可知,α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可以传递给梭外肌纤维,但不能传递给A神经元,其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γ神经元兴奋,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元。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A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23.(16分)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 。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 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 内流减少,导致 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答案】(1) 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 负电位→正电位(2) d 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 Ca2+ 神经递质 降低(4)增加【分析】1、由图1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2、由图2可知,习惯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Na+内流,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2)若给予b有效刺激,因为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d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3)习惯化后,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结合图分析可知,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相对于弱刺激,强刺激使Ca2+内流增多,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24.(10分)某生物科研小组做了如下有关神经调节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该科研小组的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片,图甲和图乙是他在装片中看到的两个图像。甲中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 ;乙中看到的主要是 的末梢及末端膨大结构,该结构能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2)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表指针 (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答案】 细胞体和树突 轴突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不会 不变 【分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中短的突起是树突,长的突起是轴突。【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甲显示的是细胞体和树突,图乙显示的是轴突及其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接触,共同形成突触,故突触小体能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兴奋只能传至d所在神经元,d所在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至乙电流表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当神经元外界溶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浓度降低,静息电位不变。给b点一个强刺激,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了,内外电位差减小,即动作电位减小。(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该药物可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因而神经递质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刺激类型刺激强度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针刺激较小刺痛较弱较大较强热刺激较低热感较弱较高较强
第二章 神经调节章末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60min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1.神经元中长而少的突起为( )A.树突 B.轴突 C.细胞体 D.神经节【答案】B【分析】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详解】神经元中长而少的突起为轴突,B符合题意。故选B。2.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后天形成,数量无限B.由大脑皮层参与C.可脱离非条件反射而独立形成D.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答案】C【分析】条件反射指后天个体通过生活获得的反射,它没有固定的反射弧,数量多但易消退。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反射过程中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加。【详解】A、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数量是无限的但易消退,A正确;B、条件反射指后天个体通过生活获得的反射,反射过程中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加,B正确;C、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不可脱离非条件反射而独立形成,C错误;D、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正确。故选C。3.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C.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主动运输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和线粒体。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神经递质是从①突触前膜处释放的,A正确;B、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所以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线粒体,B正确;C、神经递质出膜方式为胞吐,C错误;D、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即图中的①②③,D正确。故选C。4.取两个新鲜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如图所示连接,图中①②分别指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对S点的适宜刺激可引起图中右肌肉收缩,左肌肉随后也收缩。a点是电流表甲与神经接触的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增强,肌肉收缩增强,说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给a点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不收缩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两次【答案】C【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的是兴奋的传导,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的是兴奋的传递。2、兴奋传递到哪一块肌肉,就可以使那一块肌肉产生电位差,进而引起肌肉收缩。3、图中①②指的分别是控制右肌肉和左肌肉的坐骨神经。【详解】A、兴奋产生后,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B、给a点适宜强度的刺激,左、右肌肉均收缩,电流表乙的指针不偏转,B错误;C、在a点给予小于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两电流表的指针均不发生偏转,左、右肌肉也均不收缩,C正确;D、在S点给予适宜强度刺激,电流表乙的指针先向右偏一次,后向左偏一次,D错误。故选C。5.运动员听到枪声后起跑。下列关于这一反射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视觉中枢B.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C.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A【分析】1、反射的类型:(1)非条件反射:先天就有的,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2)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信号(条件)刺激引起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详解】A、起跑动作是运动员在听到枪声后开始迅速跑动,属于条件反射,调节起跑动作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视觉中枢没有关系,A错误;B、该反射有听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所以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B正确;C、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C正确;D、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在反射弧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正确。故选A。6.下列关于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交感神经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是完全对立的B.对于心脏,副交感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C.调节作用的效果往往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D.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比较局限【答案】A【分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引起机体耗能增加,器官功能活动增强,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升高,而胃肠道蠕动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会抑制机体的损耗,增加储能,也就是它的作用和交感神经的作用其实是互相拮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出现唾液腺分泌的增加、心率变慢、血压降低,以及胃肠道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增加等。【详解】A、交感神经的活动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往往是相反的,但在某些器官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一致的,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两者的作用也有差别,前者使其分泌黏稠唾液,后者使其分泌稀薄唾液,A错误;B、对于心脏,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副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表现为促进作用,B正确;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效果往往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如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变小,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膀胱缩小,二者共同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以便适应环境,C正确;D、交感神经在所有的内脏、血管和腺体都有分布,而副交感神经对血管没有调控作用,因此,交感神经分布更广泛,作用也更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比较局限,D正确。故选A。7.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是内环境中最为活跃的部分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C.血红蛋白、多巴胺、生长激素、葡萄糖和O 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长期保持不变【答案】A【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细胞外液中,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主要靠血浆在血管内运输到各器官,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A正确;B、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组分,B错误;C、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分,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故选A。8.如图为小鼠较为复杂的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C与BC间构成的突触,其突触前膜为甲膜B.BC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引起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抑制Ca2+通道开放C.内环境中有谷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正常情况下没有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D.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与生物膜控制物质进出密切相关【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神经节细胞GC表面有谷氨酸受体,无长突细胞AC表面有大麻素受体,当视锥双极细胞BC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GC表面的谷氨酸受体,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和无长突细胞AC上的受体;无长突细胞AC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表面的钙离子通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BC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BC膜上的受体后,可抑制BC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AC上受体结合后,会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详解】A、AC与BC间构成的突触,甲膜上有甘氨酸受体,因此甲膜为突触后膜,A错误;B、据图分析可知,BC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引起GC释放内源性大麻素,抑制AC释放甘氨酸,抑制Ca2+通道开放,B正确;C、据图可知,谷氨酸和内源性大麻素可被释放到内环境中,甘氨酸受体和Ca2+通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D、反馈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与生物膜控制物质进出密切相关,D正确。故选A。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支持细胞B.静息时膜内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C.乙酰胆碱经通道蛋白进入肌细胞形成动作电位D.在膝跳反射中,反射中枢是位于脊髓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答案】B【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详解】A、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的数量少于支持细胞,A错误;B、静息状态时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膜内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B正确;C、乙酰胆碱是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结合,使离子经通道蛋白进入肌细胞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D、在膝跳反射中,神经中枢是脊髓,D错误。故选B。10.下列关于人体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B.中间神经元抑制突触后膜兴奋C.运动神经元只和骨骼肌或内脏形成突触联系D.韦尼克区的神经元受损会导致患者语言理解障碍【答案】D【分析】大脑的韦尼克区是感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主要表现语言相对流利,但理解困难,即听不懂别人讲话,答非所问。【详解】A、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A错误;B、中间神经元可传递兴奋或抑制,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B错误;C、运动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元,可以与效应器肌肉或腺体形成突触联系,也可与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C错误;D、大脑的韦尼克区是感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会导致患者语言中枢理解障碍,D正确。故选D。11.神经调节是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给皮肤a适宜刺激能引起肌细胞e收缩,反射弧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皮肤B.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元,参与构成神经中枢C.f处是突触,突触后膜的受体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后发生去极化D.肌细胞膜受刺激后引起肌纤维收缩,继而引起肌细胞膜产生兴奋【答案】D【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元,c是中间神经元、f是突触,d是传出神经元,e是效应器。2、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b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一致,都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3、神经冲动在f即突触处的传递方式一般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后膜受体接受信息可能产生兴奋,也可能抑制。4、反射必须借助于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刺激作用在感受器上引起效应器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详解】A、由题干信息“给皮肤a适宜刺激能引起肌细胞e收缩”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皮肤,A正确;B、由图示可以看出,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元,是神经中枢的组成部分,B正确;C、f处是中间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突触后膜的受体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后发生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D、肌细胞膜受刺激后引起肌膜产生兴奋,继而引起肌纤维收缩,D错误。故选D。12.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由突触间隙运回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内。如图表示不同条件处理对多巴胺的回收率及回收时间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1个受体结合后,就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C.图中x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肌肉细胞膜内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y曲线表示这一过程【答案】D【分析】动作电位产生后,兴奋部位立刻恢复静息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同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详解】A、多个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多个受体结合后,才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白洛嘉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与韦尼克区无关,B错误;C、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图中x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内,而肌肉细胞膜属于突触后膜,C错误;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y曲线表示这一过程,D正确。故选D。13.研究人员进行了含有不同Na+浓度的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同、K+浓度相同)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内的K+可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进膜内B.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C.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维持静息电位的过程中,Na+进出细胞均不消耗ATP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则神经纤维可能会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答案】C【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所以钠离子浓度越大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同样钠离子浓度越小的细胞外液,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小,甚至不产生动作电位。【详解】A、根据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可知,在未受刺激时,枪乌贼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膜内的K+可扩散到膜外,而膜外的Na+不能扩散进来,A正确;B、由a、b、c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B正确;C、在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过程中,Na+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维持静息电位时,Na+运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错误;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导致Na+内流减少,最终可能使离体神经纤维在接受适宜刺激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C。14.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I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神经元A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B.从图乙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一定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疼痛,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研发麻醉类药物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答案】C【分析】第Ⅰ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内比膜外电位高70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详解】A、以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A错误;B、从图乙I、Ⅱ、Ⅲ组结果推断,神经元A的动作电位逐渐减弱,很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减弱直至为零,有可能是河豚毒素影响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受体)所致,B错误;C、由图乙可知河豚毒素可以阻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即其能阻断兴奋传到大脑,避免痛觉的产生,故可以用于研发麻醉类药物,C正确;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D错误。故选C。15.海葵毒素(ATX)能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科学家利用枪乌贼神经元进行实验,探究海葵毒素对兴奋传递的影响,图1是用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并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mV),图2是0.5 ms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mV)结果,曲线Ⅰ是未加海葵毒素(对照),曲线Ⅱ、Ⅲ、Ⅳ分别是枪乌贼神经元浸润在海葵毒素中5 min后、10 min后、15 min后的测量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海葵毒素处理15 min后,刺激枪乌贼神经元后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持续增大微电极刺激强度,则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峰值也会一直变大C.根据实验可推断,海葵毒素可以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海葵毒素可用来开发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物【答案】C【分析】结合图1和图2可知,用海葵素处理枪乌贼神经元5min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峰值影响不大,但处理10 min后、15 min后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明显降低。【详解】A、海葵毒素处理15 min后,突触后膜还能产生动作电位,只是动作电位峰值小(曲线Ⅳ),即刺激枪乌贼神经元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B、动作电位的峰值取决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持续增大微电极刺激强度,不会一直增大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C、由图1可知,海葵毒素处理后,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是因为钠离子内流到神经元内的过程被抑制,进而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受影响,C正确;D、重症肌无力的原因是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受到抗体的攻击而丧失功能,海葵毒素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吸收钠离子而抑制兴奋的产生,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不能用来治疗重症肌无力及开发相应药物,D错误。故选C。16.研究发现,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称为海兔的缩鳃反射。若下图表示习惯化前后某轴突末梢模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时,兴奋传至轴突末梢,将引起Ca2+内流,并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B.当神经纤维某处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K+通道不可能处于开放状态C.若该轴突为支配鳃的运动神经元末梢,则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助于鳃的收缩D.若能降低此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则可能消除“习惯化”现象【答案】B【详解】由图可知正常时,兴奋传至轴突末梢,将引起Ca2+内流,促进了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所以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当神经纤维某处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如果处于恢复静息电位时,K+通道此时处于开放状态,B错误。若该轴突为支配鳃的运动神经元末梢,则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所以会有助于鳃的收缩,C正确。由图可知“习惯化”后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仅有少量递质释放,说明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较高,如果能降低此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就会发生正常兴奋,则可能消除“习惯化”现象,D正确。17.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答案】B【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乙;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对应丙;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变大,对应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Na+内流量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对应甲。综上所述,对应情况为甲—④,乙—①,丙—②,丁—③,ACD错误,B正确。故选B。18.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适宜强度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跳反射B.刺激运动神经元b,神经冲动传到伸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跳反射C.刺激传入神经元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不会兴奋D.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屈肌【答案】A【分析】1、反射的完成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它能接受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应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元的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识图分析可知,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图中a为传入神经元,d是中间神经元,b以及e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详解】A、皮肤不属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成分,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适宜强度刺激肌梭(感受器)后也能发生膝跳反射,A正确;B、刺激运动神经元b,神经冲动传到伸肌后使之收缩,但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B错误;C、刺激传入神经元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会兴奋,只是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屈肌和伸肌,D错误。故选A。19.已知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图为神经肌肉接点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Ca2+浓度下降将引起神经递质合成量减少B.瞬间增大Ca2+通透性可使肌细胞持续兴奋C.神经递质经主动转运穿过突触前膜而传递兴奋D.肌细胞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D【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增大突触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变化,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详解】A、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组织液Ca2+浓度下降影响的是神经递质的释放而不是合成,A错误;B、瞬间增大Ca2+通透性也不会使肌细胞持续兴奋,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分解或回收,B错误;C、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C错误;D、肌细胞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神经冲动),D正确。故选D。20.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B.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相同C.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的感受器兴奋,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感觉D.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答案】B【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详解】A、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A正确;B、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一般不同,B错误C、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不同,C正确;D、据表分析,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60分)21.(10分)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 ,该物质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3)请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 。(4)据图可知,BDNF具有 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答案】(1) 神经递质 相应的酶催化水解(2)表达(转录和翻译)(3)(4)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分析】图中b为神经递质,c为突触小泡。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需依赖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详解】(1)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一般会被相应的酶催化水解。(2)由图可知,运动应激促进调节因子与DNA结合,BDNF基因表达出BDNF蛋白,故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3)b物质神经递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d处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电荷分布情况如图所示:(4)据图可知,BDNF能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故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22.(14分)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帮助别人提起重物时,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发生了复杂的神经调节。其基本过程为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元和γ神经元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α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纤维收缩以对抗牵张,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从而提起重物。如图是该反射通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1)α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 ,这种变化主要是 内流所导致的。(2)α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其原因是 。(3)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 ,A神经元属于 (填“传入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 (填“增强”或“减弱”。)【答案】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Na+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感受器、效应器 传入神经元 增强 7【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α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兴奋时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所导致的。(2)由题意并结合图示可知,α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可以传递给梭外肌纤维,但不能传递给A神经元,其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γ神经元兴奋,肌梭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元。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A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23.(16分)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 。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 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 内流减少,导致 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答案】(1) 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 负电位→正电位(2) d 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 Ca2+ 神经递质 降低(4)增加【分析】1、由图1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2、由图2可知,习惯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Na+内流,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2)若给予b有效刺激,因为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d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3)习惯化后,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结合图分析可知,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使神经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相对于弱刺激,强刺激使Ca2+内流增多,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24.(10分)某生物科研小组做了如下有关神经调节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1)该科研小组的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片,图甲和图乙是他在装片中看到的两个图像。甲中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 ;乙中看到的主要是 的末梢及末端膨大结构,该结构能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2)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表指针 (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答案】 细胞体和树突 轴突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不会 不变 【分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其中短的突起是树突,长的突起是轴突。【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甲显示的是细胞体和树突,图乙显示的是轴突及其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接触,共同形成突触,故突触小体能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兴奋只能传至d所在神经元,d所在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至乙电流表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当神经元外界溶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浓度降低,静息电位不变。给b点一个强刺激,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了,内外电位差减小,即动作电位减小。(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该药物可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因而神经递质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刺激类型刺激强度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产生的感觉类型感觉强度针刺激较小刺痛较弱较大较强热刺激较低热感较弱较高较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