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向上拱起,两翼新,两翼老,垂直位移,软流层,交界处,板块运动与地貌,相对高度,地质构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层级一 “必备知识”梳理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1]______弯曲。
(2)褶皱基本形态。
看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6]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7]__________两种。(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8]______。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9]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断层的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学说(1)板块:地球岩石圈是[10]______的,破碎成多个不规则的块体,称为板块。(2)板块运动:板块上覆于[11]________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12]__________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山地[15]_________________大和坡度大,不利于人类通行。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成本高,难度较大。(2)山地[16]_________________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2.山区交通运输布局
3.山地对现代交通的影响(1)方式:采用[20]____________相结合的方式。(2)影响。①有利:缩短了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21]__________,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②不利:桥隧比例增加,大幅增加[22]_________________。
山区修路并非都需要迂回前进 经济实力较弱时,在山区修筑的多是盘山公路,公路路线多与等高线平行。但是在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修建高速公路,不再“盘山”迂回,而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缩短距离。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可以少占土地,保护环境,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层级二 “关键能力”突破
知识点1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命题探究] (2021年河北高考地理)如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2)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
[核心归纳]1.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如图进行理解。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则指向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②问“构造地貌”,则指向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3.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能力运用]考向1 地质构造的判断 (2022年浙江6月选考)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第1~2题。1.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中甲处(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解析:第1题,②所在位置为砂岩岩层,砂岩是一种沉积岩,可能会含有化石,B项正确。第2题,观察图中的甲处,可以发现同一岩层在甲处高度低于两侧,应为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A项正确。
考向2 地质结构构造与地貌 (2023年浙江温州模拟)如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在甲处竖直向下钻取岩芯,获得的地层信息最可能来自( )A.J地层B.T地层C.S2地层D.S1地层4.乙、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第3题,甲外表层为S2地层,根据岩石沉积的规律,向下钻取的大概率是比S2老的岩层,因此最可能是S1地层。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地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①③图错误。根据等高线可知,断层并不位于海拔最低的谷地,且新岩层应位于老岩层之上,对照剖面图可知,②图正确,B项正确。
考向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如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断层E形成时间早于④岩层B.形成②③岩石的内力作用相同C.①地受外力作用堆积形成山 D.岩层⑤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6.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是(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岩层⑤断裂之后相对下降发生明显位移,D项正确。第6题,d地地下有大面积钟乳石分布,说明当地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D项正确。
知识点2 板块运动与地貌[命题探究] (2022年浙江6月选考)如图为世界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亚欧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核心归纳]1.板块的张裂运动
[能力运用]考向 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图,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第1~2题。
1.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 )A.加勒比板块 间歇性俯冲B.加勒比板块 间歇性张裂C.大西洋板块 间歇性俯冲D.大西洋板块 间歇性张裂2.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A.面积缩小B.平均高度减小C.长宽比增大D.海岸曲折度增大
解析:第1题,从图中火山锋的移动方向来看,是由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从形成的三次火山锋的位置来看,应属间歇性运动,且主导力量应该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俯冲撞击,C项正确。第2题,受板块俯冲挤压影响,马提尼克岛会沿火山锋方向变长,但其宽度受板块挤压影响会变窄,故岛屿长宽比会增大,C项正确。
知识点3 山地对现代交通的影响[命题探究] (典型高考题)如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2)题。(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A.原木 B.农产品C.工业品 D.石材
[核心归纳]1.山区交通线路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2.山区交通线选址的技巧(1)尽量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2)尽量穿过等高线稀疏地区。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的地方,利于建设和安全。(3)选择地势较低处修建。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公路或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的工程量比较小。
[能力运用]考向1 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023年山东枣庄期末)珠峰大本营是指为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如图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路段,弯道弯曲度较大。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A.降低爬坡难度B.缩短道路长度C.减少工程投资D.避开落石地段2.与上行线相比,甲路段下行线( )A.路面坡度更大B.观光视野更好C.道路维护较易D.阳光照射较弱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公路位于通往珠峰大本营的山地,公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虽然增加了线路长度,但降低了线路坡度,保证了通行车辆和人员的安全性,A项正确。第2题,图示弯道的下行线位于山坡外侧,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好,B项正确。
考向2 山地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2023年山西朔州期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此道始建于殷周时期,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先用火烧石,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在山上破石开路。如图为褒斜古道部分线路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甲地古道最可能经过的是( )A.山顶B.鞍部C.山脊D.陡崖4.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 )A.溶蚀作用B.侵蚀作用C.风力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古道线路穿越分水岭要选择相对平坦的地方,故最可能是鞍部,B项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火焚水激”法是先用火烧石,待石头温度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岩石经过热胀冷缩的变化,导致开裂。这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岩石遭受破坏而产生裂隙,形成松散物质的作用为风化作用,D项正确。
层级三 “核心素养”养成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看沉积岩: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时间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丁)。(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地区该年代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应用体验] (2023年江苏宿迁模拟)槽线是指同一褶曲层面上各最低点的连线。某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地质事件,地层有褶皱现象,断层两侧地块升降显著。如图为该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向斜槽部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据图可推测该地断层( )A.形成于侏罗纪时期 B.与向斜槽线相平行C.西侧地块相对上升 D.附近长期受到侵蚀3.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C.③ D.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斜顶部,向斜山,向斜槽部,软流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考点一地质构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考点1地质构造与地貌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地壳运动,塑性变形,向上拱起,向下弯曲,断裂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