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四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2023年江苏苏州期中)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④点后的一周内,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皖北平原大部分地区正适合播种小麦
B.南极圈内开始出现极昼现象
C.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逐渐推迟
D.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2.9月15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大约在( )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D.④①之间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最快,12月23日至12月29日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D项正确。第2题,太阳直射点位于②(北回归线)时为6月22日前后,位于③(赤道)时为9月23日前后,故9月15日太阳直射点大约在②③之间,B项正确。
(2023年江苏南通模拟)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课上,丹霞和她的学习小组成员绘制了如图所示的4条表示全球昼夜分布的曲线。据此完成第3~4题。
3.图中正确表示6月22日全球昼夜纬度分布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丹霞所在学习小组总结了以下关于全球昼夜分布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夏至日昼半球大于夜半球
B.低纬度昼长大于高纬度昼长
C.极圈内各地极昼天数相等
D.全球每天昼夜面积相等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昼长为0小时;赤道地区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符合该昼长分布规律的是乙,B项正确。第4题,昼半球与夜半球永远平分地球,全球每天昼夜面积都相等,D项正确。
(2022年广东高考地理)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千米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第5~6题。
5.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B C D
6.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结合地球公转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可知,地球在远日点附近时(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在近日点附近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地球由近日点到远日点移动过程中公转速度逐渐减慢,反之则逐渐加快。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期间为10月16日至次年4月16日,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我国空间站伴随地球绕日公转,公转的角速度随着日地距离变化而改变,因此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变化也是先增大,后减小,A项正确。第6题,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期间为10月16日至次年4月16日,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均位于酒泉和广州市区以南,两地地理纬度不会发生变化,因此驻留期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始终保持不变。
(2023年北京高考地理)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如图是学生设计制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故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内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第8题,通过对多种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气象卫星丰富的观测信息,可以对灾区受灾情况进行具体准确的分析,为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后重建提供重要支撑,B项正确。
(2023年浙江多校联考)如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旗杆顶端日影轨迹变化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该地纬度位置可能为( )
A.20°NB.40°N
C.40°SD.60°S
10.若在同一天中,该地与杭州(30°N)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为ΔH(取绝对值),则太阳直射点由节气①→节气③移动过程中,ΔH的变化为( )
A.先增大后减小B.先增大后不变
C.先不变后增大D.持续不断增大
【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读图,根据节气①的旗杆顶端日影轨迹,可知该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①为夏至日,且正午日影位于正南,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以北,即该地位于23°26'N以南。根据节气②的旗杆顶端日影轨迹,可知该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②为春、秋分日,且正午日影位于正北,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以南,即该地在赤道以北,应为20°N,A项正确。第10题,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纬度差,可计算太阳直射点从20°N到23°26'S移动过程中,30°N和20°N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都是10°,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2年河南洛阳期末)如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晨昏线(ABC)上太阳高度为0°,B点为ABC与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2)判断该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3)计算此刻的北京时间,并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4)当B点的纬度逐渐变大时,判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答案】(1)(15°N,60°W)。分布规律:15°N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长夜短;75°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3)24:00(0:00)。经度范围:30°E向东到160°E。
(4)向南。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通过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变化可确定节气。图甲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为圭表示意图。
甲
乙
(1)指出图甲中当地球运行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度,并描述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2)分析图甲中当地球从b位置运行至c位置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和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图乙中“圭”的适宜长度取决于图甲中哪个(填字母)位置所示正午“表”影长度?安放圭表时,“圭”的两端应指示什么方向?
(4)如图所示安放圭表,主要适用于我国哪些纬度(说出纬度范围)。
(5)简单评价利用圭表确定节气的优点和缺点。
【答案】(1)赤道(0°纬线)。分布规律:全球昼夜平分。
(2)太阳高度减小。极昼范围缩小。
(3)d。南北。
(4)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5)优点: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方便直观,便于观测;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等。缺点:精度受圭表的规格限制较大;用时长,效率低;受天气影响大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其运动第三节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讲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讲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点,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课时跟踪练6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冬季奥运会举办期间,某运动员2月5日1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