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2022年安徽芜湖模拟)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21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天气、气候甚至我们呼吸的氧气,都由海洋调节,海洋是“天气加湿器”“调温空调机”“台风孵化器”“超级换风扇”。据此完成第1~2题。
1.海洋被称为“天气加湿器”,主要是因为( )
A.植物蒸腾量小于陆地蒸发总量
B.海洋蒸发总量远大于陆地蒸发总量
C.陆地蒸发总量大于河流蒸发量
D.陆地蒸发总量远大于海洋蒸发总量
2.海洋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根本原因是( )
A.海洋是地表最大的储热体
B.海洋面积大,蒸发量大
C.洋流能调节沿岸地区气候
D.台风给陆地带来雨水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陆地蒸发来源受降水量影响,数量有限,因此海洋蒸发总量远大于陆地蒸发总量,B项正确。第2题,地球大致分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面积大,海洋比热容比陆地大,吸收太阳热量比陆地多,散热比陆地慢,因此海洋是地表最大的储热体,以热量传递的形式来影响全球的天气和气候,A项正确。
(2023年山西多校联考)如图为某大洋及其沿岸大陆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区域,海—气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是( )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4.当M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升高时( )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增大
C.加里曼丹岛上的极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D.南美洲西北沿海地带森林火灾频繁发生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乙处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海域,海水获得的热量多,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海—气相互作用最为活跃;其他三处海域海水温度较低,海—气相互作用活跃程度较乙处海域低,B项正确。第4题,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为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域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当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就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沿岸地带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的东岸地带出现罕见的多雨、洪涝灾害等,而西岸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并出现旱灾、森林火灾等,A项正确。
(2023年山东威海模拟)海雾是在海洋的影响下,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或冰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 0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其生成原因有很多。我国东部海区经常出现海雾天气。如图是渤海春季一次持续性海雾的成因示意图,此次海雾形成的机制为海气(即海和气)间湍流(当风速很小时,大气分层流动互不混合,当风速逐渐增加到很大时,不同层的大气开始混合,这种运动称为湍流)热量输送。据此完成第5~6题。
5.图中甲、乙分别代表( )
A.海气温差变大、气温上升
B.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上升
C.海气温差变大、气温下降
D.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下降
6.根据湍流作用的原理,推断促使此次海雾形成并长时间维持的风速状况是( )
A.由大变小B.由小变大
C.一直较大D.一直较小
【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渤海海雾的形成是由于海气间湍流热量输送,来自黄海的水汽温度较高,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上空,大气向海面输送热量,海气温差变小,气温下降,所以水汽凝结形成海雾,D项正确。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海雾形成是由于海气间湍流热量输送,来自黄海的水汽温度较高,由风力吹拂输送到渤海的上空,风力大,输送的水汽量较大,大气向海面输送热量,此时湍流作用大,气温下降较大,所以水汽凝结形成海雾。海雾形成以后长时间的维持,要求风速要小,风速过大会将海雾吹散,故促使此次海雾形成并长时间维持的风速状况是由大变小,A项正确。
(2023年广东江门模拟)海水性质及运动状况的改变会对鱼类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如图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变化图。据此完成第7~8题。
甲
乙
7.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由甲→乙的变化过程是( )
A.沿海暖流减弱B.沿海暖流增强
C.沿海寒流减弱D.沿海寒流增强
8.在甲→乙变化过程中,图示海域( )
A.鱼群密度增大
B.中上层鱼类向海岸聚集
C.表层海水盐度降低
D.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由图可知太平洋东部海域从甲到乙出现海水的异常升温,结合该区域可知为南美洲西部沿岸,正常年份(图甲所示)该地盛行秘鲁寒流,图乙寒冷沿海水域面积减小主要是因为该地沿海寒流减弱,C项正确。第8题,由图可知,图乙海水温度升高,寒冷水域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区,原环境中的中上层冷水鱼类为追寻水温较低的水域会向海岸集聚,B项正确。
(2023年浙江宁波模拟)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信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于2023年春季结束。如图为南太平洋大洋环流模式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由图可知( )
A.①的形成受陆地轮廓影响明显
B.该环流为副热带环流
C.③势力1月份比7月份强度大
D.受④影响沿岸多雨
10.拉尼娜现象与洋流、大气关系密切。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东太平洋鱼类大量死亡
B.图中洋流④势力减弱
C.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
D.秘鲁沿海气温升高
【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环流处在副热带海区,为副热带环流,B项正确。第10题,澳大利亚东部暖海水堆积,海水提供较多的水汽和热量,降水增加,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22年黑龙江哈尔滨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1年10月13日,“世界旱极”——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出现一种被称为“沙漠开花”的自然现象。大约200种沙漠植物的种子在降雨后约两个月突然发芽。曾经的不毛之地,短生命野花遍地绽放,呈现花海奇观。图甲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图。
甲
材料二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南半球赤道附近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东部、中部的热带海洋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导致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的现象。图乙为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赤道附近大气环流图。
乙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旱极”及偶发“沙漠开花”的原因。
(2)推测厄尔尼诺现象对南太平洋东部海域及沿岸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图乙推测厄尔尼诺年份,我国季风区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变化及易产生的气象灾害。
【答案】(1)世界旱极:夏半年沙漠区为东南信风背风坡,(焚风增温显著)不易降水;冬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降水;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不易降水。沙漠开花: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东部、中部的热带海洋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秘鲁寒流减弱),阿塔卡马沙漠沿岸海水增暖;海水蒸发增强,大气受热上升,易形成降水。
(2)秘鲁寒流减弱,海水及沿岸地区气温升高;秘鲁上升流减弱,营养盐分减少,饵料减少,水温升高,鱼类死亡,鸟类减少;温度升高,海水蒸发加大,气流上升,降水增加;降水增加使沿岸低地易发生洪涝灾害;南美洲西部多山地,降水增多,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降水增多,利于部分(短生命)植物生长。
(3)厄尔尼诺年份,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心位置偏南,将导致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降水较正常年份多,在北方停留时间短,降水变少;导致南方易涝、北方易旱。
12.(2023年广东韶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向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大面积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厄尔尼诺出现后,将使沃克环流异常,从而使全球气候异常。如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南太平洋局部海区海水平均温度(单位:℃)分布。
(1)描述图示海区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
(2)简述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
(3)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对沃克环流的影响。
【答案】(1)表层海水东部海域水温低于西部;垂直方向上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 000米附近出现温跃层。
(2)东部海域水温低,近海面空气收缩下沉,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低,形成低气压;西部海域水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的气压高,形成高气压;于是该区域在高空上空气从西部海域吹向东部海域,在洋面上空气从东部海域吹向西部海域。
(3)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东西海区冷热差异减弱,沃克环流减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三节海水的运动练习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及其运动第二节海水的性质练习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考点三海__气相互作用,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