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浙科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种群 章末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种群 章末复习课件,共20页。
汇报人第一章 种群章节复习目录01种群的特征02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因素本章知识网络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注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增加考点1 种群的特征3.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注: 分别表示生殖后期、生殖期、生殖前期个体数。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易混易错 大多数高等动物的种群,其性别比例基本保持1∶1,也有一些种群的性别比例并非1∶1,如蜜蜂雄性多于雌性。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1)适用对象:植物(不包括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2)调查程序(3)注意事项:随机取样(关键);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等。2.标志重捕法(也称标记重捕法)(1)适用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种群密度适当的动物。(2)调查程序(3)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①标记个体释放后应与其他个体均匀混合。②标记物不会伤害动物和影响动物的行为。③研究区域呈相对封闭的状态,没有迁入和迁出。(4)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N0偏小→N 比实际偏大 N0偏大→N 比实际偏小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和某种蛇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C.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很精确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志 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B随堂练习 一、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1.“J”形增长(指数增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2)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 倍。(3)增长模型: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因素2.“S”形增长(逻辑斯谛增长)(1)形成原因:自然状态下,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2)增长特点: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可维持相对稳定。(3)增长模型:“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加快后减慢,K/2时增长速率最快,K值时增长速率为0。3.环境容纳量(K 值)(1)K 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大于环境容纳量。(2)种群数量大于K 值时下降,小于K 值时上升,K 值时出生率≈死亡率,K值是种群稳定平衡密度,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3)K 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下降;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为两种增长曲线有差异的主要原因。(5)K值和K/2值的具体应用二、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分析1.K 值的表示方法(1)图甲、乙: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K值时增长速率为0。(2)图丙:K值随环境改变而改变。(3)图丁: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猎物和捕食者相互作用,使两者的种群数量在N2、P2水平保持动态平衡。2.增长率、增长速率(1)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公式①增长率=(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量/初始个体数量)×100%(增长率无单位);②增长速率=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时间=(出生数-死亡数)/时间(即单位时间内个体数的增加量,有单位,如“个/年”)。(2)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模型3.种群增长倍数(λ)(1)种群增长倍数公式: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无单位)。(2)种群增长倍数变化曲线模型分析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②b段:λ虽逐渐减小,但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仍增长。③c段:λ=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且暂时达到最大值。④d、e段:λ<1(不包括d、e两点),种群数量下降,e点时种群数量最少。三、 种群的数量波动1.原因:种群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改变。2.类型: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四、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1.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2.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1)行为调节: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内分泌调节:由于社群压力加大,刺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动物的生殖力下降等生理变化。知识归纳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总结(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通过影响决定因素起作用。(注:环境容纳量与内源性调节无关)(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①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生物因子,对种群制约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强,如捕食、寄生、食物等;②非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气候等非生物因子,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2.如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 的关系图(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动物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b和e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为保证该动物的最大持续捕获量,种群密度 应保持在c点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B随堂练习 3.下图为某一调查期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 为非周期性波动B.雪兔K值的大小受领 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C.调查期间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D.猞猁既影响雪兔的数量也受雪兔数量的影响D随堂练习
汇报人第一章 种群章节复习目录01种群的特征02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因素本章知识网络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注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增加考点1 种群的特征3.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注: 分别表示生殖后期、生殖期、生殖前期个体数。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易混易错 大多数高等动物的种群,其性别比例基本保持1∶1,也有一些种群的性别比例并非1∶1,如蜜蜂雄性多于雌性。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1)适用对象:植物(不包括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2)调查程序(3)注意事项:随机取样(关键);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等。2.标志重捕法(也称标记重捕法)(1)适用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体型较大、种群密度适当的动物。(2)调查程序(3)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①标记个体释放后应与其他个体均匀混合。②标记物不会伤害动物和影响动物的行为。③研究区域呈相对封闭的状态,没有迁入和迁出。(4)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N0偏小→N 比实际偏大 N0偏大→N 比实际偏小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和某种蛇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C.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很精确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志 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B随堂练习 一、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1.“J”形增长(指数增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2)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 倍。(3)增长模型: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考点2 种群的数量变化、影响因素2.“S”形增长(逻辑斯谛增长)(1)形成原因:自然状态下,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2)增长特点: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可维持相对稳定。(3)增长模型:“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加快后减慢,K/2时增长速率最快,K值时增长速率为0。3.环境容纳量(K 值)(1)K 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大于环境容纳量。(2)种群数量大于K 值时下降,小于K 值时上升,K 值时出生率≈死亡率,K值是种群稳定平衡密度,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3)K 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下降;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为两种增长曲线有差异的主要原因。(5)K值和K/2值的具体应用二、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分析1.K 值的表示方法(1)图甲、乙: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K值时增长速率为0。(2)图丙:K值随环境改变而改变。(3)图丁: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猎物和捕食者相互作用,使两者的种群数量在N2、P2水平保持动态平衡。2.增长率、增长速率(1)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公式①增长率=(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量/初始个体数量)×100%(增长率无单位);②增长速率=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时间=(出生数-死亡数)/时间(即单位时间内个体数的增加量,有单位,如“个/年”)。(2)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模型3.种群增长倍数(λ)(1)种群增长倍数公式: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无单位)。(2)种群增长倍数变化曲线模型分析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②b段:λ虽逐渐减小,但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仍增长。③c段:λ=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且暂时达到最大值。④d、e段:λ<1(不包括d、e两点),种群数量下降,e点时种群数量最少。三、 种群的数量波动1.原因:种群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改变。2.类型: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四、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1.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2.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1)行为调节: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内分泌调节:由于社群压力加大,刺激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动物的生殖力下降等生理变化。知识归纳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总结(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通过影响决定因素起作用。(注:环境容纳量与内源性调节无关)(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①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生物因子,对种群制约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强,如捕食、寄生、食物等;②非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气候等非生物因子,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2.如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 的关系图(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动物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b和e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为保证该动物的最大持续捕获量,种群密度 应保持在c点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B随堂练习 3.下图为某一调查期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 为非周期性波动B.雪兔K值的大小受领 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C.调查期间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曲线增长D.猞猁既影响雪兔的数量也受雪兔数量的影响D随堂练习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