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浙科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群落 章末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群落 章末复习课件,共19页。
汇报人第二章 群落章节复习目录01群落的结构02群落的类型和演替本章知识网络一、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生态位1.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2)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 (4)规律: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考点1 群落的结构知识拓展 研究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研究方法:土壤取样器取样法(2)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①诱虫器采集: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②简易采集法:借助放大镜、吸虫器等工具采集。(3)统计时,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3.生态位(1)概念、主要内容与意义(2)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化①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②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因种间竞争而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及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位不断分化,会降低两个物种间竞争的强度以达到共存。注意 两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大的物种有可能将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③二者关系如图所示:二、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1)(2)(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疑难探究1.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垂直结构吗? 不是,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呈现的“分层”现象,不可将“同一物种”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2.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相同么? 垂直分布≠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如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属于四个不同群落,不是群落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斑块状和镶嵌性。(1)环境因素:水平方向上光照、风、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有差异,即群落内部环境的不同。(2)生物因素:不同生物繁殖体的扩散能力有差异,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疑难探究1.从山坡的坡底到坡顶,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2.从湖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水生植物,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水平水平3.群落的时间结构(1)概念: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形成原因:在不同时间段,群落中相对重要的物种会发生改变。(3)表现: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季相),昼夜变化。4.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自然资源的能力。1.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内竞争会促使不同个体的生态位分化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种间竞争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 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习性相似的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 的,则有可能是因为竞争太激烈导致的A随堂练习 2.从群落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B.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修剪整齐的草坪群落中无垂直结构D.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随堂练习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陆地生物群落(1)森林群落①热带雨林群落: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②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季相变化明显。③北方针叶林群落: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2)草原群落①分布:主要为半干旱和降雨量不均匀地区。②生物特点: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考点2 群落的类型和演替(3)荒漠群落①分布:主要为亚热带半干旱区。②生物特点:耐旱,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缺水环境,植物如仙人掌有肥厚肉茎;某些爬行动物以尿酸盐形式排尿。(4)苔原群落①分布区气候严寒,年降雨量少。②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动物种类贫乏。二、群落演替1.特点: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2.类型(根据起始条件划分)3.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有序的、可预见的;一般来说,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强;一般不可逆。4.群落演替的终点——顶极群落(1)特点:①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②无外力干扰将永远保持原状。(2)顶极群落类型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 5.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据调查,在某个裸露的沙丘上,首先出现了喜沙植物,如冰草、沙柳等;随着时间的推进,优势植物依次为松、柏、黑栎和山核桃;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据估计,整个演替过程大约经历了1 000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黑栎和山核桃林为演替的顶极群落B.该沙丘到树林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植物与群落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D.从沙柳到松、柏再到槭树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不断进化C随堂练习
汇报人第二章 群落章节复习目录01群落的结构02群落的类型和演替本章知识网络一、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生态位1.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2)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的物种。 (4)规律: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考点1 群落的结构知识拓展 研究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研究方法:土壤取样器取样法(2)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①诱虫器采集: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②简易采集法:借助放大镜、吸虫器等工具采集。(3)统计时,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3.生态位(1)概念、主要内容与意义(2)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化①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②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因种间竞争而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及自然选择的结果,生态位不断分化,会降低两个物种间竞争的强度以达到共存。注意 两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以致竞争优势大的物种有可能将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③二者关系如图所示:二、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1)(2)(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疑难探究1.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垂直结构吗? 不是,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呈现的“分层”现象,不可将“同一物种”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2.垂直分布与垂直结构相同么? 垂直分布≠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如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属于四个不同群落,不是群落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斑块状和镶嵌性。(1)环境因素:水平方向上光照、风、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有差异,即群落内部环境的不同。(2)生物因素:不同生物繁殖体的扩散能力有差异,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疑难探究1.从山坡的坡底到坡顶,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2.从湖心到湖岸,分布着不同的水生植物,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水平水平3.群落的时间结构(1)概念: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可随时间改变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形成原因:在不同时间段,群落中相对重要的物种会发生改变。(3)表现: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季相),昼夜变化。4.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自然资源的能力。1.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种内竞争会促使不同个体的生态位分化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种间竞争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 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习性相似的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 的,则有可能是因为竞争太激烈导致的A随堂练习 2.从群落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由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B.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修剪整齐的草坪群落中无垂直结构D.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随堂练习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陆地生物群落(1)森林群落①热带雨林群落: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②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季相变化明显。③北方针叶林群落: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2)草原群落①分布:主要为半干旱和降雨量不均匀地区。②生物特点: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考点2 群落的类型和演替(3)荒漠群落①分布:主要为亚热带半干旱区。②生物特点:耐旱,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缺水环境,植物如仙人掌有肥厚肉茎;某些爬行动物以尿酸盐形式排尿。(4)苔原群落①分布区气候严寒,年降雨量少。②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动物种类贫乏。二、群落演替1.特点: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2.类型(根据起始条件划分)3.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有序的、可预见的;一般来说,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强;一般不可逆。4.群落演替的终点——顶极群落(1)特点:①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②无外力干扰将永远保持原状。(2)顶极群落类型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 5.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据调查,在某个裸露的沙丘上,首先出现了喜沙植物,如冰草、沙柳等;随着时间的推进,优势植物依次为松、柏、黑栎和山核桃;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据估计,整个演替过程大约经历了1 000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黑栎和山核桃林为演替的顶极群落B.该沙丘到树林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C.演替过程中植物与群落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的D.从沙柳到松、柏再到槭树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不断进化C随堂练习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