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多校联考中考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1.本试题分地理题和生物两部分。第一部分地理50分;第二部分生物50分;满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须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0分)
1.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下列描述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错误的是( )
A.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说明影响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土壤
B. 干旱使农作物减产,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C. 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D. 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可以将叶片吸收的空气输送到根部,说明生物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
【详解】A.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橘的品质不好,主要是因为北方温度较低;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水分对生物的影响,这说明环境影响生物,B不符合题意。
C.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在沙漠栽种植物,植物能够对于多风沙的地区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适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定量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因此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多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下列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的是( )
A.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B. 测量胸围差
C.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D.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果探究的问题与数据有关,常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如果探究的问题与数据无关,而是一个质的变化,则不需要测平均值。
【详解】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测量胸围差、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的是事物的量的变化,而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这个实验中,探究的是尘埃“质”的变化,不需要测定平均值。
故选C。
3. 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操作及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B. 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葫芦藓孢蒴里的孢子
C. 在低倍镜下可看到椭圆形酵母菌和其中的液泡
D. 若观察的洋葱内表皮染色较浅,反光镜应使用凹面
【答案】A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和回放。
【详解】A.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光线才能透过标本,有利于观察,A 符合题意。
B.在放大镜就能观察到葫芦藓孢蒴里的孢子,孢子是生殖细胞,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新的个体,B 不符合题意。
C.在高倍镜下可看到椭圆形酵母菌和其中的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糖分等,C 不符合题意。
D.若观察的洋葱内表皮染色较浅,反光镜应使用平面减小光线的进入,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大旱时,树木会有部分叶子脱落。脱去部分叶子有利于树木存活,主要是为了降低( )
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D. 吸收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的进行。
【详解】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较弱,而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降低蒸腾作用,常常去掉一部分枝叶,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 为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兴趣小组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测定该植物在密闭环境中每小时吸收或释放CO2(二氧化碳)的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光照下,温度高于25℃时,植物每小时积累的有机物量开始减少
B. 在5℃-35℃范围内,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C.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与30℃相等
D. 两曲线的交叉点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中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CO2的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A.图中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由图中虚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在25℃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温度高于25℃时,每小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开始减少,A正确。
B.黑暗中CO2的释放量表示呼吸速率,由图中实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在5℃~35℃范围内,呼吸作用的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B正确。
C.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3.0+3.5=6.5mg/h,3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3.5+3.0=6.5mg/h,所以,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与30℃相等,C正确。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净光合速率)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呼吸速率)相等,还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光合速率)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呼吸速率)的两倍,D错误。
故选D
6.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实践课上,同学们创作了动物剪纸作品。下列作品所代表的动物的生殖方式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
A. 蝴蝶B. 家兔
C. 喜鹊D. 鲤鱼
【答案】B
【解析】
【分析】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
【详解】A.蝴蝶属于节肢动物是卵生,A错误。
B.家兔属于哺乳动物是胎生,B正确。
C.喜鹊属于鸟类是卵生,C错误。
D.鲤鱼属于鱼类是卵生,D错误。
故选B。
7. 驯兽师能够训练猴子按照指令做出推车、跳绳等动作,但无法教会青蛙做出这些动作。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青蛙不具有学习行为
B. 猴子和青蛙学习能力不同
C. 学习行为的获得需要以遗传因素为基础
D. 学习行为的获得不能只依靠环境因素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详解】A.青蛙具有学习行为,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错误。
B.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就越弱,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和“错误”的次数就越多;猴子属于哺乳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猴子比青蛙高等,其学习能力较强,B正确。
CD.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 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CD正确。
故选A。
8. 当异物阻塞呼吸道时,可采取图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急救。其原理是:冲击患者上腹部,使异物排出。此时被救助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膈顶部下降 胸腔容积扩大 肺内气压变小
B. 膈顶部下降 胸腔容积缩小 肺内气压变小
C. 膈顶部上升 胸腔容积缩小 肺内气压变大
D. 膈顶部上升 胸腔容积扩大 肺内气压变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1.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静呼吸),其动力来自于呼吸肌。
2.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详解】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冲击患者上腹部,使异物排出。相当于呼气过程,冲击患者上腹部,使膈肌回升,胸廓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部分气体沿呼吸道冲出,将异物排出。
故选C。
9. 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穿过人体内所有的器官。下列与血管有关生活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抽血时用橡皮筋捆绑上臂,橡皮筋下方鼓起
B. 手背上鼓起的“青筋”是静脉血管
C. 测血压时按压的是上臂的肱动脉
D. 中医上切的“脉”是腕部的桡静脉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详解】A.由于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运回心脏,四肢静脉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所以捆扎手臂后,捆扎处下方有的血管会膨胀起来,A正确。
B.静脉有的埋藏较深,有的埋藏较浅,在体表容易看到,呈“青色”,俗称“青筋”,B正确。
C.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肢的肱动脉处测得,C正确。
D.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可以在桡动脉处测得,D错误。
故选D。
10. 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脏四个腔中,[K]的壁最厚,是肺循环的起点
B. B、D分别为动脉瓣和静脉瓣,能保证血液不倒流
C. 当[F]和[K]收缩时,为防止血液倒流,[C]和[J]也处于收缩状态
D. 若进行心脏灌流实验,如果从血管Ⅰ灌水,水将从G血管流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可知,A是上腔静脉,B是动脉瓣,C是右心房,D是房室瓣,E是下腔静脉,F是右心室,G是主动脉,H是肺动脉,I是肺静脉,J是左心房,K是左心室。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心室壁最厚。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不同的血管相连。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详解】A.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心室壁最厚,是体循环的起点,A不符合题意。
B.B是动脉瓣,D是房室瓣,能保证血液不倒流,B不符合题意。
C.当F右心室和K左心室收缩时,为防止血液倒流,B和D处于关闭状态,[C]和[J]处于舒张状态,C不符合题意。
D.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若进行心脏灌流实验,如果从血管Ⅰ肺静脉灌水,水将从G主动脉血管流出,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如图为人体内部分血液流动示意图,X代表器官或结构,A、B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A中流静脉血,B中流动脉血,则X可以代表肺
B. 若A、B中都流静脉血,则X可以代表右心房、右心室
C. 若X为肾小球,则A中流动脉血,B中流静脉血
D. 若X为皮肤,则B中血液的尿素和氧气含量都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A.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若A中流静脉血,B中流动脉血,则X可以代表肺,A正确。
B.若A、B中都流静脉血,X代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一部分,则X为右心房、右心室,B正确。
C.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只起过滤作用,没有发生气体交换,氧气含量不变,两端连接小动脉,若X为肾小球,则AB是小动脉,都流动脉血,C错误。
D.血液经过皮肤后,通过皮肤的排泄后,尿素含量减少,通过皮肤中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氧气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12. 图一是某人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容量变化曲线,图二是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曲线,图三为肋间肌舒缩示意图,图四是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中c点和图二中的B点都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 图二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此时肺容量对应图一中bc段的变化
C. 图二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缩小,此时正处于图三的A→B状态的变化
D. 图四的曲线若代表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bc段可表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
【详解】A.图一的c点时肺容量最大,表示的是吸气结束时的肺容量,而图二的B点表示的是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为0,此时是肺吸气过程结束的瞬间,吸气结束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故A正确。
B.图二曲线AB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表示的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大,肺内的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被吸入,此时对应肺容量是图一中的bc段,故B正确。
C.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自重向下向内运动(图三的B位置→A位置),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收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图二的BC段),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故C错误。
D.图四曲线若代表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bc段代表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与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结果是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故bc段可表示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故D正确。
故选C。
13. 掌握一定的正确用药和急救常识非常必要。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 做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B. 感冒药一般都属于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购买
C. 打120电话时,必须要说明家庭住址,但没必要说明病情
D. 动脉出血时,应在伤口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A.进行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保持气道畅通,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进行,A正确。
B.感冒药一般都属于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B错误。
C.打120电话时,必须要说明家庭住址,说清病人的主要病情或伤情,提供畅通的联系方式,C错误。
D.动脉出血时,应在伤口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D错误。
故选A。
14. 切断脊髓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反射会消失或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发生一段时间后,由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不能恢复,但某些简单反射可恢复,如排尿反射恢复正常,屈肌反射比正常时加强,而伸肌反射比正常时减弱。之后若再切断脊髓,脊休克不会重现。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B. 脊髓支配的某些反射活动受大脑调控
C. 大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参与减弱了伸肌反射
D. 脊休克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大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脊髓支配的某些反射活动受大脑调控,B正确。
C.由题干信息“脊休克发生一 段时间后,由大脑控制的随意运动不能恢复”,说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没有参与减弱伸肌反射,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脊休克是由脊髓突然失去了与脑中高级神经中枢的联系所致,D正确。
故选C。
15. 在使用部分化妆品时,其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免疫防御功能过弱导致的
B. 乳化剂可刺激某些人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 红肿、水泡等症状与乳化剂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关
D. 预防该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避免再次接触乳化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 ①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②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A错误。
B.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可刺激某些人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
C.化妆品中的乳化剂引起的过敏反应是针对特定的过敏原的,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红肿、水泡等症状与乳化剂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关,C正确。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故出现过敏反应最好的办法是避免与过敏原接触,以免身体出现不适反应,D正确。
故选A。
16. 大熊猫体细胞内有21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似。从美国归来的雌性大熊猫“丫丫”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
A. 20对+XXB. 20对+XYC. 21对+XXD. 21对+XY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雄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雌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雄性。
【详解】大熊猫体细胞内有21对染色体,其中20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是雄性,XX是雌性。大熊猫“丫丫”是雌性,因此,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0对常染色体+XX,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7.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和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说明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② 太空椒的个大质优和爱美女士手术后形成的高鼻梁都是不可遗传变异;
③ 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患白化病的儿子是可遗传变异;
④变异都是有害的;
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3)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详解】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说明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①正确;
② 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太空椒的个大质优是可遗传变异;和爱美女士手术后形成的高鼻梁是不可遗传变异,②错误;
③ 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下患白化病的儿子是可遗传变异,白化病儿子的白化病基因会遗传给子代,③正确;
④变异并不都是有害的,有可能变异后代的某些性状更适应环境,④错误。
故选D。
18.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排入水体,造成水源污染。现在人们想到了一种办法:用混凝土、高分子材料等做成“人工浮床”,将植物放置在浮床上,通过水的浮力,将植物漂浮在河流、生态湿地等水体上面(如下图一、图二所示),利用植物根系去除氮、磷等污染成分净化水体,获得良好的效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草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
B. 根据图二可写出一条食物链:食草鱼→野鸭
C. 浮床中的植物、食草鱼、野鸭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 植物通过根尖分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不包括非生物因素,图二中的食物链:草→食草鱼→野鸭,食草鱼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故A正确、B错误。
C.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浮床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食草鱼和野鸭属于消费者,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C错误。
D.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吸收水的面积。因此成熟区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可见,植物通过根尖成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故D错误。
故选A。
19. 下图表示能量流动过程(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1、A2可表示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表示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
B. 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D2/D1)×100%
C. 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2)
D. 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详解】A.各营养级的能量有四部分:该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未被利用。结合题图可知,A1、A2表示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表示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
B.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可见,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D1/W1)×100%,B错误。
C.结合题图可知,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正确。
D.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B。
2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图像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a、b、c三个地域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是a
B. 图2中,假设丙、丁、甲、乙构成一条食物链,甲增加,则丁减少、乙增多
C. 图3中,昆虫与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鸟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D. 图4中,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说明大、小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
【详解】A.图1中a、b、c三个地域中,a地域落叶供给量最多,而土壤中有机物的量最少,表明a地域植物种类最多,分解者分解能力最强,说明生物多样性最高,A正确。
B.图2中,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构成一条食物链是丙→丁→甲→乙,甲增加,则丁减少,乙增多,B正确。
C.图3食物网中食物链有两条:植物→昆虫→鸟、植物→鸟,则昆虫与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鸟属于第二、三营养级,C正确。
D.竞争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捕食的曲线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不同步性变化,所以大、小草履虫的关系是竞争,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 如图一所示为西红柿生活史:图二代表夏季晴朗的一天,西红柿植株的光合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三为西红柿叶片进行的部分生理活动模式图。请综合分析回答:
(1)图一A发育成B的过程中,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______;同学们喜欢吃的西红柿酱主要由西红柿果肉做成,果肉是由G中的______(填序号)发育而来的。
(2)分析图二曲线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开始的点和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分别是______(填字母)。
(3)结合图三,请你为大棚种植户提一条中肯建议:______,以增强西红柿植株的生理过程A,从而提高产量。
(4)烈日炎炎下西红柿植株的叶片未被灼伤,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的______能有效散热。
(5)图四代表细胞器内发生的四种生理过程,与图二曲线中的c点相符的是______(填字母)。
【答案】(1) ①. 胚根 ②. ③ (2)b、g
(3)勤通风##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增施气肥等
(4)蒸腾作用 (5)C
【解析】
【分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
(2)图二中①是花柱,②是胚珠,③是子房壁。图三中①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③是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④是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图四中①是线粒体,②是叶绿体。
【小问1详解】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西红柿果肉属于果皮,果皮是由③子房壁发育而来的。
【小问2详解】
6时之前处于黑暗之中,并无光照,6时开始就有光照,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图二曲线中光合作用开始的点是b点,傍晚18时,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g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小问3详解】
图三中生理过程A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是光合作用,增强西红柿的光合作用,可增加光合作用原料,即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小问4详解】
植物进行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叶片温度降低,烈日下的西红柿植株的叶片没有被灼伤,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的蒸腾作用能有效散热。
【小问5详解】
图二曲线中的c点,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0,说明这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A图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B图中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表现为释放二氧化碳;
C中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0;
D图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表现为吸收二氧化碳。
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 2022年4月16日0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名航天员跃入天际,在东风着陆场成功返航,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据悉,在太空中航天员体内的新陈代谢会发生些许变化,图1表示人体部分代谢(呼吸、消化、泌尿、循环)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关系图,字母A、B、C、D代表心脏四个腔,①~⑥表示相关血管,a、b、c、d代表相关物质,1~3表示构成肾单位的相关结构;图2代表人平静呼吸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曲线。请综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物质a、b进出肺的过程,是通过______实现的;小肠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会经过图中心脏的哪些腔及连通的血管______(用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最终到达肺并排出体外。
(2)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1心脏中的C、D同时收缩时,房室瓣处于______(选填“关闭”或“张开”)状态。
(3)图1中a物质进入肺泡的时间恰好是图2中的______段。
(4)图1中①~⑥表示的血管,流动脉血的有______(填数字)。
(5)如果某人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可能是肾单位中的结构[ ]______发生了病变,通透性增大所致。
(6)结合图1,请你列举其中能体现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实例:______(列举一例即可)。
【答案】(1) ①. 呼吸运动 ②. ②→A→D→①
(2)关闭 (3)ac (4)⑤⑥
(5)1肾小球 (6)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两者的气体交换
【解析】
【分析】图1中A右心房、B左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c是吸收、d是排遗、①肺动脉、②上下腔静脉、③肾静脉、④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网、⑤肾动脉、⑥肺静脉、1肾小球、2肾小囊、3肾小管。图2中:abc肺容量增加,表示吸气;cde肺容量减少,表示呼气。
【小问1详解】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故图1中,物质a、b进出肺的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小肠处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是:肠静脉→②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D右心室→①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小问2详解】
图1心脏中的C左心室、D右心室同时收缩时,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动脉瓣打开,血液分别被压入肺动脉和主动脉,完成肺循环和体循环。
【小问3详解】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所以,若图2曲线表示人平静呼吸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则图1中b物质进入肺泡(吸气过程)的时间在图2中为ac段(ac段肺容积增大,是吸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小问4详解】
在体循环中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肺循环中动脉内流静脉血,动脉内流静脉血。因此,①肺动脉流静脉血,②上下腔静脉流静脉血,③肾静脉流静脉血,④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网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⑤肾动脉流动脉血,⑥肺静脉流动脉血。因此,图1中①~⑥表示的血管,流动脉血的有⑤⑥。
【小问5详解】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如果有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可能是肾单位中1肾小球发生了病变,通透性增大,把不能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质滤过到肾小囊腔中了。
【小问6详解】
肺的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肺泡是肺的基本单位。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两者的气体交换。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3. 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植物。自然状态下的玉米可以同株异花传粉(如Ⅰ),也可以在植株间相互传粉(如Ⅱ)。已知玉米的非糯性(A)和糯性(a),高茎(D)和矮茎(d),籽粒饱满(E)和籽粒凹陷(e)互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非糯性花粉(生殖细胞)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生殖细胞)遇碘液变棕色。
(1)若用碘液处理非糯性(Aa)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的颜色及数量比例为______。
(2)自然状态下,将纯合高茎玉米和矮茎玉米间行种植。纯合高茎玉米植株所结籽粒的基因组成为______;若将矮茎玉米植株所结的籽粒全部种下,新长成玉米植株的性状为______,原因是______。
(3)现有一批籽粒基因组成相同的玉米种子。若籽粒均为凹陷,则该批玉米籽粒的基因组成是______;若籽粒均为饱满,则需进一步探究其基因组成。
【答案】(1)蓝色和棕色,蓝色∶棕色=1∶1
(2) ①. DD或Dd ②. 高茎或矮茎 ③. 间行种植的矮茎玉米异花传粉时,子代的基因组成为:dd×DD→Dd;同株异花传粉时,子代的基因组成为:dd×dd→dd。故矮茎玉米植株所结的籽粒基因组成为Dd或dd,将矮茎玉米植株所结的籽粒(Dd或dd)全部种下,故新长成玉米植株的性状为既有高茎也有矮茎,基因组成为Dd的植株发育成高茎,基因组成为dd的植株发育成矮茎。
(3)ee
【解析】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小问1详解】
杂合的非糯植株的基因型是Aa,按照分离定律产生的花粉的类型及比例是A∶a=1∶1,含有A的花粉(非糯性)遇碘呈现蓝色,含有a的花粉(糯性)遇碘呈现棕色,因此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蓝色∶棕色=1∶1。
【小问2详解】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状态下的玉米可以同株异花传粉,也可以在植株间相互传粉。纯合高茎玉米同株异花传粉时,子代的基因组成为:DD×DD→DD;纯合高茎玉米接受矮茎植物的花粉时,子代的基因组成为:DD×dd→Dd。故自然状态下,将纯合高茎玉米和矮茎玉米间行种植,纯合高茎玉米植株所结籽粒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间行种植的矮茎玉米异花传粉时,子代的基因组成为:dd×DD→Dd;同株异花传粉时,子代的基因组成为:dd×dd→dd。故矮茎玉米植株所结的籽粒基因组成为Dd或dd,将矮茎玉米植株所结的籽粒(Dd或dd)全部种下,故新长成玉米植株的性状为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小问3详解】
“籽粒饱满(E)和籽粒凹陷(e)互为一对相对性状”,可知,籽粒凹陷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ee。因此若籽粒均为凹陷,则该批玉米籽粒的基因组成是ee。
24. 国家提倡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资料一:某地建设生态养鸡场,同时将养鸡与苹果种植相结合,形成“借林有草,草为鸡食,借鸡灭虫,鸡粪肥田”的生态模式。
资料二:某市对城市河流展开了一系列措施生态修复(如图所示)。措施①:投入微生物菌剂:措施②:生物浮床上的水生植物会与水中的藻类争夺阳光和氮、磷等无机盐,从而减少藻类的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措施③:曝气机推动空气与水体的气体交换。不久的将来,城市内将呈现“流水清澈、鱼儿畅游、鸟儿嬉戏……”的画面。请回答:
(1)资料一中,影响苹果树生活和分布的阳光、水分、草、鸡等因素称为______。
(2)资料二中,措施①是为了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______的数量,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从措施②中分析可知,浮床上的水生植物与水中的藻类是______关系;措施③能增加水体中______的含量。
(3)河流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的,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可以做的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生态因素
(2) ①. 分解者 ②. 竞争 ③. 氧气##氧
(3) ①. 有一定限度的 ②. 不乱扔垃圾,不向河流内倾倒污水等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小问1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因此资料一中,影响苹果树生活和分布的阳光、水分、草、鸡等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小问2详解】
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投入微生物菌剂主要是为了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解者的数量,以促进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形成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的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从而实现水质的净化。
生物浮床上的水生植物会与水中的藻类争夺阳光和氮磷等无机盐,从而减少藻类的生长,所以浮床上的水生植物与水中的藻类是竞争关系。
曝气机能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以满足水中生物呼吸作用的需要。
小问3详解】
河流属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保护城市河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不乱扔垃圾,不向河流内倾倒污水等。
25. 阅读资料1、2,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1: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图甲)感染导致的,目前仍在全球大范围内流行。由于新冠病毒多次变异出现了新的类型,如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等,因此仍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今年以来,我省为有效应对疫情,按照“先管后筛”原则,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将患者和密接者全部转移至隔离点集中隔离,对患者活动场所封控消杀,并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全面阻断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资料2: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对肺的结构及功能造成损伤(图丙)。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我国政府已实施免费核酸检测及疫苗接种政策,要求人们应接尽接。
(1)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可见该病具有______的特点。新冠病毒自发现至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异类型,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看,奥密克戎等新毒株的出现是由于[ ]______发生了改变,属于______的变异。
(2)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引起新冠肺炎的奥密克戎毒株属于______;从控制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将患者和密接者全部转移至隔离点集中隔离”的措施属于______。
(3)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免疫类型上看,这属于______免疫。
【答案】(1) ①. 传染性和流行性 ②. 2遗传物质##2核酸 ③. 可遗传
(2) ①. 病原体 ②. 控制传染源
(3)特异性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传染病和免疫的相关知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这三个基本采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免疫的类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这种免疫具有专一性。
图中:1是蛋白质外壳。2是内部的遗传物质。
【小问1详解】
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其中流行性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由此可知,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可见该病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新冠病毒自发现至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异类型,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看,奥密克戎等新毒株的出现是由于2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病原体也叫“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或其他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微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引起新冠肺炎的奥密克戎毒株属于病原体。
从控制传染病流行的角度看,“将患者和密接者全部转移至隔高点集中隔离”的措施是针对传染源采取的,属于控制传染源。
【小问3详解】
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只能对抗新冠病毒,具有专一性。从免疫类型上看,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多校联考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多校联考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题分地理题和生物两部分, 大旱时,树木会有部分叶子脱落,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三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三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旱时,树木会有部分叶子脱落,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