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浙教版(2024)第1节 电荷与电流当堂检测题
展开【知识点分析】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当两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由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实质:电子的转移)
3.常见的摩擦起电的现象
(1)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
(2)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
4.静电放电现象:大量电荷积累,电荷转移的过程,多数会伴随发光,发声等现象
【常见的静电放电现象】
5.电荷与力的作用:
(1)带电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有电荷(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只能检验是否带电)
二.电流与电路:
1.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规定方向是正电荷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产生电流的条件:
①需要有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源
②电荷转移的路径:导线或带有可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
3.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
①金属导线中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是电子
②科学上电源外部电流理解为从正极出发到负极
4.电路:我们把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
5.常见的电路状态:
①通路:如图所示各用电器均完好,开关闭合,有电流通过
②开路:如图所示各用电器均完好,开关未闭合,没有电流通过
③短路:如图所示各用电器均完好,导线接在用电器两端,电路电流过大容易引起危险
6.电路图:
(1)定义:用元件符号代替电路的图称为电路图
(2)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7.电路的串并联:
①串联电路:如图所示,两个用电器首尾顺次连接的方式。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②并联电路:如图所示,两个用电器首首相连,尾尾相连
分开的部分叫支路,两支路之间互不影响
支路上开关单独控制支路,干路上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考点回顾】
掌握摩擦起电的规律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理解电流的产生与方向
判断电路串并联与通断
【例题分析】
1.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甲、乙两束细丝后,分别在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做成如图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束中的各细丝带的不是同一种电荷
B.甲、乙两束的细丝带的不是同一种电荷
C.甲束细丝用丝绸捋过,乙束细丝用毛皮捋过
D.甲、乙两束细丝都用丝绸或都用毛皮捋过
2.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心形”造型的同一个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气球( )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3.甲、乙为两个独立的房间,当闭合甲房间的开关时,只有乙房间电铃响;当闭合乙房间开关时,只有甲房间电铃响。符合此要求的电路是( )
A.B.C.D.
4.下面图中,四个电路图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的是( )
A.B.C.D.
5.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的泡沫塑料小球会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滚动,关于该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发生了电子转移B.丝绸摩擦玻璃棒的过程中产生了电荷
C.泡沫塑料小球不可能带电D.泡沫塑料小球和玻璃棒带上同种电荷
6.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一根可以绕支架自由转动的吸管,使它带上电,现用另一带电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管带的是正电B.吸管在摩擦中失去电子而带负电
C.吸管和玻璃棒带同种电荷D.吸管和玻璃棒带异种电荷
7.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子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橡胶棒转移
8.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三个球相互靠近时的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带正电,丙带正电B.乙带负电,丙带负电
C.乙带负电,丙带正电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
9.如图所示,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怒发冲冠”状。这一现象表明她的头发上( )
A.带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B.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带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10.如图所示电路,开关变化时,对R和L的连接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S1闭合、S2断开,R和L并联B.S1、S2均闭合,R和L并联
C.S1闭合、S2断开,R和L串联D.S1、S2均闭合,R和L串联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电路中,用电器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B.只有正电荷的定向运动才能形成电流
C.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D.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12.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13.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常遇到静电现象,如脱毛衣时产生的火花与“噼啪”声响、电闪雷鸣、静电除尘技术……。小乐在科技馆看到如图所示静电实验,P1、P2、P3表示将小球B先后悬吊在距小球A远近不同的位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小球A带负电,小球A和小球B也会排斥
B.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的大小,可反映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C.电荷间的距离越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D.为了避免干扰,此实验应该在干燥无风的环境下操作
14.关于电路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电路中,电源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
B.电路通常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
C.用一个开关控制两灯同时亮,同时灭,两灯一定要串联
D.通电铜导线中的电流方向与该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15.干燥的天气人接触汽车有时会被“电”一下,手拿如图所示的静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消除器中的LED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发光,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LED灯核心材料是半导体
B.汽车上的“电”往往会使汽车吸附更多的灰尘
C.若汽车带的是负电,则瞬间电流方向由汽车流向消除器
D.汽车带电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摩擦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
16.小亮将细塑料绳捆在一起,然后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绳和较粗的塑料管后,就可以让塑料绳在塑料管上悬浮“跳舞”,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摩擦塑料绳时,肯定是塑料绳得到了正电荷,带上了正电
B.摩擦塑料绳时,电子在塑料绳与毛皮之间发生了转移
C.塑料绳和塑料管带的是异种电荷
D.摩擦过后,若把塑料绳靠近毛皮,两者将互相排斥
17.气球与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球得到了一些电子B.气球失去了一些电子
C.头发得到了一些电子D.头发和气球间没有发生电子转移
18.如图所示,验电器甲带正电,乙不带电,现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甲和乙连接起来,发现甲金属箔张角变小,乙金属箔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电荷从甲移到乙,所以两个验电器都带有正电荷
B.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乙流向甲
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同种电荷
D.电子从乙移到甲,所以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19.近两年,共享汽车逐渐出现在黄岩大街小巷。如图所示是停车点的充电桩正在给汽车充电,在充电过程中,该汽车相当于电路中的( )
A.电源B.用电器C.导线D.开关
20.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C.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电荷与电流
【知识点分析】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当两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由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实质:电子的转移)
3.常见的摩擦起电的现象
(1)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
(2)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
4.静电放电现象:大量电荷积累,电荷转移的过程,多数会伴随发光,发声等现象
【常见的静电放电现象】
5.电荷与力的作用:
(1)带电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有电荷(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只能检验是否带电)
二.电流与电路:
1.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规定方向是正电荷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产生电流的条件:
①需要有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源
②电荷转移的路径:导线或带有可自由移动离子的溶液
3.电流方向与电子运动方向:
①金属导线中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是电子
②科学上电源外部电流理解为从正极出发到负极
4.电路:我们把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
5.常见的电路状态:
①通路:如图所示各用电器均完好,开关闭合,有电流通过
②开路:如图所示各用电器均完好,开关未闭合,没有电流通过
③短路:如图所示各用电器均完好,导线接在用电器两端,电路电流过大容易引起危险
6.电路图:
(1)定义:用元件符号代替电路的图称为电路图
(2)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7.电路的串并联:
①串联电路:如图所示,两个用电器首尾顺次连接的方式。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②并联电路:如图所示,两个用电器首首相连,尾尾相连
分开的部分叫支路,两支路之间互不影响
支路上开关单独控制支路,干路上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考点回顾】
掌握摩擦起电的规律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理解电流的产生与方向
判断电路串并联与通断
【例题分析】
1.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甲、乙两束细丝后,分别在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做成如图情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束中的各细丝带的不是同一种电荷
B.甲、乙两束的细丝带的不是同一种电荷
C.甲束细丝用丝绸捋过,乙束细丝用毛皮捋过
D.甲、乙两束细丝都用丝绸或都用毛皮捋过
【答案】D
【解析】
A.甲中细带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带的是同种电荷,故A错误;
B.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来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可判断甲和乙必定带同种电荷;可能都是正电荷,也可能都是负电荷,故B错误;
CD.甲、乙两束细丝都用丝绸或都用毛皮捋过,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心形”造型的同一个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气球( )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
如图,两次用带有不同电荷的带电棒靠近心型的铝箔气球,均发生了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气球不可能两次带不同电荷,因此,气球一定不带电。故选A。
3.甲、乙为两个独立的房间,当闭合甲房间的开关时,只有乙房间电铃响;当闭合乙房间开关时,只有甲房间电铃响。符合此要求的电路是( )
A.B.C.D.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当闭合甲房间的开关时,只有乙房间电铃响,当闭合乙房间开关时,只有甲房间电铃响,这说明两个电铃能独立工作,是并联的,甲房间的开关与乙房间的电铃串联在一条支路中,乙房间的开关和甲房间的电铃串联在另一条支路中,根据选项可知,A正确。
4.下面图中,四个电路图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的是( )
A.B.C.D.
【答案】C
【解析】
ABD.选项中的两灯泡均为顺次连接,因此为串联电路,且A、D选项中的开关会对其中一个灯泡短路,只有一个灯泡发光,故不合题意。
C.该图中的两灯泡为并列连接,因此两灯泡形成的电路为并联电路,符合题意。
5.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的泡沫塑料小球会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滚动,关于该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发生了电子转移B.丝绸摩擦玻璃棒的过程中产生了电荷
C.泡沫塑料小球不可能带电D.泡沫塑料小球和玻璃棒带上同种电荷
【答案】A
【解析】
A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玻璃棒的电子被丝绸夺走了,而不是产生了电荷,故A正确、B错误;
CD.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泡沫塑料小球,可能是因为带电的玻璃棒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也可能是两者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两者绝不可能带同种电荷,否则会相互排斥,故CD错误。
6.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一根可以绕支架自由转动的吸管,使它带上电,现用另一带电玻璃棒靠近吸管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管带的是正电B.吸管在摩擦中失去电子而带负电
C.吸管和玻璃棒带同种电荷D.吸管和玻璃棒带异种电荷
【答案】C
【解析】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知道玻璃棒带的是何种电荷,所以无法知道吸管带的是何种电荷,故A错误;
B.不知道吸管带何种电荷,无法确定吸管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还是得到电子,故B错误;
C.无论带何种电荷,吸管和玻璃棒相互排斥,所以一定带的是同种电荷,故C正确;
D.已知吸管和玻璃棒相互排斥,所以不可能是带异种电荷,故D错误。
7.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子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橡胶棒转移
【答案】B
【解析】
A.摩擦起电现象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子;故A错误;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故B正确;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
D.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有多余电子,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由橡胶棒向验电器转移,故D错误。
8.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三个球相互靠近时的现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带正电,丙带正电B.乙带负电,丙带负电
C.乙带负电,丙带正电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
【答案】D
【解析】
甲带正电,乙和甲相互排斥,则二者带同种电荷,即乙也带正电荷。乙和丙相互吸引,则丙带负电,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D正确,而ABC错误。
9.如图所示,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怒发冲冠”状。这一现象表明她的头发上( )
A.带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B.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带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答案】B
【解析】
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怒发冲冠”状,说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致,故B符合题意。
10.如图所示电路,开关变化时,对R和L的连接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S1闭合、S2断开,R和L并联B.S1、S2均闭合,R和L并联
C.S1闭合、S2断开,R和L串联D.S1、S2均闭合,R和L串联
【答案】B
【解析】
AC.S1闭合、S2断开,灯泡L短路,只有电阻R的简单电路,故AC错误;
BD.S1、S2均闭合,电路中有两条路径,分别流过R和L,R和L并联,故B正确,D错误。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电路中,用电器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B.只有正电荷的定向运动才能形成电流
C.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运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D.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答案】D
【解析】
A.在电路中,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故A错误;
B.电荷包含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故B错误;
C.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带负电,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C错误;
D.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故D正确。
12.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答案】B
【解析】
本题中玻璃棒带正电,吸引泡沫球,说明泡沫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如果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小球,若泡沫小球不带电,则泡沫小球会被吸引;如果泡沫小球带负电,则小球会被排斥。
13.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常遇到静电现象,如脱毛衣时产生的火花与“噼啪”声响、电闪雷鸣、静电除尘技术……。小乐在科技馆看到如图所示静电实验,P1、P2、P3表示将小球B先后悬吊在距小球A远近不同的位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小球A带负电,小球A和小球B也会排斥
B.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的大小,可反映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C.电荷间的距离越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
D.为了避免干扰,此实验应该在干燥无风的环境下操作
【答案】A
【解析】
A.如果小球A带负电,小球B带正电,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小球A和小球B会吸引,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越大,说明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越大,所以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的大小可反映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球与带电体A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发现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偏转的角度在减小,即其受到的作用力在减小,故可得出结论:电荷间的距离越大,其相互间的作用力越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潮湿的环境中会导电,有风的环境中,会影响小球的偏转角度,实验效果不好,受到干扰,为了避免干扰,此实验应该在干燥无风的环境下操作,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4.关于电路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电路中,电源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装置
B.电路通常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
C.用一个开关控制两灯同时亮,同时灭,两灯一定要串联
D.通电铜导线中的电流方向与该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答案】B
【解析】
A.在电路中,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A错误;
B.一般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故B正确;
C.开关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干路中都能控制所有用电器;所以当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的发光和熄灭时,两盏电灯之间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故C错误;
D.金属中的电流方向跟该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D错误。
15.干燥的天气人接触汽车有时会被“电”一下,手拿如图所示的静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消除器中的LED灯(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发光,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LED灯核心材料是半导体
B.汽车上的“电”往往会使汽车吸附更多的灰尘
C.若汽车带的是负电,则瞬间电流方向由汽车流向消除器
D.汽车带电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摩擦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
【答案】C
【解析】
A.LED灯是发光二极管,二极管是半导体材料做成的,所以LED灯核心材料是半导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D.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摩擦发生了摩擦起电现象,使汽车带上了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则汽车上的“电”往往会使汽车吸附更多的灰尘,故BD正确;不符合题;
C.若汽车带的是负电,负电荷从汽车流向消除器,而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则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消除器流向汽车,故C错误。符合题意。
16.小亮将细塑料绳捆在一起,然后用毛皮分别摩擦塑料绳和较粗的塑料管后,就可以让塑料绳在塑料管上悬浮“跳舞”,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摩擦塑料绳时,肯定是塑料绳得到了正电荷,带上了正电
B.摩擦塑料绳时,电子在塑料绳与毛皮之间发生了转移
C.塑料绳和塑料管带的是异种电荷
D.摩擦过后,若把塑料绳靠近毛皮,两者将互相排斥
【答案】B
【解析】
AB.摩擦塑料绳时,电子在塑料绳与毛皮之间发生了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塑料绳和毛皮带异种电荷,不能确定塑料绳所带电荷的性质,故A错误,B正确;
C.塑料绳和塑料管带的是同种电荷,能相互排斥,故C错误;
D.塑料绳和毛皮带异种电荷,摩擦过后,若把塑料绳靠近毛皮,两者将互相吸引,故D错误。
17.气球与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球得到了一些电子B.气球失去了一些电子
C.头发得到了一些电子D.头发和气球间没有发生电子转移
【答案】A
【解析】
气球与头发摩擦时因为摩擦而起电,因为气球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所以气球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电子,头发在此过程中失去了电子,部分电子从头发转移到气球上。
18.如图所示,验电器甲带正电,乙不带电,现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甲和乙连接起来,发现甲金属箔张角变小,乙金属箔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电荷从甲移到乙,所以两个验电器都带有正电荷
B.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乙流向甲
C.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它们带同种电荷
D.电子从乙移到甲,所以甲带负电,乙带正电
【答案】C
【解析】
AD.甲带正电荷是由于失去了电子,乙不带电,此时乙中的电子会经过金属棒从乙移到甲,乙由于电子的转移,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D错误;
B.由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且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甲流向乙,故B错误;
C.根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C正确。
19.近两年,共享汽车逐渐出现在黄岩大街小巷。如图所示是停车点的充电桩正在给汽车充电,在充电过程中,该汽车相当于电路中的( )
A.电源B.用电器C.导线D.开关
【答案】B
【解析】
在给汽车充电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电池的化学能,在电路中汽车消耗电能,则汽车相当于用电器。
20.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灰尘的自然堆积
B.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C.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答案】D
【解析】
电视机工作时,由于电子运动到了屏幕上,使屏幕带了电,而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把灰尘吸引到了屏幕上。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节 电压的测量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kx/tb_c571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5节 电压的测量课时作业</a>,共22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4章 电路探秘第4节 变阻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kx/tb_c571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电路探秘第4节 变阻器课后作业题</a>,共22页。
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2节 电流的测量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kx/tb_c570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2节 电流的测量一课一练</a>,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