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5节物质的溶解1溶解性与饱和溶液(学生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126167/0-17252416111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5节物质的溶解1溶解性与饱和溶液(学生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126167/0-17252416112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5节物质的溶解1溶解性与饱和溶液(学生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126167/0-17252416112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学生版+解析)
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溶解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溶解学案,共3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能力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实验目的,查阅资料,提出猜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物质的溶解性
溶液是由 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一)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对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 及 有关。对于气体,溶解性还受 影响。
(3)举例:食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质量的水中,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强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氢氧化钙强得多。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能力拓展】
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度
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即学即练1】如图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下列各物质,能使U形管中左端液面升高该物质是( )
A.食盐 B.蔗糖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即学即练2】探究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1)问题1 :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
假设1: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取一杯雪碧,给它微微加热。
实验现象: ________。
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问题2 :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
假设2: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①活塞往外拉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汽水中有较多气泡冒出。②活塞往里推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无气泡冒出。
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压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问题3 :________ ?(任写一条)
知识点02 饱和溶液
(一)定义(难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①溶液是否饱和具有条件性和暂时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因为条件(温度、压强、溶质及溶剂的量)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溶液是否饱和具有相对性: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③饱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重点)
在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们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条件,所以改变温度或者溶剂的量,能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一般规律:
A. B.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 B. C.
(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
A. B.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 B. C.
说明:
①一般规律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若把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降低温度。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难点)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 。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技巧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 ,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能力拓展】
①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质能完全溶解的数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质溶解的快慢。
②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内在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和搅拌与否是影响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
③保持两瓶溶液的温度不变,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如果加入的溶质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饱和溶液。
④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A:保持温度不变,向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直至加入的硝酸钾不再继续溶解。
B:保持温度不变,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水分。
C: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
【即学即练3】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的是(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即学即练4】(2020八上·婺城期中)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⑴物质浴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⑵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
V.[实验现象]
⑴图1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
⑵图2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若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物质b,则∪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Ⅵ.[反思交流]
⑴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⑵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 。
能力拓展
考法01 误认为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只是表示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典例1】(2020八上·婺城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
(1)从图中可以看出,A集合表示________溶液。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的区域________(填A、B、C、D),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考法02 误认为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不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典例2】(2021七下·余姚竞赛)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现给t℃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升温,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质析出 C.由饱和变成不饱和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由此可知,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为(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2.下列措施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是( )
A.升高温度 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 D.加入块状蔗糖
3.(2020八上·温州期末)温州苍南有“世界矾都”之称,迄今有600多年的炼矾历史。制取的明矾可用于净水,也可用于制备发酵粉、油漆等,其制作流程为:煅烧明矾石→加水溶解→蒸发浓缩→析出结晶物→……明矾制作过程中的结晶环节,能作为判断结晶池中液体为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溶液澄清透明 B.溶液均一稳定 C.溶液浓度较大 D.池底晶体析出
4.a、b、C、d四种溶剂对油漆和化纤衣服的溶解情况如下表。假如化纤衣物上沾上油漆,这四种溶剂中,适宜用来清洗衣服上的油漆的是( )。
A.a B.b C.c D.d
5.(2020八上·滨江期末)碳酸饮料(汽水)类产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当一瓶喝剩下的汽水瓶壁上还附有许多气泡,震荡一下,一些气泡就会离开瓶壁,上浮,最后露出水面消失。下列说法中科学道理正确的是( )
A.打开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是由于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少引起的
B.震荡前该饮料是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
C.剩余溶液中附着在瓶壁上的气泡一定受到浮力作用,且气泡受到的浮力等于气泡受到的重力,所以气泡没有上浮。
D.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所受浮力也逐渐变大
6.(2020八上·仙居期末)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示意图,从甲到丙可以肯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7.(2020八上·拱墅期末)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8.(2020八上·西湖月考)在去瓤的新鲜冬瓜内有 5%的氯化钠溶液。现将一木块放入这一 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木块露出液面高度 h.(如图甲所示)。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冬瓜细胞中的汁水析出,木块浸入水的部分增大。同学们绘制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可表示(不考虑水的蒸发现象)( )
①溶质质量分数;②溶液的密度 ;③溶解度;④溶剂的质量;⑤木块受到的浮力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⑤
9.(2020八上·滨江期末)最近比较流行的“天气预报瓶”(如图)虽然很难准确反映天气的变化,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在瓶中确实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结晶,这个过程看起来相当神奇,也很有美感。比如在降温时,瓶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羽毛般结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B.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小
C.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如图所示,瓶中有羽毛状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一定是该种晶体的不饱和溶液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溶剂质量不变
B.②到③也可以通过降温来实现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一定比①大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2.如图,将水分别滴人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3.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甲>丙>乙
D.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4.如图甲,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________(选填“升温”或“降温") ;随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5.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某同学将2克硝酸钾加入6克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该同学认为 :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不考虑水的蒸发),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6.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________克。
7.某兴趣小组就“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你认为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写出你的猜测。
猜测1 :________。
猜测2 :________。
(2)选择上述一种猜测加以验证,并写出你的验证方案。
8.(2020八上·青田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 10g 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 。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
9.(2020八上·杭州月考)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同学想尽快泡一杯冰糖水,怎样使冰糖较快地溶解于水中呢?请你提出你的操作建议。
(1)建议:________。
(2)听了你的建议后,该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影响冰糖溶解速率的甲、乙两个对比实验。他正在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
(3)该同学为了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在上述操作中,他控制了哪些变量呢?________。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2020八上·缙云期末)在 20℃时,小珂同学向烧杯中依次加入 20g 食盐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下图 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图③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40 g
D.图③和图④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2020八上·温州期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中,一同学发现: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颗粒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该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记录了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绘制成图。请结合图像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固体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3.(2020八上·嘉兴期末)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选择三种不同的物质的a,b,c 分别加入到相同温度的水中,使之充分溶解,实验时,同学们将有关信息记录与下表中,并进行了分析与交流
(1)有同学认为,由实验1、2可以看出该温度下,物质a,b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相同的。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小组同学分析实验2,3后得出。在同一种溶剂中物质________的溶解能力更强些。
(3)如果要研究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控制为相同的因素有________(选填下列各项的序号)①温度;②溶质种类;③溶质质量:④济剂种类;⑤溶剂质量
4.(2020八上·缙云期末)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可形象地表示为:
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发生的现象。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过程】
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请你说一说小珂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现象】经过正确的实验步骤,小珂测得溶液温度上升了。
【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5.(2020八上·滨江期中)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其他溶质吗?小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的实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不能再维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了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⑴向20ml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⑵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 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⑶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后发现食盐仍然不能再溶解。
[得出结论]:________。
[拓展反思]: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 知道物质溶解时既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 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解读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列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了解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直是中考的重点,难度较小,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的量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 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溶剂
a
b
c
d
对油漆
能溶解
能溶解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对化纤衣物
能溶解
不能溶解
能溶解
不能溶解
烧杯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实验1
实验⒉
实验3
物质种类
a
b
c
物质质量/克
40
40
40
水的质量/克
100
100
150
溶解情况
溶解
溶解
部分溶解
第5节 物质的溶解1 溶解性与饱和溶液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物质的溶解性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一)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对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对于气体,溶解性还受压强影响。
(3)举例:食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质量的水中,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强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氢氧化钙强得多。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能力拓展】
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度
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即学即练1】如图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下列各物质,能使U形管中左端液面升高该物质是( )
A.食盐 B.蔗糖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答案】C
【解析】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物质,要使U形管中左端的液面升高,则需集气瓶内压强减小,食盐、蔗糖溶解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U形管液面无变化,氢氧化钠溶解放热,会使压强增大,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硝酸铵溶解吸热,可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U形管左侧面液体升高;
【即学即练2】探究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1)问题1 :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
假设1: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取一杯雪碧,给它微微加热。
实验现象: ________。
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问题2 :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
假设2: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①活塞往外拉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汽水中有较多气泡冒出。②活塞往里推时,观察到的现象是无气泡冒出。
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压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问题3 :________ ?(任写一条)
【答案】(1)气泡增加;小 (2)大
(3)溶剂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气体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等等,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根据气体溶解能力与溶剂或溶质的种类、温度、压强有关分析。
(1) 取一杯雪碧,给它微微加热 ,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会观察到气泡增加;
(2)由实验现象可知,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压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大;
(3)溶解能力与溶剂或溶质的种类有关,所以可提出问题:溶剂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气体的种类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等等。
知识点02 饱和溶液
(一)定义(难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①溶液是否饱和具有条件性和暂时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因为条件(温度、压强、溶质及溶剂的量)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溶液是否饱和具有相对性: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③饱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重点)
在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们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条件,所以改变温度或者溶剂的量,能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一般规律: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
A.加溶剂 B.降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升温C.加溶质
说明:
①一般规律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若把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降低温度。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难点)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说明该溶液饱和,反之,该溶液不饱和。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技巧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能力拓展】
①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质能完全溶解的数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质溶解的快慢。
②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内在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和搅拌与否是影响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
③保持两瓶溶液的温度不变,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如果加入的溶质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饱和溶液。
④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A:保持温度不变,向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直至加入的硝酸钾不再继续溶解。
B:保持温度不变,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水分。
C: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
【即学即练3】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的是(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答案】D
【解析】A、不能通过溶液颜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不符合题意;
B、不能通过溶液的味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不符合题意;
C、物质溶解快慢与溶液的饱和与否无关,不符合题意;
D、有固体剩余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即学即练4】(2020八上·婺城期中)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⑴物质浴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⑵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
V.[实验现象]
⑴图1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
⑵图2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若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物质b,则∪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Ⅵ.[反思交流]
⑴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⑵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 。
【答案】低于;<;=;溶液已饱和,不能继续溶解物质 b,不再放热,温度无法升到 100℃
【解析】V【实验现象】
(2)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沸腾,说明b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向试管中加入物质b后,试管放出热量,导致瓶内空气受热而压强增大,此时U形管左边液面下降而右边上升,据此分析解答;
VI【反思交流】
(1)溶液的温度取决于吸热和放热的多少。如果吸热多,那么溶液温度下降;如果放热多,那么溶液升温;如果二者一样多,那么溶液温度不变。
(2)只要b不断溶解,那么就会有热量产生,那么沸腾就会继续。此时沸腾停止,那么说明没有热量产生,即b不能再继续溶解,则此时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V【实验现象】
(2)图2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若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物质b,则∪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右边液面。
VI【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2)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溶液已饱和,不能继续溶解物质 b,不再放热,温度无法升到 100℃。
能力拓展
考法01 误认为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浓溶液和稀溶液只是表示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典例1】(2020八上·婺城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
(1)从图中可以看出,A集合表示________溶液。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的区域________(填A、B、C、D),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浓饱和 (2)C;加食盐或蒸发溶剂
【解析】(1)集合就是同时具有构成集合的几个概念的所有特征;
(2)分析0.9%的生理盐水的浓稀和是否饱和,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根据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1)A集合是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的交集,因此它既是饱和溶液,也是浓溶液,也就是浓饱和溶液;
(2)0.9%的生理盐水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所以归于图中的区域为C。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加食盐或蒸发溶剂。
考法02 误认为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不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典例2】(2021七下·余姚竞赛)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现给t℃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升温,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质析出 C.由饱和变成不饱和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B
【解析】(1)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判断;
(3)如果有溶质析出,那么溶液肯定饱和;
(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现给t℃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升温,那么它的溶解度减小,肯定会有溶质析出,故B正确;
溶剂质量不变,而溶质析出,根据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溶液质量减小,故A错误;
因为有溶质析出,所以溶液依然是饱和的,故C错误;
溶质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错误。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由此可知,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为( )
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
【答案】C
【解析】根据20℃时溶解度在0.01g-1g之间的为微溶物质分析。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即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5克,则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为微溶;
2.下列措施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是( )
A.升高温度 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 D.加入块状蔗糖
【答案】D
【解析】根据搅拌、增大接触面积、加热等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分析。
A、升高温度可加快蔗糖的溶解速率,不符合题意;
B、玻璃棒搅拌可加速溶解,不符合题意;
C、将颗粒磨碎,增大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可加速溶解 ,不符合题意;
D、加入块状蔗糖,物质的接触面积很小,不能加快蔗糖的溶解,符合题意;
3.(2020八上·温州期末)温州苍南有“世界矾都”之称,迄今有600多年的炼矾历史。制取的明矾可用于净水,也可用于制备发酵粉、油漆等,其制作流程为:煅烧明矾石→加水溶解→蒸发浓缩→析出结晶物→……明矾制作过程中的结晶环节,能作为判断结晶池中液体为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A.溶液澄清透明 B.溶液均一稳定 C.溶液浓度较大 D.池底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据此分析判断。
能作为判断结晶池中液体为饱和溶液的依据是池底晶体析出,故D正确,而A、B、C错误。
4.a、b、C、d四种溶剂对油漆和化纤衣服的溶解情况如下表。假如化纤衣物上沾上油漆,这四种溶剂中,适宜用来清洗衣服上的油漆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a既能溶解油漆又能溶解化纤衣物,不符合题意;
B、b能溶解油漆,且对衣物不溶解,符合题意;
C、c不能溶解油漆,无法洗净衣物,不符合题意;
D、d不能溶解油漆,无法洗净衣物,不符合题意;
5.(2020八上·滨江期末)碳酸饮料(汽水)类产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当一瓶喝剩下的汽水瓶壁上还附有许多气泡,震荡一下,一些气泡就会离开瓶壁,上浮,最后露出水面消失。下列说法中科学道理正确的是( )
A.打开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是由于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少引起的
B.震荡前该饮料是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
C.剩余溶液中附着在瓶壁上的气泡一定受到浮力作用,且气泡受到的浮力等于气泡受到的重力,所以气泡没有上浮。
D.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所受浮力也逐渐变大
【答案】D
【解析】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物质出现,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浮力是浸在液体里物体上下两个表面的压强差,据此分析判断;
A.打开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是由于气压减小引起气体溶解度减少造成的,故A错误;
B.震荡前瓶壁上就出现二氧化碳气泡,这说明该饮料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故B错误;
C.剩余溶液中附着在瓶壁上的气泡一定受到浮力作用,气泡受到向上的浮力、向下的重力和摩擦力,即F浮=G+f,所以没有上浮,但是浮力大于重力,故C错误;
D.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所受浮力也逐渐变大,故D正确。
6.(2020八上·仙居期末)如图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示意图,从甲到丙可以肯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据此分析判断。根据图片可知,溶液丙中出现了未溶的固体,那么丙肯定是饱和溶液,故C正确,而A、B、D错误。
7.(2020八上·拱墅期末)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答案】C
【解析】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就要控制水的质量、蔗糖的质量、是否用玻璃棒搅拌相同而改变温度,故选甲和丙,故C正确,而A、B、D错误。
8.(2020八上·西湖月考)在去瓤的新鲜冬瓜内有 5%的氯化钠溶液。现将一木块放入这一 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木块露出液面高度 h.(如图甲所示)。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冬瓜细胞中的汁水析出,木块浸入水的部分增大。同学们绘制成了如图乙所示的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可表示(不考虑水的蒸发现象)( )
①溶质质量分数;②溶液的密度 ;③溶解度;④溶剂的质量;⑤木块受到的浮力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⑤
【答案】C
【解析】根据乙可知,纵轴表示的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减小。
由于冬瓜细胞中汁水析出,那么氯化钠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增大,而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①符合题意,④不合题意;
由于氯化钠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大,所以溶液的密度减小,故②符合题意;
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由于温度不变,因此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故③不合题意;
木块始终漂浮在水中,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因此浮力保持不变,故⑤不合题意。
那么符合题意的是①②。
9.(2020八上·滨江期末)最近比较流行的“天气预报瓶”(如图)虽然很难准确反映天气的变化,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在瓶中确实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结晶,这个过程看起来相当神奇,也很有美感。比如在降温时,瓶内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羽毛般结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B.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小
C.析出晶体后,瓶中溶液的质量一定不变
D.如图所示,瓶中有羽毛状晶体析出,此时溶液一定是该种晶体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1)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保持不变,则同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3)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判断;
(4)如果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解答】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有未溶的固体出现,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的,故D错误;
温度不变,该物质的溶解度不变,那么瓶中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肯定不变,故A错误;
析出晶体后,瓶中溶质的质量肯定减少了,故B正确;
溶质质量减小,但溶剂质量不变,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溶液质量减小,故C错误。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溶剂质量不变
B.②到③也可以通过降温来实现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②一定比①大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答案】B
【解析】A、根据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可通过降温,蒸发溶剂或加溶质实现分析;
B、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分析;
C、根据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分析;
D、根据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分析。
【解答】A、 操作Ⅰ使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可能是降温,可能是蒸发溶剂或加溶质,不符合题意;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②到③也可以通过降温来实现 ,符合题意;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也可能相等 ,不符合题意;
D、②与③的溶液为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不符合题意;
2.如图,将水分别滴人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及改变温度析出固体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分析。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
C、A烧杯中石灰水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析出固体,B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随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固体 ,不符合题意;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因固体的析出而减小 ,符合题意;
3.20℃时,在各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克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甲>丙>乙
D.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答案】A
【解析】根据等质量三种固体加入等质量水中,乙溶解最多,其次是丙,甲溶解的最少及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分析。
A、甲和丙有固体剩余,一定是饱和溶液,乙全部溶解,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符合题意;
B、 20℃时,乙溶液中溶质质量最多,溶质质量最大 ,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等质量三种固体乙溶解最多,其次是丙,甲溶解的最少,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甲<丙<乙 ,不符合题意;
D、因不确定三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所以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大 ,不符合题意;
4.如图甲,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________(选填“升温”或“降温") ;随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答案】降温;减小
【解析】(1)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分析溶液密度的变化,进而确定溶解度的变化,最后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2)溶解度越小,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小。
【解答】(1)木块在溶液上漂浮,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根据乙图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则溶解度逐渐减小,那么溶液的温度降低了。
(2)随着温度的降低,硝酸钾溶液依然饱和,但是溶解度逐渐减小,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5.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某同学将2克硝酸钾加入6克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该同学认为 :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不考虑水的蒸发),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答案】(1)甲试管中有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剩余 (2)25%
【解析】(1)甲试管中有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剩余,则一定是饱和溶液;
(2)甲加热后固体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6.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根据下表实验数据回答。
(1)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编号)。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加水________克。
【答案】(1)A (2)941
【解析】(1)根据各烧杯中所加固体和形成溶液确定出5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然后判断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分析;
(2)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所需水的质量即为两溶液差值分析。
【解答】(1)由C烧杯中加入27克氯化钠得68克溶液可知,50克水最多溶解18克氯化钠,则BC都是饱和溶液,A为不饱和溶液;
(2)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所得盐水质量为9g/0.9%=100g,则所加水的质量为100g-59g=941g.
7.某兴趣小组就“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你认为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写出你的猜测。
猜测1 :________。
猜测2 :________。
(2)选择上述一种猜测加以验证,并写出你的验证方案。
【答案】(1)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可能与蔗糖颗粒大小有关可能与是否搅拌有关(答案合理即可)
(2)若证明温度影响溶解快慢,可分别取相等量的蔗糖,放入等体积的水中,一个加热,与另一个对比,若证明搅拌的影响因素,可分别等等温等体积的水,分别加入等质量蔗糖,其中一个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解快慢.
【解析】(1)温度、搅拌或蔗糖的颗粒大小会影响溶解快慢;
(2)若证明温度影响溶解快慢,可分别取相等量的蔗糖,放入等体积的水中,一个加热,与另一个对比,若证明搅拌的影响因素,可分别等等温等体积的水,分别加入等质量蔗糖,其中一个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解快慢等;
8.(2020八上·青田期末)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 10g 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 。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________。
【答案】(1)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溶剂质量
(2)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
【解析】(1)根据表格每行的内容确定准备研究的因素,并确定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溶解性的大小。
(2)在溶解过程中,物质的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颗粒越大,溶解速度越慢。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我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质量 。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
9.(2020八上·杭州月考)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同学想尽快泡一杯冰糖水,怎样使冰糖较快地溶解于水中呢?请你提出你的操作建议。
(1)建议:________。
(2)听了你的建议后,该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影响冰糖溶解速率的甲、乙两个对比实验。他正在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
(3)该同学为了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在上述操作中,他控制了哪些变量呢?________。
【答案】(1)溶解前先将冰糖研碎; 将冰糖放入热水中; 溶解时不断搅拌;
(2)搅拌可以加快冰糖的溶解速率;
(3)冰糖的颗粒大小和质量、水的温度和体积。
【解析】(1)物质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和玻璃棒的搅拌,都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
(2)根据图片确定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图片的描述确定实验控制相同的变量。
【解答】(1)使冰糖加快溶解速度的建议:溶解前先将冰糖研碎; 将冰糖放入热水中; 溶解时不断搅拌;
(2)根据图片可知,其它因素都相同,左边没有玻璃棒,而右边有玻璃棒,因此它验证的假设为:搅拌可以加快冰糖的溶解速率;
(3)该同学为了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根据图片可知,在上述操作中,他控制了变量:冰糖的颗粒大小和质量、水的温度和体积。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2020八上·缙云期末)在 20℃时,小珂同学向烧杯中依次加入 20g 食盐固体,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下图 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②中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图③中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C.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40 g
D.图③和图④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在100g水中加入60g食盐,充分溶解后得到136g溶液,此时溶质质量为:136g-100g=36g<60g,因此溶液④肯定是饱和溶液,且100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36g。
A.图②中100g水中加入食盐质量为20g<26g,因此溶液②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③中100g水中加入食盐质量为40g>36g,那么溶液③肯定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③和图④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即100g水中溶解了食盐36g,因此溶质质量为36g,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③和图④中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相同,根据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2.(2020八上·温州期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中,一同学发现: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颗粒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该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记录了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绘制成图。请结合图像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中“固体快速消失,但一段时间后烧杯底部又出现固体”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的热大于溶液散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溶解;搅拌也加快了氢氧化钠的溶解,所以固体快速消失。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中有较多的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溶液向外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氢氧化钠溶解度降低,固体逐渐析出至室温后不再变化。
【解析】(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2)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3)搅拌和升高温度都会加快物质的溶解,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的热大于溶液散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加快溶解;搅拌也加快了氢氧化钠的溶解,所以固体快速消失。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中有较多的氢氧化钠。完全溶解后,溶液向外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氢氧化钠溶解度降低,固体逐渐析出至室温后不再变化。
3.(2020八上·嘉兴期末)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选择三种不同的物质的a,b,c 分别加入到相同温度的水中,使之充分溶解,实验时,同学们将有关信息记录与下表中,并进行了分析与交流
(1)有同学认为,由实验1、2可以看出该温度下,物质a,b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相同的。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小组同学分析实验2,3后得出。在同一种溶剂中物质________的溶解能力更强些。
(3)如果要研究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控制为相同的因素有________(选填下列各项的序号)①温度;②溶质种类;③溶质质量:④济剂种类;⑤溶剂质量
【答案】(1)不能 ab均完全溶解 (2)b (3)①②③⑤
【解析】(1)在实验1、2中,a、b两种物质完全溶解,不能判断是否还能继续溶解,因此a、b的溶解能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而实验3中,部分溶解,说明它已经饱和,c的溶解能力肯定小于a、b。
(2)在同一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物质质量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3)凡是会影响到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都要控制其相同。
【解答】(1)我认为不合理,理由是:a、b已经完全溶解,不能判断它们是否能够继续溶解;
(2)分析实验2、3可知,b溶解的质量大于c溶解的质量,因此得到结论:在同一种溶剂中,物质b的溶解能力更强些。
(3)探究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相同而改变溶剂种类,即控制温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相同,故选①②③⑤。
4.(2020八上·缙云期末)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可形象地表示为:
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
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发生的现象。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固体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过程】
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请你说一说小珂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实验现象】经过正确的实验步骤,小珂测得溶液温度上升了。
【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未测量溶解前的水温;水合过程放热大于扩散过程吸热
【解析】【实验过程】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上升还是下降,都是相对于溶解前的温度,只有测出溶解前的温度和溶解后的温度,二者比较才能得出结论。
【解释现象】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那么溶液温度降低;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那么溶液温度升高,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过程】小珂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溶液温度变化的情况,理由是:未测量溶解前的水温;
【解释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的原因是:水合过程放热大于扩散过程吸热。
5.(2020八上·滨江期中)水中溶解了食盐后,还能再溶解其他溶质吗?小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的实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不能再维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了
[猜想预测]: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⑴向20ml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⑵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 钾固体,发现溶液颜色变成紫红色。
⑶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后发现食盐仍然不能再溶解。
[得出结论]:________。
[拓展反思]: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食盐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不变
【解析】【得出结论】从饱和溶液是否能够继续溶解其他物质的角度分析;
【拓展反思】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即可。
【解答】【得出结论】食盐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拓展反思】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溶液的质量液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不变。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 知道物质溶解时既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 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解读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列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了解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直是中考的重点,难度较小,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的量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 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溶剂
a
b
c
d
对油漆
能溶解
能溶解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对化纤衣物
能溶解
不能溶解
能溶解
不能溶解
烧杯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实验1
实验⒉
实验3
物质种类
a
b
c
物质质量/克
40
40
40
水的质量/克
100
100
150
溶解情况
溶解
溶解
部分溶解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3节 神经调节导学案,共4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能力拓展,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即学即练5,即学即练6,即学即练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7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学案,共3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能力拓展,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即学即练5,即学即练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八年级上册第5节 天气预报导学案及答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能力拓展,即学即练3,即学即练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