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2024)二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2024)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二首 优质版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二首 优质版教案,共10页。
课 题8 古诗二首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思维能力: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审美创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课前解析】《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关注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白日依山尽”是远处的景色,“黄河入海流”是近处的景色。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写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和“一层”为虚数,表示“更远”和“更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诗中的“生”字吧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壮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瀑布凌空飞泻的样子,“直下”写出了崖壁陡峭,水流湍急,“三千尺”是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壮景,而一个“疑”字直接点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关注生字:本课共有10个会写字,其中“依、炉、烟、挂”这4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需要注意“炉、烟”两个字中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关注情感:《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教学重点】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哲理。【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出示课件3)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课件4)(板书:登鹳雀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3.简要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5)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4.作者简介。(出示课件6)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很多诗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出示课件7)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播放范读,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5.全班齐读。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8)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板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9)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2)学习“依”字。(出示课件10)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①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②字理辅助识字。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板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11)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2)(板书:登楼所见 登楼所思)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3)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3)(出示课件14)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板书: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结合插图,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四、指导书写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5)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2.范写指导:(1)(出示课件16)依: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2)(出示课件17)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3)(出示课件18)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4)(出示课件19)层:左上包围,“云”字的上横在横中线上,下部的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五、总结回顾,拓展阅读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1)《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2.背诵古诗,积累拓展。(1)学生背诵古诗。(2)拓展积累。(出示课件22)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人,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登鹳雀楼【唐】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5)(1)背诵《登鹳雀楼》。(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直”6个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教学过程】图片导入(1)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出示课件26)(2)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出示课件27)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28)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代表作有《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三、初读感知1.过渡: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29)2.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范读。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4.学生自主练读古诗。5.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6.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0)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四、品读释意1.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31)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32)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板书:香炉峰 烟雾缭绕)(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3)学习“炉”和“烟”。(出示课件33)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出示火炉、香炉和壁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4)学习“川”。(出示课件34)提问:作者远远地看到瀑布挂在哪里呢?(面前的山上)“川”在这里指山川。(板书:瀑布 遥看 挂前川)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5)欣赏图片,展开想象。(出示课件35、36)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一条大河、一块布)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37)“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预设: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3)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出示课件38)(板书:飞流直下三千尺)提问:“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4)赏析“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39)(板书:疑是银河落九天)提问:“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5)(出示课件40)教师点拨: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6)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②指名说。③教师出示范例。(出示课件41)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板书:惟妙惟肖 雄奇瑰丽)五、指导书写1.观察分类。(出示课件42)学生自主观察“照、炉、烟、挂、川、直”,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照、直。左右结构:炉、烟、挂。独体字:川。)2.重点指导书写“照”。(出示课件43)①请学生观察“照”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说一说。②教师示范书写。提箱:上边窄、大,下边宽、扁。③学生描红、练写。④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评一评、改一改。3.学生自主练写“炉、烟、挂、川、直”。教师巡视指导。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45)《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6、47)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8)背诵《望庐山瀑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课 题8 古诗二首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思维能力: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审美创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课前解析】《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关注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白日依山尽”是远处的景色,“黄河入海流”是近处的景色。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写了“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寓理于诗,写了作者的所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和“一层”为虚数,表示“更远”和“更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诗中的“生”字吧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壮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斜下来。”诗中的“飞流”写出了瀑布凌空飞泻的样子,“直下”写出了崖壁陡峭,水流湍急,“三千尺”是虚数,夸张地写出山的陡峭和瀑布飞泻的壮景,而一个“疑”字直接点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关注生字:本课共有10个会写字,其中“依、炉、烟、挂”这4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需要注意“炉、烟”两个字中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关注情感:《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教学重点】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哲理。【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出示课件3)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课件4)(板书:登鹳雀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3.简要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5)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4.作者简介。(出示课件6)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很多诗被当时乐工制成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出示课件7)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播放范读,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5.全班齐读。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8)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板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9)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2)学习“依”字。(出示课件10)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①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②字理辅助识字。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板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11)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出示课件12)(板书:登楼所见 登楼所思)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3)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3)(出示课件14)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板书: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结合插图,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四、指导书写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5)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2.范写指导:(1)(出示课件16)依: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2)(出示课件17)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3)(出示课件18)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4)(出示课件19)层:左上包围,“云”字的上横在横中线上,下部的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五、总结回顾,拓展阅读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1)《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2.背诵古诗,积累拓展。(1)学生背诵古诗。(2)拓展积累。(出示课件22)在唐代,有许多诗人都到过鹳雀楼,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一位叫畅当的诗人,他站在鹳雀楼上,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尘俗,所以他就挥笔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大家感兴趣的话下课后也可以背一背。登鹳雀楼【唐】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5)(1)背诵《登鹳雀楼》。(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直”6个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教学过程】图片导入(1)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出示课件26)(2)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出示课件27)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28)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代表作有《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三、初读感知1.过渡: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29)2.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范读。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4.学生自主练读古诗。5.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6.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0)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四、品读释意1.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31)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32)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板书:香炉峰 烟雾缭绕)(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3)学习“炉”和“烟”。(出示课件33)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出示火炉、香炉和壁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4)学习“川”。(出示课件34)提问:作者远远地看到瀑布挂在哪里呢?(面前的山上)“川”在这里指山川。(板书:瀑布 遥看 挂前川)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5)欣赏图片,展开想象。(出示课件35、36)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一条大河、一块布)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37)“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预设: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3)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出示课件38)(板书:飞流直下三千尺)提问:“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4)赏析“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39)(板书:疑是银河落九天)提问:“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5)(出示课件40)教师点拨: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6)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②指名说。③教师出示范例。(出示课件41)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板书:惟妙惟肖 雄奇瑰丽)五、指导书写1.观察分类。(出示课件42)学生自主观察“照、炉、烟、挂、川、直”,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照、直。左右结构:炉、烟、挂。独体字:川。)2.重点指导书写“照”。(出示课件43)①请学生观察“照”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说一说。②教师示范书写。提箱:上边窄、大,下边宽、扁。③学生描红、练写。④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评一评、改一改。3.学生自主练写“炉、烟、挂、川、直”。教师巡视指导。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45)《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6、47)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8)背诵《望庐山瀑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