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2024)二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2024)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二首 精华版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二首 精华版教案,共6页。
8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思维能力: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审美创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课前解析】关注诗句:《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关注生字:本课共有10个会写字,其中“依、炉、烟、挂”这4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需要注意“炉、烟”两个字中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关注情感:《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重难点)【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出示课件3)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课件4)(板书:登鹳雀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5)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播放范读,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5.全班齐读。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7)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板书: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8)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2)学习“依”字。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板书: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9)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登楼所见 登楼所思)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3)(出示课件10)教师总结。(板书: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四、指导书写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1)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2.范写指导:依。(出示课件12)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五、总结回顾,拓展阅读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4)《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2.背诵古诗,积累拓展。背诵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出示课件15)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6)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7)(1)背诵《登鹳雀楼》。(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直”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出示课件18)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出示课件19)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20)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代表作有《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三、初读感知1.过渡: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21)2.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范读。4.学生自主练读古诗。5.检查学生自读情况。6.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2)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四、品读释意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23)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24)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板书:香炉峰 烟雾缭绕)(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板书:瀑布 遥看 挂前川)(3)欣赏图片,展开想象。(出示课件25、26)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27)“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板书: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预设: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3)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②指名说。③教师出示范例:(出示课件28)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板书:惟妙惟肖 雄奇瑰丽)五、指导书写1.观察分类。(出示课件29)学生自主观察“照、直、炉、烟、挂、川”,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照、直。左右结构:炉、烟、挂。独体字:川。)2.重点指导书写“照”。(出示课件30)3.学生自主练写“直、炉、烟、挂、川”。教师巡视指导。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32)《望庐山瀑布》描写了望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3)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4)背诵《望庐山瀑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8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思维能力: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审美创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课前解析】关注诗句:《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述了作者登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前两句写了诗人登楼时的所见,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关注生字:本课共有10个会写字,其中“依、炉、烟、挂”这4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需要注意“炉、烟”两个字中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关注情感:《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重难点)【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出示课件3)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出示课件4)(板书:登鹳雀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5)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播放范读,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5.全班齐读。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引导读诗: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7)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板书: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8)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指依存、依靠。“尽”是消失的意思。“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2)学习“依”字。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板书: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9) “欲”是想要。“穷”是穷尽。“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登楼所见 登楼所思)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3)(出示课件10)教师总结。(板书: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四、指导书写1.请同学们观察“依、尽、黄、层”,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出示课件11)预设:“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2.范写指导:依。(出示课件12)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五、总结回顾,拓展阅读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4)《登鹳雀楼》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壮美山川和所感,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2.背诵古诗,积累拓展。背诵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出示课件15)3.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6)4.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7)(1)背诵《登鹳雀楼》。(2)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直”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壮美。【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出示课件18)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出示课件19)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二、介绍作者(出示课件20)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代表作有《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三、初读感知1.过渡: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21)2.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3.教师范读。4.学生自主练读古诗。5.检查学生自读情况。6.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2)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四、品读释意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出示课件23)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24)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生”是升腾的意思。“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遥看”是远远地看。(板书:香炉峰 烟雾缭绕)(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板书:瀑布 遥看 挂前川)(3)欣赏图片,展开想象。(出示课件25、26)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理解诗词含义。(出示课件27)“飞流”形容山高水急。“直”形容瀑布直泻。“三千尺”指很高。“疑”是怀疑。“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板书: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预设: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不禁怀疑是银河从九重天飞落下来。(3)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②指名说。③教师出示范例:(出示课件28)清晨红日冉冉升起,太阳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在峰顶上形成了云雾,弥漫缭绕,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色烟雾。远远望去,陡峭的崖壁前面,瀑布从山壁间飞速地跌落下来,好像一条白丝带挂在山前。看那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溅起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恍惚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重天飞落了下来吧,是那样壮观、美丽!(板书:惟妙惟肖 雄奇瑰丽)五、指导书写1.观察分类。(出示课件29)学生自主观察“照、直、炉、烟、挂、川”,按照结构分类。(上下结构:照、直。左右结构:炉、烟、挂。独体字:川。)2.重点指导书写“照”。(出示课件30)3.学生自主练写“直、炉、烟、挂、川”。教师巡视指导。六、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课文小结。(出示课件32)《望庐山瀑布》描写了望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3)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4)背诵《望庐山瀑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是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所以在本课中,我借助书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在理解诗意时,我主要抓重点词语,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后,整个诗意便容易理解。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课上我让学生们充分表达,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就便是对两首古诗有了具体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贴近诗人时,两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便自然显露。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