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高考培优课程学案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高考培优课程3特殊锋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高考培优课程3特殊锋学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锢囚锋,倒暖锋,露点锋,海风锋,飑线,倒暖锋的海洋暖湿气团来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锢囚锋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锢囚锋形成主要有三种情况:由锋面受山脉阻挡形成的地形锢囚;两条冷锋迎面相遇;温带气旋中冷锋追上暖锋。一般说来,锢囚锋附近盛行恶劣天气。锢囚锋通常可分为暖式锢囚锋、冷式锢囚锋和中性锢囚锋。下图是暖式锢囚锋。
2.倒暖锋
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 在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出现的现象是东北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倒暖锋具备一般暖锋的基本特征,暖空气滑行于冷气团上面,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锋面在空间向冷空气一侧倾斜。但相比之下它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移动方向反常。一般暖锋移动都是随系统从西向东或从西南向东北移动,而倒暖锋过程的锋面移动却都是从北向南移动。
(2)温度分布和升温反常。一般情况下,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另外,就暖锋而言,一般是暖锋前增温,锋面过境后逐渐降温。但由于倒暖锋影响,东北地区北部出现相反情况,锋面过境后迅速增温,造成东北地区北部气温比南部明显偏高的冬季反常现象。
(3)水汽输送反常。一般天气系统的水汽输送来自南海、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其暖湿气流向北移动,遇冷空气产生降水。而东北地区倒暖锋的水汽却来自东北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降水。
3.露点锋(干线)
“露点锋”也称干线,是分隔干湿气团的界面,其两侧温度差异并不明显,但湿度差异很大。干空气比湿空气密度大,向湿空气下方楔入,湿空气则沿界面爬升,造成不稳定能量聚集,易产生暴雨和强对流天气。中国夏季的暴雨也常会在露点锋附近产生,北上的暖湿气团与干气团相遇,在北方冷空气并不活跃的条件下,受干热下垫面影响,南北气团的热力差异不明显,在交界面处形成一个湿度梯度远大于温度梯度的狭长不连续区。总体而言,中国这类天气系统的影响与常见的锋面天气有些类似,以区域性降雨为主,也会伴有强对流天气发生。在美国,常会有更为典型的露点锋系统发生,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空气从美国东南部向西移动,与来自美国西南沙漠地区的干热空气相遇,在干热特征与暖湿特征都较为典型的两股气团的交界面处温差很小,湿度变化却很显著,形成很强的露点温度梯度。在这种条件下,天气也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不稳定性,除一般的锋面降雨外,还会伴随强风暴、雷电、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破坏性也更大。
4.海风锋
海风锋,多为盛夏沿海地区的产物。烈日暴晒之下,陆地的增温快于海洋,形成热低气压;而海洋的温度增长缓慢,是相对较冷的地区,气压也比陆地更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驱使下,风便从海洋吹向陆地;来自海洋的湿冷气团突入干热大陆气团的前线,便形成海风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是华东沿海海风锋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广义来说,海风与陆地风的任何辐合,都可以被称作海风锋,或者海陆辐合线。
5.飑线
飑线也称不稳定线或气压涌升线,属于中尺度天气,是一种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不同特征的两个气团相互碰撞是飑线形成的必要条件。最常见的情况是冷气团与暖气团碰撞,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干空气与湿空气碰撞。飑线虽属中尺度天气系统,但其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有关,主要发生在地面冷锋前100千米~500千米的暖区内。飑线出现非常突然,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气压涌升、气温急降,同时,狂风、雨雹交加,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北半球温带地区,飑线前多偏南风,线后转偏西或偏北风,飑线后的风速一般为每秒十几米,强时可超过40米/秒。飑线前天气较好,降水区多在飑线后,飑线两侧温差可达10 ℃以上。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在温度等其他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迫使湿空气抬升,形成锋,这类锋线通常称为“干线”。下图示意某区域近地面天气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天气系统是(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此时,干线附近( )
A.温差较大 B.风力较大
C.气流下沉 D.湿度降低
1.A 2.D 第1题,由图可知,该区域北部地区温度普遍低于南部地区,符合北半球气温分布规律,排除C、D;根据风向可知,该区域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应为北半球气旋,A正确,B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干线两侧温差较小、风力与其他区域相近,A、B错误;干线附近气温较高,附近气流辐合上升,C错误;干线过境会出现湿度的显著下降,D正确。
飑线是一种带(线)状的中尺度深厚对流系统,是非锋面的或狭窄的活跃雷暴带,其水平尺度通常为几百千米,典型生命史约6~12小时,是一种具有短时巨大破坏力的天气系统。下图示意广东省某年3月22日逐时灾害天气区分布及对应时次飑线位置图,粗实线代表飑线,粗虚线范围是飑线减弱后的对流云团,不同阴影代表不同时间出现灾害天气的区域,小方块代表观测到冰雹的观测站。据此完成3~4题。
3.飑线天气系统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现象有( )
①风速急增 ②气压急降
③气温急降 ④相对湿度剧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该飑线天气系统对地表造成破坏力的变化趋势是( )
A.自西向东先减再增
B.自北向南先减再增
C.自西向东先增再减
D.自北向南先增再减
3.C 4.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飑线天气系统短时间内不断向东部推移,推测风速较大,①正确;因飑线天气系统地面气温下降,气压会升高,相对湿度增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第4题,天气系统由产生、发展到强盛,其破坏性越来越大,由强盛到消亡,其破坏性会减小。图中飑线自西向东在10:00,11:00,12:00之间的观测点密集,灾害天气区域范围大,说明此时此区域的破坏力最大,然后向东观测点逐渐减少,灾害天气区域范围变小,说明破坏程度在减弱,故飑线天气系统对地表造成破坏力的变化趋势为自西向东先增再减。故选C。
在特定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我国某半岛北部沿海有时会形成海岸锋(与海岸大致平行的准静止锋)。某年12月11—15日,当地形成的海岸锋带来了一次强降雪过程,下图为此次海岸锋的环流特征模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该半岛在图中的位置及此次海岸锋形成时当地近海海域的风向分别为( )
A.锋面左侧 偏北风
B.锋面左侧 偏西风
C.锋面右侧 偏东风
D.锋面右侧 偏南风
6.该半岛的强降雪区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A 6.C 第5题,由材料可知,此时为冬季,从海上来的空气是暖气流,陆地上的空气为冷空气,二者相遇在半岛北侧形成海岸锋,冷空气密度大,位于锋面底部,因此锋面下方冷气流所在一侧为半岛,为锋面左侧;海岸锋在半岛北部形成,并且是海上暖空气向陆地移动,可推测其形成时当地近海海域的风向为偏北风,A正确。第6题,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水,A错误;乙地离锋面较远,水汽交换不明显,难以形成强降雪,B错误;锋区附近地区的丙地,热量交换使得海洋上升气流冷凝形成降水,冷气团一侧气温低形成降雪,C正确;丁位于上升气流底部区域,多云雨,但气温相对高,难以形成降雪,D错误。
我国东北地区有种特有的天气过程叫倒暖锋,它具备暖锋特征,却由北向南逆行。该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寒潮袭击,东北地区普遍低温,随后在低气压影响下海洋暖湿气团南下遇上东北的冷气团形成锋面。下图为某次倒暖锋过境时近地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东北地区发生倒暖锋概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倒暖锋的海洋暖湿气团来自( )
A.黄海
B.日本海
C.太平洋中心
D.鄂霍次克海
7.D 8.D 第7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倒暖锋形成之前受到寒潮袭击,因此可以推断倒暖锋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而东北地区寒潮主要过境季节为冬季,故D正确。第8题,倒暖锋形成之前,东北地区寒潮过境,陆地气温低;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鄂霍次克海气温比陆地高,来自鄂霍次克海的暖湿空气南下与冷空气相遇形成倒暖锋,因此暖湿气团来源于鄂霍次克海,故D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高考培优课程6冲淤平衡学案,共3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锋与天气,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述天气系统最可能是,图a中,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下列关于梅雨的叙述,正确的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城市主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