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卷(8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共10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诓骗(kuāng)虚妄(wàng)停滞(zhì)锲而不舍(qì) B.懦夫(nuò)豢养(huàn)中伤(zhòng)根深蒂固(dì) C.折扣(zhé)譬如(bì)樵夫(qiáo)孜孜不倦(zī) D.压榨(zhà)省悟(xǐng)遁词(dùn)自暴自弃(b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视察墨守前扑后继行之有效 B.凶险盲从不言而喻走头无路 C.探求创意自欺欺人持之以恒 D.汲取关键根深缔固轻而易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的演讲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B.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善于思考,汲取其中的精华。 C.他在工作中总是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D.这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古朴典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D.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B.《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 C.《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 D.《创造宣言》的作者是陶行知,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 6.默写。(8分)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欲渡黄河冰塞川,。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沉舟侧畔千帆过,。 7.综合性学习。(7分) 班级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2)请你列举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并简要介绍其创新事迹。(3分) (3)请你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创新精神。(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完成8—11题。(15分)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8.选段中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树立的正确论点是什么?(4分) 9.选段中作者是如何批驳错误论点的?(4分) 10.选段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哪些人?(4分) 11.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你对“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二)阅读《怀疑与学问》选段,完成12—15题。(15分)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12.选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4分) 13.选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4分) 14.选段中“怀疑的精神”指的是什么?(4分) 15.结合选段内容,说说怀疑精神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0分)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老河兵为什么能够找到石兽?(2分)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三、写作(50分) 20.请以“创新,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A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C项“譬如”的“譬”应读“pì”;D项“自暴自弃”的“暴”应读“bào”。) 2.C(A项“前扑后继”应为“前仆后继”;B项“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D项“根深缔固”应为“根深蒂固”。) 3.A(“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适。B项“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C项“任劳任怨”指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D项“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4.C(A项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否定不当,删去“不再”;D项缺主语,删去“由于”或“使”。) 5.B(《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说法错误,《怀疑与学问》的作者顾颉刚,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顾颉刚字铭坚有误,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6.默写。 (1)江山如此多娇。 (2)将登太行雪满山。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病树前头万木春。 7.综合性学习。 (1)宣传标语:培养创新精神,点亮精彩人生。(或:激发创新活力,创造美好生活。) (2)示例:屠呦呦。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勇于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要多观察、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和方法。 二、阅读理解 (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段 8.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正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9.作者先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信“地”“物”“国联”都是“他信力”,不是自信力;接着指出求神拜佛是“自欺力”;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0.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11.这句话的意思是,判断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能看那些反动文人的文章,而要看广大的人民群众,看那些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们。只有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才代表着真正的自信力。 (二)《怀疑与学问》选段 12.学者先要会疑。 13.作者先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提出“学者先要会疑”的观点;然后以做学问的事实和根据为例,论证了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最后通过对传说的追问,进一步强调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14.怀疑的精神是指不随便轻信传说的话,经过一番思考,对传说的话进行追问,以确定其真实性的态度。 15.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对传说的话进行思考和追问,不被虚妄的学说所迷惑,从而获得真正可靠的学问。 (三)《河中石兽》 16.(1)倒塌。(2)事物的道理、规律。 17.(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8.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水流等因素,认为石兽应在河的上游。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遵循客观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写作 20.《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时代,创新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联系、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网上购物的兴起,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各种商品;移动支付的普及,让我们告别了繁琐的现金交易,更加方便快捷。这些创新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舒适。 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艺术、文化、娱乐等领域,创新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电影、音乐、文学等作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了我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各种新型的娱乐方式,如虚拟现实游戏、主题公园等,让我们在闲暇时光有了更多的选择。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让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乐趣。 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可持续。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创新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减少了对传统燃油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绿色、低碳。创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有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让我们积极拥抱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去改变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因为创新,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创新,是我们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