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后练习题
展开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 。
大多数物质由 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 构成,一些物质是由 构成的。
如:水由水 构成,铁由铁 构成,氯化钠由 和 构成。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如分子)的性质
(1)分子极小,其 和 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的 。温度越 ,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 。
①应用:用分子不停地运动解释闻到气味、溶解、扩散、挥发、蒸发等生活现象。
用分子运动受温度的影响解释太阳下晒湿衣服比阴凉处干得快。
②分子运动实验的证明
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 。
(3)分子间有
①分子间间隔大小: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 ,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 。
解释生活现象:气体体积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较难被压缩。
②分子间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A.温度升高,分子间隔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 。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 。)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 ,压强减小,分子间隔 。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 ,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 )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分子
①概念:由 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 性质的 粒子。
②解释: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等宏观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的性质。
分子的构成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 分裂为 , 重新组合成新的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
四、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五、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种类B.原子种类
C.原子大小D.分子间隔
2.(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3.(2023·海南海口·海南中学校考三模)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B.氯化钠
C.金刚石D.酒精
4.(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
5.(2023·福建厦门·统考二模)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CB.CO
C.CO2D.O2
6.(2023·吉林长春·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考一模)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O2B.NaCl
C.NH3D.Fe
7.(2023·上海徐汇·统考三模)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
A.分子的种类B.分子的个数
C.原子的种类D.原子的个数
8.(2023·贵州·模拟预测)冰是水的固态形式,构成冰的微粒是( )
A.分子B.原子
C.离子D.无法确定
9.(2023·辽宁沈阳·统考二模)用“”代表氢原子,下列微粒棋型图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B.
C.D.
10.(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 )
A.甲烷B.空气
C.冰水混合物D.铜锌合金
11.(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 )
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
12.(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宏微结合”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思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B.水通电能分解,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
C.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隔
D.“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3.(2023·湖南长沙·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考二模)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和原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14.(2023·辽宁阜新·统考二模)我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图是科学家利用合成某化工原料的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种类发生改变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1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15.(2023·湖北咸宁·校联考模拟预测)在某密闭容器中,有关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 “代表 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Ⅰ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B.在变化Ⅱ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C.变化Ⅱ中发生了分解反应
D.变化Ⅱ中保持不变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
二、填空题
16.(2023·广东东莞·统考一模)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微粒的观点回答:
(1)构成水的微粒是 。
(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
(4)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 。
17.(2023·江苏淮安·统考二模)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一)如图分子的示意图中,“”表示氢原子,“〇”表示氧原子。
(1)图中只表示“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是 (填序号)。
(2)请用化学用语表示图① 。
(二)图1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2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3)图1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 (填“快”或“慢”)。
(4)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 处。
三、实验题
18.(2023·山东德州·统考一模)图Ⅰ是晓娟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佳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邯郸·校考二模)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B.分子比原子大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D.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2.(2023·上海徐汇·统考一模)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变化
3.(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的体积很小
4.(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5.(2023·安徽安庆·统考一模)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水制成气凝胶冰,其中的水分子由运动变静止
B.气凝胶冰是混合物
C.由水制成气凝胶冰,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D.气凝胶冰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6.(2023·安徽滁州·校考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常用作保护气,冷冻剂,炸药制作等
B.红磷在集气瓶中点燃后产生大量白烟,最终剩余的主要气体是五氧化二磷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一样,属于分解反应基本类型
D.蒸馏水不能养鱼是因为其中几乎不含氧分子,而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
7.(2023·黑龙江鸡西·校考二模)在学习《物质的构成》一课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主要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是( )
A. 气体扩散实验B. 铅块粘合实验
C.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D. 芝麻黄豆混合实验
二、填空题
8.(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模拟预测)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
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三、实验题
9.(2023·吉林长春·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校考一模)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
知识清单: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如分子)的性质
(1)分子极小,其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①应用:用分子不停地运动解释闻到气味、溶解、扩散、挥发、蒸发等生活现象。
用分子运动受温度的影响解释太阳下晒湿衣服比阴凉处干得快。
②分子运动实验的证明
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分子间有间隔
①分子间间隔大小: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大,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小。
解释生活现象:气体体积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较难被压缩。
②分子间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A.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解释: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等宏观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的性质。
分子的构成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五、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航天点亮梦想”。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种类B.原子种类
C.原子大小D.分子间隔
【答案】D
【解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D。
2.(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
【答案】A
【解析】A、分子之间有间隔,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A解释正确;B、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水结成冰后分子还在运动,故B解释错误;C、冰雪融化,固态变成液体,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水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C解释错误;D、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解释错误;故选A。
3.(2023·海南海口·海南中学校考三模)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B.氯化钠
C.金刚石D.酒精
【答案】D
【解析】A、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由原子构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4.(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该反应是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选项正确;B、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则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选项正确;C、水由水分子构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选项错误;D、由图可知,该反应中水分子被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两两自相组合构成氢分子,同时氧原子两两自相组合构成氧分子,即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选项正确,故选C。
5.(2023·福建厦门·统考二模)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CB.CO
C.CO2D.O2
【答案】C
【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为CO2,故选C。
6.(2023·吉林长春·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考一模)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O2B.NaCl
C.NH3D.Fe
【答案】D
【解析】A、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
C、氨气由氨气分子构成,故C不符合题意;D、铁由铁原子构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3·上海徐汇·统考三模)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
A.分子的种类B.分子的个数
C.原子的种类D.原子的个数
【答案】A
【解析】A、化学变化中,产生新的物质,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发生变化,正确;B、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个数不一定会发生变化,错误;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错误;D、化学变化中,原子的个数不会发生变化,错误;故选A。
8.(2023·贵州·模拟预测)冰是水的固态形式,构成冰的微粒是( )
A.分子B.原子
C.离子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冰是水的固态形式,构成冰的微粒是水分子,故选A。
9.(2023·辽宁沈阳·统考二模)用“”代表氢原子,下列微粒棋型图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B.
C.D.
【答案】D
【解析】A、该图中表示1个分子,且1个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B、该图表示4个氢原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该图表示2个氢原子和1个氢分子,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该图表示2个氢分子,该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10.(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 )
A.甲烷B.空气
C.冰水混合物D.铜锌合金
【答案】B
【解析】A、甲烷中只含有甲烷分子,故A不正确;B、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等组成的,含有多种分子,故B正确;C、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分子,故C不正确;D、铜锌合金中不含有分子,故D不正确。故选B。
11.(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 )
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
【答案】A
【解析】A、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质量不变,分子的观点解释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C、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D、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答案:A。
12.(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宏微结合”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思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B.水通电能分解,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
C.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隔
D.“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答案】C
【解析】A、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正确;B、水通电能分解,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正确;
C、固体分子间有间隔,错误;D、“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正确;故选C。
13.(2023·湖南长沙·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考二模)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和原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答案】B
【解析】A、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选项正确;B、分子和原子之间间都有间隔,选项错误;C、分子和原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选项正确;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选项正确;
故选:B。
14.(2023·辽宁阜新·统考二模)我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图是科学家利用合成某化工原料的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种类发生改变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1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答案】B
【解析】A、由图可知,反应前为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后依然是碳氢氧三种元素,选项错误;B、由图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C、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在反应后有剩余,则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选项错误;D、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选项错误。故选B。
15.(2023·湖北咸宁·校联考模拟预测)在某密闭容器中,有关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 “代表 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Ⅰ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B.在变化Ⅱ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C.变化Ⅱ中发生了分解反应
D.变化Ⅱ中保持不变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
【答案】D
【解析】A、由变化Ⅰ中微粒的变化可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说法正确;B、在变化Ⅱ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故B说法正确;C、由变化Ⅱ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C说法正确;D、由变化Ⅱ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Ⅱ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变化Ⅱ中保持不变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D说法错误;故选:D。
二、填空题
16.(2023·广东东莞·统考一模)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微粒的观点回答:
(1)构成水的微粒是 。
(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
(4)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 。
【答案】水分子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2)1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进入彼此的间隔中。
17.(2023·江苏淮安·统考二模)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一)如图分子的示意图中,“”表示氢原子,“〇”表示氧原子。
(1)图中只表示“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是 (填序号)。
(2)请用化学用语表示图① 。
(二)图1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2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3)图1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 (填“快”或“慢”)。
(4)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 处。
【答案】(1)③;(2)4H2O;(3)慢;(4)c
【解析】(1)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故填写:③;(2)图①中,每个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因此化学符号是 H2O,图中出现4个H2O分子,故填写:4H2O;(3)由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相同时,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氧分子运动速率比氢分子运动速率慢,因此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故填写:慢;(4)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发生的反应是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其中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HCl相对分子质量为36.5,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氨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在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c处。故填写:c。
三、实验题
18.(2023·山东德州·统考一模)图Ⅰ是晓娟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佳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答案】(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解析】(1)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E试管单独放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起到对比的作用;(2)A试管是常温,D试管放在热水中,温度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故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根据反应的现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4)改进前因为气密性不好,能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且在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故改进后的实验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一、选择题
1.(2023·河北邯郸·校考二模)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B.分子比原子大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D.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答案】C
【解析】A、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分子和原子的大小没有可比性,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在同一种分子中,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故选项说法正确;D、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也有间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2.(2023·上海徐汇·统考一模)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D.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变化
【答案】D
【解析】A、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例如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错误;B、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如氧原子的质量大于氢分子的质量,故B错误;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实际中原子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C错误;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变化,故D正确。故选D。
3.(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A
【解析】能闻到臭味是具有臭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臭味,故选A。
4.(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答案】B
【解析】A、端午时节,粽叶飘香,是由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香味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去了。A正确;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B错误;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C正确;
D、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隔增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
5.(2023·安徽安庆·统考一模)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水制成气凝胶冰,其中的水分子由运动变静止
B.气凝胶冰是混合物
C.由水制成气凝胶冰,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D.气凝胶冰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C
【解析】A. 分子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由水制成气凝胶冰,其中的水分子也在运动着,此选项错误;B. 气凝胶冰中含有一种物质,气凝胶冰是纯净物,此选项错误;C. 由水制成气凝胶冰,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此选项正确;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气凝胶冰与普通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气凝胶冰与普通水的化学性质相同,此选项错误。故选C。
6.(2023·安徽滁州·校考一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常用作保护气,冷冻剂,炸药制作等
B.红磷在集气瓶中点燃后产生大量白烟,最终剩余的主要气体是五氧化二磷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一样,属于分解反应基本类型
D.蒸馏水不能养鱼是因为其中几乎不含氧分子,而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
【答案】D
【解析】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常用作保护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烟为固体小颗粒,五氧化二磷属于固体不是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只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鱼需要呼吸,吸入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所以蒸馏水不能养鱼是因为其中几乎不含氧分子,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是一样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2023·黑龙江鸡西·校考二模)在学习《物质的构成》一课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主要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是( )
A. 气体扩散实验B. 铅块粘合实验
C.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D. 芝麻黄豆混合实验
【答案】C
【解析】A、抽出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选项错误;B、端面磨平的铅块粘合后能够吊起大钩码,说明由于分子之间的引力将两个铅块粘在一起,选项错误;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相互穿插到对方分子的间隔中,使得体积减小,选项正确;D、芝麻和黄豆是宏观物体,颗粒较大,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选项错误;故选C。
二、填空题
8.(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模拟预测)做“分子运动现象”实验(如图甲)时气味刺激难闻。欣欣同学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装置对比图】
【实验操作】
操作Ⅰ: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操作Ⅱ: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观察。
【分析讨论】
(1)进行操作Ⅰ并观察溶液颜色的目的是排除 的干扰。
(2)进行操作Ⅱ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1)水(或溶液中的水等);(2)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解析】(1)向各盛有5mL蒸馏水的B、C试管分别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是排除水的干扰;(2)将各盛有2mL浓氨水的A、D试管按图乙同时连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B、C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现象是:试管C中的酚酞溶液比B中的先变红。
三、实验题
9.(2023·吉林长春·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校考一模)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答案】溶液变红;溶液未变红;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合理即可);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解析】(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故甲烧杯变为红色,而乙烧杯不变红。此处烧杯乙的作用是与甲烧杯对照。由此实验可知,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2)C最靠近浓氨水,故最先变红,B次之,A最后变红。如果滤纸没有变红而棉花变化,可以是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3)左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右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4)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的优点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有些 的
大多数分子是由 的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 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 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 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物理变化
没有 生成的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
分子 ,只是分子 在改变
水分子不改变,不同状态下的水转化只是水分子间隔的改变
化学变化
有 生成的变化
如:过氧化氢分解
分子 ,分子破裂成 , 重新组合成 分子
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重新组合成水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间都有间隔;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注意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就由该微粒保持化学性质;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
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的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
分子不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水分子不改变,不同状态下的水转化只是水分子间隔的改变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过氧化氢分解
分子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重新组合成水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间都有间隔;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注意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就由该微粒保持化学性质;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第2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85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3 元素第2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每一格包含的信息,会观察元素周期表并总结规律,72,9g,09,8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7687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巩固练习</a>,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7687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同步练习题</a>,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观粒子非常小,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