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A卷达标通关卷)(原卷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A卷达标通关卷)(原卷版+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训练范围,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训练范围:人教版九年级第5单元。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1-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I-127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下列关于该化学方程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
C.每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
D.1gCH4和2g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gCO2和2gH2O
2.有16g氢氧化钠和氧化铜组成的固体混合物,为了测定此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将此混合物倒入烧杯中(不考虑实验中造成的损失),并取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只得到蓝色中性溶液(题中涉及的盐溶液均认为中性),蓝色溶液中溶剂质量为90.8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5%B.30%C.36%D.40%
3.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2H2+O22H2OB.2CO+O22CO2
C.S+O2SO2D.C+O2CO2
4.不能从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中获取的信息是( )
反应①:2H2O22H2O+O2↑
反应②:2KMnO4K2MnO4+MnO2+O2↑
A.反应①和反应②都有气体生成
B.反应①和反应②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
C.反应①和反应②都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反应物中都含氧元素
5.在化学反应A+2B═3C+2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6:7,当2.4g 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1.4g C,则生成D的质量为( )
A.6.6gB.5.6gC.4.7gD.3.8g
6.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为( )
A.8.6gB.9.6gC.7.6gD.10.6g
8.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4,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
A.1.6gB.0.8gC.4gD.2g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OH+H2SO4═Na2SO4+H2O B.Fe+2NaCl═2Na+FeCl2
C.6HCl+Fe2O3═3H2O+2FeCl3 D.3KCl+Al(NO3)3═3KNO3+AlCl3
10.2020年5月5日,配置有氢氧发动机的长征五号B火箭,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顺利升空,飞船成功返回。从变化观念和守恒思想认识反应:2H2+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氧气混合生成水 B.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吸收热量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粒子数目比为2:1:2
11.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AgSB.Ag2SC.AgS2D.Ag2S2
12.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2g碳和100g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g二氧化碳,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因“质量守恒”,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
C.1L氢气与1L氯气反应生成2L氯化氢气体,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3.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丙可能为催化剂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14.现有不知比例混合的Fe2(SO4)3和FeSO4混合物若干克,为了测定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取该混合物30.0g,配置出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后充分反应,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重,称得其固体总重量为46.6g。则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7.0%B.34.0%C.36.0%D.36.8%
15.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B.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条件下反应
1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待测值为27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7:9 D.丙和丁是该反应的生成物
17.对于化学方程式:2Mg+O22MgO表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镁加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B.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C.每2份质量的镁和一份质量的氧气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氧化镁
D.每2个镁原子和2个氧原子燃烧后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
18.某同学将一定质量的铝粉在纯氧中燃烧,发现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则铝粉的质量是( )
A.3.6gB.5.4gC.7.2gD.10.8g
19.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0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判断正确的是( )
A.生成了16gCaO B.原来CaCO3的质量为24.3g
C.生成4.0gCO2气体 D.剩余CaCO3的质量为4.0g
20.已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74.2%,混合气中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完全反应时爆炸最剧烈,按理论计算爆炸最猛烈时,氢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中,氢气所占的体积分数可能是(不考虑气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
A.29%B.33%C.40%D.67%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21.“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请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1)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胖五”,是我国目前体积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其发动机将液态氢和液态氧推进剂泵入燃烧室燃烧产生火箭推力,燃烧室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航天员在太空中呼吸的气体成分和地球类似,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依然是 。
(3)“天和”核心舱采用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供电。当空间站运行到太阳无法照射的阴影区时,由锂离子蓄电池为整个舱体供电,锂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
(4)航天员在核心舱内的饮用水来自“水处理”系统,“尿液处理组件”采用蒸气压缩蒸馏技术,蒸馏得到的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水处理”系统将核心舱内产生的污水收集后通过RO反渗透技术进行渗透净化处理,这种RO反渗透膜利用的净化方法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实现污水变净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22.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1)由图Ⅰ可知,碘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根据图Ⅱ中的信息可知,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形成碘离子,碘离子的化学符号是 。
(3)图Ⅲ中与碘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是 (填字母)。
(4)加碘食盐中的含碘物质碘酸钾(KIO3),长时间加热会分解生成碘化钾和一种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3.过氧化钠(Na2O2)可用作防毒面具等的供氧剂,其原理是Na2O2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CO2和O2的混合气体34.4g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质量增加了5.6g,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60g放在试管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时,称量得试管中固体的质量为40.8g,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此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
(3)求生成氯化钾质量(x)的比例式为 ;
(4)随着反应进行,如图其中表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质量变化的是 ,二氧化锰质量变化的是 。(答字母代号)
2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①x的值为 ,参加反应的 N、P 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②在此反应中,N的物质类别一定是 。
(2)密闭容器中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和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8分)
26.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接触到了以下几个实验: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中,当红磷燃烧时观察到小气球的变化现象为 ,当实验结束后发现小气球与初始状态比 (填“相同”、“变瘪”或“膨胀”)。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锥形瓶底铺细沙的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B的现象是反应后称量烧杯及烧杯中物质质量比反应前烧杯及烧杯中物质的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 ,所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 容器中进行。
(3)实验C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析出 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 色。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29分)
27.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化工原料,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作种子消毒剂和鱼类运输的制氧剂等。小明同学将40g不纯的过氧化钙样品(杂质不和水反应,不含钙元素)加入盛有100g水(足量)的烧杯中,完全反应后,称量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33.6g。请回答:
(1)根据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2H2O=2X+O2↑,可知X的化学式是 。
(2)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3)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8.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Na2CO3)及少量可溶性杂质,小明同学取该样品23g全部溶解于150g水中,再逐滴加入160g稀盐酸。反应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
【信息提示】Na2CO3+2HCl═2NaCl+H2O+CO2↑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克。
(2)加入盐酸为 克时,两者恰好反应,此时溶液质量为 克。
(3)样品中含有Na2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9.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图”。
(1)B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 。
(2)E点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为 ;A点表示的物质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为 。
(3)查资料可知: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则C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C与氧化铜反应能生成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0.维C泡腾片是一种常见的补充维生素C的保健品。某品牌维C泡腾片主要成分如下所示。
(1)每个维生素C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2)已知维C泡腾片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5.75%。其他成分不含钠元素,则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
(3)通过实验测定维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质量分数。装置如图2所示,将维C泡腾片投入蒸馏水中,发生反应:H3C6H5O7+3NaHCO3═Na3C6H5O7+3CO2↑+ ,直到不再产生气体。
称量实验前后相关物品的质量,数据如下:
①分析实验数据,该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②比较实验测定结果和题(2)计算结果,发现实验测定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选填字母)。
A.反应后残留的液体中溶有部分CO2
B.逸出的CO2气体带出部分水蒸气
C.锥形瓶液体上方空间内还残留了部分CO2未全部逸出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A卷•达标通关卷)
1、训练范围:人教版九年级第5单元。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1-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I-127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下列关于该化学方程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
C.每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
D.1gCH4和2g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gCO2和2gH2O
【答案】C
【分析】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解答】解:A、在反应中“+”读作“和”,该反应可读作: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读法错误;
B、该反应不能读作,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从微观上,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故选项读法错误;
C、从微观上,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故选项读法正确;
D、该反应可读作:每16份质量的甲烷和64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和36份质量的水,则1gCH4和4gO2在点燃条件下能充分反应,故选项读法错误;
故选:C。
2.有16g氢氧化钠和氧化铜组成的固体混合物,为了测定此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将此混合物倒入烧杯中(不考虑实验中造成的损失),并取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只得到蓝色中性溶液(题中涉及的盐溶液均认为中性),蓝色溶液中溶剂质量为90.8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5%B.30%C.36%D.40%
【答案】B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参加的盐酸与生成水的关系从而求出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解: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aOH+HCl═NaCl+H2O、CuO+2HCl═CuCl2+H2O,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都转移生成的水中去了,即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生成水的质量90.8g﹣(100g﹣100g×14.6%)=5.4g
所以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30%
故选:B。
3.如图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2H2+O22H2OB.2CO+O22CO2
C.S+O2SO2D.C+O2CO2
【答案】A
【分析】由题意,该反应在点燃条件下进行,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比7:4:11,结合选项中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生成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1×4):(16×2):(18×2)=1:8:9,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2×28):(32×1):(44×2)=7:4:11,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污染环境,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1:1:2,不符合题意;
D、C+O2CO2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生成物有二氧化碳,排放多了会造成温室效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分子个数比为1:1:1,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不能从以下两个化学方程式中获取的信息是( )
反应①:2H2O22H2O+O2↑
反应②:2KMnO4K2MnO4+MnO2+O2↑
A.反应①和反应②都有气体生成
B.反应①和反应②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
C.反应①和反应②都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反应物中都含氧元素
【答案】C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解答】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①和反应②都有气体氧气生成,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①的反应条件是常温,且需要催化剂,反应②反应条件是加热,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反应①和反应②均符合“一变多”的特点,都属于分解反应,而不是都是化合反应,故C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则反应①和反应②的反应物中都含氧元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在化学反应A+2B═3C+2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6:7,当2.4g 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1.4g C,则生成D的质量为( )
A.6.6gB.5.6gC.4.7gD.3.8g
【答案】A
【分析】依据题中A+2B═3C+2D反应方程式,利用A、B的质量关系,求出B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D的质量。
【解答】解:设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x,A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n,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n
A+2B═3C+2D
6n 14n
2.4g x
=
x=5.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D物质的质量为2.4g+5.6g﹣1.4g=6.6g
故选:A。
6.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②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④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化学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某物质1.6克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且反应前后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不变;
故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g;
氢元素的质量为:3.6g×=0.4g
故碳和氢元素的质量和为1.2g+0.4g=1.6g=物质的质量,故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有氧元素;
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故选:C。
7.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为( )
A.8.6gB.9.6gC.7.6gD.10.6g
【答案】D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来分析。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后D物质的质量为:2g+24.5g+2g+1g﹣16.9g﹣0g﹣2g=10.6g。
故选:D。
8.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4,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 )
A.1.6gB.0.8gC.4gD.2g
【答案】C
【分析】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4”,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4a,又因为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可求一定量B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C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4”,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a、4a,
设2.8gA与B反应的质量为x
A+3B=2C+3D
7a 3×4a
2.8g x
x=4.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8g+4.8g=C+3.6g,故C=4g。
故选:C。
9.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OH+H2SO4═Na2SO4+H2O
B.Fe+2NaCl═2Na+FeCl2
C.6HCl+Fe2O3═3H2O+2FeCl3
D.3KCl+Al(NO3)3═3KNO3+AlCl3
【答案】C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NaOH+H2SO4═Na2SO4+2H2O,故选项错误。
B、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弱,不能与氯化钠发生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钾和硝酸铝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2020年5月5日,配置有氢氧发动机的长征五号B火箭,搭载我国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顺利升空,飞船成功返回。从变化观念和守恒思想认识反应:2H2+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氧气混合生成水
B.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吸收热量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粒子数目比为2:1:2
【答案】D
【分析】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在点燃条件下和氧气反应可以生成水,若只是混合而不点燃,不能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气和氧气反应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氢气和氧气属于单质,生成物水是化合物,则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则反应前后粒子数目比为2: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
A.AgSB.Ag2SC.AgS2D.Ag2S2
【答案】B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反应物中含Ag、H、S、O的个数分别是4、4、2、2,生成物中含Ag、H、S、O的个数分别是0、4、0、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4个Ag、2个S,故X的化学式为:Ag2S。
故选:B。
12.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12g碳和100g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g二氧化碳,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因“质量守恒”,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
C.1L氢气与1L氯气反应生成2L氯化氢气体,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解:A、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2:32,12g碳和100g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g二氧化碳,有氧气剩余,该选项正确。
B、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和消耗氧气的质量之和,该选项不正确。
C、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与体积无关,该选项不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等于铁丝的质量与消耗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13.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值是31
B.丙可能为催化剂
C.丁可能为单质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答案】C
【分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0g﹣13g=7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7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0g﹣16g=4g;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丁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7g+4g=11g,故x的数值为20+11=31。
【解答】解:A、x的数值为20+11=31,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不可能是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g:4g=7: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4.现有不知比例混合的Fe2(SO4)3和FeSO4混合物若干克,为了测定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含量,取该混合物30.0g,配置出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后充分反应,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重,称得其固体总重量为46.6g。则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7.0%B.34.0%C.36.0%D.36.8%
【答案】C
【分析】硫酸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铁,硫酸亚铁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亚铁,硫酸根离子全部转化到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中,由此列出关系式,计算出硫酸根离子的质量,然后再计算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设Fe2(SO4)3和FeSO4混合物中硫酸根离子的质量为x。
﹣﹣﹣﹣﹣﹣﹣﹣﹣﹣BaSO4
96 233
x 46.6g
x=19.2g
则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30.0g﹣19.2g=10.8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6%。
故选:C。
15.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B.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条件下反应
【答案】B
【分析】A、根据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每消耗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增大进行分析;
B、根据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C、根据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质量减少,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质量为0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A、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由化学方程式C+O2CO2可知,每消耗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增大,选项错误;
B、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选项正确;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少,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质量最后减小到零,选项错误;
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最终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选项错误。
故选:B。
1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待测值为27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7:9
D.丙和丁是该反应的生成物
【答案】D
【分析】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在密闭容器内,四种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00+2+50+5=32+2+86+待测值,待测值为37,故选项说法错误。
B、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100g﹣32g):(86g﹣50g)=17:9,由于题中无法知道甲和丙的分子的个数比,则无法求得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丙的质量增加了86g﹣50g=36g,丁的质量增加了37g﹣5g=32g,均为生成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7.对于化学方程式:2Mg+O22MgO表示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镁加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B.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
C.每2份质量的镁和一份质量的氧气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氧化镁
D.每2个镁原子和2个氧原子燃烧后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
【答案】B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A.“+”应该读作“和”,“=”应该读作“生成”,故读法错误;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故正确;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48份质量的镁跟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故错误;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点燃的条件下每两个镁原子跟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氧化镁分子,故错误。
故选:B。
18.某同学将一定质量的铝粉在纯氧中燃烧,发现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则铝粉的质量是( )
A.3.6gB.5.4gC.7.2gD.10.8g
【答案】A
【分析】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一定质量的铝粉在纯氧中燃烧,发现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增加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铝粉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铝粉燃烧后质量增加了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3.2g,
设铝粉的质量为x。
4Al+3O22Al2O3
108 96
x 3.2g
x=3.6g。
故选:A。
19.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0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判断正确的是( )
A.生成了16gCaO
B.原来CaCO3的质量为24.3g
C.生成4.0gCO2气体
D.剩余CaCO3的质量为4.0g
【答案】C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求出碳酸钙中盖元素的质量,进而求出碳酸钙的质量,由此可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氧化钙的质量来分析判断;
B、根据A中求出的碳酸钙质量来分析判断;
C、根据A中求出的二氧化碳质量来分析判断;
D、根据剩余碳酸钙的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生成氧化钙质量来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加热一定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0g,剩余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0%,则钙元素的质量为16.0g×50.0%=8.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与原来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相同,则原碳酸钙的质量为8.0g÷(×100%)=20.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16.0g=4.0g,
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56 44
x 4.0g
=
x≈5.1g,即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5.1g,而不是16g,故A判断错误;
B、由A的分析可知,原来碳酸钙的质量为20.0g,而不是24.3g,故B判断错误;
C、由A的分析可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4.0g,故C判断正确;
D、由A的分析可知,剩余碳酸钙的质量为16.0g﹣5.1g=10.9g,故D判断错误;
故选:C。
20.已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74.2%,混合气中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完全反应时爆炸最剧烈,按理论计算爆炸最猛烈时,氢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中,氢气所占的体积分数可能是(不考虑气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 )
A.29%B.33%C.40%D.67%
【答案】A
【分析】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的体积比是2:1。
【解答】解:设爆炸最剧烈时氢气的体积是2X,根据2H2+O22H2O可知,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是X,则对应的空气的体积是5X,则这时氢气的体积分数为:×100%≈29%。
故选:A。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21.“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请分析解答相关问题。
(1)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胖五”,是我国目前体积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其发动机将液态氢和液态氧推进剂泵入燃烧室燃烧产生火箭推力,燃烧室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 。
(2)航天员在太空中呼吸的气体成分和地球类似,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依然是 氮气或N2 。
(3)“天和”核心舱采用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供电。当空间站运行到太阳无法照射的阴影区时,由锂离子蓄电池为整个舱体供电,锂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Li+ 。
(4)航天员在核心舱内的饮用水来自“水处理”系统,“尿液处理组件”采用蒸气压缩蒸馏技术,蒸馏得到的水是 纯净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水处理”系统将核心舱内产生的污水收集后通过RO反渗透技术进行渗透净化处理,这种RO反渗透膜利用的净化方法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 过滤 ,实现污水变净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答案】(1)2H2+O22H2O;
(2)氮气或N2;
(3)Li+;
(4)纯净物;过滤。
【分析】(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空气的组成进行分析;
(3)根据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
(4)根据蒸馏水是纯净物、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2)空气中各组分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等,航天员在太空中呼吸的气体成分和地球类似,故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
(3)一个锂离子带1单位正电荷,离子符号书写时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故锂离子表示为Li+;
(4)蒸馏得到的水中仅有水这一种物质,故其属于纯净物;RO反渗透膜孔径小至纳米级,在一定的压力下,水分子可以通过RO膜,而源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杂质无法通过RO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其原理与用于固液分离的操作过滤类似。
故答案为:
(1)2H2+O22H2O;
(2)氮气或N2;
(3)Li+;
(4)纯净物;过滤。
22.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1)由图Ⅰ可知,碘元素属于 非金属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根据图Ⅱ中的信息可知,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形成碘离子,碘离子的化学符号是 I﹣ 。
(3)图Ⅲ中与碘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微粒是 B (填字母)。
(4)加碘食盐中的含碘物质碘酸钾(KIO3),长时间加热会分解生成碘化钾和一种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非金属;
(2)得到;I﹣;
(3)B;
(4)。
【分析】(1)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
(2)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进行分析;根据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由“石”字旁可知,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2)由图可知,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上1个单位的负电荷,形成碘离子,故碘离子表示为:I﹣;
(3)由图可知,B粒子与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7,化学性质相似;
(4)碘酸钾长时间加热生成碘化钾和一种气体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K、I、O,生成物中含K、I,故生成物中还应含氧元素,故生成的气体单质是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1)非金属;
(2)得到;I﹣;
(3)B;
(4)。
23.过氧化钠(Na2O2)可用作防毒面具等的供氧剂,其原理是Na2O2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将CO2和O2的混合气体34.4g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质量增加了5.6g,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3:40 。
【答案】2Na2O2+2CO2=2Na2CO3+O2;3:40。
【分析】根据反应原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计算元素的质量比。
【解答】解:Na2O2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设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
2Na2O2+2CO2=2Na2CO3+O2 固体质量增加
156 88 212 212﹣156=56
x 5.6g
x=8.8g
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2.4g,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g:(34.4g﹣2.4g)=3:40,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3:40。
2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60g放在试管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时,称量得试管中固体的质量为40.8g,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 ;
(2)此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19.2g ;
(3)求生成氯化钾质量(x)的比例式为 ;
(4)随着反应进行,如图其中表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质量变化的是 A ,二氧化锰质量变化的是 C 。(答字母代号)
【答案】(1)2KClO32KCl+3O2↑;
(2)19.2g;
(3);
(4)A;C。
【分析】(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3)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
(4)根据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解答】解:(1)实验中发生的反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此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是60g﹣40.8g=19.2g。
(3)解:设生成氯化钾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149 96
x 19.2g
。
(4)加热一段时间后氯酸钾分解,质量减少,反应完全氯酸钾质量为0,故图中表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质量变化的是A;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图中表示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质量变化的是C。
故答案为:
(1)2KClO32KCl+3O2↑;
(2)19.2g;
(3);
(4)A;C。
2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 M、N、Q、P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①x的值为 12 ,参加反应的 N、P 的质量比为 13:10 (填最简整数比)。
②在此反应中,N的物质类别一定是 化合物 。
(2)密闭容器中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和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X+Y=2Z 。
②若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 。
【答案】(1)①12;13:10;
②化合物;
(2)①3X+Y=2Z;
②28。
【分析】(1)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结合表中数据来分析;
②根据反应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反应后质量增大的是生成物来分析;
(2)①根据图1中分子数目的变化来分析;
②根据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结合图2中的数据来分析。
【解答】解:(1)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x=18+2+3+36﹣28﹣3﹣16=12,则x的值为12。参加反应的N的质量为28g﹣2g=26g,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为36g﹣16g=20g,则参加反应的 N、P 的质量比为26g:20g=13:10。
②反应后M、P的质量减少,则M、P是反应物,反应后N的质量增大,则N的生成物,反应前后Q的质量不变,则Q可能使是该反应的催化剂;N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则N的物质类别一定是化合物。
(2)①由图1可知,每6n﹣3n=3n个X分子和5n﹣4n=n个Y分子反应会生成2n﹣0=2n个Z分子,则X、Y、Z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n:n:2n=3:1: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②由图2可知,Y和Z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14:17,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而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设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X+Y=2Z可得m:(2×17)=14:17,解得:m=28,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故答案为:
(1)①12;13:10;
②化合物;
(2)①3X+Y=2Z;
②28。
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8分)
26.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接触到了以下几个实验: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中,当红磷燃烧时观察到小气球的变化现象为 先变大后变小 ,当实验结束后发现小气球与初始状态比 变瘪 (填“相同”、“变瘪”或“膨胀”)。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调节气压 ,锥形瓶底铺细沙的作用是 防止瓶底炸裂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
(2)实验B的现象是反应后称量烧杯及烧杯中物质质量比反应前烧杯及烧杯中物质的质量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 ,所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 密闭 容器中进行。
(3)实验C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析出 红 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 浅绿 色。
【答案】(1)先变大后变小;变瘪;调节气压;防止瓶底炸裂;4P+5O22P2O5;
(2)变小;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密闭;
(3)红;浅绿。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以及装置内压强的变化来分析;
(2)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来分析;
(3)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来分析。
【解答】解:(1)实验A中,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随着氧气的消耗以及装置冷却,压强减小,则小气球的变化现象为先变大后变小;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则最终装置中压强小于原压强,小气球与初始状态相比变瘪。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锥形瓶底铺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因受热不均而炸裂;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实验B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则现象是反应后称量烧杯及烧杯中物质质量比反应前烧杯及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小;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所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3)实验C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故答案为:
(1)先变大后变小;变瘪;调节气压;防止瓶底炸裂;4P+5O22P2O5;
(2)变小;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密闭;
(3)红;浅绿。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29分)
27.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化工原料,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作种子消毒剂和鱼类运输的制氧剂等。小明同学将40g不纯的过氧化钙样品(杂质不和水反应,不含钙元素)加入盛有100g水(足量)的烧杯中,完全反应后,称量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33.6g。请回答:
(1)根据过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aO2+2H2O=2X+O2↑,可知X的化学式是 Ca(OH)2 。
(2)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6.4 g。
(3)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 。
【答案】(1)Ca(OH)2;
(2)6.4;
(3)40%。
【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可以求算氧气的质量;
(3)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该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由2CaO2+2H2O=2X+O2↑可知:反应前钙、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6、4,反应后氧原子个数为2,则X中含有2个钙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Ca(OH)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40g+100g﹣133.6g=6.4g;
(3)设40g该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O2↑
144 32
x 6.4g
=
x=28.8g
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Ca(OH)2;
(2)6.4;
(3)40%。
28.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Na2CO3)及少量可溶性杂质,小明同学取该样品23g全部溶解于150g水中,再逐滴加入160g稀盐酸。反应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与盐酸的用量关系如图所示:
【信息提示】Na2CO3+2HCl═2NaCl+H2O+CO2↑
(1)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8.8 克。
(2)加入盐酸为 135.8 克时,两者恰好反应,此时溶液质量为 300 克。
(3)样品中含有Na2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8.8;
(2)135.8;300;
(3)21.2g。
【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
(2)根据图像可知,当加入盐酸的质量为135.8g时,两者恰好反应;
(3)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含有Na2CO3的质量。
【解答】解:(1)根据图像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根据图像可知,当加入盐酸的质量为135.8g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质量=(23g+150g+135.8g)﹣8.8g=300g。
(3)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8.8g
x=21.2g
答:样品中含有Na2CO3的质量为21.2g。
故答案为:(1)8.8;
(2)135.8;300;
(3)21.2g。
29.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图”。
(1)B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 单质 。
(2)E点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为 H2CO3 ;A点表示的物质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化学式为 CH4 。
(3)查资料可知: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则C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还原性 。C与氧化铜反应能生成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CuOCu+CO2 。
【答案】(1)单质;
(2)H2CO3;CH4;
(3)还原性;CO+CuOCu+CO2。
【分析】(1)根据B点对应的物质类别,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E点表示物质属于酸,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A点表示的物质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C与氧化铜反应能生成D,C、D均属于氧化物,C、D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4价,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图可知,B对应的横坐标物质类别是单质。
(2)E点表示物质属于酸,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其化学式为:H2CO3。
A点表示的物质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即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3)由资料可知,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C对应的横坐标物质类别是氧化物,纵坐标化合价是+2,则C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②C与氧化铜反应能生成D,C、D均属于氧化物,C、D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4价,分别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故答案为:
(1)单质;
(2)H2CO3;CH4;
(3)还原性;CO+CuOCu+CO2。
30.维C泡腾片是一种常见的补充维生素C的保健品。某品牌维C泡腾片主要成分如下所示。
(1)每个维生素C分子中共有 20 个原子。
(2)已知维C泡腾片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5.75%。其他成分不含钠元素,则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21% 。
(3)通过实验测定维C泡腾片中的碳酸氢钠质量分数。装置如图2所示,将维C泡腾片投入蒸馏水中,发生反应:H3C6H5O7+3NaHCO3═Na3C6H5O7+3CO2↑+ 3H2O ,直到不再产生气体。
称量实验前后相关物品的质量,数据如下:
①分析实验数据,该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
②比较实验测定结果和题(2)计算结果,发现实验测定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C (选填字母)。
A.反应后残留的液体中溶有部分CO2
B.逸出的CO2气体带出部分水蒸气
C.锥形瓶液体上方空间内还残留了部分CO2未全部逸出
【答案】(1)20;
(2)21%;
(3)①3H2O;
②10.5%;
③AC。
【分析】(1)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则每个维生素C分子中共有6+8+6=20个原子。
(2)只有NaHCO3中含有钠元素。
(3)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都不变。
反应后残留的液体中溶有部分CO2,则逸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结果偏小;逸出的CO2气体带出部分水蒸气,则逸出的质量偏大,结果偏大;锥形瓶液体上方空间内还残留了部分CO2未全部逸出,则逸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结果偏小。
【解答】解:(1)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则每个维生素C分子中共有6+8+6=20个原子。
故答案为:20。
(2)只有NaHCO3中含有钠元素,则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5.75%÷(×100%)×100%=21%。
故答案为:21%。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不变,反应前H、C、O、Na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1、9、16、3,反应后H、C、O、Na原子的个数分别为:5、9、13、3,所以缺少的部分是3H2O。
故答案为:3H2O。
②设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x。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70g+50g+4g﹣123.78g=0.22g。
H3C6H5O7+3NaHCO3=Na3C6H5O7+3CO2↑+3H2O
252 132
4.00gx 0.22g
=
x=10.5%
答:该维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是10.5%。
③A、反应后残留的液体中溶有部分CO2,则逸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结果偏小;
B、逸出的CO2气体带出部分水蒸气,则逸出的质量偏大,结果偏大;
C、锥形瓶液体上方空间内还残留了部分CO2未全部逸出,则逸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结果偏小。
故选:AC。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2
24.5
2
1
反应后的质量/g
16.9
0
2
未知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2
3
36
反应后质量(g)
x
28
3
16
主要成分
维生素C(C6H8O6)
碳酸氢钠(NaHCO3)
柠檬酸(C6H8O7)
甜菊糖苷、胭脂红…
反应前/g
反应后/g
锥形瓶
蒸馏水
维C泡腾片
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
70.00
50.00
4.00
123.78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2
24.5
2
1
反应后的质量/g
16.9
0
2
未知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18
2
3
36
反应后质量(g)
x
28
3
16
主要成分
维生素C(C6H8O6)
碳酸氢钠(NaHCO3)
柠檬酸(C6H8O7)
甜菊糖苷、胭脂红…
反应前/g
反应后/g
锥形瓶
蒸馏水
维C泡腾片
锥形瓶及瓶内所有物质
70.00
50.00
4.00
123.7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B卷真题通关卷)(原卷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训练范围,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第4单元自然界的水(A卷达标通关卷)(原卷版+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考点解读与专题训练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B卷真题通关卷)(原卷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训练范围,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SO2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