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论述文限训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论述文限训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练习,文件包含论述文限训2docx、论述文限训答案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月14日高一语文限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个别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已经看不出文学创作原则,其优劣评价有时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一些文学批评活动还成了基于利益考虑的自说自话。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视。近年来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作品,大多数来自中心地带,文学批评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当前盛行文化批评,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对文学批评有直接影响。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学批评本来应该发挥“作家—社会”“作品—读者”之间的中介功能,承担介绍、阐释和评论作品的重要任务,廓清一时期的文学面貌,梳理其优劣得失,去芜存菁,将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但在当前的文学界,一些文学批评已经失去评价作品优劣的权威性,评价的标准不够精确,孰优孰劣的界限模糊不清。以诗歌界为例,每年各种诗歌年选、好诗榜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何为好诗,甚至何者为诗,都是个问题。如此情况之下,文学批评也自然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不佳,整体文学生态也随之受到伤害。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这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中国新文学还处在完善和提高的阶段。优秀的文学批评应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张扬、对劣质作品的淘汰,促进作家不断超越前人,创作具有时代价值、艺术品格和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促进各种文学样式和文学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在目前的文学环境中,完成这一任务亟待索和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材料二:伴随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整体学科化、学术化和学理化的大趋势,文学批评变得日益严谨。但毋庸置疑的是,“学院化”之后的文学批评慢慢变成了一整套“请神”仪式,只有经过对东西方理论大师的“请神上身”,开口说话才有底气。于是,文学批评变成一门独立而生僻的“学问”,并开始对读者丧失影响力和亲近感。一方面,这种“学问”对于作家的帮助不大——作家从这样的批评中获益甚微,甚至还制造误解;另一方面,对于职员、老板、农民工等读者来说,又为什么要阅读一篇艰深晦涩到犹如黑话的“批评”呢?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当对普通读者产生积极作用。沦为小圈子的玩物,是批评的悲哀,也是文学的悲哀。掉书袋,玩术语,纠缠于一些云山雾罩的概念,会失去与读者的联系,并会加剧文学的危机。真正的批评首先要直指人心、给人力量,使普通读者也可亲可感。自然,批评的风格应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只是千部一腔的公共文体。例如,可以有一种本身也是艺术品的文学批评。这样的批评除了指出我们的审美理想,它本身就具体地呈现了我们的审美理想。它对人的影响不仅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像启蒙的光,又像不断自我生长的植物根系,是随着反复阅读品鉴而不断向下深化的。批评要好读,要耐读,尤其要有在阅读中不断展开的复杂韵味。这样,文学批评才能把理性和感性、知识和感觉、艺术性和社会性统摄起来,成为既影响作家又引领一般受众的文本。(摘编自曹文轩《文学观象: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批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的作家的作品常常被评论家褒扬,而其他地方的作家的作品则常常被评论家贬低,这是圈子化的表现。B.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而不是文学艺术表现形式。C.20世纪90年代后,文学批评的“学院化”是错误的,这使文学批评远离读者,对作家本身没有很大的帮助。D.文学批评可以指出我们的审美理想,本身也可以呈现审美理想,可以给人理性和感性的影响,这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风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管是作家个人的人情,还是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都会导致文学批评丧失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B.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是当前文化批评盛行的根本原因,这也直接导致针对文学本身的批评逐渐被边缘化。C.文学批评如果沉溺于掉书袋、玩术语,制造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就会隔绝与读者的联系,沦为小圈子的玩物。D.文学批评若要成为既影响作家又引领一般受众的文本,就应该统摄理性和感性、知识与感觉、艺术性和社会性。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 “我一直期待这样一种文学批评:不虚美,不隐恶,有态度,有力量,以求真的态度介入文本,以生命的热力编织逻辑。”(曹霞《激赏有态度的文学批评》)B. “一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不光要有犀利独到的文学眼光,超越凡庸的文学见解,其骨子里也还必是勇猛精进之人。”(钟明奇《呼唤有棱有角的文学批评》)C. “文学批评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酷评,也不应该套路化,而是始终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谱系中才能谈清楚是非成败。”(刘江凯《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身:对于莫言,莫“言”诺奖,只谈新作》)D. “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的出现需要一个个质地坚实、见解独具的文本,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语境,而批评家自当具备一种在公正立场‘说话’的批评伦理。”(雷达《文学批评的“过剩”与“不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材料一:“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材料二: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作为媒介的作者主观上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认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文学大数据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B.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C.《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D.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不会例外。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B.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C.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虽然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D.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再借助传统阅读,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通过分析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哈利·波特》的语言相似度,推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最终作者承认了这一事实。B.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却无法呈现两棵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这就需要批评主体赋予文学数据以价值导向。C.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西方现当代写作中留下的印记,可以统计某些主题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D.《人民的名义》原著中提及“钱”字多达170次,远远超过了“人民”一词的93次,说明这本书是一部与金钱有关的反腐小说。7.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8.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6分)12月14日高一语文限训答题纸7.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8.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6分)
12月14日高一语文限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个别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已经看不出文学创作原则,其优劣评价有时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一些文学批评活动还成了基于利益考虑的自说自话。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视。近年来受到文学市场、文学评奖等青睐的作家作品,大多数来自中心地带,文学批评就像一束光,照不到其他地方。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当前盛行文化批评,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对文学批评有直接影响。这样的结果是,文学批评逐渐丧失了基本功能,并对整个文学生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文学批评本来应该发挥“作家—社会”“作品—读者”之间的中介功能,承担介绍、阐释和评论作品的重要任务,廓清一时期的文学面貌,梳理其优劣得失,去芜存菁,将优秀作品推介给大众。但在当前的文学界,一些文学批评已经失去评价作品优劣的权威性,评价的标准不够精确,孰优孰劣的界限模糊不清。以诗歌界为例,每年各种诗歌年选、好诗榜层出不穷,但是究竟何为好诗,甚至何者为诗,都是个问题。如此情况之下,文学批评也自然逐渐失去读者和作家的信任社会信誉不佳,整体文学生态也随之受到伤害。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文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不清晰,结果使优秀文学被埋没,影响优秀作家的创作积极性,也影响普通读者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这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中国新文学还处在完善和提高的阶段。优秀的文学批评应该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张扬、对劣质作品的淘汰,促进作家不断超越前人,创作具有时代价值、艺术品格和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促进各种文学样式和文学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在目前的文学环境中,完成这一任务亟待索和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文学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材料二:伴随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整体学科化、学术化和学理化的大趋势,文学批评变得日益严谨。但毋庸置疑的是,“学院化”之后的文学批评慢慢变成了一整套“请神”仪式,只有经过对东西方理论大师的“请神上身”,开口说话才有底气。于是,文学批评变成一门独立而生僻的“学问”,并开始对读者丧失影响力和亲近感。一方面,这种“学问”对于作家的帮助不大——作家从这样的批评中获益甚微,甚至还制造误解;另一方面,对于职员、老板、农民工等读者来说,又为什么要阅读一篇艰深晦涩到犹如黑话的“批评”呢?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当对普通读者产生积极作用。沦为小圈子的玩物,是批评的悲哀,也是文学的悲哀。掉书袋,玩术语,纠缠于一些云山雾罩的概念,会失去与读者的联系,并会加剧文学的危机。真正的批评首先要直指人心、给人力量,使普通读者也可亲可感。自然,批评的风格应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只是千部一腔的公共文体。例如,可以有一种本身也是艺术品的文学批评。这样的批评除了指出我们的审美理想,它本身就具体地呈现了我们的审美理想。它对人的影响不仅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像启蒙的光,又像不断自我生长的植物根系,是随着反复阅读品鉴而不断向下深化的。批评要好读,要耐读,尤其要有在阅读中不断展开的复杂韵味。这样,文学批评才能把理性和感性、知识和感觉、艺术性和社会性统摄起来,成为既影响作家又引领一般受众的文本。(摘编自曹文轩《文学观象: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批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的作家的作品常常被评论家褒扬,而其他地方的作家的作品则常常被评论家贬低,这是圈子化的表现。B.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而不是文学艺术表现形式。C.20世纪90年代后,文学批评的“学院化”是错误的,这使文学批评远离读者,对作家本身没有很大的帮助。D.文学批评可以指出我们的审美理想,本身也可以呈现审美理想,可以给人理性和感性的影响,这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风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管是作家个人的人情,还是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都会导致文学批评丧失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B.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是当前文化批评盛行的根本原因,这也直接导致针对文学本身的批评逐渐被边缘化。C.文学批评如果沉溺于掉书袋、玩术语,制造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就会隔绝与读者的联系,沦为小圈子的玩物。D.文学批评若要成为既影响作家又引领一般受众的文本,就应该统摄理性和感性、知识与感觉、艺术性和社会性。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 “我一直期待这样一种文学批评:不虚美,不隐恶,有态度,有力量,以求真的态度介入文本,以生命的热力编织逻辑。”(曹霞《激赏有态度的文学批评》)B. “一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不光要有犀利独到的文学眼光,超越凡庸的文学见解,其骨子里也还必是勇猛精进之人。”(钟明奇《呼唤有棱有角的文学批评》)C. “文学批评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酷评,也不应该套路化,而是始终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谱系中才能谈清楚是非成败。”(刘江凯《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身:对于莫言,莫“言”诺奖,只谈新作》)D. “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的出现需要一个个质地坚实、见解独具的文本,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语境,而批评家自当具备一种在公正立场‘说话’的批评伦理。”(雷达《文学批评的“过剩”与“不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材料一:“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材料二: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作为媒介的作者主观上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认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文学大数据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B.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C.《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D.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不会例外。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B.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C.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虽然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D.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再借助传统阅读,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通过分析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哈利·波特》的语言相似度,推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最终作者承认了这一事实。B.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却无法呈现两棵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这就需要批评主体赋予文学数据以价值导向。C.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西方现当代写作中留下的印记,可以统计某些主题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D.《人民的名义》原著中提及“钱”字多达170次,远远超过了“人民”一词的93次,说明这本书是一部与金钱有关的反腐小说。7.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8.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6分)12月14日高一语文限训答题纸7.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8.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6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