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鱼我所欲也 》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学生版)(统编版)
展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上使外将兵
D.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C.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D.①不以其道得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3.与【甲】文中“鱼,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5.【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答案】
1.B
2.C
3.A
4.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②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
5.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取义。 参考示例:邓世昌誓死保家卫国,李大钊为信仰慷慨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邓稼先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符合要求即可,只举出一例不得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 舍:①舍弃;②通“释”,解除,消除;
B. 患:均为“灾祸,祸患”;
C. 使:①假使,如果;②派遣;
D. 得:①感激;②大概,“得无”固定搭配,表推测;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B. 与:均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C. 为:①介词,为了;②介词,替,给;
D. 以:均为介词,用;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题干中的句子为判断句。句意:鱼是我所想要的。
A. 句式为倒装句。句意:这样之后,就知道常在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B. 句式为判断句,“为”表判断。句意: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C. 句式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D. 句式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故选A。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非独”,不只,不仅;“是”,这;“勿丧”,不丧失;“耳”,罢了。
②“去”,舍弃,背离;“恶”,咱们。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乙】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可以看出两文都在强调“义”“仁”,故两文的观点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取义。
示例: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依然回国,献身祖国国防事业;文天祥不惧敌人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 ④其弟子谏日 谏
2.下列加点字与“不如己之自为也”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B.故不为苟得也
C.以君为长者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4.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5.联系甲乙两文,请说说公孙仪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
1. 踩踏 同“德”,感恩、感激 很喜欢(喜好) 规劝
2.B
3.①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羞恶廉耻之心)。
②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
4.一 国 /尽 争 买 鱼 /而 献 之
5.公孙仪能够不失羞恶之心,清醒自律,保有清正廉明的品行。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踩踏。
(2)句意: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3)句意: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嗜:很喜欢(喜好)。
(4)句意:他的弟子劝他说。谏:规劝。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不如己之自为也”中的“为”:动词,做。
A.介词,为了;
B.动词,做;
C.动词,当做;
D.介词,被;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①是,这。已,停止。谓,叫做。
②恃,依靠。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句意:国人全都争着买鱼献给他。“一国”是主语,“尽争买鱼”是谓语,“而献之”是补语,故断为: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写他清正廉明;“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写他能够不失羞恶之心,“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写他清醒自律。
【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全都争着买鱼献给他,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了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的道理啊。
【2023·广东茂名·校联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 )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3)蹴尔而与之(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春秋》之所治①,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②,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③。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④,而以义设⑤人,诡其处而逆其理⑥,鲜不乱矣。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仁之法⑦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摘编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注释】:①治:研究。②该句大意:“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③该句大意: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④裕:这里是宽待的意思。⑤设:这里指要求。⑥该句大意: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⑦法:标准。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鲜不乱矣( ) (2)弗予为义( )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人 莫 欲 乱 而 大 抵 常 乱 以 暗 于 人 我 之 分 而 不 省 仁 义 之 所 在 也。
5.古人在论证观点时常从反面着笔,如《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就从反面强调了静的重要性。【甲】文和【乙】文也有类似的写法,请结合【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
1.苟且 同“德”,感恩,感激 踩踏
2.(1)由此可见(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 少 不
4.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5.甲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中,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乙文:“鲜不乱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中,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苟且。
(2)句意: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3)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故:由此可见,因此;所欲:所喜爱的;甚于:超过;所恶:所厌恶的;
(2)万钟:优厚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社会)却很少不混乱。鲜:少。
(2)句意:也不能称为义。弗:不。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
第一个“而”表转折,在其前断一处。“以”,因为;与第二个“而”表因果关系,在“以”“而”其前断一处;
故断为:是故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意思是: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如果人们追求的只是“生”,厌恶的事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两个“不”字,从反面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意思是: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意思是: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点明了混淆了“仁”与“义”的对象(二者的关系),违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的道理,社会就会混乱,三个“不”字从反面阐述人们不明白别人和自己的分别,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这样会带来灾祸,强调了区别“仁”“义”的重要性;最后再次强调“仁”与“义”的受用对象。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
《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所以“仁”说的是如何对待他人,“义”说的是自己该如何做,命名不同就是为了区别仁和义。仁对于别人(的作用),义对于自己的作用,是不可以不明察的。许多人不明察(这一点),竟然反过来用仁宽待自己,用又要求别人,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违背了这一道理,(社会)少有不混乱的。之所以没有人愿意混乱,(社会)却却大多常常混乱,因为不明自别人和自己的分别,所以不明白仁义(分别施用)在何处。仁义的要求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在于端正别人。自己不端正,即使能够端正别人,也不能称为义;别人没有蒙受他的爱,即使(他)非常爱自己,也不能称为仁。
【2023·辽宁阜新·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南唐使者孙晟从帝①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②陛下无二心。”及得唐蜡书③,帝大怒,召晟,责以所对不实。晟正色抗辞,请死而已。问以唐虚实,默不对。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军巡院,翰与之饮酒数行,更以帝意问之,晟终不言。翰乃谓曰:“有敕,赐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袍笏,整衣冠,南向拜曰:“臣谨以死报国。”乃就刑。
(选自《世宗征淮南》)
【注释】①帝:周世宗,后周皇帝。②事:侍奉。③唐蜡书:南唐藏在蜡丸中的密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责以所对不实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D.帝待之甚厚 山川之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无二心。
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时 召 见 饮 以 醇 酒 问 以 唐 事
4.甲文中“鱼”和“熊掌”分别喻指什么?
5.甲文提出了什么观点?乙文孙晟的做法能否印证这一观点,请阐述理由。
【答案】
1.D
2.(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唐主畏服陛下神武,侍奉陛下没有二心。
3.时 召 见 /饮 以 醇 酒/ 问 以 唐 事
4.生 义
5.舍生取义
孙晟的做法能印证这一观点,因为孙晟面对威逼利诱,没有背叛国家,最终以死报国,这种做法印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辨析。
A.相同,都是“所以”的意思;
B.相同,都是“祸患”的意思;
C.相同,都是“责备”的意思;
D.不同,他/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非不;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丧,丧失。
(2)重点词:畏,畏服;事,侍奉。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时常召见他,让他喝醇酒,问他南唐的事。“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是三个连续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故断为: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5.本题考查文章观点及内容理解。
甲文开头通过比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中孙晟面对周世宗“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时,“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无二心’”“问以唐虚实,默不对”,面对威逼利诱,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晟正色抗辞,请死而已”“南向拜曰:‘臣谨以死报国。’乃就刑”,孙晟最终以死报国,维护了自己的大义。他的言行印证了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乙】
南唐使者孙晟跟着周世宗到了大梁,世宗待他他很好。时常召见他,让他喝醇酒,问他南唐的事。孙晟只是说“唐主畏服陛下神武,侍奉您没有二心。”等到得到了南唐的蜡丸书,世宗大怒,召见孙晟,责备他说的话不真实。孙晟神色从容地为自己辩解,愿以死谢罪。世宗问他南唐的情况,孙晟默不作声。十一月乙巳,世宗命令都承旨曹翰送孙晟到右军巡院,曹翰和他饮酒几巡后,把世宗的旨意问他,孙晟始终不回答。曹翰于是对他说:“皇帝有命令,剔您一死。”孙晟神态安详自然,要来上朝时穿的袍和用的笏板,整理自己衣帽,望着南面下拜说:“我只有以死来报答国家了!”于是被杀。
【2023·辽宁大连·统考三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①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②车③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④,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蔵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⑤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⑥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⑦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节选自《宫之奇谏假道》,有改动)
【注释】①表:外围,比喻屏障。②辅:颊骨。③车:牙床。④大伯:即太伯,亦作泰伯,与虞国的始封君虞仲都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⑤据:保佑。⑥繄(yī):句中语气词。⑦冯:同“凭”,依据,凭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呼尔而与之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亲以宠逼,犹尚害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B.是亦不可以已乎 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C.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圳论战》)
D.虞必从之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B.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C.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D.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甲文中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①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②的主张。乙文用③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人物的④来揭示主题。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而虞公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答案】
1.(1)给予(2)对于(3)亲人
2.C
3.B
4.(1)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2)俗话所说的“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失去了嘴唇,牙齿就受凉”,那说的就是虞、虢两国的关系。
5.熊掌比鱼更珍贵 舍生取义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对话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呵叱着给别人吃。与:给予。
(2)句意为: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于。
(3)句意为: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亲:亲人。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同“欤”,吗/和;
B.停止/罢了;
C.第一次;
D.跟从/顺从;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句意: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故断为: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1)谓,叫作。本心,固有的羞恶之心。
(2)谚,俗话。谓,说。其,那。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中,结合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乙文,结合“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可知,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乙文,结合“宫之奇谏曰”“公曰”“对曰”“又曰”“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可知,乙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而虞公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
冬天,晋灭掉虢国。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
【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
B.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
C.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
D.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答案】
1.B
2.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3.准则:舍生取义。
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在新的时代也要见义勇为,勇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
【解析】
1.A.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加倍的,双倍的\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
B.都是“苟且”的意思;
C.厌恶\厌恶\罪恶、邪恶,与“善”相对;
D.凭借\因为\来;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勿,不;丧,丧失。
3.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人生准则是:舍生取义。即在生与义发生矛盾时,要选择义,放弃生。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舍生取义不仅适用于古代,同样适用于当代。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果断的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复兴的关键节点,“舍生取义”这一人生准则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022·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世说新语》(节选)回答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其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贼既至( )
2.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句原文,加以证明。
5.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呢?
【答案】
1. 同“避”,躲避 已经
2.(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2)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3.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乙】“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5.(1)示例:文天祥宁死不向元军投降;苏武被扣于匈奴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史可法宁死不向清军投降,甘愿处死;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为变法流血牺牲……(写出一个即可)
(2)示例:在危难关头,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作为国人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异:在和平时期,每个人都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故患有所不辟也”的句意是: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贼既至”的句意是:贼人已经来到。既:已经。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非独(不仅)、是心(这种心)、皆(全,都)、耳(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遂(于是,就)、还(回)、获全(获得保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语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的意思是:(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远来相视”省略了主语“荀巨伯”,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乙】文叙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文章中“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体现荀巨伯是个“贤者”。荀巨伯的行为也符合【甲】文所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说的“贤者”的标准。
5.开放性试题。
(1)从积累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仁人志士的“舍生取义”的事迹概括作答。如:文天祥被无军俘虏后,宁死不屈,拒绝降元;闻一多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等,答案是多元的。
(2)“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做到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能从维护正义而不怕牺牲有角度来谈理解即可。答案为唯一。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2022·四川南充·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选自《梅花岭记》,有删改)
【注】: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谥号。因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忧虑,担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C.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
D.被执至南门 执:押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舍生而取义者也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蹴尔而与之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3.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开篇通过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乙文记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硕豫亲王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骂而死,他的部将遵照他的遗言将他葬在梅花岭上。
C.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乙文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史可法的悲壮事迹,极具感染力。
D.甲文孟子认为“正义”“大义”比生命重要,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乙文史可法用行动捍卫了他心中的“大义”。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答案】
1.A
2.D
3.B
4.(1)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
【解析】
1.A.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故选A。
2.A.介词,为了/动词,作为;
B.介词,引出比较的对象,比/介词,在;
C.表顺承,可不译/表修饰,可不译;
D.均为代词,都译为“他”;
故选D。
3.B.根据【乙】文第二段结尾处“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可知,到最后未寻得史可法的尸骨,于是拿史可法衣冠代替尸骨埋葬在梅花岭上;“他的部将遵照他的遗言将他葬在梅花岭上”表述有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2)然:但是;仓皇:匆忙慌乱;为:替。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骤、太守任民育和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④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 万事皆贵于义也
B.故不为苟得也 何故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其身也
D.人皆有之 断子之手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B.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C.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D.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答案】
1.C
2.C
3.A
4.①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②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义:名词,道义/名词,正义;
B.故:连词,所以/名词,缘故;
C.是:代词,这/代词,这;
D.之:代词,这种(本性)/助词,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鱼”“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一,分为主谓两部分;“熊掌”“亦我所欲也”是比喻之二,分为主谓两部分;“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结论。据此可断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A.甲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从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进行正反论述。因此本项中“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错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则:那么;辟:同“避”,躲避;为:做;
(2)则:就;若:如;身:生命。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022·广东·江门市第二中学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也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1)祸患、灾难 (2)踩踏 (3)同“辨”,辨别 (4)益处
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这样的做法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失去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3.C
4.天 祥 临 刑 殊 从 容/ 谓 吏 卒 曰/ 吾 事 毕 矣 /南 乡 拜 而 死
5.(1)①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②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③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④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2)都可以理解为仁义、仁爱、正义,是指不违背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的修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是: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蹴尔而与之”的意思是:踩踏过给别人吃。蹴:踩踏。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意思是:(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辩:同“辨”,辨别。
(4)“万钟于我何加也”的意思是: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益处。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是,这种;心,本心;勿,不;丧,丧失,丢掉;耳,罢了。
(2)已,停止;谓,叫作;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俱:一起/全,都;
B.书:信/写;
C.涕:都是“流泪”的意思;
D.亡:灭亡/逃跑;
故选C。
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日吾事毕南乡拜而死”的意思是: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主语“天祥”“殊从容”修饰“临刑”的状态,此为第一处停顿;“谓吏卒曰”为动宾短语,此为第二处停顿;“吾事毕矣”为“曰”的补充说明,停顿;“南乡拜而死”中心词“死”,“南乡拜”为状语修饰“死”,停顿;
综上,该句断句为: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矣/南乡拜而死。
5.(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乙】文,从“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可知,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
从“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文天祥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
从“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知,文天祥在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
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矣,南乡拜而死”可知,文天祥临刑前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这些事情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为: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乙】文“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意思是:纵观文天祥被俘后的志气,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他内心坚守的理想要远超越生与死,这当然可以称之为“仁”了。
综上可知,【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都可理解为仁爱、仁义,或者与生俱来的良知素养;也指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之邦,却教别的同胞背叛祖国,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笑,不再提及此事。崖山被攻破之后,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张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此处有删减)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辜,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论曰:从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得大义于天下,不因成功失败顺利挫折动摇其决心,君子称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看文天祥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
【2022·上海长宁·二模】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不苟取
胡汲仲先生长孺①,号石塘,特立独行,刚介有守。赵松雪尝为罗司徒奉钞百锭②,为先生润笔③,请作乃父墓铭。先生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邪!”是日,先生正绝粮,其子以情白,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观此,则一毫不苟取于人,从可知矣,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注释】①胡长孺(1249—1323)元诗人。字汲仲,号石塘。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②赵松雪:即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画家。罗司徒:即罗源,被元朝拘获的南宋宦官,后事元,官至徽政使加大司徒。③润笔:稿费。
1.【甲】诗作者文天祥是__________(朝代)人,【乙】文作者孟子则生活在__________时期。
2.解释【丙】文加点的词语。
(1)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
(2)故虽冻馁有所不顾也。( )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 行道之人弗受
B.万钟于我何加焉 / 则一毫不苟取于人
C.此之谓失其本心 / 其子以情白
D.为宫室之美 / 为先生润笔
4.对【丙】文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坐上诸客咸劝受之,先生却愈坚。
A.坐在上面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B.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奉劝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C.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D.坐在上面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可是先生坚决拒绝。
5.孟子所说的“本心”,文天祥则表述为“________”。在【丙】文中,胡汲仲先生拒收巨额“润笔”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表现了胡汲仲先生“__________”的品德。可见,这样的“本心”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古代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6.【丙】文是记叙文,叙述简洁,描写生动,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
请参照上述对【丙】文的简析,选择【甲】诗或【乙】文进行简析。
我选【 】,其特点是。
【答案】
1. 宋(南宋) 战国
2. ⑴索取 ⑵所以
3.C
4.C
5. 丹心 事主罗司徒是宦官兼贰臣(叛臣),为人所不齿。 特立独行,刚介有守。
6.【甲】是七律,全诗格调沉郁悲壮,形象鲜明,感情炽烈。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乙】是议论文,逻辑严密,说理精当。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运用了比喻、排比与反问的修辞方法。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一丝一毫也不随便从他人那里索取。取:索取。
(2)句意:所以即使受冻挨饿也不顾惜了。故:所以。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之:代词,它,指食物/助词,的;
B.于:介词,对于/介词,向;
C.其: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D.为:介词,为了/动词,当作;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坐,同“座”;劝,劝慰;却,拒绝。翻译为: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
故选C。
5.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
《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表明了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丹心”即赤胆忠心,与孟子所说的“本心”是完全一致的。
胡汲仲先生拒收巨额“润笔”的原因是“我岂为宦官作墓铭邪”,结合注释“罗司徒:即罗源,被元朝拘获的南宋宦官,后事元,官至徽政使加大司徒”,可知胡汲仲先生拒不为宦官作墓志铭,是因为罗司徒是投降元朝的南宋宦官,是丧失民族气节的败类,为人所不齿。
胡汲仲先生家境贫穷,有时连粮食都断绝以,但拒收接受巨额“润笔”为叛臣宦官作文章,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特立独行,刚介有守”的高尚坚贞气节。
6.本题考查诗文的简析。
参照题干给出的示例,先说明诗文的体裁,然后简要分析诗文的内容、语言、情感等特点。
如,甲文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开头,作者回顾身世。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
乙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和论证方法,逻辑严密。如,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和“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读者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
【参考译文】:
【乙】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丙】
胡长孺先生字汲仲,号石塘,志向高洁,不同流俗,刚强正直,坚守气节。赵松雪曾经替罗司徒献上价值百锭的钱钞,当作先生的润笔费,请胡长孺先生为罗司徒的父亲作墓志铭。胡先生生气地说:“我怎么能为宦官作墓志铭!”这一天,先生家里粮食吃光了,他儿子告诉他实情,座位上的几位客人都劝慰他接受(润笔),先生拒绝得更加坚决。看这件事,他一丝一毫也不随便从他人那里索取,从中可以得知了,所以即使受冻挨饿也不顾惜了。
【2021·湖南娄底·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D.此之谓失/其本心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7.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答案】
4.D
5.B
6.B
7.①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是贤明的人能够保有本心不丧失罢了。
②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8.“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解析】
4.考查朗读节奏划分。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正确句读是:此之谓/失其本心。故选D。
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乡:同“向”,先前、从前,不是“乡邻”;
C.于:介词,比,不是“在”;
D.得:同“德”,感激,不是“获得”;
故选B。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孟子是战国时期人,不是“春秋时期”;
C.不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而是从“正面举例”;
D.“为宫室之美”的意思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宫室之美”不是指国家方面;
故选B。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这)、心(思想)、丧(丧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万钟(指高位厚禄)、辩(同‘辨’)、于(对)、何加(什么益处)”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专题5《 送东阳马生序 》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学生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5《 送东阳马生序 》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学生版)(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5《送东阳马生序》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教师版docx、专题05《送东阳马生序》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3《 湖心亭看雪 》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学生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3《 湖心亭看雪 》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学生版)(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教师版docx、专题03《湖心亭看雪》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醉翁亭记 》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学生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2《醉翁亭记 》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学生版)(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2《醉翁亭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教师版docx、专题02《醉翁亭记》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