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复习资料:背诵知识点之《马说》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复习资料:背诵知识点之《马说》,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文翻译,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名句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二、课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三、重点字词
1.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lì) 粟(sù)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古今异义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4.一词多义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
策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鞭子)
之
鸣之不能通其意 (调整音节,无实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策之不以其道 (代千里马)
其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大概)
能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5.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五、内容理解
1.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揭示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从而使人初步认识到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作者悲伤和惋惜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主要写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伯乐比喻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也指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昏庸的统治者,痛斥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和任用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3.从第三段中找出使用修辞的语句,并加以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排比,通过描写食马者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他们愚妄无知,揭露了他们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得意的丑态,再次发出强烈的谴责,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和批判。
4.提炼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要人才,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及人才被发现和重用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5.“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伯 乐——识才之人(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也指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昏庸统治者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此句有何理解?此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这句是本文论点,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用四个“不”字的作用是什么?此句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层层蓄势,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淋漓尽致!
8.第三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有何作用?这一句是排比句,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
9.围绕“千里马”谈启示。从现代眼光看,我认为“千里马”应该具有品德素养,业务素质,合作精神等条件。客观上需要伯乐慧眼识才,主观上需要把握机遇,自强不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应该勇敢的推销自己,展示自己,这样才能被伯乐发现,给自己以施展才华的机会。
六、名句积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复习资料:《岳阳楼记》知识点整理,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生字,重点解词,重点语句翻译,文章知识,理解背诵,思考,归类整理,理解性默写补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复习资料:36条语文常考知识点,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三种人称,三种感情色彩, 四种文学体裁,句子的四种用途,六种病句类型,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大全汇编学案,共50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查要点,知识疏理,试题特点,解题导引,常见失误,考点精练,新题导写,写作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