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1.简述体温的概念、产热和散热的途径,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深化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2.了解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及意义,并构建体温调节的概念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分析说明维持体温体温体温稳定的意义,培养社会责任。
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根据教材积极思维提供的内容,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思考:1. 比较 说出人体各部位温度的差异情况。2. 分析 为什么生理学把人的体温确定为体核的平均温度,而不是体壳的平均温度?
例如,环境温度为 23 ℃时,人的皮肤温度分别为:足部约 27 ℃,手部约 30 ℃,躯干部约 32 ℃, 额部约 33 ℃。 环境温度为 35 ℃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缩小。而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大。体核体温是相对稳定的。 例如,肝部约为 38 ℃,脑部约为 38 ℃,直肠部约为 37.5 ℃。
1. 比较 说出人体各部位温度的差异情况。
2. 分析 为什么生理学把人的体温确定为体核的平均温度,而不是体壳的平均温度?
人体表层部位温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体核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很小。
人体体壳温度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人体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1.概念:人体体核部位的平均温度(37℃左右);
2.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
口腔温度平均为37.2℃ 、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直肠温度平均为37.5℃
3.人体体温过高或过低的危害
当脑温超过 42 ℃时, 脑功能将严重受损, 并导致脑电反应完全丧失。当体温超过 44~45 ℃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不可逆变性,进而导致死亡。体温过低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降低。 体温低于 34 ℃时,可引起意识障碍;低于 30 ℃时,可导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当温度继续下降至28 ℃以下,心脏活动会停止。
主要由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细胞代谢时产生;也有反射性产热:战栗;行为性产热:运动等;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它能满足所有器官生命活动时的最低能量需求。
受试者禁食12h后,在室温20-25℃的环境中处于清醒、静卧、精神放松的状态;
主要的产热器官:基础状态下是内脏、肌肉和脑等。从影响体温看主要是肝和骨骼肌。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最旺盛、产热量最大的内脏器官:肝;具有巨大的产热潜能:骨骼肌 (运动时的产热量会大幅提高)
②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汗腺的分泌量增加,汗液的蒸发就成为主要的散热途径;
(1)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
①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大部分体热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发散到外界;
③其他散热途径:呼气、排尿、排便等;行为性散热:减少衣物等;
汗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排泄系统
物理性散热:辐射、传导和对流和蒸发
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是因为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 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达到了动态平衡。
1.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代谢性产热,什么是反射性产热吗?
2.有人认为,冬季,在同样的户外温度下,人体会感到刮大风的天气比阴天更冷。 从物理学视角看,对流是流体(气体或液体)由于各部分的温度不同而造成的相对流动。当有风的时候,会促进体热的对流。那么,辐射和传导又是如何影响散热的呢?
代谢性产热:如细胞代谢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热;反射性产热:如战栗过程中骨骼肌产热;
散热过程又叫物理性体温调节。对流是将热能传递给同体表接触的较冷空气层,使其受热膨胀而上升,与周围的较冷空气相对流动而散热,空气流速越快则散热越多。辐射是将热能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给外界较冷的物体。传导是将热能直接传递给与身体接触的较冷物体。辐射、对流、传导三种形式发散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5%,其中以辐射散热最多,占总散热量的60%。散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皮肤温度越高或环境温度越低,散热越快。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时,上述三种散热方式便无效;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反而要从环境中吸热。变温动物常从环境中获得热能。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多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
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
根据积极思维和教材提供的内容,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思考:
1. 归纳 尝试构建人体在炎热、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完整过程。2. 概括 使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神经—体液调节的主要过程。
冷觉感受器(皮肤、下丘脑)
皮肤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
1.有人认为体温调节中存在着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这种说法对吗?
2.在上述寒冷环境条件和炎热环境条件下,人体体温调节不仅受体液调节,而且受神经调节。 但谈到神经调节过程时,有人只提到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在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完全没有参与调节吗?
对的,如寒冷环境的调节。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引起休温下降的信息传到 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活动,使细胞代谢水平提高,产热增加;当人体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引起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细胞代谢水平提高,产热增加。同时,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也减弱,因而散热减少。
不是的。一般情况下,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例如,副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从而减少能量消耗,减少产热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体温上升,促进体温下降。
发热一般分为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和由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两大类。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所致各类疾病会引起发热,这些属于感染性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大面积烧伤、中暑或受风寒等也会引起发热,这些属于非感染性因素。
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而引起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发热期间,体内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身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反应增强,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恢复身体健康。
三、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1)行为性调节 (2)自主性体温调节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一定的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
①变温动物蛇在寒冷环境中具有日光趋向性行为,而在严热环境下会躲进树荫或钻进洞穴中;②人在严寒环境中一般会多穿衣服或进入暖房以保温;
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备自主体温调节功能。
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也会降低,甚至丧失,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当体温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三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a href="/sw/tb_c402617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一等奖课件ppt</a>,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性,细胞代谢,水平衡的调节,一水来源和去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集合管,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二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a href="/sw/tb_c402617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精品ppt课件</a>,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肝糖原,肌糖原,分泌胰岛素,分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其他激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课时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课件(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课时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课件(苏教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