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文化自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语言运用: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审美创造: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敌人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最后壮烈地跳下悬崖的故事。
关注背景:本单元选取的课文均为革命题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将学生带入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
关注描写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狼牙山五壮士》中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也有对每个人的细致刻画。
关注插图:课文插图是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画中五位壮士的姿势威武雄壮,表情严峻果敢,与课文的文字描述相互交融,让人感受到壮士们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19个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重点)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初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3.厘清文章脉络并重点学习“接受任务”和“痛击敌人”部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故事背景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五位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出示课件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出示课件3)
“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攻”说明敌我力量悬殊。
出示资料,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出示课件4)
指导“寇”字的书写。(出示课件5)
三、初读课文,厘清结构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出示课件6)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
2.读课文,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故事内容。(出示课件7)
接受任务(第1自然段)→痛击敌人(第2自然段)→引上绝路(第3自然段)→顶峰歼敌(第4、5自然段)→英勇跳崖(第6—9自然段)(出示课件8)(板书: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总结: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3.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9)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四、学习“痛击敌人”部分,关注人物描写及点面结合的写法
1.出示自主学习要求:(出示课件10)
(1)默读第2自然段,用“ ”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
(2)圈一圈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1)
预设1:“沉着、满腔怒火、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是神态描写。
预设2:“大吼一声”“抡”“瞄准敌人射击”是动作描写。
(1)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课件12)“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段话属于“点”的描写。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段话属于“面”的描写。
总结: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叫作“点面结合”。
3.课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3)
这样写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个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设计意图:“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文中既有对群体形象的勾勒,又有对个体动作、神态的刻画,让学生体会到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层次感和画面感。)
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4、1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继续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1.合作学习: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出示课件17、18)
2.聚焦“点”,比较异同。
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对“点”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出示课件19)
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对五个战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第3—9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
3.自主学习。
默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出示课件20)
4.探究交流:课文中多处描写了马宝玉的语言,找出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21)
(出示课件22)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斩钉截铁”和“走”体现了班长马宝玉的坚决果断和毫不犹豫。
②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砸”体现了班长马宝玉身手敏捷、有勇有谋。
③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体现了马宝玉的自豪和欣慰,“纵身跳下”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
5.齐读第3—9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出示课件23)
二、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1.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视频片段,感受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出示课件24)
2.齐读最后四个自然段,出示教材图片,说一说这是一群怎样的战士。(出示课件25)
预设:这是一群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战士。(板书:视死如归 不畏牺牲)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五位壮士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从而对五位壮士的光辉形象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3.课文对五位战士的称呼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出示课件26)
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是“战士”,而从第4自然段起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改为了“壮士”。前三个自然段,马宝玉等人是在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4.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齐读铭记五位壮士的名字。(出示课件27)
四、主题概括,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8、29)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0)
摘抄描写五壮士英雄气概的语句。搜集革命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增加阅读的形式,多进行小组读、互读、男女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增加阅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草原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07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草原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a href="/yw/tb_c16109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狼牙山五壮士教案</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灯光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六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110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灯光教案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