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性质决定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Zn-65 Br-80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与化学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是通过热分解法获得金属单质
B.《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湿法炼铜的原理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蚕丝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2.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羟基的电子式:B.乙烯的空间填充模型:
C.羧基的结构式:—COOHD.聚四氟乙烯的单体:
3.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7g中含有极性键的数目为3
B.常温下,32g与足量的混合并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C.标准状况下,11.2L中所含原子的数目为4
D.足量Cu与含1ml的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数目为0.5
4.科学研究表明和NO反应生成和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每生成1ml,转移4ml电子
C.反应过程中每生成2ml释放278kJ热量
D.1ml和1mlNO(g)的总能量比1ml和1ml的总能量高
5.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没有对应关系的是( )
A.常温下,铁遇浓硫酸钝化,可用铁槽车运输浓硫酸
B.具有漂白性,可用作葡萄酒的抗氧化剂
C.液氨挥发吸收大量的热,可用液氨作制冷剂
D.Si具有半导体特性,可用晶体Si制作芯片
6.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
B.卤族元素从F到I,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C.反应中铝原子比钠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目多,所以铝的还原性比钠的强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7.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
B.将过量通入氨水中:
C.与发生酯化反应:
D.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8.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解”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海水晒盐前,需将海水中的、和等杂质离子除去
C.设计步骤①②③的目的是富集溴元素
D.“还原吸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9.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10.纳米铜粉(平均粒径30~80nm)可用于和合成甲醇等反应过程的催化剂,以辉铜矿(主要成分为)为原料制备纳米铜粉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浸取时,浸渣中含有硫单质;②还原时,生成的气体对环境没有污染。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浸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萃取”时,选择的萃取剂不溶于水,在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
C.“还原”时,消耗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用激光笔照射纳米铜粉,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11.以乙烯为原料合成有机物d的路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的转化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B.a、b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
C.将等物质的量的b和c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D.c→d的反应类型属于氧化反应
12.一种有机小分子常用于制备荧光材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为乙酸的同系物
B.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
C.1m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5ml发生加成反应
D.1ml该有机物分别与足量Na和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13.湖南大学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充电锌-溴电池,克服了电池自放电率高和能效低的问题。
已知a电极为锌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电流从b电极经导线流向a电极
B.放电时,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放电时,a电极质量每减少65g,理论上b电极消耗0.5ml
D.充电时,a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14.某温度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l和2ml发生反应,5min时达到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升高温度,体系达到平衡的时间小于5min
B.达到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可能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C.加入催化剂可提高的转化速率
D.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体系的压强一直减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4分)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中采用如图装置模拟用还原法除去工业尾气中的。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稀硝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实验过程中,为使稀硝酸顺利滴下,可对该仪器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浓氨水的作用除了吸收生成的少量和挥发的外,还有________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4)装置D中盛放试剂的名称为________。
(5)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6)装置F中浓硫酸的作用为________。
(7)写出氮氧化物对环境造成的一种危害:________。
16.(14分)氟硅酸钾()常用于木材防腐和陶瓷制造,一种以石英砂和氢氟酸为原料制备氟硅酸钾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2)“还原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还原2”中,发生反应的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4)“转化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沉淀”后,分离出的操作为________,该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6)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除外,还有________(填化学式)。
(7)写出氢氟酸的一种用途:________。
17.(15分)我国科学家研发的“液态阳光”计划:通过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再采用高选择性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加氢制备成甲醇,其反应原理为。
(1)在一定温度下,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如图甲所示,该反应为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断裂1ml和3ml中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形成1ml和1ml中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2)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l和6ml,分别在温度和下反应,测得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乙所示。
①________(填“>”或“C>Si,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D项正确。故选D。
7.D 解析: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项错误;过量通入氨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项错误;与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项错误;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项正确。故选D。
8.B 解析:根据流程可知,“电解”时,Cl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项正确;粗盐提纯时,才需要将、和等杂质离子除去,B项错误;设计步骤①②③的目的是富集溴元素,C项正确;“还原吸收”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项正确。故选B。
9.C 解析:铜片和浓硫酸在常温下不反应,并不是发生钝化,A项错误;浓盐酸和浓氨水反应产生的白烟,是和HCl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的氯化铵,体现了的挥发性,B项错误;分别向无水乙醇和正已烷中加入一小块儿金属钠,无水乙醇中有气体产生,能证明金属钠可以与羟基发生反应,C项正确;溶解于溶液中,也会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甲烷和发生了取代反应,D项错误。故选C。
10.D 解析:“浸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项正确;“萃取”时,选择的萃取剂不溶于水,在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B项正确;根据已知信息可知,“还原”时,转化为,1ml转移4ml,1ml转化为Cu转移2ml,因此消耗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项正确;该流程中制得的纳米铜粉属于纯净物,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项错误。故选D。
11.B 解析:乙烯与氧气转化为环氧乙烷的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符合绿色化学思想,A项正确;a为乙烯,所有原子共平面,b中含饱和碳原子,不可能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B项错误;1mlb和1ml反应转化为1mlc,因此等物质的量的b和c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C项正确;c→d的反应类型属于氧化反应,D项正确。故选B。
12.D 解析: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不属于乙酸的同系物,A项错误;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B项错误;羧基不能与发生加成反应,因此1m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4ml发生加成反应,C项错误;1ml该有机物与足量Na反应生成0.5ml,1ml该有机物与足量反应生成1ml,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项正确。故选D。
13.C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放电时a电极作负极,则电流从b电极经导线流向a电极,A项正确;放电时,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B项正确;放电时,a电极Zn质量每减少65g,则电路中通过2ml,理论上b电极消耗1ml,C项错误;充电时,a电极上转化为Zn,发生还原反应,D项正确。故选C。
14.B 解析: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体系达到平衡的时间小于5min,A项正确;达到平衡时,若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和将会完全反应转化为,但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B项错误;加入催化剂可提高的转化速率,C项正确;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一直在减小,体系的压强也一直在减小,D项正确。故选B。
15.(14分)
(1)分液漏斗(1分) 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颈部的小孔)(2分,合理即可)
(2)(2分)
(3)控制气流速度(或调控和NO的比例等)(2分,合理即可)
(4)碱石灰(2分,合理即可)
(5)(2分)
(6)吸收尾气,防止空气进入(2分,合理即可)
(7)酸雨(或光化学烟雾或雾霾等)(1分,合理即可)
解析:(1)盛放稀硝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实验过程中,为使稀硝酸顺利滴下,可对该仪器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颈部的小孔。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浓氨水的作用除了吸收生成的少量和挥发的外,还有控制气流速度、调控和NO的比例等作用。
(4)装置D中盛放试剂的作用为干燥气体,应选择碱石灰作干燥剂。
(5)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浓硫酸的作用为吸收尾气,防止空气进入。
(7)氮氧化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有光化学烟雾、酸雨、雾霾等。
16.(14分)
(1)+4(1分) (2)(2分)
(3)1:1(2分) (4)(2分)
(5)过滤(1分) 漏斗、烧杯和玻璃棒(2分)
(6)HCl(2分)
(7)雕刻玻璃(2分,合理即可)
解析:(1)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4。
(2)“还原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还原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发生反应的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4)“转化2”中Si转化为,Si元素化合价升高,则H元素化合价降低,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书写并配平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沉淀”后,分离出的操作为过滤,过滤操作中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6)该工艺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除外,还有HCl。
(7)氢氟酸的一种常用的用途为雕刻玻璃。
17.(15分)
(1)放热(1分) 小于(1分) (2)①>(1分) 温度下反应速率快,先达到平衡,温度较高(2分,合理即可)
②(2分) (1分)
③B(2分)
(3)①(1分) n(1分)
②(2分) 8(1分)
解析:(1)根据相关物质的相对能量可知,1ml和3ml的总能量大于1ml和1ml的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小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因此断裂1ml和3ml中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1ml和1ml中化学键释放的总能量。
(2)①温度,原因为温度下反应速率快,反应先达到平衡,温度较高。
②温度下,;a、b两点反应速
率的大小关系为。
③,未表明是正向速率还是逆向速率,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B符合题意。故选B。
(3)根据的迁移方向可知,电极n为负极,电极m为正极。①气体M为,电子的流向为由电极n沿导线流向电极m。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当外电路中通过1ml电子时,消耗气体M的质量为8g。
18.(15分)
(1)乙醇(1分) (1分)
(2)(2分)
(3)碳碳双键、羧基(2分) 22(2分)
(4)浓硫酸,加热(2分) 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2分)
(5)n
(6)化学(1分)
解析:(1)根据题给流程图,经分析可知A为,其名称为乙醇,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2)A→B的化学方程式为。
(3)有机物D中官能团的名称为碳碳双键、羧基。1mlD中含有1ml羧基,与碳酸钠反应最多生成0.5ml,为22g。
(4)D+G→H的反应为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反应条件为浓硫酸、加热,其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5)E→F的化学方程式为n 。
(6)煤的液化属于化学变化。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常温下,将铜片加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Cu遇浓硫酸钝化
B
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靠近但不接触,产生白烟
具有还原性
C
分别向无水乙醇和正己烷中加入一小块儿金属钠,无水乙醇中有气体产生
钠可以与羟基反应
D
甲烷和在光照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将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甲烷和发生了取代反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暑假作业检查)化学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