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远古的传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摘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
国家是在一定社会发展基础上形成并出现的
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任务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
2.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
人类进入文明的相关标志有哪些?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结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祭坛、女神庙和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如何认识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出现
①生产力发展,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②城市也为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基本场所和必要。
③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形成、管理和统治,国家机器出现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学习任务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距今约5300一4300年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1)地点:(2)年代:(3)构成:(4)规模:(5)水利:(6)社会经济:(7)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城内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1.当时阶级分化严重。2.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3.有可能是进行天象观测、确定节气
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材料: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思考探究: 从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文明社会 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 二、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 三、出现王权和国家。
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征?
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的思考》
1.从南到北,分布广泛;2.多元一体,中原核心;3.自成一系(本土性)4.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学习任务三:远古的传说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思考: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学习任务二:远古的传说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 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忠。禹竭尽全力治水,公面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举献精神。
坚持不懈、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勤劳勇敢、勇于创新、敬业精神。
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口内画“√”。口 定居生活口 家畜饲养口 农作物的出现口 城市的出现口 制作陶器口 磨制石器
2.思考: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1.合作探究:说一说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关系。
远古传说通常带有后人的附会夸张,远古传说≠真实历史,不能信以为真。但远古传说又含有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一些历史真相。经过考古证明的远古传说具有可靠性。
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传说也能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思路。
【答案】示例: 我选择制作陶器。在制作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陶器的形状和纹饰。陶器的形状直接影响其实用性,比如容器的容量和稳定性。而纹饰不仅美观,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线索。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圆形陶罐作为模型,因为它代表了原始社会中常见的陶器形状,同时在表面刻画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可能是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模仿。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拜祭,平日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请从人物经历、主要贡献等方面,撰写一篇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黄帝的事迹。
【答案】示例: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陕西黄陵县,参观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黄帝,华夏文明的奠基者,被誉为“人文初祖”。他统一了华夏部落,结束了部落间的纷争,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黄帝时期,发明了指南车、舟车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他还是文字、音乐、医学的创始人,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帝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里,我们瞻仰黄帝陵,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何为文明,何为国家,生产力进步,回顾所学,重点探究,如何证实,可能出现早期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背景图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国家产生,共同价值,多元性,一体性,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黄河流域,炎黄联盟,华夏族,炎黄子孙,华夏族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备课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良渚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九黎部落,华夏族,三·远的传说说,叁·远古的传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