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
1.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
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 外界环境变化引发内环境的改变都可通过机体自身调节恢复
D.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及其调节
【答案】C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
B、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
C、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不是所有外界环境变化引发的内环境改变都可通过机体自身调节恢复,C错误;
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及其调节的现象,如个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及其调节,群落的各个种群之间数量上的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稳定状态等等,D正确。
故选C。
2. 神经调节的实现依赖完整的结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细胞体发出的轴突和树突都可构成神经纤维
B. 完成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通常不含有中间神经元
C. 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躯体运动和内脏器官的神经
D. 大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共同构成人体的神经系统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A错误;
B、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完成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通常含有中间神经元,B错误;
C、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C正确;
D、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等)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C。
3. 人体胃肠激素是黏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类肽类激素,其分泌及作用方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胃肠激素可由神经元分泌
B. 胃肠激素不可能在胃肠道内发挥作用
C. 胃肠激素需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
D. 当内分泌细胞是自身激素的靶细胞时,仍需内环境参与
【答案】B
【分析】题图表示人体胃肠激素的不同运输途径,据图可知,人体胃肠激素的运输途径有4条:激素进入组织液,然后作用于产生激素的细胞;激素产生以后,进入消化道;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激素分泌后进入组织液,然后作用于相邻细胞。
【详解】A、由题图右侧部分可知,有些胃肠激素由神经元分泌后进入组织液,再作用于相邻细胞,A正确;
B、由图可知,胃肠激素产生以后,可以进入消化道,说明胃肠激素也可在胃肠道内发挥作用,B错误;
C、不同胃肠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特异性主要取决于特异性受体,可见胃肠激素需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C正确;
D、据题图信息可知,内分泌腺细胞可能是自身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组织液后再作用于产生激素的细胞,D正确。
故选B。
4. 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点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B. a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C. 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使c点数值发生
D. ce段Na+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大量外流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
【详解】A、a点时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大,K+外流,膜电位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
B、ac段曲线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
C、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使c点数值发生改变,C正确;
D、cd段为电位的恢复,此阶段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K+大量外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人脑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
B. 语言、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大脑通过脊髓实现对所有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D. 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多种器官的参与
【答案】D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中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与精细程度有关,A错误;
B、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
C、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如脊髓、脑干、下丘脑和大脑),都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C错误;
D、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脑等多种器官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6. 下丘脑作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络的枢纽,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能作为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B. 能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靶腺体的分泌
C. 能作为某些激素的靶细胞,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
D. 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并产生渴觉,维持水盐平衡
【答案】D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可通过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正确;
B、下丘脑可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增加,促激素可作用于相关腺体使其分泌相应激素增加,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因此下丘脑能作为某些激素的靶细胞,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C正确;
D、渴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D错误。
故选D。
7. 生长激素(GH)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和其它多重因素的 调控。部分调控途径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 GHRH 和 SS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
B. GH 含量升高促进 SS 神经元分泌 SS,属于正反馈调节
C.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高的增长
D. GHRH 和 SS 对 GH 的双向调节能更精准地调控生长
【答案】B
【分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下丘脑中的神经元分泌的 GHRH 和 SS 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作用于垂体,进而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A正确;
B、GH 含量升高促进 SS 神经元分泌 SS,但SS的分泌对垂体分泌GH起着抑制作用,因而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充足的睡眠能促进 GHRH神经元分泌 GHRH,进而促进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因而有利于生长,级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高的增长素,C正确;
D、GHRH 和 SS 对 GH 的双向调节能保证GH含量的稳定,进而能更精准地调控生长,D正确。
故选B。
8. 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兴奋则会引起人的兴奋
B. 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
C. 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D. 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结构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详解】A、a兴奋可能会使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则会引起的人兴奋或者抑制,A错误;
B、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B错误;
C、神经元b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c,神经a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b,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即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C正确;
D、一些简单脊髓反射活动,例如: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依然能完成,D错误。
故选C。
9. 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 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 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D.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答案】D
【详解】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和血液、淋巴液中,A错误;
B、由于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不同,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能不相同,B错误;
C、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就不相同,C错误;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D正确。
故选D。
10. 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液分泌与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细胞的物质X可能为促胰液素
C. 图示过程中的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
D. 注射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机体胰液的分泌量将会减少
【答案】C
【分析】分析图解:表示胰腺分泌液调节的2个途径:①神经调节:神经中枢→迷走神经→胰腺→分泌胰液;②激素调节:胃酸→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促胰液素(物质X)作用于胰腺。
【详解】A、据图可知,胰液分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而水盐调节过程受下丘脑水盐平衡中枢、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共同调节,因此也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细胞的物质X可能为促胰液素,B正确;
C、支配腺体的传出神经为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因此图示过程中的迷走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C错误;
D、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注射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机体胰液的分泌量将会减少,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炎热时,下丘脑不通过体液发送信息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B. 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时,其可以调控骨骼肌的不自主颤抖产热
C. 当病人处于高温持续期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机体的散热量
D. 寒冷时,机体均通过分级调节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量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机理:产热=散热;(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炎热时,在反射弧中,下丘脑可以通过组织液传递信息(神经递质)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A错误;
B、骨骼肌的不自主颤抖产热是由下丘脑通过脊髓控制,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
C、当病人处于高温持续期时,体温恒定不变,所以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机体的散热量,C正确;
D、寒冷时,机体通过分级调节增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受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C。
12.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下图为血液中单核细胞迁移到血管外组织后的3种去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核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后形成
B. 单核细胞只为特异性免疫提供免疫细胞
C.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的RNA相同
D. 单核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答案】A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白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后形成的,而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因此单核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后形成,A正确;
B、单核细胞可分化成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疫细胞)能参与第二、第三道防线,因此单核细胞可为第二、第三道防线提供免疫细胞,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是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也有某些相同基因的表达,存在某些相同的RNA分子,因此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的RNA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细胞的主动性死亡,D错误。
故选A。
13. 神经毒性物质积累使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症”(ALS)。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序号①~⑤为兴奋传递过程,相关生理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图中③过程谷氨酸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C. 图中④过程体现了质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 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ALS
【答案】B
【分析】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
【详解】A、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
B、图中③过程谷氨酸以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B错误;
C、图中④是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过程,体现了质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神经毒性物质积累使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伤,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ALS,D正确。
故选B。
14. 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 切除小鼠甲状腺,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C. 给成年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饲喂促甲状腺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C
【分析】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错误;
B、切除小鼠甲状腺,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但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多肽,不能通过口服补充,D错误。
故选C。
15. 下图表示大脑海马某些区域突触在受到较长时间重复刺激后可能引起突触结构稳定性改变,形成长时程增强效应,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与多种特异性受体结合
B. 神经元B膜兴奋主要是Na+大量内流引起膜外电位由正转负的结果
C. 逆行信使NO经自由扩散作用于神经元A,进而促进谷氨酸持续释放
D. 不断重复某种刺激可增加受体A的数量而降低神经兴奋的敏感性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分别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B、A受体,引起钙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开放,其中钙离子作用于钙调蛋白,产生的NO,又返回到突触小体中,继续作用于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达到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
【详解】A、谷氨酸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识别并结合B受体与A受体,A正确;
B、神经元B是Na+大量内流引起膜外电位由正转负,使膜发生兴奋,B正确;
C、逆行信使NO可经自由扩散进入突触前膜,作用于神经元A,进而促进谷氨酸持续释放,C正确;
D、由题意可知,大脑海马某些区域突触在受到较长时间重复刺激后可能引起突触结构稳定性改变,形成长时程增强效应,说明增强了神经兴奋的敏感性,D错误。
故选D。
二、多选题(本部分包括4题,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 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B.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可吞噬和呈递抗原
C. B细胞和T细胞分别只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D. 通常一个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答案】BD
【详解】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巨噬细胞能吞噬消化抗原,几乎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具有吞噬消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B正确;
C、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其中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C错误;
D、通常一个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D正确。
故选BD。
17. 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不仅对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起作用,还可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相关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交感神经
B. 胃酸杀灭胃内的细菌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C. 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后能抑制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
D. 迷走神经兴奋时,对食物消化、机体抗炎症等都具有促进效应
【答案】CD
【分析】迷走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性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相反,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
【详解】A、迷走神经会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属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会抑制胃肠道的功能,A错误;
B、胃酸处于消化道内,其杀灭进入胃内细菌,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B错误;
C、乙酰胆碱作为信号分子与N受体结合后,引起肠巨噬细胞的代谢活动改变,抑制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C正确;
D、分析图,迷走神经兴奋时,促进胃腺、肠腺细胞分泌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还能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抑制其释放TNF-α,TNF-α释放量减少,能减弱炎症反应,D正确。
故选CD。
18. 葡萄糖激酶(GK)广泛分布在肝脏、胰岛等细胞中,是葡萄糖代谢的第一个酶。当血糖浓度达到某阈值后,GK活性增强,进而通过调节控糖激素的释放和糖原合成来维持血糖稳态(如图,图中数值代表阈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血糖浓度<4mM时,胰岛A细胞中GK活性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
B. 激素A通过过程a对胰岛B细胞分泌的影响属于正反馈调节
C. 肝糖原合成是适宜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共同调节的结果
D. 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答案】BCD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由图可知,激素B为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4mM时,胰岛A细胞中GK活性减弱,胰高血糖分泌增加,A错误;
B、由图可知,激素A是胰岛素,通过过程a对胰岛B细胞分泌的影响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由图可知,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胰岛素、高血糖浓度,促进糖原的合成,适宜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共同调节肝糖原合成,C正确;
D、葡萄糖激酶激活剂,使GK活性增强,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BCD。
19.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人体内不同处的液体,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A. 图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
B. 若②为葡萄糖,经吸收、运输进入肝脏细胞合成③肝糖原,至少要穿过3层生物膜
C.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人体组织中蛋白质大量分解,使乙处渗透压上升
D. 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甲中的液体
【答案】ABC
【分析】分析题图:甲是小肠液,乙为血浆,丙是组织液,丁是细胞内液,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甲→②表示营养物质进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②→③表示营养物质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
【详解】A、图中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A错误;
B、葡萄糖经吸收、运输进入肝脏细胞合成③肝糖原,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人体血浆中蛋白质大量分解,使乙处渗透压下降,C错误;
D、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小肠肠腔中的液体,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60分。未经特殊说明的,每空1分。
20. 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肾上腺髓质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图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贮存、释放NE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末梢呈膨大形状结构名称为______,图中膜蛋白的功能有______。
(2)NE合成后,主要储存在囊泡中,囊泡与_______融合后,释放出NE。NE可与多种受体结合,与受体1结合时,膜外Na+_______,使突触后细胞兴奋;与受体2结合时,导致NE释放减少,这种调节机制为_________。
(3)NE释放后会被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再摄取,抗抑郁药丙米嗪可抑制该过程。丙米嗪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机制可能是_______。
【答案】(1)①. 突触小体 ②. 物质运输、信息传递
(2)①. 突触前膜 ②. 内流 ③.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
(3)丙米嗪抑制NE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NE浓度增高,从而促进突触后细胞兴奋
【小问1详解】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图中膜蛋白的功能有:物质运输(钙通道:运输Ca2+)、信息传递(作为受体接收信号分子NE)。
【小问2详解】
NE合成后,主要储存在囊泡中,当储存NE的囊泡与神经元轴突末梢处的细胞膜(即突触前膜)融合后,NE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而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调节作用。兴奋性递质(NE)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受体1结合,引起后膜大量的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细胞兴奋。NE与受体2结合,被突触前膜摄取,会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NE,继而减弱最初的变化,从而调节正常机体中NE的合成与释放,此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丙米嗪作用机制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NE浓度增高,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促进突触后细胞兴奋,发挥抗抑郁作用。
21.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其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及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IR表示胰岛素受体)。1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免疫与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以胰岛B细胞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免疫失调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2所示(图中的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均属于细胞因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______。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______。
(2)据图1,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IR结合后,促进________与细胞膜融合,进而加快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据图2,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的破坏是在______等的直接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4)综上所述,治疗1型糖尿病的途径可以有_______。
A. 加快胰岛B细胞自身抗原的产生
B. 增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量
C. 诱导胰岛B细胞的去分化和再生
D. 阻断细胞b与胰岛B细胞的结合
【答案】(1)①. 3.9~6.1mml/L ②. 肝糖原的分解
(2)①. 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②. 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
(3)细胞b、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4)CD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3.9~6.1mml/L,空腹时,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合成和释放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上升。
【小问2详解】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A细胞释放的胰高血糖素也能引起胰岛素的释放,因此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葡萄糖。由图1可知,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IR结合后,促进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葡萄糖转运蛋白转移至靶细胞膜上,进而加快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小问3详解】
分析图2,细胞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能破坏胰岛B细胞,从而导致1型糖尿病。
【小问4详解】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从而导致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不足引起的。
A、加快胰岛B细胞自身抗原的产生会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加剧,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A错误;
B、增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量会导致胰岛B细胞受损加剧,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B错误;
C、诱导胰岛B细胞的去分化和再生,会增加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能治疗1型糖尿病,C正确;
D、阻断细胞b(细胞毒性T细胞)与胰岛B细胞的结合,降低胰岛B细胞的受损程度,能治疗1型糖尿病,D正确。
故选CD
22. 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都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___________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2)如图所示,觉醒后人体摄食使血糖浓度上升,葡萄糖经GLUT2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引起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____________方式释放。
(3)胰岛素通过促进____________、促进糖原合成与抑制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等发挥降血糖作用,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能升高血糖,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
(4)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②胰岛素分泌障碍 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④胰岛素B细胞损伤 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5)人体昼夜节律源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控外周节律。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而_____________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
【答案】(1)肝糖原
(2)①. 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②. 由负变正 ③. 胞吐
(3)①. 葡萄糖摄取、氧化分解 ②. 胰高血糖素 (4)①③
(5)①. 昼夜节律 ②. 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
【分析】分析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经GLUT2以协助扩散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细胞内K+浓度增加,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
【小问1详解】
人体血糖的来源有3条: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小问2详解】
据图判断,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GLUT2),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K+通道关闭,进而引发Ca2+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小问3详解】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能促进细胞摄取、利用(氧化分解)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
【小问4详解】
①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会影响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①正确;②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不存在胰岛素分泌障碍,②错误;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会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③正确;④胰岛素B细胞损伤会导致胰岛素缺乏,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④错误;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⑤错误。故选①③。
【小问5详解】
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昼夜节律性,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出现“黎明现象”。由此,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
23. 应激反应是人体对紧张性事件的适应性反应,其主要特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被激活,机体通过HPA途径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GC)。一定强度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机体发挥潜力、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但应激时间过长或者过于强烈,则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下图1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对免疫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__________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
(2)图1中,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之间存在的HPA调控途径称为____。GC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具有____作用。
(3)GC的过度升高会影响机体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并大大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在应激状态下,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敏感性降低,使GC_______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4)在HPA轴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免疫调节机制-“脑-脾神经轴”,如下图2所示。
①图2中所示的免疫活动所属的免疫方式为__________(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
②据图2可推测,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③科研人员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用手术法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如下表),请根据题意完成以下表格(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答案】(1)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下丘脑
(2)①. 分级调节 ②. 协同
(3)负反馈 (4)①. 体液免疫 ②. 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 ③. 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 ④. 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 ⑤. 实验条件的控制(控制无关变量) ⑥. 低于
【分析】图1表示的是糖皮质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与负反馈调节机制;图2表示的是下丘脑CRH神经元通过信息分子作用于脾神经,脾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一种神经递质);图3表示的是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图1中,由于下丘脑调控垂体中促激素的分泌,垂体分泌的促激素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这种调控HPA途径称为分级调节。GC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
GC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GC的过度升高是GC负反馈调节过程受到破坏,而是调节功能下降。
【小问4详解】
①根据图2中所示,由B淋巴细胞参与,且产生抗体的免疫活动为体液免疫。
②根据图2中所示,图中的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物质——乙酰胆碱,属于细胞因子,与白介素等功能相当,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刺激B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此处乙酰胆碱并非神经递质。
③根据题中关键信息:科研人员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此为验证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相关结论,自变量为有无脾神经(手术法切除),两组小鼠均手术的目的是排除手术本生对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因变量是抗体的水平,无关变量包括实验的身体状况,饲养环境,疫苗处理等。根据以上分析完善表格如下:
24. I、研究发现,睡眠会影响人体内一氧化氮(NO)的含量。NO存在于神经元、免疫细胞等细胞中,是一种可向突触前膜逆向传递信息的气体分子。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生物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
II、研究发现,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研究者对小鼠(夜行动物)开展实验:将脂肪细胞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和正常小鼠(Zfp423)置于30℃环境下,分别在白天(非活跃期)和夜晚(活跃期)喂食高脂食物,测得体重变化如图(a)所示。
(1)据图判断,NO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______,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①激素 ②神经递质 ③抗原分子
(2)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______。
(3)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使NO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严重时还可能使神经元凋亡。据图及所学知识,阐述导致上述现象的生物学机制:长期睡眠不足,导致_______,机体为了减少刺激,导致神经元凋亡,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4)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到______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与接触。
(5)小鼠维持体温时能量消耗最小的温度为30℃。当环境温度低于该温度时,下列调节活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______。
A.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皮肤血管收缩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立毛肌舒张
(6)据图(a)推测:ZFP423的表达量升高,可推测ZFP423的________(填“高”或“低”)表达会阻止人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分解供能,导致大量的葡萄糖转化脂肪,导致小鼠肥胖。
(7)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结果如图(b)和(c)所示。据图及相关信息,简述长期“吃夜宵”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①. 自由扩散/扩散 ②. ②
(2)途径I (3)突触间隙中的NO含量增加,NO通过正向和逆向运输,不断刺激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4)细胞毒性T (5)A
(6)高 (7)长期“吃夜宵”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会导致人体内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导致肥胖,高血糖等问题的出现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据图判断,NO作为气体分子,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NO所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②神经递质。
【小问2详解】
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途径I,因为通过该途径能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小问3详解】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O含量增加,NO通过正向和逆向运输,不断刺激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机体自我适应性调节,为了减少刺激,导致神经元凋亡,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小问4详解】
NO含量异常还会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进而影响到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与接触,进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导致免疫能力下降。
【小问5详解】
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机体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产热的途径包括: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包括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故当环境温度偏低时小鼠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本实验研究的是饮食不规律会使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 的表达量升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机体产热增加,进而对实验造成干扰,故下列调节活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是A。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小问6详解】
根据图(a)可知,正常小鼠(Zfp423)与特异性缺失ZFP423的小鼠(Zfp423-KO)对比,脂肪细胞内抗产热转录因子(ZFP423)的表达量升高,可推测ZFP423的高表达会阻止人体内的葡萄糖、脂肪分解供能,导致大量的葡萄糖转化脂肪。
【小问7详解】
12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摄入葡萄糖后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发现不规律饮食后小鼠的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的小鼠,可推测长期“吃夜宵”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会导致人体内血糖和胰岛素均高于正常饮食,导致人体肥胖,高血糖等问题的出现。实验目的
简单操作过程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处理
a.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测定__。
实验组处理
实验组手术切除脾神经。
对照组处理
b.对照组小__。
c.___
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相同疫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
结果检测
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并进行比较。
预期实验结果
d.实验组小鼠的相对抗体水平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对照组小鼠。
实验目的
简单操作过程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处理
a.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测定(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组处理
实验组手术切除脾神经。
对照组处理
b.对照组小鼠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
实验条件的控制
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相同疫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
结果检测
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并进行比较。
预期实验结果
d.实验组小鼠的相对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小鼠。
[生物][期末]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项选择题, 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期中]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中]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广东省湛江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