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一次,核DNA分子含量减半两次
B. 受精作用使得受精卵中的DNA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数目,其中一半DNA来自父亲,一半DNA来自母亲
C.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粒数目始终相同
D. 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的原因主要包括: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以及受精过程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此外,通过有性生殖,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而通过无性生殖只能继承单亲的遗传物质。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体组合具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一次,两次细胞一分二的过程中,核DNA分子含量两次减半,A正确;
B、受精作用使得受精卵中的DNA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数目,其中核DNA一半DNA来自父亲,一半DNA来自母亲,质DNA几乎全来自母方,B错误;
C、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粒数目始终相同,C正确;
D、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体组合具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2. 如图为摩尔根等人研究并绘出的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位置示意图,由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控制果蝇深红眼和朱红眼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B.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D. 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都存在等位基因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上述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体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而控制果蝇深红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A错误;
B、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使用的是荧光标记法,B错误;
C、若减数分裂过程发生了互换, 则某些等位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例如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交叉互换, 则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黄身基因与棒眼基因可能会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
D、X和Y染色体存在非同源区段,故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C。
3. 目前我国科学家找到了对于人脸识别所必需的基因MCTP2.该基因异常所引起的脸盲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另有一种遗传病乙,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下图是关于脸盲及遗传病乙的系谱图,其中I₃不含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脸盲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若Ⅱ₅只患有乙病, 其基因型是aaXbY
C. Ⅱ₃不含这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D. Ⅱ₂与Ⅱ₃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3
【答案】D
【分析】由题意可知,脸盲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由于Ⅱ4患脸盲,但其母亲正常,说明脸盲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Ⅰ3不含乙病致病基因,但生出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脸盲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由于Ⅱ4患脸盲,但其母亲正常,说明脸盲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Ⅰ3不含乙病致病基因,但生出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若Ⅱ5只患有乙病, 其基因型是aaXbY,B正确;
C、由图可知,由于Ⅱ3正常、Ⅱ5患乙病,可推知Ⅰ3为AaXBY,Ⅰ4为aaXBXb,则Ⅱ3aaXBX-不含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C正确;
D、就脸盲基因来说,Ⅰ1患脸盲,基因型为A-,即1/2AA,1/2Aa,Ⅰ2患脸盲,基因型为A-,即1/2AA,1/2Aa,则Ⅱ2的基因型为1/4AA或1/8AA、1/8Aa或1/16AA、1/8Aa,Ⅱ2与Ⅱ3要生出正常孩子,则Ⅱ2的基因型为Aa,则Ⅱ2与Ⅱ3生出不患脸盲的概率为1/8×1/2=1/16,就乙病来说,Ⅱ2不患乙病为XBY与Ⅱ3(1/2XBXB、1/2XBXb)生出正常孩子XB_的概率为1-1/2×1/4=7/8,则Ⅱ2与Ⅱ3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16×7/8=7/128,D错误。
故选D。
4. 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型的影响,假设该个体自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后代分离比为5:3:3:1,那么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和雌配子致死
B. 后代分离比为4:2:2:1,那么推测原因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的个体致死
C. 后代分离比为7:3:1:1,那么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 后代分离比为9:3:3,那么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均致死
【答案】C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若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和雌配子致死,则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分离比为2:3:3:1,A错误;
B、若某对基因显性纯合的个体致死,则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分离比为6:3:2:1,B错误;
C、若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则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分离比为7:3:1:1,C正确;
D、若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均致死,则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分离比为7:1:1,D错误。
故选C。
5. 以下对于基因及染色体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B. 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D.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答案】A
【分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是同一基因或等位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A正确;
B、非等位基因可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
C、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不一定有关,如色盲基因,C错误;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6.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对于二者中哪一种是遗传物质曾引起生物学界的激烈争论,下列与一系列实验材料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
B. 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C. 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都特异性的加入不同的酶,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该过程利用了“加法原理”
D. 从格里菲思到艾弗里再到赫尔希和蔡斯的一系列实验,最终验证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就利用了“减法原理”。
【详解】A、肺炎链球菌有两种类型,分别为R型和S型,其中S型细菌有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有致病性,A错误;
B、T2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和DNA构成,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故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B正确;
C、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都特异性的加入不同的酶去除某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该过程利用了“减法原理”,C错误;
D、从格里菲思到艾弗里再到赫尔希和蔡斯的一系列实验,最终验证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7. DNA两条单链的碱基数量关系是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重要依据,而DNA复制是在为细胞分裂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DNA每条单链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数量相等
B. DNA具有稳定双链结构,其中一条链中的(A+T)/(G+C)=1,则整个DNA分子中的(A+T)/(G+C)=1
C. DNA复制和染色体复制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D.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所以DNA的复制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答案】B
【分析】(1)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从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细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细胞就进入分裂期,开始进行细胞分裂。
(2)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在DNA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两条单链之间,每条单链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不存在互补配对关系,故DNA每条单链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互补链中的T互补,二者数量等,DNA一条链中的G与另一条互补链中的C互补,二者数量等,一条链中的(A+T)等于另一条互补链中的(T+A),一条链中的(G+C)等于另一条互补链中的(C+G),如果其中一条链中的(A+T)/(G+C)=1,则另一条互补链的(A+T)/(G+C)=1,则整个DNA分子中的(A+T)/(G+C)=1,B正确;
C、细胞核内的DNA位于染色体上,DNA的复制和染色体复制是同时进行的,不是分别独立进行的,C错误;
D、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不发生在分裂中期,D错误。
故选B。
8. 将一个15N标记的亲代大肠杆菌15N/15N-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让其连续繁殖两代(I和Ⅱ),提取DNA并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下图所示。已知14N/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m,15N/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n。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B. I代大肠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
C. Ⅱ代大肠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2
D. 预计Ⅲ代大肠杆菌拟核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m+n)/16
【答案】D
【分析】根据颖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的相对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5N,另一条链是14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
【详解】A、由实验第I代的结果(DNA带为全中带)和第II代的结果(一半中带、一半轻带),证明了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A正确;
B、亲代的DNA为全重,其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在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I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B正确;
C、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全部4个DNA分子的1/2,C正确;
D、由于1个含有14N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每条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2; 1个含有15N的DNA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每条链相对分子质量为n/2;亲代细菌DNA分子2条链都是15N,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三代,得到子三代共8个DNA分子,这8个DNA分子共16条链,只有2条是含有15N的,14条是含有14N的,因此总相对分子质量为n/2×2+m/2×14=n+7m,所以每个D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n+7m)/8,D错误。
故选D。
9. 施一公院士团队因项目“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在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如图。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RNA,可对RNA 前体执行剪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需要 RNA 聚合酶的参与
B. 过程③中一条 mRNA 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蛋白质的合成速率
C. 剪接体作用于过程②,该过程涉及氢键的断裂和生成
D. 剪接现象的发现是对传统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剪接体的形成与基因有关
【答案】C
【分析】图示①为转录过程,②为剪接体对RNA 前体执行剪接,得到mRNA,③为翻译过程;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过程。 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在tRNA的协助下完成的蛋白质合成过程。
【详解】A、过程①为转录,转录的产物是RNA,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且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链,A正确;
B、过程③为翻译,翻译时一条 mRNA 链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完成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了蛋白质的合成速率,B正确;
C、剪接体对RNA 前体执行剪接形成mRNA,该过程涉及单链RNA片段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生成,无氢键的断裂和生成,C错误;
D、传统中心法则没有剪接现象,故剪接现象的发现是对传统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又因为剪接体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和小分子的RNA,蛋白质的产生需要基因表达,RNA的生成需要基因转录,故剪接体的形成与基因有关,D正确。
故选C。
10. 血橙被誉为“橙中贵族”,因其果肉富含花色苷,颜色像血一样鲜红而得名。当遇极寒天气时,为避免血橙冻伤通常提前采摘,此时果肉花色苷含量极少而“血量”不足。血橙中花色苷合成和调节途径如图,其中T序列和G序列是Ruby基因上启动基因顺利表达的两个重要序列。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血橙果肉“血量”多少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控代谢过程而实现的
B. T序列的甲基化不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因为该修饰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C. 低温会抑制T序列的去甲基化,进而影响Ruby基因的表达
D. 若提前采摘,可将果实置于低温环境使T序列甲基化来激活 Ruby基因表达
【答案】A
【分析】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据图所示,T序列和G序列激活Ruby基因,促进合成关键酶,调控花色苷前体转变为花色苷,说明血橙果肉“血量”多少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控代谢过程而实现的,A正确;
B、T序列的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且可遗传,B错误;
C、图中低温会促进T序列的去甲基化,进而影响Ruby基因的表达,C错误;
D、据图分析,低温胁迫使T序列去甲基化来激活 Ruby基因表达,进而促进花色苷的形成,因此若提前采摘,可将果实置于低温环境使T序列去甲基化来激活 Ruby基因表达,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出了色盲孩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N基因可突变为n₁基因,n₁基因也可突变为N基因
C. 基因发生单个碱基对替换,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最多会有两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发生突变的基因会遗传给子代
【答案】B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等特点。
【详解】A、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出了色盲孩子,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而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N基因可突变为n1基因,n1基因也可突变为N基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正确;
C、基因发生单个碱基对替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不一定会有氨基酸发生改变,更不一定最多有两个氨基酸发生改变,C错误;
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能会遗传给子代,而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会遗传给子代。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遗传给子代,D错误。
故选B。
12. 人类许多疾病与基因有关,下列相关人类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的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 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检测,可以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C. 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D. 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情况,人的血液、唾液、毛发、汗液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A
【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当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时,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修复或替换有缺陷的基因。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检测是预防遗传病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就已经形成的疾病,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详解】A、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的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A正确;
B、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检测,可以降低遗传病的发生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遗传病的发生,B错误;
C、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也不都是遗传病,比如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病毒感染导致胎儿心脏畸形,不属于遗传病,C错误;
D、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情况,人的血液、唾液、毛发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基因检测,而汗液中一般不含细胞,所以通常不能用于基因检测,D错误。
故选A。
13. 蜜蜂是营社会性昆虫,体内32条染色体,无性染色体,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进行“假减数分裂”,过程如图(图中仅绘出细胞内两条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雌蜂和雄蜂在减数分裂I前期都会发生联会现象,形成了8个四分体
B. 雌蜂和雄蜂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都发生在减数分裂I时期
C. 蜜蜂的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卵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
D. 基因型AD的雄蜂与某雌蜂交配,产生子代雌蜂的基因型为:AADD、AADd、AaDD、AaDd,则亲代雌蜂的基因型是AaDd
【答案】D
【分析】蜜蜂无性染色体,雌蜂是二倍体(2N=32),雌蜂细胞内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单倍体,细胞内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
【详解】A、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的单倍体,体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不会发生联会现象,A错误;
B、雄蜂属于单倍体,据图分析,雄蜂进行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减半,B错误;
C、雌蜂是二倍体(2N=32),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卵细胞染色体是16条,雄蜂是单倍体,染色体是16条,进行“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染色体数也是16条,所以蜜蜂的精细胞和卵细胞中均含有16条染色体,C错误;
D、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子代雌蜂基因型是AADD、AAD、AaDD、AaDd,其父本雄蜂的基因型为AD,产生精子的基因型是AD,则亲代雌蜂产生的卵细胞是AD、Ad、aD、ad,所以亲代雌蜂的基因型为AaDd,D正确。
故选D。
14. 将某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双链用14C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双链用32P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至少有两个细胞有放射性
D. 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标记的染色体,则一定含32P标记的染色体
【答案】C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①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②MI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③MI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④M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⑤M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⑥MII前期: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排布;⑦MII中期:染色体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⑧MII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⑨MII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有丝分裂:①间期:DNA分子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③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④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④末期: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AB、若进行减数分裂,14C和32P分别标记着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复制后,1条染色体上2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4C,其同源染色体上2条染色单体都含有32P),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复制,所以最后得到的4个细胞,2个含有14C,另外2个含有32P,AB错误;
C、若进行有丝分裂,完成第一次分裂的2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标记,进行第2次有丝分裂,进行DNA复制后,每个细胞分别含有1条14C标记和1条带32P标记的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原来的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向两极,则至少有2个细胞有放射性,最多有4个细胞有放射性,C正确;
D、若进行有丝分裂,当进行第2次有丝分裂,进行DNA复制后,每个细胞分别含有1条14C标记和1条带32P标记的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带标记的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向两极,某一细胞中含14C标记的染色体,不一定含32P标记的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有关进化和适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协同进化使生物之间彼此“内卷”,不利于生物种群的发展
B. 种群中某不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大幅下降表明该生物种群未发生进化
C. 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D. 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存在普遍性和相对性,普遍性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普遍存在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此环境但不一定适应彼环境,当它的生活环境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可能就由原来的适应变成了不适应。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做基因频率。由于基因突变、迁入迁出、自然选择等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发生变化,使生物种群不断进化。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详解】A、协同进化使生物之间彼此“内卷”,有利于生物种群的发展,A错误;
B、“种群中某不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大幅下降”属于自然选择导致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B错误;
C、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C错误;
D、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B. 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
C. 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
D. 细胞g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的核DNA数目为N,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是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e的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f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2N,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细胞d和e处于分裂间期,此时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
B、细胞c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g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都会发生染色单体分离,B正确;
C、由于是蝗虫精巢切片,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C错误;
D、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是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AC。
17. 血型是指血液成分表面的抗原类型,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并被人们所熟知的是ABO血型,人类ABO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基因IA和IB对基因i是完全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 一个正常人体细胞内最多同时含有两个上述复等位基因
C. 人类ABO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
D. 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婚配生下的孩子,其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
【答案】CD
【分析】根据题意,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
B、一个正常人体内最多同时含有两种上述复等位基因,B错误;
C、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人类ABO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四种,由IA、IB、i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共有6种基因型,分别是IAIA、IAi、IBIB、IBi、IAIB、ii,C正确;
D、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结合,如基因型为(IAi)和基因型为(IBi)男女婚配,生下的孩子的基因型有四种,分别为IAi、IBi、IAIB、ii,即有4种可能,D正确。
故选CD。
18.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核苷酸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都有重要作用,图1是用DNA测序仪测出的某生物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上被标记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TGCGTATTG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图1推测,此DNA片段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5个
B. 根据图1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分析图2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序列为CCAGTGCGCC(从上往下排序)
C. 若用35S标记某噬菌体,让其在不含35S的细菌中繁殖5代,则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1/16
D. 图1所测定的DNA片段与图2所显示的DNA片段中(A+G)/(T+C)都为1
【答案】ABD
【分析】分析题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真核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图1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TGCGTATTGG,所以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ACGT,所以图2碱基序列为:CCAGTGCGCC。
【详解】A、图1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TGCGTATTGG,其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4个,此链有一个C,推出互补链中还有一个G,此DNA片段上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共5个,A正确;
B、根据图1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分析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ACGT,故图2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序列为CCAGTGCGCC,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内部,35S标记噬菌体的是蛋白质外壳,若用35S标记某噬菌体,让其在不含35S的细菌中繁殖5代,则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0,C错误;
D、双链DNA中,碱基遵循互补配对原则,A=T,C=G,嘌呤数=嘧啶数,故图1所测定的DNA片段与图2所显示的DNA片段中(A+G)/(T+C)都为1,D正确。
故选ABD。
19. DNA甲基化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活性和表达水平来实现的,DNA甲基化可能使抑癌基因无法表达,从而促使癌症的发生和恶化,如图所示。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属于表观遗传。研究表明萝卜硫素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一般不再分裂,细胞中的DNA不存在甲基化
B. 萝卜硫素可能通过抑制DNMTs的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C. 环境条件可以通过影响DNA甲基化水平从而影响基因表达
D. DNA甲基化会改变DNA的碱基序列,影响DNA聚合酶的作用,使DNA无法复制
【答案】AD
【分析】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如基因部分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
【详解】A、DNA甲基化不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故细胞中的DNA是否存在甲基化与细胞是否分裂无关,A错误;
B、DNA甲基化可能使抑癌基因无法表达,从而促使癌症的发生,而DNA甲基化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DNMTs的活性和表达水平来实现的,故萝卜硫素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DNMTs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来实现的,B正确;
C、环境条件可以通过影响DNA甲基化水平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如吸烟会使人的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C正确;
D、DNA甲基化不会改变DNA的碱基序列,不会影响DNA聚合酶的作用,DNA能复制,D错误。
故选AD。
2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远离致癌因子便可以减少原癌基因的突变,从而预防癌症
B.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利用物理因素进行诱变才能得到利于人类的生物新性状
C.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从而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只有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才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ABCD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在日常生活中,远离致癌因子便可以减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从而预防癌症,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利用物理因素进行诱变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经诱变得到的生物新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B错误;
C、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都是单倍体,不都是纯合子,C错误;
D、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都称为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A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图甲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图乙为该动物细胞分裂坐标图,图丙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2n=24)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只画出部分染色体,不考虑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表示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是_____;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横线处填入序号)
(2)图乙中H-I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
(3)图丙中细胞IV的基因型为Aab,若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只考虑一次分裂异常,则形成细胞IV的原因可能是_____;图丙中卵原细胞I经过本次减数分裂产生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
(4)若细胞IV(基因型为Aab)与基因型为ab的精子形成的受精卵发育为雄性个体,且该雄性个体减数分裂时A和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另一条随机移动,则其产生基因型为Aab的配子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①. ①②③ ②. ①④
(2)发生了受精作用 (3)①. 在减数分裂I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均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中 (答出减数分裂I后期及同源染色体未分开即可)②. Aab、B、B
(4)1/3
【分析】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经历减数分裂Ⅰ后,染色体减半。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等分裂。
(1)在图甲中,细胞①中染色体的行为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②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Ⅱ的中期,细胞③中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且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是①②③,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①④。
(2)图乙中A-H, 完成的是减数分裂,H-I段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原因是发生了受精作用,雌雄生殖细胞融合,受精卵染色体恢复正常体细胞的数目。
(3)图丙中细胞 IV 的基因型为Aab,若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只考虑一次分裂异常,则形成细胞IV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均进入次级卵母细胞中,最终形成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ab。 图丙中卵原细胞I经过本次减数分裂产生另外三个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B,因为减Ⅱ正常分裂,产生两两相同的配子。
(4)基因型为Aab的卵细胞Ⅳ与基因型为ab的精子受精,受精卵的基因型为Aaabb。该受精卵发育为雄性个体,若该雄性个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另一条随机移动,雄性个体产生为配子及比例为2/6Aab、2/6ab、1/6Ab、1/6aab,则其产生基因型为Aab配子的概率为1/3。
22. 下图甲为某生物由单基因调控的某一性状的遗传系谱图,图中II-1表现该性状。回答下列问题。
(1)Ⅱ-1的患病基因来自_____。
(2)若该性状在该生物群体中出现的概率为1/100,则Ⅲ-1表现该性状的概率是_____。
后经研究发现,该性状由A基因控制的物质X决定,但同时会受到B基因调控,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作用(图乙),现选择两个基因型相同且无该性状个体交配,后代中无该性状个体与有该性状个体比例为13:3.回答下列问题。
(3)推测该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
(4)亲本基因型是_____,若F1代中有该性状个体随机交配,则F2中无该性状个体与有该性状个体比例为_____。
【答案】(1)I-1和I-2
(2)1/33 (3)①. 自由组合 ②. 后代中出现无性状个体与有性状个体比例为13:3,是9:3:3:1的变式(答出9:3:3:1的变式即可)
(4)①. AaBb和AaBb(答出AaBb即可)②. 1:8
【分析】(1)图甲表现该性状的Ⅱ-1的父母均不表现该性状,推断此该性状为隐性遗传,又因为Ⅱ-1的父亲不表现该性状,故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和伴X染色体遗传的可能,故该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故Ⅱ-1的两个隐性患病基因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即来自I-1和I-2。
(2)依据题目信息“该性状在该生物群体中出现的概率为1/100”得知,在人群中基因型aa出现的频率为1/100,可推知a的基因频率为1/10,A的基因频率为9/10,进一步推知人群中基因型Aa出现频率为2×1/10×9/10=18/100,人群中基因型AA出现频率为9/10×9/10=81/100。因为Ⅱ-3正常(不表现该性状),排除其基因型为aa的可能,故Ⅱ-3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8/100÷(18/100+81/100)=2/11,故Ⅱ-2(基因型2/3Aa)与Ⅱ-3(基因型为2/11Aa)结婚生出Ⅲ-1表现该性状的概率是2/3×2/11×1/4=1/33。
(3)依据题目信息“选择两个基因型相同且无该性状个体交配,后代中无该性状个体与有该性状个体比例为13:3”,推知双亲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方式有16种,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为后代中出现无性状个体与有性状个体比例为13:3,是9:3:3:1的变式。
(4)因为选择两个基因型相同且无该性状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无性状个体与有性状个体比例为13:3,是9:3:3:1的变式,推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代中有该性状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bb、2/3Aabb;若F1代中有该性状个体随机交配,F1中有该性状个体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2/3Ab、1/3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得到F2:4/9AAbb(有该性状)、4/9Aabb(有该性状)、1/9aabb(无该性状),故F2中无该性状个体与有该性状个体比例为1:8。
23. “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以下为探索过程的三个经典实验。
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链球菌在小鼠体内进行著名的转化实验(图1);紧接着艾弗里团队在体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图2);随后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助手蔡斯完成了另一个有说服力的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图3)。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通过图1的四组实验结果得出什么实验结论?_____。
(2)图2实验中,_____组(填序号)对照可以证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图3所示),试管a、b中保温时间和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关系分别为_____。
(4)以上三组实验有相同的设计思路,他们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
(5)一个DNA双链均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只含 31P 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含32P 与只含31P 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
【答案】(1)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答出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即可)
(2)①⑤ (3)④②
(4)设法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效应(答出将DNA与其他物质分离即可)
(5)1:49(2:98也给分)
【分析】(1)格里菲思往小鼠体内注射R型活菌,小鼠不死亡;注射S型活菌,小鼠死亡;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同时注射R型活菌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且从小鼠尸体内分离出有致病性的S型活菌,通过图1的四组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能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将细胞提取物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S型活细菌。然后,他们对细胞提取物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再进行转化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用蛋白酶、RNA酶或酯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仍然具有转化活性;用DNA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就失去了转化活性。图2实验中,①⑤组对照可以证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试管a上清液放射性较高,且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不会随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强;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噬菌体的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搅拌离心后,试管b上清液放射强度随保温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超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细胞内释放出来,搅拌离心后,试管b上清液放射强度随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即试管a、b中保温时间和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关系分别为④②。
(4)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效应。
(5)一个DNA双链均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有98个只含31P,有2个含32P,故含32P 与只含31P 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24. 图甲表示DNA分子的部分结构放大图,图乙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所示DNA分子的一条链的碱基序列是:5'-AGGTCC-3',则其互补链的碱基序列是5'_____3'。
(2)若该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则此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有_____种可能。
(3)DNA片段中,腺嘌呤有m个,占该片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n,则该DNA片段复制三次需要胞嘧啶共_____个。
(4)某人HIV检测为阳性,则图乙中_____过程可能发生于其淋巴细胞中。(填字母)
(5)图乙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的过程是_____。(填字母)
【答案】(1)GGACCT
(2)450 (3)7m(1/2n-1)
(4)b、c、e (5)c、d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1)如果图甲DNA一条链的碱基序列是5'-AGGTCC-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那么它的互补链的碱基序列是 5'-GGACCT-3'。
(2)若该DNA分子有100个碱基,即50个碱基对,则此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有450种可能。
(3)该DNA片段中腺嘌呤有m个,占该片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n,则该片段碱基总数为m/n,在数量上A=T=m,A+T=2m,因此C+G=m/n-2m,C=G=(m/n-2m)/2=m(1/2n-1),则该DNA片段复制三次需要胞嘧啶共23-1×m(1/2n-1)=7m(1/2n-1)个。
(4)某人HIV检测为阳性,说明某人体内含有HIV,HIV为逆转录病毒,故图乙中b转录、c翻译、e逆转录过程可能发生于其淋巴细胞中。
(5)c翻译和dR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均为A与U配对,G与C配对。
25. 医学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图1中①~⑤分别表示不同抗生素抑制细菌的作用机制,其中①表示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达到抑菌作用,②表示抗生素通过损伤细胞膜从而达到抑菌的作用,字母a、b、c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F、R表示不同的结构。图2表示该细菌细胞中某基因的表达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⑤表示抗生素可能通过抑制细菌_____(填结构)的功能,从而抑制c过程;而③表示抗生素可能阻止了a过程所需的_____酶发挥作用。
(2)图2中的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_____个tRNA的结合位点。图2中成熟mRNA进入细胞质需穿过_____层膜。
(3)图2所示过程中②的移动方向为_____(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该过程的产物除了①还有_____。图2所示过程可以高效的进行,是因为_____。
【答案】(1)①. 核糖体 ②. DNA聚合、解旋(二者答一即可)
(2)①. 2 ②. 0
(3)①. 从左向右 ②. 水 ③. 一个mRNA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
【分析】(1)分析图1:a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b是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c是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①~⑤抗生素抑制细菌的作用机理是:①作用原理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形成,②作用原理是破坏细菌细胞膜,③是抑制DNA分子的复制,④是抑制转录过程,⑤是抑制翻译过程。
(2)图2中的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图2中成熟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穿过0层膜;
(3)图2所示过程中②的移动方向为从左到右,新的tRNA来的方向,为合成方向,即从左到右;该过程的产物除了①还有水,因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图2所示过程可以高效的进行,是因为一个mRNA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雄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