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三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以下有关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B. 每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C. 每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D.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答案】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
【详解】A、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其中肉食性动物不吃植物,A错误;
B、一种生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所捕食,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B错误;
C、食物链中顶级消费者没有捕食者,C错误;
D、一种动物由于食性不同,可以捕食不同的生物,因此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正确。
故选D。
2. 某学校学生调查一块稻田的能量流动情况并得出相应结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理密植,可以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稻田中养鸭养鱼的种养结合模式可以减少稻田病虫害
C. 该生态系统需要人工的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
D.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D
【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合理密植可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增大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鸭可捕食害虫和杂草,稻田中养鸭养鱼的种养结合模式可以减少稻田病虫害,B正确;
C、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需要人工管理和干预才能维持稳定,C正确;
D、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同化的能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
故选D。
3. 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1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D2/(A2+B2+C2)
B. 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
D. 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A表示
【答案】B
【分析】分析图1:W1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1是呼吸作用消耗,B1是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D1是流向下一营养级。
分析图2:图2为鲢鱼所摄入能量的去向,鲢鱼摄入量=鲢鱼同化量(B)+粪便量(A),鲢鱼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的量(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分解者利用的量(D)+乌鳢摄入的量。
【详解】A、图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D1= A2+B2+C2 +D2),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2,A错误;
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C表示,C错误;
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D表示,D错误。
故选B。
4.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 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 预期结论是1、3组中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
【答案】B
【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以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详解】A、本实验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故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是否灭菌和湿度,以是否灭菌为自变量的对照试验有:1和2、3和4,其中对照组为1和3;以不同湿度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有:1和3、2和4,B错误;
C、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
D、1和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和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故预期结论是1、3组中的落叶分解现象不明显,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D正确。
故选B
5. 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垃圾分类②自驾旅游③立体农业④青贮、氨化处理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过腹还田
A. ①③④⑥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⑤⑥D. ②④⑤⑥
【答案】A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①垃圾分类,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能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
②自驾旅游会消耗较多的能源,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
③立体农业能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正确;
④作物茎秆经过青贮、氨化处理,可作为牲畜的饲料,增加了能量的利用率,能减少生态足迹,④正确;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
⑥过腹还田是指将动物的粪便投放到农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能减少生态足迹,⑥正确。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 在“制作创意生态瓶”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以湖底淤泥为底层介质,上铺砂石,灌入湖水,加入绿藻、水草、小鱼、小虾等生物。结果生态瓶在封闭一周后,小鱼、小虾陆续死亡,水质恶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绿藻、水草属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
B. 瓶底细菌、真菌大多属于分解者,能将鱼虾粪便分解为无机物
C. 鱼虾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 鱼虾死亡,水质恶化造成生态系统进一步失衡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C
【详解】A、绿藻、水草属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A正确;
B、瓶底细菌、真菌大多属于分解者,能将鱼虾粪便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
C、鱼虾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鱼虾死亡,水质恶化造成生态系统进一步失衡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7. 《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中指出: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已在野外灭绝。若生态系统继续恶化,最终将波及到人类的生存。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生物在野外灭绝不会影响其他种生物的稳定性
B. 就地保护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C. 栖息地碎片化形成栖息地“孤岛”,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D. 若人类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可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
【答案】D
【详解】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重要作用,一种生物在野外灭绝会影响其他种生物的稳定性,A错误;
B、就地保护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C、栖息地碎片化导致其种群难以维持,减少基因交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C错误;
D、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D正确。
故选D。
8. 城市生态工程是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下列措施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 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
B. 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C. 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D. 用法律手段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答案】D
【分析】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应本着城市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理进行。
【详解】A、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以减少污染的产出,A不符合题意;
B、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如在浮床上种植特殊的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B不符合题意;
C、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C不符合题意;
D、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一方面会严重阻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达到断绝污染源头的目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9. 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为主
B. 泡菜发酵时,若发酵时间过短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C. 腐乳味道鲜美的原因在于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D. 传统发酵技术都是直接利用的天然原料中的微生物
【答案】D
【分析】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A正确;
B、泡菜发酵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若发酵时间过短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B正确;
C、腐乳味道鲜美的原因在于大分子蛋白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被分解成了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D错误。
故选D。
10. 灭菌、消毒是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无菌操作操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细胞DNA的提取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B. 微生物、动物细胞培养基中需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污染
C. 制作果酒的发酵瓶在清洗干净后还需用70%的酒精消毒处理
D.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灭菌后蛋白质变性失活不利于培养微生物
【答案】C
【分析】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
【详解】A、动、植物细胞DNA的提取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基中需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污染,保证无菌环境,但抗生素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微生物的培养不一定能加入抗生素,B错误;
C、发酵瓶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是为了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
D、一般用湿热灭菌法对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灭菌,以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不影响微生物的利用,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酵母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步骤使用的培养基是已经调节过pH并干热灭菌的培养基
B. ②③④步骤操作时只需要灼烧灭菌,无需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 ④步骤操作时,不能将第1区和第5区的划线相连
D. ①步骤结束后需倒置平板,④步骤结束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时无需倒置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
【详解】A、①步骤表示倒平板,在倒平板之前,培养基已经调节过pH并灭过菌,但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湿热灭菌,A错误;
B、②③④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防止被杂菌污染,同时在接种前和每次划线结束后都要灼烧灭菌,B错误;
C、④步骤操作时,不能将第1区和第5区的划线相连,否则就达不到稀释的目的,不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C正确;
D、步骤④操作结束后需在培养皿的底上做好标记并倒置后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D错误。
故选C。
12. 为了解病原微生物对四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药敏实验,图 1 为部分实验器材。将含有相同浓度的抗生素 I~Ⅳ四个大小相同的纸片分别贴在长满测试菌的平板上,实验结果如图 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获得长满测试菌的平板,需要使用图 1 中器材①②③
B. 图 2 中 II 形成的抑菌圈较小,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
C. 图 2 抑菌圈中的菌落可能是在抗生素 IV 作用下产生了突变株
D. 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D
【详解】A、为获得长满测试菌的琼脂平板,需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需要使用图1中①酒精灯(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酒精灯对涂布器进行灼烧灭菌)、④涂布器和③培养基, ②为接种环(接种工具),是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要使用的接种工具,用平板划线法不能获得长满测试菌的平板,A错误;
B、图2中II处透明圈最小,说明此处微生物对该药物敏感度最低,B错误;
C、突变株的出现不是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的,抗生素只能起选择作用,C错误;
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中抑菌圈的大小 ,D正确。
故选D。
13. 下图所示菊花组织培养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用酒精、次氯酸钠等对生理状况良好的嫩枝茎段进行表面消毒
B. 通过③过程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C. ④过程需要先诱导生根,长出根后再诱导生芽
D. ⑤过程移栽前需要先打开培养瓶的瓶盖让试管苗适应外界环境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外植体消毒,②是无菌培养过程,③是脱分化,④是再分化,⑤是移栽。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故①过程需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用酒精、次氯酸钠等对生理状况良好的嫩枝茎段进行表面消毒,A正确;
B、③表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该过程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B正确;
C、④表示再分化,一般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C错误;
D、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故⑤过程移栽前需要先打开培养瓶的瓶盖让试管苗适应外界环境,D正确。
故选C。
14. 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矮牵牛新品种,技术流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愈伤组织是幼嫩叶片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
B.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原生质体
C. 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甲、乙的融合和细胞壁再生
D. 获得的杂种植株都能表现双亲的优良性状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首先用酶解法去壁,一般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然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物理法(离心、振荡、电激)、化学法(用聚乙二醇等处理);培养融合的原生质体再生出新的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然后杂种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养形成杂种植株。
【详解】A、愈伤组织是幼嫩叶片通过细胞脱分化形成的,A错误;
B、由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故可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原生质体,B正确;
C、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甲和乙的融合,但不能诱导细胞壁的再生,C错误;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获得的杂种植株不一定能够表现亲本的优良性状,D错误。
故选B。
15. 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环境中需要O2,不需要CO2
B. 细胞要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C. 培养液中通常含有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
D. 培养瓶中的细胞需定期用胰蛋白酶处理,分瓶后才能继续增殖
【答案】C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3)温度、pH和渗透压: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C+0.5°C; pH: 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既需要O2,也需要CO2,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不需要脱分化,植物细胞培养要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B错误;
C、培养夜中通常含有糖类、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C正确;
D、在进行传代培养时,悬浮培养的细胞直接用离心法收集;贴壁细胞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再用离心法收集。之后将收集的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再分瓶培养,D错误。
故选C。
16. 2017年,某国批准了首例使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三亲婴儿”的申请。其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技术涉及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等操作
B. 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C. 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能够遗传给“三亲婴儿”
D. “三亲婴儿”同时拥有自己父亲、母亲及卵母细胞捐献者的部分基因
【答案】C
【详解】A、由题图可知,该技术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等操作,A正确;
B、母亲为“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后代的线粒体基因来自捐献者的卵母细胞,故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正确;
C、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其细胞核内,而捐献者给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故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错误;
D、“三亲婴儿”的细胞核基因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线粒体基因来自于卵母细胞捐献者,D正确。
故选C。
17.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突变为异常血红蛋白基因(Hbs)引起,它们的某片段如图甲。现对一胎儿进行基因检测,主要原理:限制酶MstⅡ处理扩增后的DNA,加热使酶切片段解旋后用荧光标记的CTGACTCCT序列与其杂交,最后电泳分离。图乙为电泳后荧光出现的三种可能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PCR扩增DNA时反应体系中应加入4种dNTP、TaqDNA聚合酶和含Mg2+的缓冲液
B. 若该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则其为镰状细胞贫血患者
C. 荧光标记序列越长,图乙—c中两个DNA条带间的距离越大
D. 用限制酶MstⅡ处理DNA不充分,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
【答案】C
【分析】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的。
【详解】A、PCR扩增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原料和酶等,所以反应体系中应加入4种dNTP、TaqDNA聚合酶和含Mg2+的缓冲液,A正确;
B、据图可知,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中含有MstⅡ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而贫血症基因 (Hbs) 中没有,限制酶MstⅡ处理扩增后的DNA,会导致正常血红蛋白基因(HbA)变短,单个分子量变小,出现图乙-aDNA条带,DNA条带距离加样孔较远,说明DNA分子量小,则表示含有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出现图乙-bDNA条带,DNA条带距离加样孔较近,说明DNA分子量大,没有被切割,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 (Hbs) ;出现图乙-cDNA条带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 (Hbs) 和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因此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 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B正确;
C、凝胶电泳中,DNA分子量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因此图乙-c 中两个DNA 条带间的距离与切割后DNA分子量的大小有关,与荧光标记序列长短无关,C错误;
D、据图可知,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中含有MstⅡ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而贫血症基因 (Hbs) 中没有,用 MstⅡ限制酶处理DNA 不充分,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中中间位置可能没有被切割,结果可能与贫血症基因 (Hbs) 结果一样,因此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D正确。
故选C。
18. 如图为鸡血细胞中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⑤
B. 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猪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C. ⑤表示要鉴定步骤①中所得到的白色丝状物主要成分为DNA,可使用二苯胺试剂来鉴定,沸水浴冷却后,出现蓝色的试管组别是对照组
D. 步骤①的目的是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析出并获得DNA;步骤④中在2ml/L的NaC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较大
【答案】D
【分析】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是:
(1)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液酒精。
(3)DNA和蛋白质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不同。
(4)DNA的鉴定: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步骤是:加入蒸馏水,破碎细胞→过滤,获取含DNA的滤液→去除滤液中杂质→DNA的析出→鉴定,因此图中表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②→①→④→⑤,A错误;
B、猪血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提取不到DN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猪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不相同,B错误;
C、⑤表示要鉴定步骤①中所得到的白色丝状物主要成分为DNA,可使用二苯胺试剂来鉴定,沸水浴冷却后,出现蓝色的试管组别是实验组,C错误;
D、步骤①的目的是析出并获得DNA,步骤④中在2ml/L的NaC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较大,D正确。
故选D。
19. 枯草杆菌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在有机溶剂中也能催化多肽的合成,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制革及丝绸工业。将枯草杆菌蛋白酶分子的第99位天冬氨酸和第156位谷氨酸改成赖氨酸,可使其在pH=6时的活力提高10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完成氨基酸的替换需要通过直接改造蛋白质实现
B. 该成果体现了蛋白质工程在培育新物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C. 经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活性提高这一性状可遗传
D. 蛋白质工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获取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信息
【答案】C
【分析】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蛋白质工程的过程: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的基因→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
【详解】A、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完成氨基酸的替换需要通过改造基因实现,A错误;
B、蛋白质工程可以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即培育新品种,但不能产生新物种,B错误;
C、经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因此经蛋白质工程改造后的枯草杆菌蛋白酶活性提高这一性状可以遗传,C正确;
D、蛋白质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现有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获取基因序列是中间步骤,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对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B. 要看到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等的差异使人们对转基因技术有不同的看法
C. 虽然生殖性克隆人存在伦理问题,但克隆技术已经成熟
D. 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可能使具有某种易感基因的民族感染,而施放国的人却不易感染
【答案】C
【分析】生物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会引起人们对它安全性的关注,也会与伦理道德发生碰撞,带来新的伦理困惑与挑战。要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由于克隆技术还不成熟,以及在伦理、法律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致病能力强,攻击范围广,我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
【详解】A、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需要清晰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规程,还应看到人们的观点受到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A正确;
B、人们所生活的国家或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等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因此对于转基因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B正确;
C、很多生物学家认为,克隆技术还不成熟,哺乳动物的克隆实验均反映出了构建重构胚成功率低,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后着床率低、流产率高、胎儿畸形率高且出生后死亡率高等问题,C错误;
D、转基因技术出现后,使得利用这一技术制造各种新型致病菌成为可能,有人对流感病毒基因进行改造,以使具有某种易感基因的民族感染上这种病毒,而施放国的人却不易感染,D正确。
故选C。
21. 梨小食心虫是果园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控制其危害,需要多次喷药防治,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科研人员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田间高剂量、多位点释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以达到防治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次、大量喷施农药会导致梨小食心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
B.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通过改变梨小食心虫的性别比例来降低其出生率
C. 梨小食心虫的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D. 性信息素影响梨小食心虫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答案】B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三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信息来发挥作用的。
【详解】A、多次、大量喷施农药会将有抗药性的个体筛选出来,后代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逐渐增多,种群的抗药性增强,A正确;
B、据题干可知,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是通过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降低成虫交配概率,并没有改变性别比例,B正确;
C、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既可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可以掩盖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气味,从导致成虫交配概率降低,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性信息素这种信息的传递,D正确。
故选B。
22. 某醋厂和啤酒厂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酒曲含有霉菌、酵母菌、乳酸菌;醋醅含有醋酸菌;糖化即淀粉水解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酵原理利用真菌的无氧呼吸和细菌的有氧呼吸
B. 糯米“蒸熟”与大米“蒸煮”的目的是利于糖化和灭菌
C. 醋酸发酵过程中经常翻动发酵物,可控制发酵温度和改善通气状况
D. 啤酒发酵过程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在主发酵阶段完成
【答案】A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可用于酿酒等。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可用于制作各种风味的醋。
【详解】A、图中制酒利用了霉菌、酵母菌、乳酸菌,其中霉菌是需氧真菌,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细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醋酸发酵过程中主要利用了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为细菌,其有氧呼吸产生醋酸,因此利用了真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及细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错误;
B、糯米“蒸熟”与大米“蒸煮”的目的均有利于灭菌和糖化过程,防止杂菌污染,促进后续发酵,B正确;
C、啤酒酿造流程中利用的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CO2,释放热量,因此经常翻动发酵物可以控制发酵温度和改善通气状况,C正确;
D、啤酒的制作主要依靠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分解糖源并产生酒精,即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阶段前通入氧气,目的是使酵母菌大量繁殖,此时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无法大量产生酒精,D正确。
故选A。
23. 变质的酸奶会因内部发酵产生大量气体而鼓包。某同学选择该类酸奶,按图中的操作流程,研究其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和芽孢,但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B. 变质的酸奶出现鼓包是由于其中的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
C. 利用图示方法在培养基接种前和接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D. 若平板菌落数是180个,则1mL酸奶中该微生物个数为9×106个
【答案】D
【详解】A、无菌技术包括消毒和灭菌两个方面,其中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使用巴氏消毒法不可以杀死牛奶中的芽孢,A错误;
B、变质的酸奶会由于其中的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CO2,B错误:
C、图示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应该使用涂布器进行接种,C错误;
D、利用公式C÷V×M,可以计算1mL酸奶中该微生物数量为180÷0.2×104=9×106,D正确。
故选D。
24. 《本草纲目》记载,樱桃具有利脾、止泻的功效。樱桃中的槲皮素等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我国已经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樱桃优良品种,满足人们食用和药用需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用微型繁殖技术可获得大量樱桃脱毒苗
B. 可以选用樱桃幼嫩的芽原基和叶原基作外植体
C.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樱桃优良品种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 应用樱桃细胞培养可工厂化生产初生代谢产物槲皮素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详解】A 、微型繁殖技术是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应用微型繁殖技术可获得大量樱桃脱毒苗,A 正确;
B、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可以选用樱桃幼嫩的芽原基和叶原基作外植体,B 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已分化的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樱桃优良品种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 正确;
D、槲皮素等酚类化合物属于次生代谢产物,不是初生代谢产物,D 错误。
故选D。
25. 使用高效的细胞毒素类药物进行化疗,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该药物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这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示意图如下。ADC通过将药物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至少要经过两次筛选,其原理和目的相同
B. 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药物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体现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D. ADC中接头稳定性偏低,会导致药物分子容易脱落,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抗体上带有细胞毒素,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细胞毒素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
【详解】A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至少要经过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的原理是基于细胞能否在特定培养基中生长,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原理是基于抗体能否与特定抗原结合,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以两次筛选的原理和目的不同,A 错误;
B、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以胞吐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过性,B 错误;
C 、药物本身不能识别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抗体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并与之特异性结合,将药物带到肿瘤细胞附近发挥作用,不是药物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C 错误;
D、 ADC 中接头稳定性偏低,会导致药物分子容易脱落,就可能会使其作用于正常细胞,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D 正确。
故选D。
2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自然条件下,受精在子宫中完成
B. 精子需要获能才能与卵子结合,而卵子一经排出就具备受精能力
C. 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发生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入卵
D. 在桑葚胚阶段,胚胎内部开始出现含有液体的腔
【答案】C
【详解】A、自然条件下,哺乳动物的受精在雌性动物的输卵管内完成,A错误;
B、排出的卵子需在输卵管内进一步发育到减数分裂Ⅱ中期,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B错误;
C、受精作用时,精子头部触及卵细胞膜时发生透明度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入卵的第一道屏障;精子头部入卵后卵细胞膜会发生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入卵的第二道屏障,C正确;
D、 囊胚期的胚胎开始出现细胞分化,胚胎内部开始出现含有液体的腔称为囊胚腔,D错误。
故选C。
27. 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可以在10s之内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操作,在15s之内将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里。有评论者认为:该研究的研究者利用“聪明的化学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来导致体细胞克隆猴失败的障碍。培育克隆猴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Kdm4d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TSA为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
A. 与克隆小猴的细胞相比,图示体细胞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较高、乙酰化水平较低
B. “去核卵母细胞”是指去除了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处于MII期的卵母细胞
C. 注入Kdm4d的mRNA并进行TSA处理,目的是为了改变重构胚中某些基因的碱基序列
D. 为得到遗传背景相同的克隆猴,可将早期胚胎随机切割成2份或4份后再进行胚胎移植
【答案】A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详解】A、图中Kdm4d的mRNA注入重构胚,并进行TSA处理,而Kdm4d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可以催化组蛋白脱去甲基化,TSA为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干扰组蛋白脱去乙酰化,所以与克隆小猴的细胞相比,图示体细胞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较高、乙酰化水平较低,A正确;
B、“去核卵母细胞”是指去除了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的处于MII期的卵母细胞,B错误;
C、Kdm4d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其能降低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TSA为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干扰组蛋白脱去乙酰化,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最终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没有改变重构胚中某些基因的碱基序列,C错误;
D、胚胎分割需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D错误。
故选A。
28. 某小组通过PCR(假设引物长度为8个碱基短于实际长度)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并用限制酶进行酶切(下图),再用所得片段成功构建了基因表达载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其中一个引物序列为5'TGCGCAGT-3'
B. 步骤①所用的酶是SpeI和CfI
C. 用步骤①的酶对载体进行酶切,至少获得了2个片段
D. 酶切片段和载体连接时,可使用E.cli连接酶或T4连接酶
【答案】B
【分析】E.cli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T4DNA连接酶既可连接平末端,又可连接黏性末端。
【详解】A、由于引物只能引导子链从5'到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一个引物序列为5'TGCGCAGT-3',A正确;
B、根据三种酶的酶切位点,左侧的黏性末端是使用NheI切割形成的,右边的黏性末端是用CfI切割形成的,B错误;
C、用步骤①的酶对载体进行酶切,使用了NheI和CfI进行切割,根据他们的识别位点以及原本DNA的序列,切割之后至少获得了2个片段,C正确;
D、图中形成的是黏性末端,而E.cli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T4DNA连接酶既可连接平末端,又可连接黏性末端,D正确。
故选B。
29. 抗虫和耐除草剂玉米双抗12-5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品种。为给监管转基因生物安全提供依据,采用PCR方法进行目的基因监测,反应程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预变性过程可促进模板DNA边解旋边复制
B. 后延伸过程可使目的基因的扩增更加充分
C. 延伸过程无需引物参与即可完成半保留复制
D. 转基因品种经检测含有目的基因后即可上市
【答案】B
【分析】PCR过程为:①变性,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氢键断裂,双链DNA解旋为单链;②复性,当温度降低到50℃左右是,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③延伸,温度上升到72℃左右,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详解】A、预变性是使模板DNA充分变性,A错误;
B、后延伸过程后延伸是为了让引物延伸完全并让单链产物完全退火形成双链结构,可使目的基因的扩增更加充分,B正确;
C、延伸过程需引物参与,C错误;
D、转基因品种不只需要检测是否含有目的基因,还要检测是否表达,还有安全性问题,D错误;
故选B。
30. HA蛋白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抗原。鸡卵清蛋白是由输卵管上皮细胞中卵清蛋白基因特异性表达后分泌至输卵管内,参与构成鸡蛋清的蛋白质。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HA蛋白鸡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的过程。几种可供选择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等组分
B. 目的基因与鸡卵清蛋白基因启动子拼接前应先在目的基因两端分别引入EcRI和HindⅢ的识别序列,拼接前载体用MfeI和HindⅢ切割
C. 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反应缓冲溶液中一般要加入Mg2+的目的是维持渗透压稳定
D. 利用鸡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生产HA蛋白可以大规模用于禽流感疫苗制备
【答案】D
【分析】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等;启动子是一段有着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位于目的基因的上游,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表达出蛋白质;终止子位于目的基因的下游,作用是终止转录,也是一段有特殊序列结构的DNA片段。
【详解】A、图中①以禽流感病毒RNA形成目的基因DNA过程,为逆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逆转录合成的是DNA,需要4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错误;
B、要使目的基因能够与启动子结合,目的基因应连接在启动子下游,并借助启动子启动转录过程,按照图中启动子上的箭头方向推测,目的基因与鸡卵清蛋白基因启动子右侧拼接,拼接前应先在目的基因两端分别引入BamHI和HindⅢ的识别序列,拼接前载体用MfeI和HindⅢ切割,B错误;
C、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反应缓冲溶液中一般要加入Mg2+的目的是激活耐高温的DNA聚合酶,C错误;
D、HA蛋白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抗原,利用鸡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生产HA蛋白可以大规模用于禽流感疫苗制备,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31. 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进而污染水体,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
(1)氧化塘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除了藻类、风车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包括________。
(2)若奶牛场废水未经稀释池和厌氧池的处理,过量流入氧化塘,导致氧化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说明了___________。
(3)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的浮游藻类减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用厌氧池和氧化塘的池泥给农作物施肥比直接施用猪粪肥效果更好,原因是________。与化学肥料相比,该模式实践意义_______(至少说出2点)。
【答案】(1)①. 生产者 ②.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导致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减弱
(4)①. 厌氧池和氧化塘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农作物可以直接吸收 ②. 保证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分析】生物氧化塘的原理: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日光辐射提供能量)作为初始能量的推动下,通过生物氧化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产、水禽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可作为再生资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除了藻类、风车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小问2详解】
过量流入氧化塘,导致氧化塘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小问3详解】
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它们起遮光作用并能与藻类竞争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导致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减弱;
【小问4详解】
用厌氧池和氧化塘的池泥给农作物施肥比直接施用猪粪肥效果更好,原因是厌氧池和氧化塘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农作物可以直接吸收;与化学肥料相比,该模式实践意义是保证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32. 稻田杂草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克氏原螯虾(小龙虾)以昆虫、稻田杂草、某些小鱼等为食,农业技术人员尝试通过稻虾共作综合种养模式改善水稻种植。
(1)小龙虾可以净化水质,其肉质鲜美,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且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破坏幼芽生长。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下图),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根据以上信息,下列稻虾共作策略合理的有_______。
A. 稻田中直接播种种子而非插秧种植水稻
B. 依据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应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的水稻品种
C. 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稻虾共作中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
D. 水泥层涂抹在田埂近环形沟侧,防止小龙虾逃逸
(3)为研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的影响,农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大小相同的稻田进行不同处理,45天后检测对不同杂草(千金子、鳢肠)的防治效果,结果如下表
注:处理组防治效果=(不处理组杂草密度-处理组杂草密度)/不处理组杂草密度*100%
结果说明:稻虾共作对杂草的防治效果是________。
(4)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①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提高了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②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龙虾的引入对于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__。
③据表可知,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的原因有:水稻产量高,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间接价值和直接
(2)BCD (3)稻虾共作能有效防治杂草,且防治效果优于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剂,稻虾共作对千金子的防治效果优于鳢肠
(4)①.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②.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③. 化肥使用量减少,降低成本;利用小龙虾创收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小问1详解】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小龙虾的肉质被人类食用体现了对人类的食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其在净化水质方面的作用则属于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等)。
【小问2详解】
A、由题意可知,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且在稻田中会将土壤里的种子翻出、破坏幼芽生长,故稻田中不能直接播种种子而应该插秧种植水稻,A错误;
B、协调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故为了防止小龙虾破坏,应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的水稻品种,B正确;
C、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依据该原理,稻虾共作中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C正确;
D、龙虾会挖洞筑巢,水泥层涂抹在田埂近环形沟侧,可防止小龙虾逃逸,D正确。
故选BCD。
【小问3详解】
分析题表数据可知,与不处理相比,人工除草、施用化学除草剂和稻虾共作均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稻虾共作对千金子、鳢肠的防治效果均最高,说明稻虾共作能有效防治杂草,且防治效果优于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剂,并且稻虾共作对千金子的防治效果优于鳢肠。
【小问4详解】
小龙虾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会摄食稻田中的杂草、害虫以及有机碎屑等,其排泄物又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同时,小龙虾的活动和觅食等行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能量流动。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使得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途径更加多样化,有利于能量的流动和利用。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小龙虾的引入,减少了杂草存量,对于水稻生态系统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据表可知,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使农民增收的原因有:水稻产量高,化肥使用量减少,降低成本;利用小龙虾创收。
33. 土壤中的磷大部分以难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效态(如磷酸钙等难溶态,在水中呈白色沉淀)存在,溶磷菌能够把无效态的磷转化为可被直接利用的可溶性磷。
(1)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可组成______等化合物。(填出2种即可)
(2)从土壤中筛选溶磷菌的一般步骤如下:
溶磷菌的分离:依次配备浓度为10-3、10-4、10-5的土壤稀释液,分别取0.1mL均匀涂布于含难溶磷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d。待菌落长出后挑取______的菌落,于基础培养基上采用______法进行多次纯化。溶磷菌的筛选:将分高获得的溶磷菌分别配制成菌悬液,接入已灭菌的含难溶磷液体培养基中做实验组,则对照组的培养基加入______,5d后测定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若接菌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为a,对照组可溶性磷含量为b,则菌株溶磷量为______。选择溶磷量最大的菌种为目的菌。
(3)将适量目的菌接入己灭菌的含难溶磷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每天取样测定溶磷量和pH变化情况,结果见下图。
①结果表明目的菌分解难溶磷的能力呈现______的趋势。
②根据培养液的pH变化情况,可对目的菌的解磷原理作出的推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预期该溶磷菌在农业生产方面可能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核酸(DNA、RNA)、ATP、磷脂、NADPH
(2)①. 具有透明溶磷圈 ②. 平板划线 ③. 等量灭活的菌悬液 ④. a-b
(3)①. 先升高后降低 ②. 溶磷菌通过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分解难溶性磷
(4)制成微生物菌肥促进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
【小问1详解】
土壤中的磷元素被植物直接吸收后,可用于组成核酸、磷脂、ATP、NADPH等化合物。
【小问2详解】
溶磷菌的分离:据题土壤中的磷大部分以磷酸钙等难溶态存在,在水中呈白色沉淀,故加入含难溶磷的固体培养基浑浊不透明,而溶磷菌能够把无效态的磷转化为可被直接利用的可溶性磷,故一段时间后,可挑选平板上形成透明溶磷圈的菌落,即为筛选出的溶磷菌。纯化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如平板划线法将挑选出的菌落于基础培养基上采用连续划线法进行多次纯化。
溶磷菌的筛选:将分离获得的溶磷菌分别配制成菌悬液,接入已灭菌的含难溶磷液体培养基中,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溶解难溶磷的溶磷菌,对照组的培养基接入等量灭活的菌悬液,以作比较。若5d后接菌培养液可溶性磷含量为a,对照组可溶性磷含量为b,则菌株溶磷量为a-b。差值越大,说明菌体溶磷量越大,选择溶磷量最大的菌种为目的菌。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自变量为培养时间,因变量为溶磷量和pH。
①据图可知,在1-4天内溶磷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多,即分解能力升高,第4天后,溶磷量开始减少,即分解能力降低,但比最开始仍更强。
②据图可知,在加入溶磷菌后溶液pH迅速降低,溶磷量开始增加,随着pH回升,溶磷量就开始降低,据此推测溶磷菌可能通过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分解难溶性磷。
【小问4详解】
据题,土壤中的磷大部分以难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效态如磷酸钙等难溶态存在,而溶磷菌可将难溶态磷分解为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可溶性磷,故可将其制成微生物菌肥促进植物对磷元素的吸收。
34. 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很高,某良种公司引进了纯种荷斯坦奶牛,欲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其操作流程设计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通过途径1繁育小牛时,可以对供体进行_________处理,但毕竟供体母牛提供的卵子总量有限,因而可通过途径2,对早期胚胎进行_________以提高胚胎的利用率,相对于途径1、2,途径3在提供胚胎数量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的理由是_________。
(3)为了繁育更多的母牛,除了途径3外,途径1、2都需要对早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LAMP法是利用可特异性识别牛胚胎细胞中存在的雄性特异核酸序列的引物及可特异性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的引物进行核酸的扩增反应,根据扩增产物的有无进行性别鉴定的方法。
表1LAMP法胚胎性别鉴定结果判定
注:“+”表示有扩增产物,“-”表示无扩增产物
根据LAMP法性别鉴定的原理,在反应液Ⅰ管中加入的是_________的引物,反应液Ⅱ管中加入的是_________的引物,样品3、4需要重做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哺乳动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
(2)①. 超数排卵 ②. 胚胎分割 ③. 途径3中供体1可提供大量的体细胞,而卵母细胞可由体质健康和繁殖能力强的本地牛提供,来源广泛
(3)①. 特异性识别雄性特异核酸序列 ②. 特异性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 ③. 反应液管Ⅱ中加入的是特异性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的引物,理论上无论雌雄,反应液Ⅱ管都能扩增出产物
【分析】分析题图:途径1中:优良公牛和供体1配种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早期胚胎,再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发育成小牛,属于有性生殖;途径2中:采用了胚胎分割技术;途径3中:供体1提供细胞核,供体2提供细胞质,经过核移植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并发育形成早期胚胎,再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发育成小牛,称为克隆生物。
【小问1详解】
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因此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是哺乳动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
【小问2详解】
为了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可以对供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使其产生更能多的卵细胞。但毕竟供体母牛提供的卵子总量有限,因而可通过途径2,对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以提高胚胎的利用率。途径3中:供体1提供细胞核,供体2提供细胞质,经过核移植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并发育形成早期胚胎,再胚胎移植到受体子宫发育成小牛,与途径1、2相比,途径3中供体1可提供大量的体细胞,而卵母细胞可由体质健康和繁殖能力强的本地牛提供,来源广泛。
【小问3详解】
LAMP法是利用可特异性识别牛胚胎细胞中存在的雄性特异核酸序列的引物及可特异性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的引物进行核酸的扩增反应,即反应液管中加入的是雄性特异核酸序列的引物或者是可特异性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的引物,样品1判定结果是雄性,样品1的反应液Ⅰ管和Ⅱ管都有扩增产物;样品2判定结果是雌性,样品2的反应液Ⅱ管有扩增产物,Ⅰ管没有,因此判断反应液Ⅰ管中加入的是特异性识别雄性特异核酸序列,反应液Ⅱ管中加入的是特异性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无论雌雄,反应液Ⅱ管中加入的是特异性识别雌雄共同核酸序列,肯定会有扩增产物存在,但表格中没有扩增产物,因此样品3、4需要重做。
35. pET-22b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广为使用的一种载体。图1为pET-22b质粒,其中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pelB信号肽序列指导合成的信号肽能使翻译产物分泌至细胞外。
(1)图1DNA单链____(填“是”或“不是”)转录的模板链,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
(2)某研究团队利用PCR技术扩增吡哆醛激酶(PLK)基因,图2是其中一条链两端的序列。
PCR扩增PLK基因应选引物____(填选项)。
A. 5'GGCCATATGT···-3'B. 5'CCGGTATACA···-3'
C. 5'CTCGAGAGAC···-3'D. 5'GTCTCTCGAG··-3'
为了将PLK基因插入pET-22b质粒序列,研究人员选用NdeI和XhI对质粒和PLK基因进行切割,然后加入____酶构建重组质粒。受体菌应选用____(填“不具有”或“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大肠杆菌。检测结果发现大肠杆菌无法将PLK分泌到胞外,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原因是____。
(3)为解决以上问题,可在题(2)引物____(填选项)的5'端添加限制酶____的识别序列,再选相应的限制酶重复上述实验。
(4)若以上述工艺流程大规模生产PLK,涉及的现代生物工程有____。
【答案】(1)①. 不是 ②. 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点,驱动基因转录
(2)①. AD ②. DNA连接 ③. 不具有 ④. pelB信号肽序列被切除,无法表达出信号肽引导PLK分泌至胞外
(3)①. A ②. HindIII##EagI
(4)发酵工程、基因工程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①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转录形成mRNA 序列的方向为5'→3'端,其模板连的方向应为3'→5',图1DNA单链方向也为5'→3'端,因此图1DNA单链不是转录的模板链。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位点,驱动基因转录。
【小问2详解】
引物的设计依据是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引物结合在模板链的3'端,因此PCR扩增PLK基因应选引物A、D。研究人员选用NdeI和XhI对质粒和PLK基因进行切割,然后加入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pET-22b质粒连接起来构建重组质粒。由于重组质粒上已含有氨苄青霉素的抗性基因,因此需要将重组质粒导入到不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的大肠杆菌中。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若pelB信号肽序列被切除,将无法表达出信号肽引导PLK分泌至胞外。
【小问3详解】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在题(2)引物A的5'端添加限制酶HindIII或EagI的识别序列,再选相应的限制酶重复上述实验。
【小问4详解】
利用微生物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来自酶工程。故若以上述工艺流程大规模生产吡哆醛激酶,涉及生物工程的领域有: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没有涉及细胞工程。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干燥程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不处理
人工除草
施用化学除草剂
稻虾共作
千金子
0
36.80
28.52
97.73
鳢肠
0
52.08
70.83
81.25
杂草存量(kg/亩)
化肥使用量(kg/亩)
水稻产量(kg/亩)
利润(元/亩)
水稻单作模式
250
62.9
477.8
1386.2
稻虾共作模式
5
32.4
540.8
6058.3
类别
反应液Ⅰ管
反应液Ⅱ管
结果判定
样品1
+
+
雄性
样品2
-
+
雌性
样品3
+
-
需重做
样品4
-
-
需重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