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奥秘”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38742/0-17255780169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奥秘”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38742/0-1725578017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奥秘”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138742/0-172557801701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四上语文 单元同步主题阅读训练(主题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 1、四上语文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学生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教案 0 次下载
- 1、四上语文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教案 1 次下载
- 2、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奥秘”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学生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教案 1 次下载
- 3、四上语文第三单元“连续观察”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学生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教案 1 次下载
- 3、四上语文第三单元“连续观察”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教案 2 次下载
2、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奥秘”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奥秘”主题阅读教案【要点梳理+真题演练】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共20页。
2024-2025学年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教师版)知识点: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一、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别小看这些懒蚂蚁据统计,全球有七千多种蚂蚁,它们每天都争先恐后地修筑巢穴,寻找食物,应该说是相当勤快的。( ):在成群的蚂蚁中,有少数蚂蚁则什么活也不干,被科学家称之为懒蚂蚁。为了深入研究这些懒蚂蚁在蚁群中发挥的作用,科学家做了有趣的实验。为了便于观察,科学家们在这些懒蚂蚁身上都做上标记,然后断绝了蚁群的食物来源,并将蚂蚁窝破坏掉。他们(推测 推理),在这种情况下,懒蚂蚁和普通蚂蚁应该有不同的表现。( ):那些原本工作有序,一向勤快的蚂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既不觅食也不筑巢,而是在那里左顾右盼,好像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而此时,那些懒蚂蚁则跃跃欲试,它们先是在那些一筹莫展的普通蚂蚁面前跑来跑去,似乎在安慰同伴让它们(镇静 安静)下来。接着,它们爬出老远,在另一个地方寻找到了食物。然后,它们又带领着同伴,向自己侦察到的地方进行安全转移。来到安全地带之后,它们又组织同伴开始重新修建巢穴。看来,绝大部分忙忙碌碌、任劳任怨的普通蚂蚁,根本离不开为数不多的懒蚂蚁。在关键时刻,甚至是在蚁群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些懒蚂蚁发挥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为什么懒蚂蚁在蚁群中能这样举足轻重呢?( ):原来,懒蚂蚁的大脑容量是普通蚂蚁的四倍,超大的脑容量使它们善于运用头脑分析事物,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能在环境变化时发挥特殊的作用,具有使蚁群在困难时刻存活下来的本领。看来我们不能小看这些懒蚂蚁,它们在蚁群中真是不可替代。1.请你用“√”选择文中的括号里合适的词语。2.我能在文中至少找到三个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 、 3.下面这三句话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请在文中填写序号。A.果然,科学家们在随后的观察中发现B.可是,科学家们在日常的研究中发现C.于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4.认真阅读第3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a.“突如其来的灾祸”指什么? b.“在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懒蚂蚁都做了什么?文章是怎样把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写清楚的?请尝试把下面的小标题补充完整。跑来跑去安慰同伴→ → 组织同伴重建巢穴5.韩愈说过:“ ,孰能无惑?”阅读时,我们要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读了这篇小文章,尝试以批注的形式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吧。在阅读第( )自然段时我产生了疑问。我提出的问题是: 【答案】1.推测 镇静 2.左顾右盼 争先恐后 生死存亡 3.BAC 4.将蚂蚁窝破坏掉,断绝食物 跑去远处寻找食物 带领同伴安全转移 5.人非生而知之者 1/一 哪些蚂蚁是懒蚂蚁呢?【分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推理:也说推论。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所得到的判断叫结论。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根据课文内容,“推测”、“镇静”符合语境。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左顾右盼:左右两边看。“左”和“右”是反义词;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先”和“后”是反义词;生死存亡:或者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生”和“死”是反义词。3.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由文中“应该说是相当勤快的”“在成群的蚂蚁中,有少数蚂蚁则什么活也不干,被科学家称之为懒蚂蚁。”可知,前面在说勤劳的蚂蚁,后面在说懒蚂蚁,是转折,“可是”符合语境;由文中“他们推测,在这种情况下,懒蚂蚁和普通蚂蚁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后面具体讲述懒蚂蚁和普通蚂蚁应该有不同的表现。表示事情的结果与所料所说相符,“果然”符合语境;由文中“原来,懒蚂蚁的大脑容量是普通蚂蚁的四倍”可知,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于是”符合语境。4.a.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由文中“为了便于观察,科学家们在这些懒蚂蚁身上都做上标记,然后断绝了蚁群的食物来源,并将蚂蚁窝破坏掉。”可知,“突如其来的灾祸”指的是将蚂蚁窝破坏掉,断绝食物。b.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由文中“它们先是在那些一筹莫展的普通蚂蚁面前跑来跑去,似乎在安慰同伴让它们镇静 下来。”“接着,它们爬出老远,在另一个地方寻找到了食物。然后,它们又带领着同伴,向自己侦察到的地方进行安全转移。”概括可知答案。5.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积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阅读文章,你对哪个自然段产生了疑问,针对这个疑问提出问题即可。答案不唯一。二、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毽子里的铜钱(节选)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脖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心里说:“老伯伯,给您。”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6.按要求,做题。(1)短文描叙了“老人送山薯”“二婶赖账”“‘我’送铜钱”“老人再送山薯”四个场景,文中涉及到三个人物,作者主要想描写的人物是( )A.“我” B.卖烤山薯的老人 C.隔壁的二婶(2)在事情的发展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内容填写下面的心情线路图。感激→( )→( )→空落落7.对题目“毽子里的铜钱”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毽子里的铜钱”对“我”来说是珍贵的,因为“我”用铜钱换来了好吃的烤山薯。B.“毽子里的铜钱”对卖烤山薯的老人来说是珍贵的,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小朋友的纯真无邪。C.文章紧紧围绕“毽子里的铜钱”写了老人的善良、纯朴及对“我”的关爱。8.阅读短文,你一定有不少疑问。请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两个问题,并选一个问题回答。问题1: 问题2: 解答: 【答案】6.B 难过 不安 7.A 8.文章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老人的形象?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1。文章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老人的形象。【分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1)文章主要写了“我”小时候,卖烤山薯的老伯伯送给“我”一个小小的烤山薯。二婶欠了卖山薯的老伯伯钱,“我”挖出毽子里的铜钱要给老伯伯,老伯伯被感动了,不仅没收“我”的钱,还送了“我”一个山薯。表现了老人的善良、纯朴及对“我” 的关爱。所以文中涉及到三个人物,作者主要想描写的人物是卖烤山薯的老人。(2)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变化。由“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可知,老伯伯送给“我”烤山薯时,“我”是感激的。由“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可知,看见二婶欠了卖山薯的老伯伯钱,老伯伯感到不快乐,“我”是难过的。由“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可知,“我”想代替二婶给老伯伯钱,但是“我”真的没有钱,而且“我”自己也没数钱,“我”的心里是非常不安的。由“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可知,最后“我”的心里空落落的。7.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A项理解错误。文章写了“我”想将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递给老人,但是老伯伯没有收下“我”的铜钱,反而又给了“我”一个小山薯。“毽子里的铜钱”对“我”来说是珍贵的,并不是因为“我”用铜钱换来了好吃的烤山薯。而是“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善良、纯朴及对“我” 的关爱。8.本题考查提问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写下来,提出两个问题。可通过联系上下文内容,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三、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清晨,小街上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忽然,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块大石头横在小街当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 ②“喂,快走啊!”一个大汉猛按车铃厉声高喊。“急死人了!”一个姑娘急得满脸通红,直跺红皮鞋。“哎!小街太窄了!”一个中年人长叹一声。有几个人干脆掉转车头,绕道而行。③人越聚越多,小街被堵塞了。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他分开众人( )来到两个争吵不休的小伙子面前( )和颜悦色地说( )大清早( )为这点小事争吵( )影响这么多人上班( )多不好( )快走吧( )老人排解开纠缠在一起的小伙子,又站在小街当中高声喊:“请大家自觉遵守秩序!东去的,右边走!前边的,别停住!”④人群开始缓缓移动,渐渐地加快。一会儿,小街又畅通无阻,又响起了小溪的欢歌。9.在“(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0.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短文前横线上。1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1)争吵不休: (2)和颜悦色: 12.短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小溪”是指 ,“大石头”指 。13.下列哪句话正确地反映了本文写作目的?( )A.这篇短文说明小街太窄,交通容易堵塞。B.这篇短文赞扬了老人热心排解纠纷,维持交通秩序的行为。C.这篇短文既赞扬了老人的热心,也批评了小伙子的行为,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谦让、尊重、理解和宽容。14.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一个自己阅读时的疑惑,并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9., , :“ , , , ! 。” 10.小溪的欢歌 11.互不相让地争吵 态度和蔼可亲 12.小街上的人流 两个吵架的小伙子 13.C 14.文中“清晨,小街上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来人往的人流比作小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街上的人多。【解析】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他分开众人”“来到两个争吵不休的小伙子面前”之间有关联,中间要用逗号分隔;“和颜悦色地说”是说话的提示语,要加上冒号和前引号;“大清早”“为这点小事争吵”“影响这么多人上班”之间有关联,中间要用逗号;“多不好”语气强烈,要使用感叹号;“快走吧”是老人说的最后一句话,语气平和,后面要使用句号和后引号。10.本题考查拟标题。给短文拟标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根据文章的主旨。本文讲了两个小伙子因自行车相撞,互不相让,导致小街堵塞,最后在老人的劝说下和解。文章告诉了读者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尊重和宽容,社会才能和谐。文章结尾中“小溪的欢歌”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文章标题可取为“小溪的欢歌”或者“小街上的纠纷”。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从第①段的“忽然,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块大石头横在小街当中,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可知,两个小伙子都互不相让,大肆争吵,使得小街变得拥堵。“争吵不休”的“不休”是“不停止”的意思,故词语的解释为:互不相让地争吵。(2)从第③段的“他分开众人,来到两个争吵不休的小伙子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清早,为这点小事争吵,影响这么多人上班,多不好!快走吧。’”可以知道老人平和温柔地劝说着两位小伙子。“和颜悦色”的“和”和“悦”都是指“和蔼可亲”,“颜”指的是“面容”,“色”指的是“脸色”,故词语的解释为:态度和蔼可亲。12.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结合第①段的“清晨,小街上人来人往,像畅流的小溪”可知“小溪”指的是小街上的人流。结合第①段的“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个小伙子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像块大石头横在小街当中”可知“大石头”指的是两个吵架的小伙子。1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主要借小街道上的纠纷,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包容、谦让,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选项A的“这篇短文说明小街太窄,交通容易堵塞。”只提及了小街出现交通容易堵塞的原因;选项B的“这篇短文赞扬了老人热心排解纠纷,维持交通秩序的行为。”只赞扬了老人的行为,没有点明文章的主旨。故选C。14.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题目要求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从材料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给出言之有理的答案即可。示例:第一段结尾“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是什么意思?“小溪流动缓慢了,渐渐停止了”的意思是:两个小伙子因为纠纷导致了道路堵塞,来往的人们行动缓慢,最后导致不能通行。四、阅读。圆梦飞天①2022年11月28日,执行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时隔17年再度飞天的费俊龙,执着坚守近25年终圆飞天梦想的邓清明,12年如一日艰辛训练换来首次太空之旅的张陆。如果你不看他们脸上的风霜,只看他们飒爽的英姿,真以为是三个小伙子,但他们的平均年龄已是53岁。②三名老将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邓清明,他是和杨利伟一起的第一批航天员,从1998年的1月5号到今天,老邓等了24年零11个月。之前“神九”“神十”“神十一”,邓清明都三次进入备份乘组,但都落选了。而今已经56岁的邓清明终于可以圆梦飞天,他创造了全球专业航天员首飞太空最高龄的记录。③航天员的备选,都是比出来,拼出来的。水下训练时,航天员需要携带120公斤重的装备,在水下待四个小时。这样的训练一次就会减轻体重几公斤,你就知道它有多折磨人。最可怕的是离心训练。航天员在高速转椅上要承受八个G的过载,相当于身上要压八个人,还要承受时速百公里的拉扯。高速转椅一转就是十五分钟,这个过程太难受了,每个航天员手里有一个红色按钮,可以随时停下来,但是20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航天员碰过它。④2013年,邓清明查出了肾结石,普通人可以不管它,可是航天员不行,为了能飞天,他做了两次手术。手术一年之后,首批14名航天员当中有五个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要离退,如果邓清明不做这个手术,也在此之列。⑤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邓清明为它又准备三年了。最具挑战的是模拟验证实验,他跟陈冬住进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密闭舱,每时每刻都跟噪音和振动相伴,只能吃航天食品,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平常人一个小时都待不住,他们一呆就是33天。可是在发射前的一天,总指挥部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来执行任务。连续三次备份,邓清明的优秀不用证明,而他以坚强的意志默默接受这一切,才是最让人佩服的。⑥航天没有感情分,一切以状态论英雄,以数据为标尺,就像邓清明自己所说:“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但是我从来没放弃过,对于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来准备,但绝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15.阅读短文,回顾提问小贴士,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①从第 类角度提问: ②从第 类角度提问: 16.结合短文,根据时间梳理邓清明的事迹,完成下面的鱼骨图。17.请在文中找出一处你认为写的好或有启发的地方,摘录在下面,并作批注。句子: 批注: 18.邓清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至少写出两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写出理由。 19.下图是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太空“会师”的照片,观察图中的人物。①你会选用 来描写他们集体的状态。A.无精打采 B.鹤发童颜 C.垂头丧气 D.容光焕发②会师时,他们说:“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期待!”而我想对他们说:“ ”【答案】15.① 邓清明为圆梦飞天具有怎样的品质? ② 短文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6.①邓清明为了能飞天做了两次肾结石手术 ②刻苦训练了三年的邓清明落选了 ③邓清明执着坚守近25年终圆飞天梦想 17.就像邓清明自己所说:“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但是我从来没放弃过,对于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来准备,但绝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 邓清明坚持不懈,刻苦训练,时刻准备着,准备了20多年,终于等到了祖国需要的一天。 18.邓清明为圆梦飞天,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等待祖国需要的那一天的优秀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之前“神九”“神十”“神十一”,邓清明都三次进入备份乘组,但都落选了。他仍在坚持。为了能飞天,他做了两次手术,继续留队。从这些证明了他所具有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品质。 19. D 你们真了不起,是祖国的骄傲。【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提问的能力。结合短文内容,可以进行多角度提问,通过提出的问题并筛选出对理解短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理解文章内容。提问时,可以针对文章内容来提问,可以从文章的写法上来提问,也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提问。示例:邓清明在圆梦飞天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读了邓清明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和理解。结合第④自然段“2013年,邓清明查出了肾结石,普通人可以不管它,可是航天员不行,为了能飞天,他做了两次手术。”可知邓清明为了飞天做了两次肾结石手术;结合第⑤自然段“可是在发射前的一天,总指挥部宣布,由景海鹏、陈冬来执行任务。连续三次备份,邓清明的优秀不用证明,而他以坚强的意志默默接受这一切,才是最让人佩服的。”可知准备了三年,邓清明又落选了;结合第①自然段“2022年11月28日,执行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时隔17年再度飞天的费俊龙,执着坚守近25年终圆飞天梦想的邓清明”可知,邓清明飞天圆梦成功。17.本题考查文章句子分析。示例:“太空不会因为故事感人,就向我张开怀抱。但是我从来没放弃过,对于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来准备,但绝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这句话用了语言描写,表达了邓清明为梦想时刻做好准备,坚持不懈,顽强奋斗的精神。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通过阅读全文,邓清明三次进入备份乘组,但都落选了,而今已经56岁的他创造了全球专业航天员首飞太空最高龄的记录,他的圆梦飞天是比出来和拼出来的。2013年为了能飞天,他做了两次手术,成功留队;2016年他挑战模拟验证实验,跟陈冬住进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密闭舱,一呆就是33天,虽然没有飞,但依然不忘初心。邓清明以坚强的意志时刻准备着被祖国需要。这些都可以看出邓清明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的人,他具有坚强意志、顽强执着的品质。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无精打采:意思是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不高兴、不振作。亦作没精打采。鹤发童颜:思是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垂头丧气:意思是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容光焕发:脸上发出光彩。形容人身体健康、精神振奋。结合图片和题目意思,可知选项D合适。我想对他们说的应该是赞美佩服航天员的话,答案不唯一。示例:你们是祖国的英雄,欢迎回家!五、课外阅读。有趣的仿生学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原理,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制造出新的仪器,机械,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我国古代杰出的工匠鲁班,在一次上山砍树时,不小心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手。他好奇地摘下草叶(观看 观察),发现叶子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于是突发奇想—把铁片磨上细齿用来割断木头,从而发明了常用的伐木工具—锯。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得到的启发,这可能也是我国最早的“仿生学”产物了。仿生学不光在生活领域中运用的范围较广,在军事科学中更是随处可见。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动的东西很敏锐,对静止的东西,却几(jǐ jī)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无论 即使)飞得多快,往哪个方向,它都能(分辨 分辩)清楚,还能判断什么时候跳起来准能把虫子逮住。可是虫子如果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人们依此研究了青蛙的眼睛,制成了“电子蛙眼”,主要用它来监视飞机。飞机在什么方向,飞得多高,飞得多快,正向哪个方向飞,“电子蛙眼”都能立刻做出判断。机场上的指挥员凭着“电子蛙眼”的帮助,就能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降落。另一种动物是响尾蛇,它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在它的体内,有一种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变化的红外线感受器,长在眼睛与鼻孔之间的颊窝里。由于响尾蛇具备了这种红外线感受器,在黑暗中也能准确无误地捕获猎物。美国的海军武器研究中心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出一种空对空导弹的敏感器件,能够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从而紧紧盯住目标不放,直至把目标摧毁,这种导弹被命名为“响尾蛇导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生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的国家已经制造出会说话、会记忆的机器人,将来还会造出更高级的机器人,让他们帮助人类去操纵机器、开发海洋、探索宇宙。20.用“√”在文中选择正确的选项。21.“仿生学”指 ,我国最早的“仿生学”产物可能是 。22.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响尾蛇体内的红外线感受器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B.“电子蛙眼”是模仿青蛙眼睛对运动物体很敏锐而研制出来的。C.“响尾蛇导弹”能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可把目标摧毁。D.“仿生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来还会制造出会记忆的机器人。24.阅读后,请你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问题。(1) (2) 25.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仿生学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答案】20.观察 jī 无论 分辨 21.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原理,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制造出新的仪器,机械 锯 22.不能去掉。“几乎”表示差不多,去掉后表示青蛙的眼睛看不见静止的东西,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3.D 24.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仿生物学”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了? 文中有一个过渡段,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5.科学家模仿变色龙的体色变化研究了迷彩服。【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与词语的运用能力。完成此类题目,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完成作答。观看:指观察、观赏的意思。观察:指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结合文中句子语境“他好奇地摘下草叶(观看 观察),发现叶子的边缘有许多锋利的小齿”可知,应选择“观察”词语。几乎:指差不多,接近。“几”读“jī”。句子“(无论 即使)飞得多快,往哪个方向,它都能……”之间是条件关系,故要用上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无论……都……”,即选“无论”。分辨:指区分辨别,倾向于用眼睛看,用脑子思考。分辩:指辩白;解释;带有一种辩解,争论的意思,倾向于用嘴说。结合文中句子语境“(无论)飞得多快,往哪个方向,它都能(分辨 分辩)清楚”可知,应选“分辨”。21.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关的段落,从中即可提取出相关的信息作答。结合文中句子“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原理,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制造出新的仪器,机械,这门科学就叫‘仿生学’”可知,“仿生学”指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原理,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制造出新的仪器,机械;结合句子“锯的发明是鲁班从带齿的叶片得到的启发,这可能也是我国最早的‘仿生学’产物了”可知,我国最早的“仿生学”产物可能是锯。22.本题考查学生的是说明语言的特点的辨析。应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几乎”指差不多,接近的意思,去掉后表示青蛙的眼睛看不见静止的东西,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严谨性、准确性。故不可以删去。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A 结合文中句子“另一种动物是响尾蛇,它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在它的体内,有一种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变化的红外线感受器,长在眼睛与鼻孔之间的颊窝里。”可知,响尾蛇体内的红外线感受器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故本题说法正确。B 结合文中句子“……人们依此研究了青蛙的眼睛,制成了“电子蛙眼”,主要用它来监视飞机”可知,“电子蛙眼”是模仿青蛙眼睛对运动物体很敏锐而研制出来的。故本题说法正确。C 结合文中句子“美国的海军武器研究中心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出一种空对空导弹的敏感器件,能够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从而紧紧盯住目标不放,直至把目标摧毁,这种导弹被命名为‘响尾蛇导弹’”可知,“响尾蛇导弹”能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可把目标摧毁。故本题说法正确。D 结合文中句子“‘仿生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的国家已经制造出会说话、会记忆的机器人,将来还会造出更高级的机器人……”可知,“仿生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国家已经制造出会说话、会记忆的机器人,将来还会造出更高级的机器人。由此可知本项“将来还会制造出会记忆的机器人”说法错误。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在阅读时,学习并试着从不一样的出发点去思考,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借此理解文本内容。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提问;对作者阐明的观点进行提问等。自我提问最终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意义,获得乐趣和信息。 本题根据自己阅读这段话内容,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问题即可。如“‘仿生学’已运用在哪几个范围?”、“‘响尾蛇导弹’原理是什么”等等。25.本题考查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把你知道的有趣的仿生学知识写下来即可。示例:人们根据蝙蝠的超声定位,仿制出了盲人用的“探路仪”。六、阅读。暴雨夜出生的宝宝,曾经有一束光为你点亮①7月17日,郑州开始下雨。周晴(化名)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一家人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地等着宝宝降生。甚至没有人留意到窗外的雨天。②7月20日下午,雨越下越大。丈夫王帅(化名)出去买饭时,暴雨中积水深处甚至到达了腰部,他开始觉得这雨大得有点不太对头。后来他们才知道,那天下午4点到5点,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③傍晚6点左右,医院突然断电了,病房顿时陷入黑暗。有产妇惊呼:“怎么停电了?”还有人跑到走廊上去看。没多久,医院的备用应急电源启动了。周晴周围的多名产妇被推进产房,一个接一个的新生命顺利降生。④21日零点过后,周晴被推进产房。产房内光线昏暗,但医护们手中的备用灯带来的光亮,让周晴感到温暖和踏实。当同事安抚周晴说“你不要怕,我会一直陪着你”时,助产士董留琛用手机记录下这个瞬间。凌晨2点,董留琛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用这张照片配文发了一条朋友圈:“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⑤医院为,子弟兵、消防员紧急出动,奔赴救援一线;无数个普通人伸出援手,救人于千钧一发之际。刚迎来新生命的周晴一家,也不断收获着跟更多的温暖。孩子出生的第二天,王帅出去买饭,因积水和停电,周围商家都已闭店,王帅只好挨个敲周边住户的门。一户人家了解情况后,立马把家里所剩的七八个鸡蛋全煮了,又特意找出了些芝麻球,塞到他的手里……26.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7.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小心翼翼: 千钧一发: 28.体会下面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一户人家了解情况后,立马把家里所剩的七八个鸡蛋全煮了,又特意找出了些芝麻球,塞到他的手里。一户人家把七八个鸡蛋和一些芝麻球送给他。 29.选择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一处画出来,在下面横线上做批注。 30.阅读全文后,从不同角度(可以针对本文内容、写法或给你的启示)提出两个问题,批注写在下面横线,并回答其中一个。 31.你怎样理解文中“一束光”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答案】26.文中主要描写了在暴雨期间一家人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宝宝降生时,医院突遇停电,之后医护人员用备用灯照亮产房迎接宝宝的到来。 27.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文中指一家人十分谨慎地等待着宝宝的降生。 形容情况极其危急。文中指无数个普通人在暴雨期间救人于危急之中。 28.第一个句子从“立马”、“全煮了”、“特意”、“塞到”等词可以体会到这户人家的好意与热心,表达的情感比较强烈,让人感动;第二个句子平平地描写一户人家把东西送给别人,感情读来没有第一句那么强烈。 29.后来他们才知道,那天下午4点到5点,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这句话列出具体数字,写出了降雨量之大,为下文做铺垫。 30.问题:①停电后,医院产房里的医护人员是怎么做的?②文中以具体时间串接起事件,这样有什么好处?回答:停电后,医护们用备用灯照亮产房,给产妇带来温暖和踏实。 31.“一束光”在文中代表着生的希望,代表着温暖。就像生活中的消防员叔叔一样,救出困在火海中的人,拉回桥上陷于绝望的人,这就是照进那些人生命中的一束光。【解析】26.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是要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从“7月17日,郑州开始下雨。周晴(化名)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一家人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地等着宝宝降生。”“周晴周围的多名产妇被推进产房,一个接一个的新生命顺利降生。”“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可知,本文主要描写了在郑州暴雨期间,周晴一家人满怀期待地等着宝宝降生时,所在的医院因暴雨突然停电,产房为产妇点起一束光,保驾护航。27.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遇到这样的题,学生要学会“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就要“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通过分析比较,对照具体语境,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最后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看看是否合适,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小心翼翼: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文中指一家人十分谨慎地等待着宝宝的降生。千钧一发:形容情况极其危急。文中指无数个普通人在暴雨期间救人于危急之中。28.此题考查学生对鉴赏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一户人家了解情况后,立马把家里所剩的七八个鸡蛋全煮了,又特意找出了些芝麻球,塞到他的手里。”句子通过“全煮、找出、塞到”一系类的动作描写,将这一户人家在灾难面前,及时“送炭”,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地体现出来。第二句:“一户人家把七八个鸡蛋和一些芝麻球送给他。”只是简单陈述事件过程,没有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够具体生动,画面也感不强。2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做批注的能力。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做批注,可以从提出问题、赏析句子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批注。如:“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在洪水猛兽面前,大家团结一心为婴儿点亮光,保驾护航的温暖与善良。30.此题考查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方法有很多:1.根据文章的体裁来提问。2.根据文章的写法来提问。3.根据重点句子和词语来提问。4.根据含义深刻的词句来提问。5.根据特殊的标点符号来提问。6.根据课题来提问。7.根据内容的矛盾点提问。8.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提问。因此,可以针对本文内容、写法或给你的启示进行提出问题,如:问题一:周晴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对救过他的人说些什么?回答:他可能会说:“谢谢您们在如此危险之际为我保驾护航。”问题二:“一户人家了解情况后,立马把家里所剩的七八个鸡蛋全煮了,又特意找出了些芝麻球,塞到他的手里……”此处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31.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文中第四自然段“产房内光线昏暗,但医护们手中的备用灯带来的光亮,让周晴感到温暖和踏实。”可知这“一束光”表面上指医护们手中的备用灯带来的光亮,实际上指大雨中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守护产妇安全生产的温暖与善良,这“一束光”更是产妇和孩子生命的光。从“你出生的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世界的洪水猛兽,即使只剩下一束光,我们也用尽全力为你点亮,为你保驾护航。”可知,这里“一束光”的含义是温暖、希望。生活中也存在很多“一束光”,例如:当孩子被拐后,警察叔叔找回了孩子,这对孩子的父母来说简直是生的希望,这就是“一束光”。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好朋友知道以后竭尽全力帮助我解决困难,这也是“一束光”。学习目标❶掌握提问方法:针对文章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❷学会筛选问题:能够筛选出对理解文章最有帮助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❸借助问题理解文章: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单元概览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蝴蝶的家》四篇课文组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本文通过讲述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讲了科技发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兴趣。《蝴蝶的家》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阅读要素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问题的四个角度1.内容(部分、全文)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全文)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部分)第五粒豌豆为什么像“一个囚犯”?为什么它长得却很好?(部分)2.抓关键词、关键句(含义、作用)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用兴奋的眼光望着一粒豌豆形成的小花园。”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3.写法(体裁、修辞手法等)如:《呼风唤雨的世界》一文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修辞)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写法)4.生活经验(启示)如:读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与雷达》一文,思考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提出问题的常见模式1.内容(部分、全文)第×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抓关键词、关键句(含义、作用)“……”这句话中“××”这个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3.写法(体裁、修辞手法等)课文的题目是《……》,为什么一开始要写……呢?这段话(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找出第×自然段的一个比喻(拟人、夸张等)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4.生活经验(启示)找出第×自然段环境描写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读了《……》一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一文,思考从XXX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拓展提升阅读知识点补充:如何作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类题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小学阅读题中常考的内容。那么,如何作答这类题目呢?1.熟读文章。特别要熟读题目中要求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部分,因为这部分往往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如果学生不理解“浩浩荡荡”的意思,则可以通过上文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理解浪潮的迅猛和气势浩大,而下文中写“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由此,根据上下文判断出“浩浩荡荡”的意思是形容水势汹涌浩大。2.联系上下文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如“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理解这句话中“囚犯”的意思,需要联系上下文创设的情境:这粒豌豆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裂缝十分狭小且阴暗潮湿;青苔又将这粒豌豆裹起来,因此,它不能随意活动。所以“囚犯”是说豌豆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失去了活动的自由,并不是说豌豆真的是囚犯。3.通过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如理解“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到处都是湿的”中的“喧嚷”的意思时,需要明白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喧嚷”的意思是“(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在课文中赋予雨点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总之,回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类题目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既要答出词语本身的意思,又要答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问小贴士第①类: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第②类: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第③类: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