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多份
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共3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解题思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北方地区
1.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2)人文地理特征
2.北方地区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境1 青砖筑成的八达岭长城景观
青砖呈青灰色,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是我国园林、古镇等建筑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青砖的主要原料为黏土,黏土加水调和后,挤压成型,再入砖窑烧制并加水冷却,使黏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下图示意青砖筑成的八达岭长城景观。
根据八达岭长城屹立多年不倒说明青砖的特性。
【提示】结合八达岭长城所在地区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八达岭长城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该地区雨季短,晴天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冬季寒冷。八达岭长城屹立多年不倒,说明青砖具有耐风化、抗冻性好等特性。
情境2 北方常见地名用语
“洼”“淀”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地名用语,常指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的地区。我国白洋淀地区传统民居(下图)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平顶式屋顶,屋檐一侧留出缺口便于架设木梯。
(1)根据地名和典型民居特点推测白洋淀的自然环境特征。
【提示】根据材料从“洼”“淀”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洼”“淀”常指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的地区,这说明当地地势低平,雨洪频发,土壤含水量较多。
(2)推测当地平顶式屋顶设计的主要功能。
【提示】结合北方地区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晾晒粮食、躲避洪水等。
命题点 北方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3山东地理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下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D )
A.风向B.地形C.资源D.河流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现东西延伸、沿浑河干流南岸分布的特点,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河流,D正确。由图中右上角的风向频率统计图可知,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但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并不与主导风向平行,A错误;当地地形起伏不大,城市发展受地形限制小,B错误;资源是其分布在河流南岸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不是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
2.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D )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解题思路】 南岸煤炭开采时间长,有多处煤矸石堆放场,环境污染严重,A错误;城区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南岸城市发展,B错误;北岸地区发展时间晚,可发展空间比南岸大,C错误;抚顺市煤矿和钢铁工业等主要分布在南岸,由于其经济依赖重化工业,所以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转回煤矿集中的浑河南岸,D正确。
3.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D )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解题思路】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抚顺北部可发展空间大,且环境质量较好,城区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正确。抚顺市城市形态如果继续向东发展,会进一步逼近水库区域,加剧水污染,影响城市供水水质,带来水资源安全隐患,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且有多处煤矸石堆放场,环境污染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向西发展会受到城市行政区域边界的限制,C错误。
命题拓展
抚顺早期以煤炭开发为主,随着煤炭资源枯竭,抚顺立足资源优势实现转型和发展,提出抚顺立足资源优势实现转型和发展的措施。
【参考答案】 利用现有煤炭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利用大伙房水库,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考点2 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2)人文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境1 中国传统村落——石潭村
石潭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新安江支流昌源河北侧,曾是古渡口,自然环境优美,现已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上这里的人们以经商为主,店铺林立。现今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村民们利用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形成错落有致的“晒秋”景观(见下图)。
(1)分析石潭村历史上商业发达,而现今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
【提示】从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河运是古代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石潭村位于河运的交通要道,因而历史上商业发达;近代以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河运逐渐衰落,位置优势减弱,商业发展受限,因此现今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2)分析石潭村“晒秋”景观错落有致的原因。
【提示】从地形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该地地形崎岖,建造的房屋错落有致,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晒秋”景观。
情境2 南风古灶
南风古灶坐落于广东佛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数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未断。小明在南风古灶研学时了解到,龙窑(煅烧工具)以木柴为燃料,一般依山势而建,斜卧似龙,呈长条形,具有装烧面积较大、产量较高、节能等优点。
(1)描述龙窑一般依山势而建的原因。
【提示】从山体保温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依山势而建的龙窑可利用密封性较好的山体岩壁,有利于龙窑内的温度提升。
(2)推测南风古灶的龙窑现今仍窑火不绝、生产未断的原因。
【提示】从技艺传承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南风古灶是国家级工业遗产,窑火不绝、生产未断的保护性利用,有利于其烧制技艺的传承。
命题点 南方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1海南地理卷]“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储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则是腌菜缸……”(摘自《鲁迅的故家·灶头》)。浙江绍兴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也是会“过日子”的象征。据此完成1—2题。
1.绍兴地区腌制咸菜的时节最适宜在( B )
A.春分日
B.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冬至日
D.处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浙江绍兴人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说明腌储咸菜主要是为了御冬,据此可推测腌制咸菜最适宜的季节应是秋末冬初,B对;春分日、处暑腌制咸菜御冬偏早,咸菜需要经历夏季和秋季,时间长,口味不鲜美,A、D错;冬至日时已经是冬季,正是食用咸菜的季节,腌制咸菜的时间偏晚,C错。
2.做大做强绍兴腌菜产业的主要措施是( D )
A.传承传统工艺
B.委托外地加工
C.薄利多销
D.打造品牌
【解题思路】 打造品牌可大幅提升绍兴腌菜的知名度,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绍兴腌菜产业做大做强,D对;传统工艺往往是手工制作工艺,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低,因而传承传统工艺不利于做大腌菜产业,A错;委托外地加工不利于绍兴打造本土特色的腌菜品牌,会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当地腌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B错;薄利多销不一定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一定会使绍兴腌菜产业做大做强,C错。
命题拓展
与杭州市相比,绍兴市( A )
A.服务范围更小B.服务种类更多
C.城市等级更高D.城市规模更大
【解题思路】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绍兴市的城市等级要小于杭州市,因而绍兴市服务范围更小,服务种类更少,城市等级更低,城市规模更小。故选A。
考点3 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2)人文地理特征
2.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境 南疆绿洲传统民居
南疆绿洲中的传统民居多就地取材,呈紧密型布局。当地居民在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巧妙地就坡砌墙、挖洞、筑台,并采用各种营建技术,塑造宜居空间。下图为南疆紧密型聚落俯瞰及剖面示意图。
(1)分析该地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
【提示】从传统民居就地取材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新疆绿洲地区冲积土广泛分布,加上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雨水对夯土建筑的侵蚀作用弱,因而当地就地取材,多使用夯实的冲积土作为建筑墙体。
(2)为适应当地气候,分析该传统民居应注重的方面。
【提示】根据当地气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当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传统民居应注重保温,并防止夏季热风和冬季寒风的侵袭。
(3)推测该地民居紧密布局的主要目的。
【提示】从节约土地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新疆地域辽阔,但耕地集中在有限的绿洲地区,因此绿洲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民居紧密布局主要是为了节约土地。
命题点 西北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6月选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 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图1 图2
图3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水源(2分) ,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4分)
【参考答案】 主要分布在洪(冲)积扇边缘地区和山前倾斜平原的下部。(2分)
【解题思路】 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由于缺水,植被很难生长,但在有水的地方,植被能生长良好,可能会形成沙漠中的绿洲。因此,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图2为洪(冲)积扇示意图,图中标注有植被和房屋,可判断绿洲主要分布在洪(冲)积扇的边缘地区;由图3可知,在山前倾斜平原的下部,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形成绿洲。
(2)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4分)
【参考答案】 气候干旱,风力较大;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植被稀少;地表土质较为疏松,易被侵蚀。(4分,任答2点即可)
【解题思路】 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图1显示,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作用较强。人工绿洲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从风力大小、植被分布状况及土壤性质等角度分析。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6分)
【参考答案】 上部,水源条件较差,地表为砾石,不利于开垦农用地;(2分)中部,地下水深度较为合适,地表覆盖着砂,适宜开垦;(2分)下部,地下水较丰富,甚至出露地表,易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不利于开垦。(2分)
【解题思路】 读图3,山前倾斜平原上部地下水水位线较低,说明水源条件较差,同时地表为砾石,不利于开垦农用地;中部地下水深度较为合适,地表覆盖着砂,耕作条件较好,适宜开垦;下部地下水较丰富,甚至出露地表,易出现土地盐碱化现象,不利于开垦。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6分)
【参考答案】 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建设;聚落建设;交通运输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解题思路】 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农田,说明有农业生产活动;人工水域,说明有水利工程建设;村镇和城市等,说明有聚落建设活动。图1中还有铁路线分布,说明交通建设也会影响绿洲发展。
命题拓展
山前倾斜平原的中部最适宜开垦为农用地,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以砂土为主,质地适中,利于耕作;地下水埋藏深度适中,有水源且不易产生盐碱化。
考点4 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
(2)人文地理特征
2.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藏地区区域特征
青藏地区的发展条件
(1)有利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农产品品质好;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较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为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2)不利条件: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养殖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土壤质粗层薄。
情境1 “亚洲水塔”
青藏高原在整个亚洲地区起到了水源汇聚和分发的作用,被称为“亚洲水塔”。高原上湖泊众多,其中,热融湖是由于自然营力和人为原因,多年冻土的热平衡被破坏而形成的。
(1)简述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示】从调节局部气候、加速冻土融化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热融湖水域面积扩大,会使湖区附近昼夜温差、年温差变小,空气湿度提高;热融湖通过热量传递,进一步加速冻土退化。
(2)在青藏高原考察湖泊时需要携带船、钻井平台等大型设备,试分析最佳考察时间并说明原因。
【提示】结合当地道路特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 秋末冬初。青藏高原湖泊考察需要携带船和钻井平台等大型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通过卡车来运输,因此只能选择秋末冬初这种土地冻结可以行车,但湖泊没有封冻的时间点来进行考察。
情境2 碉楼
碉楼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目前仅存百余座,下图是丹巴碉楼景观图。
(1)分析碉楼的主要功能。
【提示】从古建筑的御敌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由图可知,碉楼建筑较高且留有较多孔隙或小型窗口,便于战时瞭望和射击,因而是战争时期的产物,军事防御是其主要的功能。
(2)分析现在仍保留部分碉楼的主要目的。
【提示】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碉楼是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保留部分碉楼并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同时可利用碉楼发展旅游业。
命题点 青藏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3北京地理卷]下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自治州( D )
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
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
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
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该自治州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为山地,中部为地势较低的盆地,地势起伏大,A错误;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地势高,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河谷地区可种植青稞、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B错误;南部处于三江源地区,草场资源保护较好,草场退化并不严重,C错误;对照图例可知,该自治州所在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D正确。
2.图中( B )
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
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
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
【解题思路】 图中倒淌河、沙珠玉河等属于内流河,A错误;龙羊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峡谷地带,是库区沿岸河谷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同时是我国著名的水力发电站,B正确;地质历史时期,青海湖曾经过倒淌河汇入黄河,后来地壳抬升,地势升高,倒淌河因地势反转而流入青海湖,成为内流河,C错误;受地势影响,沙珠玉河自西北流向东南,D错误。
3.京藏高速(G6)穿过该自治州会( D )
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
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
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解题思路】 该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生态环境脆弱,不宜发展纺织和印染等工业,A错误;高速公路经过地区,受汽车排放尾气的影响,大气环境质量会下降,B错误;高速公路主要联系大中城市,加上经过的该自治州中部地区沿线城镇较少,因而对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的作用较小,C错误;该自治州东部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较大,人口重心偏东,但由于高速公路从东向西穿过该自治州中、西部,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利于吸引人口向沿线城镇聚集,会导致人口重心西移,D正确。
命题拓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曾经荒漠化严重,随着大型光伏发电产业园落户该地,这里的生态也在悄然变化着。从高空俯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的光伏园区,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依次排开。羊群穿梭在光伏板之间,奔跑在塔拉滩上,场面十分震撼(如下图)。这一景象已成为当地特色,这些羊也因此有了新的称呼—— “光伏羊”。
光伏园里专门饲养“光伏羊”,主要目的是( A )
A.抑制杂草长高B.合理利用土地
C.增加土壤肥力D.防止森林火灾
【解题思路】 由于太阳能光伏电板的大面积铺设,草地含水量增多,草类的生长条件改善,通过饲养“光伏羊”抑制杂草长高,从而避免杂草长高后影响光伏电板的发电效率,A正确。该地多为高原荒野,铺设光伏电板以及饲养羊群均是对该区域土地的合理利用;羊群在光伏园区排泄,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土壤肥力,但B、C选项均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B、C。该区域自然植被并非森林,D错误。故选A。
知识拓展四大区域的划分及依据
知识拓展 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理优势
热点情境 区域特征——雅安“三绝”
材料一 雅安有“三绝”。一绝:雅雨。雅安有“华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在200天以上,雅雨有70%以上发生在夜间,很多时候雨从入夜开始飘落,天明即云散雨收。二绝:雅鱼。雅鱼品质优良,喜栖在水质清晰、水量充足、具有沙砾底质的冷水溪流中,且水流中有充足的氧;最适生长水温为18—22 ℃,低于8 ℃或高于24 ℃,其食欲减退,生长减缓。三绝:雅女。雅女身材高挑,皮肤细腻白皙,且蛾眉美目,说话柔声细气,观之赏心悦目。
材料二 图1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雅安气候资料统计图。
图1 图2
探究设问 (1)结合材料二,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大气热力性质及热力环流相关理论分析雅安夜雨多昼雨少的原因。
(3)依据文字材料和雅安气候资料统计图,试从自然方面分析雅鱼生存的优越条件。
(4)结合材料,从自然方面分析雅女皮肤细腻白皙的原因。
【解题思路】 第(1)问,本题实质上是让分析雅安降水多的原因,可迁移“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模板”答题。第(2)问,根据设问,雅安夜雨多昼雨少的原因应从昼夜大气热力性质及热力环流差异的角度思考。第(3)问,思维导图如下:
第(4)问,雅女皮肤细腻白皙主要与当地紫外线弱、空气湿润、气温日较差小有关。
【参考答案】 (1)受夏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丰富;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利于抬升形成降水(或地形雨)。
(2)盆地地形,河湖较多,空气湿度大,云层多且厚;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不多),对流不旺盛,大气稳定;夜晚大气的逆辐射较强,低层空气相对温暖,产生对流;盆地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气流多,盆地底部上升的相对温暖的气流遇冷凝结,形成夜雨。
(3)河水为山泉水,受污染较小,水质较好;河流较多且水位季节变化较小,为鱼类生存和繁衍提供稳定的场所;气候温暖,水温适宜,鱼类生存条件优越;河流流动性好,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河流上游侵蚀作用明显,此河段具有众多的沙砾底质。
(4)雅安阴雨天气多、日照少,紫外线辐射相对较弱;空气湿润,气温日较差小,温和的气候使得雅女皮肤细腻白晳。
[2023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堤围内河道纵横交错。据此完成1—3题。
1.宋元时期,当地居民点的主要分布状况为( A )
A.散点状B.团块状
C.条带状D.环状
【解题思路】 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汊,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且分散,居民为了接近耕地、水源地,往往沿耕地附近的河流建筑房屋,故居民点多呈散点状分布,A正确。
2.明代中期,干堤的最主要作用是( D )
①防止洪涝灾害 ②便于居民居住
③减少海水倒灌 ④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明代中期,干堤之间有大片耕地分布,可推测修建干堤主要是为了围垦田地,增加耕地面积,④正确。干堤沿河修建,有利于应对洪涝灾害,①正确。便于居民居住主要从房屋区位选择和建筑结构方面采取措施,受干堤的影响较小,②错误。外堤的主要作用是减少海水倒灌,③错误。故选D。
3.清代中期,桑基鱼塘的主要施工建设时间为( D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解题思路】 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但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降水较少,河流水位低,便于桑基鱼塘施工建设,故选D。
[2024成都摸底]北疆地区的山麓及河谷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当地的日均气温稳定在0—1 ℃时,土壤水热条件可满足春小麦播种、萌芽的需求。下图示意某年北疆春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据此完成1—3题。
1.北疆小麦分布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 )
A.大西洋、北冰洋B.大西洋、印度洋
C.北冰洋、太平洋D.太平洋、印度洋
【解题思路】 受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影响北疆地区,B、D错误。北疆位于非季风区,东南季风输送的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北疆,而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可到达此处,为北疆带来较多降水,A正确、C错误。
2.北疆地区春小麦播种、萌芽期的土壤水分主要来自( B )
A.大气降水B.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D.河流水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北疆地区主要位于43°N—50°N,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降水以降雪为主,积雪较多;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春小麦播种、萌芽,故选B。
3.图中春小麦适宜播种期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C )
A.水源B.土壤C.热量D.地形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北疆南部春小麦适宜播种期较北部早,主要是因为南部纬度较北部低,热量较北部丰富,所以热量是图中春小麦适宜播种期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若主要受水源影响,北部山麓地带水源较丰富,春小麦适宜播种期应较早,A错误;山麓地带为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受其影响,北部山麓地带的春小麦适宜播种期也应较早,B、D错误。
千眼桥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至庐山市的鄱阳湖湖床上,曾经是两地民众冬季往来的要道。该石桥修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总长2 930米,每个桥墩由10根左右的松木构成,桥面宽1米,桥身所用石材全部为花岗石,有1 100多孔,被称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2022年8月末,古桥较往年提前四个月现身。下图为千眼桥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
4.最初修建千眼桥主要是因为鄱阳湖( A )
A.冬季水位低,湖区不能通航
B.冬季货运多,需要客货分流
C.冬季水位高,便于民众通行
D.冬季水温低,湖区不能通航
【解题思路】 千眼桥最初修建主要是为了方便民众往来鄱阳湖两岸,夏季水位高,民众往来可以通过船只,而冬季时鄱阳湖补给少,水位低,湖床裸露,不能行船,民众只能在泥泞的湖床上行走,因此才修建了千眼桥,C错误、A正确;千眼桥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分流货运,冬季鄱阳湖湖床裸露,客货运输都受到了限制,B错误;冬季水温低,并非鄱阳湖不能通航的原因,也不是修建千眼桥的主要原因,D错误。
5.风浪导致千眼桥桥面移位、桥墩坍塌的季节最可能是( B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题思路】 千眼桥桥面移位、桥墩坍塌与鄱阳湖水位升高有关。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大,鄱阳湖水位高,桥面会被湖水淹没,湖泊会受风浪影响,导致桥面移位、桥墩坍塌,B正确。
6.2022年千眼桥提前现身是因为该年( D )
A.东南季风较常年弱B.三峡水库提前蓄水
C.锋面雨带推移较慢D.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
【解题思路】 通常年份千眼桥在12月底或1月初现身。长江流域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但是2022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对长江流域的控制时间比往年同期长,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少,湖泊水位低,千眼桥提前现身,D正确;该年份东南季风较常年强,锋面雨带快速推移到了北方地区,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A、C错误;三峡水库通常是秋冬季节蓄水,从材料中并不能推测其提前蓄水,B错误。
7.[2023山东地理卷,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1)。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2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图1 图2
(1)图3示意图1中AC一线的地形剖面,在虚线框内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3分)
图3
【参考答案】 见下图:(3分)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虚线框内B点至茶马古道一线经过河流、河漫滩和茶马古道所在的下片区,因此作图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河流为沿线海拔最低点,可直接绘出V型河床;第二,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阶地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茶马古道所在地应绘制为平坦地形;第三,河漫滩应明显低于茶马古道所在的一级阶地,但高出河床底部,可从河床底部绘一斜线上升至一级阶地边缘。如下图:
(2)M乡集镇区对全乡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较弱,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该乡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2分)非农业活动联系松散,采砂、采石等活动附加值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2分)
【解题思路】 主要从交通运输、产业活动两方面分析。交通运输方面:由材料可知,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限制了集镇区的辐射范围。产业活动方面:读图2可知,非农业活动主要有采石、采砂、商贸、汽修、外出务工等,各种活动联系松散,并且采砂、采石等采掘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而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
(3)有人建议将现有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对升级的方向进行概括,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6分)
【参考答案】 升级方向: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2分)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提高区域知名度。(每点2分,2点即可)
【解题思路】 公路驿站实质上就是服务业集聚区,利用路边一些空闲场地,建起的具备停车、如厕等功能的服务设施,甚至还具备加油、充电、购物等功能。从服务业发展角度考虑,汽修厂升级为公路驿站,其升级方向应是服务群众出行、宣传公路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等。服务群众出行的具体措施:完善停车、休憩、餐饮、购物、加油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公路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通过挂图、宣传栏、液晶显示屏等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示地方特色的具体措施: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特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区域知名度。
考点1 北方地区
[2023辽宁沈阳二模]2019年,小浪底水库来水、来沙量大增,是自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由于排水排沙,小浪底水库以下河段淤积明显。下图示意2019年小浪底水库下游三个不同河段槽宽与断面冲淤面积关系(正值表示淤积,负值表示冲刷),伊洛河口以上接近小浪底水库,夹河滩离小浪底水库最远。据此完成1—3题。
1.2019年夏季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B )
A.江淮地区气温偏低B.东北平原积水内涝
C.黄土高原植被干枯D.天山南北阴雨连绵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2019年,小浪底水库来水、来沙量大增,是自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水沙量最多的一年,说明该年北方地区降水偏多,夏季风偏强,存在南旱北涝现象,因此江淮地区夏季气温偏高,A错误;雨带在北方停留较久,华北、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利于植被生长,因此黄土高原植被生长良好,B正确,C错误;天山地处非季风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因此夏季天山南北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概率小,D错误。选B。
2.越往上游,相同槽宽的断面冲淤面积越大,主要是因为( C )
A.径流量小B.水流速度慢
C.沙源丰富D.河道宽度大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三个河段越往上游,越接近小浪底水库的坝下,越接近排水排沙的沙源地,沙源丰富,C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三个河段越往上游,河流径流量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河道越窄,A、B、D错误。选C。
3.小浪底水库在春季水量较小时排水排沙不利于黄河下游的( B )
A.航运B.防洪C.供水D.灌溉
【解题思路】 黄河下游河床高、水位高、泥沙淤积严重,目前不具备通航条件,A错误;在水量较小时排水排沙容易造成泥沙在黄河下游干流河床淤积,导致河流水位抬升,不利于防洪,B正确;下游水位抬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水和灌溉,C、D错误。选B。
[角度创新/2023河北唐山二模]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某农场经多年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近年来主要起垄(按一定宽度与间隔将土拥起成条状高台)种植大豆。某科研团队在该农场内开展农田土壤调查,选取典型样地布设采样点(下图),通过测定土壤样品发现:间距200米采样与间距100米采样的数据分析结果近似,精度可以接受;采样区域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低。据此完成4—6题。
4.与间距100米相比,若在该采样区域内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会( A )
①提高采样速度和效率 ②降低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③节省数据的分析成本 ④减少地形对数据分析的干扰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 间距200米采样与间距100米采样的数据分析结果近似,精度可以接受,所以在该采样区域内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不会降低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②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与间距100米相比,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会使采样点变得更为稀疏,有利于提高采样速度与效率,同时得到的数据会减少,能够节省数据的分析成本,①③正确;采用间距200米布设采样点只是使采样点减少,没有减少地形对数据分析的干扰,④错误。故选A。
5.采样区域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有机肥施用B.农作物起垄走向
C.坡面含水量D.坡度和土层厚度
【解题思路】 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某农场经多年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并且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图中地势东高西低,并且农作物起垄走向为东西向,因此可以判断出是农作物起垄走向影响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与图中内容无法判断出有机肥的使用情况以及坡面含水量,A、C错误;从等高线分布情况来看,该区域整体坡度相差较小,所以坡度不是东部地区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
快速解题 据图分析可知,东西部的主要差异是地势东高西低,顺坡垄作易导致土壤肥力流失,B正确。
6.在东北黑土区广泛开展农田土壤调查,有助于( C )
A.开垦荒地,扩大可耕地面积
B.摸清土地资源,遏制耕地撂荒
C.精准施肥,建设高标准农田
D.划定耕地红线,推进退耕还林
【解题思路】 在东北黑土区开展农田土壤调查,可以判断农田土壤情况,有利于精准施肥与建设高标准农田,C正确;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调查是为了掌握土壤情况,而不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以及退耕还林,A、D错误;农田土壤调查针对的是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遏制耕地撂荒影响较小,B错误。
巧妙解题 材料中提到“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因此才开展土壤调查,由此判断C正确。
[2024四川泸州检测]降水影响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植被状况,而植被生长状况由于还受人类活动影响,并未与降水保持完全同步。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正相关,非生长季植被生长状况与地下水呈负相关。植被指数是利用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降水量和地下水位的时间分布折线图,其中③为降水量折线。读图完成7—8题。
7.②曲线在6月份出现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 B )
A.植被落叶B.正值农忙
C.出现伏旱D.遭受台风
【解题思路】 由材料“生物量越多,植被指数越大”和“③为降水量折线”并结合夏季植物生长相对较好,生物量较大,可判断②曲线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②曲线在6月份出现低谷值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在6月份冬小麦收割,正值农忙,B正确;6月份植被落叶量较小,6月份不会因为落叶出现生物量大幅度下降的现象,A错误;图中显示华北地区7—8月份降水较多,不会出现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会出现伏旱,C错误;华北平原6月份遭受台风的可能性很小,D错误。
8.①曲线在7月后折线向上的主要原因是华北平原( D )
A.农作物生长迅速B.蒸发减弱
C.工业用水减少D.降水补充增加
【解题思路】 由前面分析可知,②折线表示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植被指数,则①折线表示华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位的时间分布。7月份后地下水位上升是由于此时降水量较大,降水通过下渗形成了地下水,D正确;农作物生长迅速会使地下水位较低,A错误;7月份气温高,蒸发强烈,会使地下水位变低,B错误;工业用水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错误。
考点2 南方地区
[传统文化/2024福建三明检测]台湾以闽南人居多,保存有许多古老的闽南文化,建筑文化是闽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环,其中闽南传统的土木砖瓦结构三合院建筑(如图)最具代表性。现今,台湾的闽南传统三合院正面临消失或转型的问题。据此完成1—3题。
1.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台湾传统三合院建造时考虑较少的因素是( C )
A.采光B.通风C.避寒D.防震
【解题思路】 采光和通风条件是南北方民居建造时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A、B错误。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冬季风肆虐、冬季寒冷,四合院相对封闭的空间结构有利于避寒,而台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不需要考虑避寒,C正确。台湾多地震,因此需要考虑防震,D错误。
2.台湾传统三合院不易保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B )
A.人口外流严重B.自然灾害频发
C.生态破坏加剧D.全球气候变暖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3.台湾传统三合院最合理的转型方向或保护措施是( D )
A.保存所有的传统三合院
B.增建新式的闽南三合院
C.改造周边地区配套设施
D.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解题思路】 应保存具有价值的传统三合院,保存所有的传统三合院不现实,且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A错误;增建新式的闽南三合院缺少历史沉淀,不利于保护传统三合院,B错误;改造周边地区配套设施与传统三合院的转型和保护无直接关联,C错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既有利于传统三合院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可实现其主要功能由居住向旅游、研究等方向转型,D正确。
巧妙解题 台湾传统三合院的转型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民俗文化旅游属于保护性开发,D最合理。
马吉米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大峡谷深处,以前村民依靠溜索往来于怒江两岸。该村在深山密林中种植了上万亩(1亩≈666.7平方米)草果,草果采摘后需要人工背运下山。2020年,某报业集团资助该村新建了26条运输草果下山的溜索。据此完成4—5题。
4.近年来,马吉米村村民不再依靠溜索往来于怒江两岸的原因最可能是( B )
A.发展轮渡B.兴建桥梁
C.河流改道D.生态移民
【解题思路】 怒江大峡谷深处水流湍急,发展轮渡不现实,A错误;村民不再依靠溜索往来于怒江两岸,可能是因为修建了桥梁,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B正确;怒江位于横断山区,这里山高谷深,河流受两侧高山约束,几乎不可能改道,C错误;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且有上万亩草果,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环境效益,没必要进行生态移民,D错误。
5.用溜索运输草果的最主要目的是( B )
A.沿用原有设施B.保障运输安全
C.方便人工运输D.提升草果品质
【解题思路】 溜索是一种简易的交通工具,它以一条钢索或粗绳连接两地,一头高一头低,人、货物等可由高处溜向低处。人工背运草果经过密林、陡坡时危险性较高,因此该村用溜索运输草果的最主要目的应是保障运输安全,B正确;用溜索运输比较平稳,颠簸较小,对草果的破坏程度小,与人工背运相比,溜索运输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草果品质,但很难提升草果品质,D错误;该村原有的溜索设施主要用于村民往来,现有运输草果的溜索是新建的,沿用原有设施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采用溜索运输草果方便了人工运输,但不是该村采用溜索运输草果的主要目的,C错误。
6.[2024河北保定模拟,1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皖南川藏线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境内,精华段全长约120千米,因局部形似我国川藏线“七十二道拐”而得名,沿线拥有三家挂牌的A级旅游景区。皖南川藏线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Ⅰ为景区依托阶段,风景区周边率先出现以餐饮、特产销售为主的农家乐;阶段Ⅱ为主廊辐射阶段,游客更多为皖南川藏线而来,旅游业态从景区向主廊集聚态势涌现,餐饮业态下降,住宿业态显著上升;阶段Ⅲ为支线蔓延阶段,新型业态沿主廊向支线寻找空间,并通过支线交通串联景区,与周边村落形成乡村旅游聚落微循环系统,村落与景区融合发展。下图示意皖南川藏线的位置。
(1)分析阶段Ⅰ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的优势条件。(4分)
【参考答案】 阶段Ⅰ游客以景点参观为主,依托景区可带来丰富的客源;(2分)景区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接待能力较强。(2分)
【解题思路】 阶段Ⅰ发展农家乐可依托景区客源。景区占据交通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接待能力较强。
(2)简述阶段Ⅱ主廊沿线业态结构出现“食降住涨”现象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主廊辐射阶段,旅游范围扩大,时间延长,住宿需求增加;(1分)消费水平提高,对高品质乡村民宿需求量增大;(1分)乡村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部分小型农家乐不再从事餐饮经营。(1分)
【解题思路】 第一步,剖析设问。分析阶段Ⅱ“食降住涨”的原因,即分析阶段Ⅱ旅游业态变化对主廊沿线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第二步,结合材料和设问关键词,从“食降”和“住涨”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第三步,组织答案。阶段Ⅱ游客旅游范围扩大,停留时间延长,住宿需求增长,尤其对高品质民宿的需求量增大,而早期成立的部分卫生不达标的小型农家乐逐渐被市场淘汰。
(3)简述阶段Ⅲ支线蔓延对乡村振兴的意义。(4分)
【参考答案】 支线蔓延可促进支线沿线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主廊和支线附近乡村的发展差距;村落与景区融合,促进支线沿线乡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每点2分,2点即可)
【解题思路】 支线蔓延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可以从增加沿线农民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回答。
考点3 西北地区
[传统文化/2023山东滨州二模]甘肃民勤的“堡子”(下图)建于民国时期,它是当地现存保护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庄园,体现了当时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下图中的“堡子”位于平原地区,外围是高大厚重的墙壁,堡子内越往后越具有私密性,后院建有祭祀祖先的祠堂。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堡子”( D )
A.由商人出资修建,主要用作休闲度假
B.由州县的官府修建,主要用于躲避战乱
C.由村集体修建,主要是为了保护居民隐私
D.由大户人家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土匪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堡子”内没有休闲娱乐场所,故用作休闲度假的可能性较小,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堡子”后院建有祭祀祖先的祠堂,因此,“堡子”为当时居民所建,B错误;“堡子”规模相对较小,不足以满足村民集体居住,C错误;由图可知,“堡子”占地面积较大,建设者应该为大户人家,“堡子”建于民国时期,治安较差,其外围为高大厚重的围墙,可防御土匪,D正确。选D。
2.目前当地政府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堡子”资源,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 )
A.完善附近基础设施B.迁走周边居民
C.周边地区进行退耕D.扩大“堡子”规模
【解题思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保护和开发“堡子”资源,可以完善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A正确;迁走附近居民成本较高,B错误;周边地区退耕对保护和开发“堡子”影响较小,C错误;扩大“堡子”规模不符合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要求,D错误。选A。
[2024广东七校联考]巨菌草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耐旱、耐盐碱,是一种良好的饲料作物,相比于玉米等传统饲料作物,种植巨菌草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要求更低。近年来,宁夏同心县在沙漠戈壁推广巨菌草种植,促进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下图为巨菌草和玉米植株对比图。据此完成3—5题。
3.与传统饲料作物相比,同心县推广巨菌草种植是因为( A )
A.单位面积产草多
B.可提高耕地质量
C.种植经验更丰富
D.便于机械化耕作
【解题思路】 相比于玉米等传统饲料作物,巨菌草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耐旱、耐盐碱,是一种良好的饲料作物,种植巨菌草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要求更低,因此同心县推广巨菌草种植,可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利于促进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A正确;同心县在沙漠戈壁推广巨菌草种植,并没有在耕地上种植,B错误;推广巨菌草种植是同心县近年来的事,说明当地种植时间短,因而经验并不丰富,C错误;传统饲料作物和巨菌草种植都便于机械化耕作,D错误。
4.同心县在沙漠戈壁推广巨菌草种植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D )
A.增大蒸腾量,增加区域降水
B.减少水耗,增加河川径流
C.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弱竞争
D.根系固沙,减弱风沙活动
【解题思路】 沙漠戈壁地区生态脆弱,风沙活动频繁,种植巨菌草可利用其根系固沙,减弱风沙活动,D正确。沙漠戈壁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种植巨菌草会增大蒸腾量,但由于蒸腾到空气中的水汽有限,对增加区域降水的作用不大,A错误;虽然巨菌草对水分要求低,但仍需要消耗一定水源,因此推广巨菌草种植会增加水耗,减少河川径流,B错误;生物多样性增加会增强竞争,C错误。
5.推广巨菌草种植,促进草畜产业一体化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是( B )
A.减少耕地面积
B.保障草料供应稳定
C.提高牧业成本
D.增加饲料用粮需求
【解题思路】 在沙漠戈壁推广巨菌草种植,不占用耕地,也不会减少耕地面积,A错误;种植巨菌草主要是为牲畜提供饲料,保障草料供应稳定,B正确;巨菌草单位面积产量高,可为牲畜提供更多的饲料,减少饲料用粮需求,利于降低牧业成本,C、D错误。
新疆多语种地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新疆各民族人民长期聚居和杂居融合的映射,其形成与海拔、坡度以及当地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下图为新疆各语种地名海拔区间占比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
6.由图中信息可知,新疆( A )
A.蒙古语地名分布呈大分散的特点
B.以维吾尔语地名为主
C.海拔最高处的地名为哈萨克语地名
D.历史上汉族在此定居最早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各海拔区间蒙古语地名占比都不超过10%,分布差异较小,说明蒙古语地名分布呈大分散的特点,A正确;海拔1 000米以下汉语地名占比最高,说明该区间以汉语地名为主,但并不能判定历史上汉族在此定居最早,B、D错误;海拔2 000米以上各语种地名均有分布,并不能判定最高处的地名为哈萨克语地名,C错误。
7.推测历史上新疆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C )
A.山间平地B.盆地中央
C.冲洪积平原地区D.中低山区
【解题思路】 汉族人主要从事种植业,因而迁入新疆的汉族人应该集中分布在耕地较多的冲洪积平原地区,C正确。山间平地和中低山区耕地较少,不是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地,A、D错误。西部地区盆地中央一般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难以发展耕作业,因而汉族人口分布较少,B错误。
8.新疆的蒙古语地名中自然类地名占80%以上,且以涉水类地名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B )
A.新疆曾经气候湿润
B.蒙古族习惯逐水草而居
C.新疆多季节性河流
D.人们希望所至所居之处水草丰美
【解题思路】 新疆地处内陆,历史上气候就比较干旱,A错误;蒙古族牧民放牧往往要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逐渐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习惯,因而蒙古语自然类地名以涉水类地名为主,并不是因为新疆季节性河流多,C错误,B正确。蒙古语涉水类地名一般是自然环境特征的真实反映,并非是希望,D错误。
考点4 青藏地区
[情境创新/2024广东梅州调研]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形复杂,雪山广布。下图示意该区域2001—2020年山地不同坡向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天)。研究显示,该区域的降水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B )
A.北冰洋B.印度洋
C.大西洋D.太平洋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降水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而影响青藏高原的西南暖湿气流主要来源于印度洋,B正确。
2.该地多年平均积雪日数( A )
A.北坡大于南坡
B.东南坡大于西北坡
C.东坡大于西坡
D.西南坡大于东北坡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该区域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北坡约77天,西北坡约79天,西坡约71天,西南坡约60天,南坡约56天,东南坡约63天,东坡约71天,东北坡约74天,因此北坡大于南坡,西北坡大于东南坡,东坡与西坡相同,东北坡大于西南坡,A正确,B、C、D错误。
3.该区域山地不同坡向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D )
A.纬度B.坡度
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
【解题思路】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偏南坡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小于偏北坡,说明阳坡多年平均积雪日数小于阴坡,主要是因为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气温高于阴坡,积雪易融化,D正确;该区域同一山地各坡向纬度差异较小,A错误;由材料并不能推断出不同坡向的坡度差异,B错误;该地区不同坡向所受的大气环流基本相同,C错误。
4.[2023北京东城区二模,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孜藏族自治州(下图)位于四川省西部,横断山脉的东南部,境内有鲜水河断裂带穿过。
2020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发生2级以上地震379次。
(1)说明甘孜藏族自治州地震多发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1分)地壳运动活跃,有断裂带,(1分)地质构造复杂,(1分)多地震。
【解题思路】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加上有断裂带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多地震。
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约为4 500米,面积约66.98万公顷,湿地面积约占27%,以淡水草本沼泽为主,多草甸和灌丛,是以高寒湿地及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藏野驴在四川省的最后庇护所。
(2)说明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藏野驴庇护所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海拔高,高寒环境适宜藏野驴生存;(1分)草本植被多,食物充足;(1分)湿地面积广,水源充足;(1分)人类活动少,干扰小;(1分)国家级保护区,有政策保护。(1分)
【解题思路】 如下图:
道孚县年均温为8.2 ℃,年均降水量为633.6毫米。道孚藏寨位于鲜水河畔,房屋建筑以粗壮的圆木作为立柱,柱子上顶着大梁,大梁再顶椽子作为基本骨架,形成完整、牢固的全木结构,建筑主体全由实木构成,墙外以土石包裹。下图示意建设中的道孚民居。
(3)从选址和建造两方面,简述道孚藏寨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5分)
【参考答案】 选址:靠近河流,便于取水;(1分)地势平坦,便于施工。(1分)建造:以木材、石材、泥土为主要原料,就地取材;(1分)全木主体结构,抗震性强;(1分)全木建造外加土石包裹,保温舒适。(1分)
【解题思路】 根据要求,从选址和建造两个角度简述。从选址角度看,道孚藏寨位于鲜水河畔,取水方便,并且河畔以堆积地貌为主,地势平坦,便于建造房屋。从建造角度看,房屋建筑主体全由实木构成,墙外以土石包裹,建筑原料就地取材,可以最大程度节省成本,并且道孚县年均温为8.2 ℃,需要避寒,全木建造外加土石包裹,利于保温;当地位于断裂带,地震多发,完整、牢固的全木结构抗震性强。
综合训练
[2024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检测]垄作是东北黑土区重要而普遍的种植方式,包括横垄、顺垄及斜垄三种耕作垄向。横垄指作物垄的方向和地块坡向垂直;顺垄指作物垄的方向和地块坡向平行;斜垄指作物垄的方向和地块坡向介于垂直与平行之间。据此回答1—3题。
某年黑龙江克山不同垄向水土流失比较表
1.下列关于该地区三种垄作方式的推断正确的是( B )
A.斜垄坡面侵蚀最严重
B.横垄保水保土效果最好
C.顺垄拦蓄地面径流效果最好
D.该地区最适宜采用顺垄种植方式
【解题思路】 据表可知,顺垄坡面径流量小于斜垄,但其冲刷量更大,土壤流失厚度最大,说明顺垄坡面侵蚀最为严重,A错误;横垄耕作模式的冲刷量和土壤流失厚度均最小,其保水保土效果最好,B正确;顺垄方式作物垄的方向和地块坡向平行,地表径流易流失,拦蓄地面径流效果差,该地不适合采用顺垄种植方式,C、D错误。
2.下列原因中,与东北土壤侵蚀严重关联度最小的是( C )
A.过度农垦导致土壤裸露
B.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解冻
C.夏季冰川融化,融水侵蚀土壤
D.冬季冻土膨胀,出现冻裂
【解题思路】 过度农垦,土壤裸露的情况下土壤易受侵蚀,A不符合题意;春季气温回升,冻土解冻,土质疏松,土壤易被侵蚀,B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没有大面积的冰川,C符合题意;冬季冻土膨胀易出现冻裂,D不符合题意。
3.“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能有效减少黑土侵蚀,下列有关该耕作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秸秆覆盖的季节一般是夏季
B.当地多用油菜秸秆覆盖地面
C.免耕播种主要为降低成本
D.免耕播种可以蓄水保墒
【解题思路】 秸秆还田多在秋冬季节,A错误;油菜主要是南方地区的油料作物,因而当地一般不用油菜秸秆覆盖地面,B错误;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主要是为了避免松动土壤,减轻侵蚀作用,并非为了降低成本,C错误;秸秆覆盖还田会拦阻地面径流,促进水分下渗,同时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蓄水保墒,D正确。
[2024成都开学考试]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位于滇池东岸。该村老房子的土夯墙壁中夹杂螺蛳壳。可以说,河泊所村几乎就是一座在螺蛳壳上被托起的村庄,该村地面上、墙面上、庄稼地里都有螺蛳壳。近年来,晋宁区对河泊所村的传统民居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河泊所村将成为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相融合的村庄。下图示意河泊所村的位置和螺蛳壳砌墙房屋景观。据此完成4—6题。
4.古代河泊所村的主要产业最可能是( A )
A.渔业B.伐木业C.采掘业D.建筑业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河泊所村位于滇池东岸,滇池面积大,可推断该地鱼类资源丰富,能获取大量水产品,故其主要产业最可能是渔业,A正确;古代村庄以农业为主,建筑业属于非农业活动,D错误;材料未体现该地有丰富的木材和矿产,B、C错误。
5.河泊所村用螺蛳壳砌墙建成的房屋( D )
A.利于排水B.利于通风
C.利于采光D.冬暖夏凉
【解题思路】 读图文信息可知,用土与螺蛳壳混合之后再建房屋,可增强墙体硬度,同时可隔热防寒,所以冬暖夏凉,D正确;排水主要靠屋顶,而不是墙壁,A错误;土夯墙壁为实心,不透风,B错误;土夯墙壁为实心,不透光,所以对采光无影响,C错误。
6.对河泊所村用螺蛳壳砌墙建成的房屋进行有效保护的措施为( D )
A.迁往湖岸,就地取材B.原址修旧如新
C.迁往高地,异地重建D.原址修旧如旧
【解题思路】 读材料可知,该村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相融合的村庄,要对其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应以保持原来的形态为主,原址修旧如旧最符合,D正确;将房屋迁移势必会破坏原址,不利于保护,A、C错误;原址修旧如新则会破坏和改变原有房屋的形态,B错误。
[2024黑龙江鸡西检测]卤泊滩位于陕西省中部,属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在过去,该地以漫灌淋盐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治理,却因难以向外排盐始终未获成功。21世纪初,该地在农田周围种植防风林,田块间挖设蓄水沟渠(旱季沟渠水可回补农田),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工程—生物—农业”综合治理模式,新增万亩高产耕地。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漫灌淋盐未能成功治理盐碱地,主要是因为( A )
A.位于低洼盆地B.夏季蒸发旺盛
C.灌溉水盐度高D.土壤含盐量高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卤泊滩是古咸水湖干涸后形成的低洼盆地,漫灌淋盐是通过大水漫灌的方式将盐分稀释并排出,该地位于低洼盆地,水不易排出,盐分仍累积在盆地中,故未能成功治理,A正确。夏季蒸发旺盛是出现盐碱地的原因之一,漫灌淋盐是通过稀释地表盐分,将盐分淋走,其成功与否与夏季蒸发量关系不大,B错误。该地灌溉农田的水多为淡水,咸水灌溉与事实不符,C错误。土壤含盐量高,通过漫灌淋盐也会慢慢稀释盐分,但材料说未能成功治理,表示这种方式未能起到作用,故其与土壤含盐量高关系不大,D错误。
8.推断该地在蓄水沟渠内种植水生植物主要是为了( C )
A.降低蓄水沟渠水位B.减少作物病虫害
C.降低沟渠水体盐度D.提高生物多样性
【解题思路】 卤泊滩位于陕西省中部,长期受土壤盐碱化制约。在田块间挖蓄水沟渠,可以储存大量灌溉用水,在水渠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将盐分转化,从而降低沟渠水体的盐度,对降低蓄水沟渠的水位作用相对较小,C正确、A错误。种植水生植物不能减少作物病虫害,二者关联不大,B错误。种植水生植物的确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但这并不是在盐碱地蓄水沟渠种植水生植物的主要目的,D错误。
[情境创新/2023吉林市部分学校联考]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是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是( D )
A.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B.立体种养结合,水资源消耗量少
C.片圈面划分明确,防护林种类多
D.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
【解题思路】 土地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是该模式治理荒漠化效果显著的表现,不是原因,A错误;该治理模式未采用立体种养结合的方式,B错误;防护林种类多并不能体现该模式的治理效果,C错误;图示“片圈面”种植大量的防护林,使该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防风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显著,D正确。
巧妙解题 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就是治沙,效果好说明防风固沙效果好,可直接得出D正确。
10.构成“片圈面”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的特征是( B )
A.根系发达B.耐旱C.枝叶茂盛D.速生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11.“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的效益主要有( B )
①社会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品牌效益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题思路】 “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防护林,荒漠化治理效果显著,还可以收获农产品,因此可同时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②③正确。
巧妙解题 从防护林本身来考虑,其体现的是生态效益,与品牌效益、社会效益没有关系,③正确,①④错误,直接得出B正确。
12.[2023辽宁沈阳三模,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树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适宜在雨雾较多的山区生长,畏寒、喜光、忌渍水。浙江安吉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成为著名的白茶之乡。随着茶树的规模化种植,茶园土壤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当地采取了“山顶戴帽(种植防护林)、山腰系带(种植经济林)、山脚穿鞋(植树种草)”的措施,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下图示意安吉县地形。
(1)评价安吉白茶生长的地形条件。(8分)
【参考答案】 山地丘陵较多,适宜种植茶树的面积较广;地形起伏较大,有利于排水;受地形抬升影响,雨雾天气较多;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易受冷空气影响,不利于白茶生长。(每点2分)
【解题思路】 结合材料可知,茶树适宜在雨雾较多的山区生长,畏寒、喜光、忌渍水。因此,可从地形类型、地势、地表起伏等角度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2)说明安吉茶园规模化生产后所产生的土壤问题。(4分)
【参考答案】 山区大面积垦殖,植被单一,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为提高产量广施化肥,导致土壤污染、板结硬化,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每点2分)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3)简述“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在茶园土壤改良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山顶戴帽”:削减风速,减少风力对山顶土壤的侵蚀;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对表土的冲刷。(2分)“山腰系带”:增加茶园荫蔽面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2分)“山脚穿鞋”:增加茶园植被多样性,增强水土保持能力,草本腐烂增加土壤肥力。(2分)
【解题思路】 分析如下:
13.[开放题/2024广东潮州检测,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马海盐湖在早期为柴达木古淡水湖湖滨水域,地势平缓并向湖心倾斜。后受板块运动影响,周边褶皱相继隆起,加之青藏高原抬升,盐湖逐渐与古湖相离。其间存在半封闭时期,气候干湿交替。受古湖面积变化影响,该时期区内部分沉积呈现盐类与泥沙碎屑交替重叠出现的互层。目前盆地地表水少,径流出山后渗失量大,冲积扇缘盐渍化明显。德宗马海湖为区内残留卤水湖泊之一,周边钾盐矿藏丰富,近几年由于入湖河流上游取水过多,已趋于干涸。下图示意柴达木古湖的范围及马海盆地位置,放大图示意目前德宗马海湖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试分析马海盆地半封闭时期存在盐类沉积与碎屑沉积互层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马海盆地半封闭时期与古湖有相连通道,气候干湿交替;(2分)枯水期湖面萎缩,与柴达木古湖分离,盐类沉积范围扩大;(2分)丰水期水域扩大,与古柴达木湖连通,接受碎屑沉积;(2分)因这种封闭与连通的状况交替进行,所以形成盐类沉积与碎屑沉积互层。(2分)
【解题思路】 沉积物差异反映运输动力、气候的变化,影响盐类沉积和碎屑沉积的主要因素应为水位高低。干旱期水位低,与古湖分离,蒸发旺盛,易形成盐类沉积;湿润期降水多,水位高,与古湖相连,形成碎屑沉积,干湿气候交替,导致沉积层交替。
(2)有人提议,直接在山前洪积扇处提水输送到德宗马海湖,请说明该做法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洪积扇处水源散失量大,适量取水影响小;降低地下水位,缓解扇缘盐渍化进程;输水入德宗马海湖可以恢复湖泊湿地,维系周围生态系统稳定;有利于满足钾矿生产的需求。(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解题思路】 直接提水输送的好处可从湖泊水位、水质、生态环境、水源地等方面分析。读材料可知,盆地地表水少,径流出山后渗失量大,冲积扇缘盐渍化明显,可推断直接提水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蒸发损耗,并能避免盐渍化问题;对德宗马海湖而言,水量增加,水位提升,生态得到改善等。从经济方面来说,引水到德宗马海湖有利于满足钾矿生产的需求。核心考点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3山东,T11—13
2022全国甲,T4—6
2021海南,T7—8
【区域认知】
能够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综合分析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1海南,T11、T13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3浙江6月,T28
2022湖北,T17
2021山东,T3—4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地理特征分析
2023北京,T13—15
2021湖北,T17
命题分
析预测
中国地理分区相关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作为素材用于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试题多运用中国局部区域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区域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备考策略
在复习中国地理分区时,要总览全局,了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较差异,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的关联,增强国家主权和国土安全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联系相关知识,综合分析、解释中国地理分区中突出的地理问题
地形
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1] 平原 面积广阔,主要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
气候
以[2] 温带季风 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水文
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水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东北地区河流有[3] 春汛 和夏汛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天然林区
水资源不足
煤、石油等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主要的油田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
农业
耕作类型
旱地农业
耕作制度
东北地区一年[4] 一熟 ,华北地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主要农产品
东北: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华北平原:冬小麦、花生、棉花
黄土高原:谷子
工业
工业分布
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
工业类型
以重工业、能源、纺织业为主
交通
华北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运煤专线多;高速铁路、公路发展快
环境
问题
东北:黑土流失
华北:旱涝、风沙、盐碱
黄土高原:[5] 水土 流失
地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东北
平原
①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6] 黑土 肥沃;②夏季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③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④河流众多,水源充足;⑤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①东北地区全年生长期短,总热量相对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②受寒潮影响大;③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
华北
平原
①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热量较丰富,雨热同期,水热配合较好,光照资源充足,降水集中;②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
①降水不够充沛,集中于7、8月份,灌溉水源不足;②容易引起[7] 春旱 ,春季多大风和沙尘天气以及低温冻害;③地势低洼地区容易产生盐碱地
黄土
高原
①位于暖温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②黄土由较细的粉砂颗粒组成,便于耕作
①降水较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严重;③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角度
特征
地形
地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而分散,西部以[1] 高原 、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气候
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少雨,夏季[2] 高温多雨
水文
河湖众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最为集中;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丰富(中上游),航运价值高(中下游)
资源
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
水资源丰富
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
角度
特征
农业
以[3] 水田 农业为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小麦、棉花、柑橘、茶叶;
四川盆地: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柑橘;
华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工业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高精尖产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
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
西南地区: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煤炭
交通
内陆以铁路为主,内河[4] 航运 发达
居民
生活
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
环境
问题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5] 水土 流失
区域
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
长江中
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我国种植业区和淡水鱼产区,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四川盆地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紫色土)、物产丰富
全国重要的稻谷、油菜籽、桑蚕、甘蔗、柑橘产区,我国重要农业区
东南丘陵
酸性[6] 红壤 分布广泛(缺乏有机质,低产),地形多丘陵
适宜在红壤中生长的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经济林木种植多,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
纬度低,水热充足;高原地形,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
重要林区,高原上的“坝子”可发展种植业
横断山区
纬度较低,地形崎岖,高差大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受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角度
特征
气候
[1] 温带大陆性 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全年降水少,干旱缺水,太阳辐射强,多大风
地形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多高大山地、宽广草原、沙漠;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水文
河湖稀少,多为[2] 内流 河(流量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往往断流)、内流湖(多咸水湖),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植被
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3] 荒漠 ,石质戈壁、沙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
角度
特征
人口、
城市
地广人稀,主要沿[4] 水源地 分布,如黄河沿岸、沙漠绿洲等;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盆地周围的绿洲及河西走廊等地
农业
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新疆高山草场;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工业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环境
问题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
有利
影响
夏季气温高,云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新疆、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5] 黄河 水灌溉
不利
影响
冬长夏短,受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降水少,蒸发强,农业灌溉水源不足;地表植被覆盖差,荒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6] 盐碱化 严重
角度
特征
地形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以高原、[1] 山地 、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有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2] 最低 的地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水文
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多[3] 内流湖(或咸水湖) ,主要有青海湖、纳木错等
植被
以高寒草地为主
资源
矿产丰富(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太阳能、地热能(温泉)、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
角度
特征
农业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业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
交通
[4] 公路 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拉萨为中心,铁路有青藏铁路
环境
问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5] 湿地 退化
区位优势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缘政治作用明显
新疆与中亚接壤
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
区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国家政策优惠
例如援疆对口帮扶,西部大开发等
坡面径流量
(m3/km2)
冲刷量
(kg/hm2)
土壤流失
厚度(cm)
顺垄
72 900
220
0.54
斜垄
143 180
103
0.26
横垄
41 340
5.57
0.01
措施
含义
改良作用
山顶戴帽
在山顶种植防护林
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力对山顶土壤的侵蚀,并且利用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削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轻水土流失
山腰系带
在山腰种植经济林
增加了茶园的荫蔽面积,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山脚穿鞋
在山脚植树种草
增加了茶园植物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了水土保持的能力,同时,植被枯枝落叶以及草本腐烂,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地理精品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共3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的疆域,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与湖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共11页。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教案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共11页。